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联合国主张“琉球独立”的冲绳人,真是福建人的后代?

琉球群岛,像一串耀眼的珍珠,遗落在日本九州西南和中国钓鱼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上。它是一个美丽的千年古国,讲一种接近日语的方言,曾经历过山南、中山和山北三个分裂时期。明洪武五年(1372 年),朱元璋派行人杨载至琉球昭告自己即位建元,中山国王即遣弟随载入明朝贡,不久山南、山北二国亦效仿进贡明朝。

到了明宣宗时期(1430 年),中山国打败了山南、山北两个小国,建立了以尚思绍为国君、统一的琉球王国,定都那霸,并在那霸首里建立王城。中山国统一琉球前,中国已将“琉球国中山王”名称使用在洪武年间文书的印信上。中国对琉球的认识在明以前十分模糊。宋元时期有时把台湾叫琉球。

到了明代,人们才知道琉球是位于中国大陆以东、台湾岛东北、日本九州西南,由三十六个岛屿组成的海上岛国。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作为册封副使的徐葆光这么记述琉球国的文化面孔: “诸岛无文字,皆奉中山国书。我皇声教远布,各岛渐通中国字,购蓄中国书籍,有能读‘上谕十六条’及能诗者矣。” 未触琉球文化史,很少有人知道,琉球诸岛所以受中国文化强烈影响,其实与闽人三十六姓来到琉球有密切关系。

在三十六个岛屿连缀而成的琉球,其主岛最西端,与中国的钓鱼列岛(日称“尖阁列岛”)隔着一个海沟(中国文献里的“黑沟”,也叫“冲绳海槽”)有一个小岛,叫姑米山,今天日本人习惯称其为久米岛。但是,这个久米岛跟中国和琉球地方文献所说的、与中国移民有关的久米村不是一回事儿。

久米村今天叫久米町,在那霸西北的那霸港和首里王城之间的那霸里附近。那是明初华人后裔的聚落,琉球文献称为“唐营” “唐荣”。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出使琉球的夏子阳所撰《使琉球录》的《琉球过海图》标记其地名为“三十六姓营中” (见图 1)。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全魁的副使徐葆光云: “久米在那霸,有东门村、西门村、北门村、南门村。” 因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中琉邦交与涉琉文学研究”之所需,笔者于2015 年亲践冲绳县那霸市的久米町,踏访了建立在此的孔庙、上天妃庙,走访了多个久米人家;同时笔者应邀在拥有中国血统的冲绳音乐家喜纳昌吉(著名歌曲《花心》的原创者)出入的小酒馆跟部分冲绳华人后裔互动,对福建与琉球的关系有了许多直观的了解。

这里所谓的久米村(唐营)的主要居民,就是中琉邦交史上的大名鼎鼎的“闽人三十六姓”之后。

明永乐二年(1404 年),中山王世子武宁因父逝世,明朝廷遣使谕祭,并册封武宁嗣立为新王,由此开启了中国对琉球的册封史。从永乐初直至光绪五年(1879 年)琉球灭国,明清两朝派往琉球使团共 25 次,明 17 次,清 8 次。每次使团人数在500—700 人之间,除杂役、船夫、官兵外,尚有若干高僧、道士、医生、天文生、画师、文人、亲朋友好作为从客相随。

例如,明杜三策从客胡靖、清全魁从客王文治、李鼎元从客湖南僧人宗实、费锡章从客沈复,都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涉琉文学作品。

明正统以前只派行人充任正使,宣德二年(1427 年)以后改为给事中和行人分别担任正副使,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始,以“学问优长,仪度修伟”为标准,正使一律出自翰林。这些册使虽为五、六品官,但都受赐一品麒麟服以示国家对册封琉球、宣示声教的重视。

