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望江往事∣“路灌”的历史画像
漫谈“路灌”
文∣胡绪振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洲地“路灌”的文章,但因工作繁忙和缺乏资料,拖延至这个清明假期才有实质性进展。
路灌,现在是望江县雷池乡莲花洲村下辖村民小组的组名。人民公社时期,路灌是莲洲公社莲洲大队下辖的生产队,同时也是大队队部驻地——全大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年这里设有路灌小学、大队供销社、碾米厂医疗室等机构,附近还有莲洲中学和路灌闸,一度很是繁华,令周边生产队的社员们羡慕不已。
聚沙成洲
清代或民国时期,作为望江县仅有的几个重要节点地名之一,“路灌”两字开始标注在正式地图上。查阅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武昌亚新地学社印行的《安徽省明细地图》(见题图),可以看到上面清晰地标有“路灌”二字。毗邻的漳湖大地当时还沉睡在深深的湖水之中。据史料记载,明朝天启(1621至1627)年间,在长江和古雷水泥沙沉淀堆积作用下,当时为长江港口的雷港(位于今雷池乡雷港村)航道淤塞,逐渐被废弃,故望江民间始有“沙塞雷港口,状元从此有”的谶语。从地理单元上看,除去同马大堤和横坝的物理阻隔,路灌与雷港的地势地形几乎一模一样,均是受长江、古雷水和青草湖泥沙淤塞聚而成洲的结果,同为长江沿岸冲击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显不同于江对面东至县的山丘地貌。
先民垦殖
在路灌这块洲地上,有哪些先民到此垦殖呢?笔者没有精力作专门的调查,根据手头资料,可推测至少有胡、吴、余、陈等姓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据望江《胡氏宗谱》记载,大约在明代初期,笔者先祖誾公自县内高士岭迁居花屋(附注见文内第四部分)和路灌一带,后裔分布的村落至今仍有花屋、路灌、国字号、后肋和夹江等处。

位于高士镇虎山村的胡氏宗祠

网上搜集资料过程中,从吴禾旺先生的博客得到“路灌沟吴氏先祖安葬地”的信息,觉得甚为珍贵。我与吴禾旺先生素未谋面,推测他上传的资料大概是作吴氏修谱核对之用。分析该资料,可以得到两条关键信息:一是吴氏家族在此定居时间较久,以致在吴姓之前要加上“路灌沟”前缀作为特别的标识,以区别于其他的吴姓族群。可见“路灌沟”作为地名,历史悠久。二是根据资料分析,吴氏先人在此卜居垦殖时间约为325年。资料列举了从第七派至二十派吴氏先人的名讳,时间跨度十三代,以每二十五年繁衍一代人计算,得年数325。由此推测,吴氏先人可能在清朝的1690年代定居路灌,参与当地的开发建设。此外,路灌周边还有南余、南障、三段等屋场,居住着余、陈等姓氏,他们为开发该区域的洲地同样付出了心血与汗水。

清诗两首
为有助于对路灌地名的理解和研究,笔者特通过网文《沙塞雷港口,状元从此有》转录清初诗人查慎行的两首诗作。第一首诗名为《路灌沟阻风》,作于1679年,诗曰:
李先愁过吉阳,萑苻何物尚披猖。
孤舟喜出两关阻,一雨能生三日凉。
纨扇云皴山入画,芦花风起客思乡。
柴桑旧事吾犹记,咫尺翻嫌路渺茫。
第二首《重泊路灌沟忆十八年前曾阻风于此》,写于1696年,内容为:
嘴沿回又一湾,人家初在淼茫间。
帆生浦口霏微雨,岸走云根断续山。
芳草迎船依旧绿,白鸥如我几曾闲。
可怜路灌沟边柳,暗阅劳生六往还。

查氏原籍浙江海宁,旅途中两次泊舟路灌沟以避大风,并在诗中描述了当时路灌沟的风物情形,为我们留下宝贵的资料。正如诗作内容所言,路灌沟一带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多,“人家初在淼茫间”,茫茫水面,几只白鸥在上下翻飞,零星的村落人家散布在数量不等的沿江沙洲上。可以想见,包括路灌在内的望邑沿江一带,当年水天相接,沙洲断续相间,人烟稀少,是多么的荒凉凄清。