图 1 [明]夏子阳《使琉球录》之《琉球过海图》标记的“三十六姓营中”。夏敏翻拍

大明官方除通过册封使对琉球施加政治、文化影响外,在明洪武年间征派“闽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 “上赐王闽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户,以使贡使、行人来往”万历七年(1579 年)萧崇业使琉,他在《使琉球录》里也印证了这个说法: “若大夫、长史、都通事,则出自三十六姓之后矣。” 嘉靖十三年(1534 年)册使陈侃在《使琉球录》的题奏里说: “我太祖(朱元璋)……遣闽人三十六姓为彼(琉球)之役。” 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册使夏子阳在其《使琉球录》中更言: “如三十六姓者,复从旧时通事习华语,以储他日长史、通事之用。” 

这些文献提到洪武帝赐三十六姓至琉球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利用他们的“善操舟”以便帮助琉球的贡使和行人往来中琉之间;其次也是为了“储他日长史、通事之用”,即安排他们定居琉球,以后可以作为琉球前往中国的长史和通事的后备力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帝王委派属民到辖地或属地行“封邦建国”之举,昔周王室分封诸侯,赐之遗民,命以太史,本为古制遗义。

明朝统治者将三十六姓赐派琉球,亦沿此举。通过闽人入驻琉球的目的,本质上是通过中国移民推销宗主国的价值观念,传播“声教”,试图让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思想在藩属国生根发芽。这点,清初出使琉球的张学礼一语道破: “至洪熙时‧‧‧‧‧‧赐三十六姓教化三十六岛,子孙世袭通事之职,习中国之语言、文字。至今请封、谢恩、朝贡皆诸姓之后,俱有姓名。”

闽人聚居的久米村,或云“三十六姓营中”,在那霸本岛并不起眼,但是在中国与琉球关系史上,它可是中国文化的“样板社区”。这里的人民随着岁月变迁,做长史和通事的职能逐渐退化,由闽迁琉 600 余年来,经历了漫长的族群琉化和日化,但是中国带去的文化成分仍然随处可见。久米村人口也由从明初的三十六姓逐渐发展成今日 2 万之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琉球当地人还是有着细微区别,比如他们用瓦做屋顶,琉球当地人用草和木板;他们坐椅子,琉球当地人席地而坐。

该村多数人口是明洪武年间受皇命迁往琉球的福建长乐河口人士后裔,也有部分来自漳泉。另有说法,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明廷遣送福建晋江、南安、龙溪、长乐及福州河口人三十六姓至琉落户,负责操舟入贡。 

遣往琉球久米三十六姓都有哪些姓氏?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使琉的陈侃在其《使琉球录》的“群书质疑”的“杜氏《通典》”条的按语中说: “若大夫金良、长史蔡瀚、蔡廷美、都通事郑斌、梁梓、林盛等凡有姓者,皆出自钦赐三十六姓者之后裔焉。” 看来与陈侃打过交道的琉球闽人三十六姓有金、蔡、郑、梁、林诸姓。

萧崇业《使琉球录》也说: “迩如大夫、长史、都通事等官皆出于闽人梁、蔡、林、郑诸裔。” 榕裔以郑、杨、林、梁、程、金等姓氏为主,泉裔以蔡姓为主,漳裔以阮、毛二姓为主,从明初洪武赐三十六姓到明中叶万历年间,已历时 200 余年,三十六姓在琉球的势力不是越来越壮大,而是越来越式微。

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前往琉球的副册使夏子阳所著《使琉球录》称: “余闻诸琉球昔遣陪臣之子进监者,率皆三十六姓;今诸姓凋谢,仅存蔡、郑、林、程、梁、金六家而族不甚番,故进监之举,近亦寥寥。‧‧‧‧‧‧三十六姓者,昔所居地曰‘营中’,今强半邱墟,过之殊可慨焉!” 这说明,到了万历末年,久米三十六姓已经多数遗落或改姓,已存姓无多。要完全仰仗这些明初久米三十六姓后裔来担当长史和通事,已经变得不大可能。

《历代宝卷》1 集 4 卷 1 号记述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尚宁王上奏请求朝廷“照洪永年间恩例,再赐拨三十六姓入球,仍效劳差役。” 结果遭到礼部婉拒:“善良之族重去他乡,欲强中国以就外邦,必非民情之所乐从者。若沿海奸民营谋投入,始贪货卖之利,渐咨交构之端,事情叵测。”