家父描述
有一年国庆假期回乡,与家父谈起解放前路灌和我家屋场花屋的状况。花屋与路灌直线距离约3公里,为区别于后山其他同名屋场,我家所在的花屋又称路灌花屋、胡家花屋。家父用表面诗意实则恓惶的句子答复了我:“春放牛羊冬落雁,夏秋白水接青天”。
这两句诗的大意是说,历史上以路灌、花屋为中心的洲区自然条件恶劣,水患突出,农业生产十年五荒,基本是处在靠天收的落后状态。春天因水位较低,当地沙洲尚可充作草场放牧牛羊,而到了夏秋季节,湖满江溢,满眼皆是白茫茫的水面,江湖相连,水天相接。一到冬季,洲区则成为候鸟的栖息地和乐园,大雁、天鹅等鸟类在沙洲湖滩上觅食、休憩。
地名探析
如上所述,“路灌”地名,最早可能出现在明朝中期,尽管标注在地图上是稍后的事。“路灌”所指内涵为何,笔者就此讨教于乡党,却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这里,笔者尝试从文字本义角度作一分析探讨,抛砖引玉,期待县内文史专家共同参与考证。
路灌的“路”,即道路。当年查慎行先生在路灌沟避风,说明路灌地块是一块明显高于周边的陆地,并有道路供人行走,这里的路可能是羊肠小道,但是有胜于无。路灌的“灌”,本意指浇水,或往桶里、瓶子里装水。通过组词“灌溉”“灌装”“倒灌”等,可知“灌”与水有关。明清时期,路灌一带最不缺的是水,百姓深受其害的也是水。水过多则成灾害,当时常见的景象可能是,长江水在风力的作用下,灌向“路灌”洲地。同样,因当时没有人工堤坝的阻挡,周边青草湖、漳湖的湖水在西南风或北风的作用下,汹涌澎湃,一路灌向路灌地块,就像灌篮高手往篮筐里灌球一样,来势猛。有“路”有“灌”,路灌这块宝贵的洲地,不命名为“路灌”实在说不过去。
在厘清路、灌两字本义之后,笔者倒是觉得这一命名堪称精妙,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呈现出路灌所在洲地最鲜明的特点。说不定是一位有文化的老先生发现这一特点之后,作了首次命名,并得到先民们的认可。
百度地图上的路灌地理位置
结语
在正式出版的地图上,标有“路灌”“路灌河”(路灌沟的现称)字样,这无疑是正确的,是本源的称呼。过去的年代,有文化的人不多,加上“灌”字笔画多、难以辨认和书写,“路灌”地名一度讹变、简化成“路干”“路甘”。这种变化很难说对或错,但肯定是不严肃的,不符合地名用字规范。当然,这与“路灌”地名释义长期悬空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此,建议望江县的民政部门重视地名管理,组织力量考证释读包括“路灌”在内的讹变地名,挖掘其本源内涵,规范地名书写,消除“路干”“路甘”等类型的用字乱象。
明清之际,卜居路灌、花屋一带的先民们,在荒芜的洲地上讨生活,筚路蓝缕、拓荒垦殖,从事着放牧、打柴、捕鱼、耕种等职业,沙中刨食、水中捞食。因受水患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往往广种薄收,收成难以保证,生存十分不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望江人民战天斗地、改天换地,通过广筑圩堤,疏浚河道,兴建涵闸等措施,因势利导,变水患为水利,昔日的雷池大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包括路灌在内的望江城乡百姓,住上了小洋房,私家车亦随处可见,早已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沧海桑田今胜昔,经过数十代人的地貌改造,沿江沙洲早已变身旱涝保收的圩田,现在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历代开垦建设路灌等洲区的先人们所无法想象的。
网上关于路灌的资料十分稀少,笔者在撰写本文过程中,参考借鉴了吴禾旺先生博客资料和网文《沙塞雷港口,状元从此有》,特向两位作者致以诚挚谢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拙作完稿正值清明假期,顺便借本文遥祭曾参与路灌、花屋等洲区开发建设的历代先人们。
作于甲辰年清明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屋沟*游后叹】
大美万宝沟等着你
成都自助游攻略
名家詩選 || 陳志逵 || 應喜夕陽無限好,還將良夜賦佳詞
豋望江楼吊薛涛井(步家父原韵)[浪淘沙]
望江路公交站台倒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