因为无法获得中国再遣家户入琉的机会,久米三十六姓之后再无来自中国大陆的新鲜血液注入,而使琉球接受中国文化的脚步逐渐放慢。

尽管如此,历史上琉球国相当多的文化精英多数出自久米三十六姓后裔,他们的官话能力和儒学修养在琉球一直占据优势地位,这使他们长期活跃在琉球与中国外交及贸易事务中。

历史上,久米村人十分注重中国文化教育,以显示其“唐人”身份。清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里说: “久米村,皆三十六姓闽中赐籍之家。其子弟之秀者年十五、六岁,取三、四人为秀才;其十三、四不及选者,名若秀才,读书识字。其秀才,每年于十二月试之;出《四书》题,令作诗一首,或八句,或四句。能者,籍名升为副通事;由此渐升至紫金大夫(紫金大夫,亦称亲方;此为久米弟子入仕之始)” “国中人入仕宦者,惟首里、泊、那霸、久米四村之人”。 久米村人在迁琉数百年间扮演着向琉球推行中国文化、承担中琉交流通事(翻译)角色。

关于久米村人,史上历来有三十六姓或三十六户之争议,按照同姓不婚的原则,闽人三十六姓应该是不同姓氏才对。

他们互相联姻,其后裔因中国血缘和使用汉语的缘故,很多被琉球王作为官生身份派送明清国子监留学,或以勤学生名义到福州拜师学艺,他们学成归国后,肩负起中琉外交职责;出使中国的“长吏”多由先期留学中国的琉球“官生” (到北京“国子监”公费学习的琉球学生)或“勤学生” (自费到福州学习的琉球学生)出身的、三十六姓后裔充任,这些人有留学中国或作为长吏出使中国的经历,则有机会在琉球王室被委以重任,有的仕至宰辅、紫金大夫等要位,有的门第升至王城首里贵族。 

从明成化年间的琉球尚真王开始,一直到清乾隆年间的尚穆王止,280 年间,琉球派出 11 批44 名前往北京国子监留学的官生,全部出自久米村的蔡、郑、梁三姓,垄断了琉球向中国选派官生的特权,归国后他们的官阶从“若秀才”,向着九品的通事、七品的副通事、六品的都通事、正四品的中议大夫、正三品的正议大夫、直至二品的紫金大夫,不断升迁。

从清嘉庆七年(1802 年)直至同治七年(1868 年),琉球派往中国的 24 名官生,有一半来自久米。清代,除了进京求学的久米籍官生外,琉球国还有大量半官方性质前往福州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勤学生,绝大多数是久米村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琉球政治及文化史上的巨擘,如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的官生郑迥归国后官至琉球国最高行政长官—— 三司官;康熙二十七年(1580 年)的官生蔡文溥、阮维新,官至琉球国的紫金大夫,做了紫金大夫的还有雍正及乾隆年间的官生郑秉哲、郑孝德和蔡世昌,嘉庆十年(1805 年)的官生梁文翼、杨德昌,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的官生郑学楷等。

很多到福州“勤学”的久米籍子弟归国后也发展得很好,例如康熙十七年(1678 年)在闽勤学的蔡肇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闽勤学的程顺则,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在闽勤学归国后官至三司官的蔡温(第一部琉球官方史书《中山世谱》修订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闽勤学的蔡大鼎,都是久米村人中的名士。

琉球历史上,不仅把闽籍华人聚居的久米岛叫做“唐营”,而且把他们从中国带来的武术叫“唐手”。唐手由琉球传到日本本岛,直接催生了日本的“空手道”。久米郑姓后人,空手道明武馆教练、刚柔流传人八木明人告诉笔者,老一辈都说空手道起源于唐手,至于唐手和中国武术的关系,他这一代人已经说不出所以然了。

福建民间乐器“三弦”,到了久米最早也叫“三弦”,随着久米人向整个琉球传播,变成了所谓“三线”。过去久米人过清明,会在坟头边祭祀,边弹奏“三线”,这个风俗如今逐渐淡出久米人的记忆。这些闽人后裔,一直沿袭祖上传来的中国礼俗。

明万历七年(1579 年)萧崇业在其《使琉球录》中说: “余至琉球闾里中部,夷子弟‧‧‧‧‧‧告曰: ‘祖以上,闽产也。洪武初,稍迁于此;乃其后绵绵蕃衍矣。今所习书诵南学胄监,有秩于国者,无非三十六姓云。’人传琉球俗好华自矜,言不虚矣。” 可见闽人三十六姓对琉球习尚影响之深。

萧崇业又写到: “日来会宾宴享,往往亦设中国金酒矣。陪臣子弟与凡民之俊秀,则请致仕大夫教之;俾诵读孔氏书,以储他日长史、通事之用。遇十六、七岁该贡之年,仍过闽河口地方,从师习齐人语。余颛蒙不慧者,第宗倭僧学书番字而已。至于作诗,譬落落辰星,仅知弄文墨、晓声律尔矣;而许以‘效唐体’,吾诚不知其可矣。” 

里面透露了几个意思:

一是琉球人席上是“中国金酒”;

二是“陪臣子弟与凡民之俊秀”,往往读“孔氏书”;

三是十六七岁“该贡之年”的孩子们,要“过闽河口地方,从师习齐人语”;

四是这些闽人之后作诗水平差,更别说“效唐体”了。

这种情形到了夏子阳到琉球时,情况已经不容乐观。(见前引夏子阳《使琉球录》下卷“群书质疑”)在琉球从事田野研究期间,久米町的蔡姓后裔告诉笔者,他们的冲绳称名叫“仲井真”,全部都是闽人蔡姓后代。许多久米人除了和名之外,一些中国情结浓重的久米人仍不顾政府反对,会给孩子起唐名,以志不忘中国祖先。

图2 冲绳那霸的福州园(冰心题)夏敏摄,2015年10月

久米村在琉球至今仍然能够作为中国文化最为集中的聚落,不仅在于它数以万计的明初华裔之后,也在于此处随处可见中国文化遗留的痕迹。例如,该村在琉球以崇儒扬圣而闻名琉球,有相当多的中国文化印记。

久米村建有孔庙: “恭谒先师孔子庙。庙在久米村,创始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堂三楹,中为神座,像 搢 如王者垂旒 圭,而署其主曰‘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左右两龛,龛二人立侍;各手一经,标曰‘易’、 ‘诗’、 ‘书’、 ‘春秋’,即所谓‘四配’也。” “圣庙,在久米村泉崎桥北门,南向。进大门,庭方广十余亩,上设拜台,正堂三间,夫子像前又设木主,四配各手一经。正中梁上,亦摩御书‘万世师表’四大字榜书;前使汪、林各有记书木牌上,立左右。

康熙十三年(1674 年)立庙,尚未有学。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紫金大夫程顺则因学宫未备,取汪、林二公庙记之意,启请建明伦堂。” 久米村的圣庙明伦堂两庑收藏儒家经书、史籍,聘请讲解师和训诂师,教授汉文和儒学。清代册封使每至琉球,都会前往久米圣庙拜谒、题匾、记载相关碑刻文字。副使林麟焻《中山竹枝词》这样描绘久米村的圣庙: “庙门斜映虹桥路,海鸟高巢古柏枝;自是岛夷知向学,三间瓦屋祀宣尼”。

2015 年笔者在久米村调研,当地百姓告诉笔者,孔庙里的孔子与其左右四位高徒的画像,是十七世纪村中一位蔡姓先人前往中国朝贡,从山东曲阜请回琉球的。如今的久米村,每年还要举办祭孔大典,孩子升学,来此供奉者络绎不绝。

孔庙的明伦堂是琉球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说明当地华裔是非常注重教育的。但是,自 1879 年日本吞并琉球, “废蕃置县”以来,久米村人不再有机会在中国与琉球之间发挥作用。

清朝许多久米人还是作为琉球交通中国、拿琉球政府外交俸禄的长史和通事的不二人选,但在日本人全面统治琉球以后,一些久米人因有参与亡命清朝求救的经历,导致他们在日本统治之下,地位急剧下降,更多转行务农或从事其他工作。

图3 久米村的祭孔大典 袁蕾摄,2012年 3月

作为闽人“善操舟”者后裔,琉球久米村很早就有中国带去的妈祖信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册封使郭汝霖到达琉球后,苦于久米村人祭拜妈祖无门,特在久米村建“上天妃宫”一座,成为明代琉球仅有的两座天妃宫庙之一(另一座“下天妃宫”在那霸“天使馆”以东),凡有中国册使来琉,都会请下使舟中的 挐 天妃及 公等海神到久米的上天妃宫致祭。

清徐葆光在其《中山传信录》中记载道:“入馆后,涓吉鼓乐,仪从奉迎船上天妃及挐公诸海神之位供于上天妃宫内,朔、望日行香。” 

明夏子阳《使琉球录》云: “此为嘉靖中册使郭给事汝霖所建。”明末册使杜三策从客胡靖在其所着的《琉球记》中记述过那霸和久米的两座天妃庙,一座“由(那霸)馆前横道左行则天妃庙,创自嘉隆间,觉倾颓,略加修葺。庙前空旷,为往来通衢” 。“沿湖而东陟山半,有(久米)天妃新殿,造自郭(汝霖)公,凡使往返,皆于斯祈福。”

 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卷二记录他所知道的琉球天妃宫也是这两座: “琉球天妃宫有二:一在那霸,曰‘下天妃宫’(在)天使馆之东‧‧‧‧‧‧上天妃宫,在久米村(引夏子阳《使录》云为郭汝霖所建)”; 徐葆光对久米村的上天妃宫记述颇细: “宫在曲巷中,门南向,神堂东向。门旁,亦有石神二。进门,上甬道。左右宽数亩,缭垣周环。正中为天妃神堂,右一楹为关帝神堂,左为僧寮。阶下,钟一所。大门左有神堂,上飨供龙神。天妃堂内,有崇祯六年册使杜三策、杨抡立‘德配玄穹’,康熙三年癸卯册使张学礼、王垓‘生天福灵’,二十二年册使汪楫‘朝中永赖’三匾;副使林焻 麟 二十三字长联,后称‘裔侄孙 焻 麟 敬题’,盖天妃为莆田林氏,闽中林氏多作此称。梁上有‘灵应普济神祠’之额,乃万历中册使夏子阳、王世祯所立也。”

 清代册使周煌到达琉球之后,倡建了第三座天妃宫,即姑米山的天妃宫(见琉球国官修史书《中山世谱》卷十·尚穆王纪),有周煌题匾“玉山仙母”及楹联“凤柯灿神光,一片婆心扶泰运;龙津标圣迹,万年福曜镇安嘉”。

这三座天妃庙也为清国子监琉球官生教习潘相(1713—1790)在其《琉球入学见闻录》之“祀法”中记述: “一在那霸天使馆东,曰下天妃宫;一在久米村,曰上天妃宫;一在姑米山。岁时致祭甚虔,历封册使各有匾联”。 

图 4 笔者于琉球大学本部 〔日〕比嘉妃菜子摄,2015年9月

除了孔庙和上天妃庙,久米村也建有关帝庙,李鼎元写道: “次谒天后关帝庙,庙在久米村,三楹” ;现在很多久米民众的家中,仍然供奉着妈祖和关帝。该村保留了相对丰富的中国风俗。清册封使徐葆光在其《中山传信录》中介绍久米村“五月五日,竞渡龙舟三(泊一、那霸一、久米一)” 。一些久米村的老者告诉笔者,他们小的时候也过清明节上坟祭祖,贡品与中国无异,家庭中的烹饪方法也和福建大同小异,不过现在已经很难看到。

笔者在久米遇见的“闽人三十六姓”之后如今已经无人会说汉语了,但是当他们知道笔者从中国福建来,非常地高兴,他们说福建是久米人 600 多年前的故乡!

原文标题:    寻找琉球“闽人三十六姓”

:《民族艺术》2017年 第4期

作者:夏 敏(集美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乱弹]新垣平与新垣结衣及林平之关系之考证 - 天涯社区
唐荣久米村遗事
详情
神秘的冲绳中国后裔(中)
三十六姓迁琉球
球阳 本卷 卷之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