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番薯是由谁引入中国的?史料记载有三个人,其中一位是吴川人

湛江人的饮食中,主食以米饭为主,但在物质贫乏、生活困难的年代,薯类是湛江人的重要主食。80后以上的湛江人,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吃过大量番薯,也留下了很多难忘的童年回忆。

先说一下番薯的来历。一看到个“番”字,就知道就是外国引进的了。番薯原产美洲墨西哥、厄瓜多尔一带,由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引进到菲律宾,后拓展到东南亚越南等地。

番薯至今是越南的特产

关于番薯的引进,有三个说法,也涉及到三个人物,两个广东人,一个福建人。

第一种说法是广东虎门人陈益引进的。1582年,陈益将番薯由越南引种到东莞。《东莞县志·物产·薯》所引《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万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种播天南。”

该史料是说陈益在越南朋友家做客,多次参加酋长的宴会,吃到当地的土特产薯,味道甘甜可口,吃了很饱腹。陈益于是想把番薯种带回中国种植,便贿赂酋长的家奴,偷偷拿到一块。当地法例,严禁薯种出境。陈益冒着生命危险,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不料还是被人发现了。正当开船之时,多艘越南官船载着酋卒前来缉捕他。刚好海上风急,陈益一行开船疾驶,成功逃脱了追捕。几经周折,他花了两年时间才到家,后来中国南方便遍种番薯了。

陈益家族墓位于虎门镇金洲社区梁屋村南面小捷山半山坡上,一排四座,是明代的陈氏家族墓群,是东莞文物保护单位。该墓群一直由北栅社区陈氏后人管理,每年清明时节以番薯作主要祭品供奉祖先。

东莞虎门陈益墓

第二个说法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1593年从菲律宾引进的。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该史料是说福建人陈振龙到吕宋(菲律宾)做生意,见到番薯产量高,又易种,又好吃,他就叫儿子向当地人学种植,并偷偷地放在船上夹带回福建,并在长乐一带种植。二三十年后,福建中部旱灾闹饥荒,陈振龙的儿子推广种番薯,收获很好,可以充当一半的米粮,从此后福建广东一带开始遍种番薯。

陈振龙的纪念亭

第三种说法,也是湛江人最熟悉的,番薯是由吴川梅菉人林怀兰从越南引进的。据史料记载,他在万历年间将番薯从越南带回中国。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编印的《辞源》释“番薯”一词的注解 :“其本出于交趾(今越南),吴川人林怀兰尝得其种以归,遍种于粤,因不患凶旱。电白县有怀兰祠,题曰番薯林公庙。”

《电白县志》记载 :“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副榜崔腾云率乡人建立。相传番薯出交趾,国人严禁以种入中国着罪死。吴川人林怀兰善医,薄游交州, 医其关将有效,因荐医国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怀半截而出,亟辞归中国。过关为关将所诘。林以实对,且求私纵焉。关将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禄,纵死不忠,然感先生之德,背之不义。’遂赴水死。林乃归,种遍于粤。今庙祀之,旁以关将配。”

《电白县志》记录的这个故事相当感人,说越南产番薯,不准人将番薯种带入中国,违者是死罪。吴川人林怀兰擅长医术,在越南行医,曾经医好过守关的关将。关将便将林怀兰推荐给国王,于是林给国王的女儿也治好了病。有一天国王赏熟番薯给他吃,林怀兰要求吃生番薯,吃了一半就藏了剩下的半截走了出去,急迫地辞官回中国。

过关回国的时候,关将发现了他私藏番薯的情况,就责怪他不该这样做。林怀兰向关将表达了自己想将番薯带回国造福人民的想法,请求关将放他一马。关将说:“今天这件事,我是为朝廷做事,放你走便是不忠。但我感激先生的恩情,违背您的意思就是不义。”说完他跳水而死。就这样,林怀兰揣着半截生番薯回到中国,将番薯种遍了全广东。后来人们建庙来祭祀他,在他的神像旁边,也总是配一个(越南)关将。

另外,《梅菉志》也记载了这一段历史:“怀兰积埇,周遭数里,斜亘中流,相传明季林怀兰作海客,采得番薯种,船返至此,遇风击沉,日久积成沙埇。近有番薯,怀兰之力也。”这里的说法是,林怀兰采到番薯种之后是坐船回到的中国,结果遇到台风沉了,日积月累便成了怀兰积埇(现在的围兰埇)。

电白有一座番薯林公庙,1956年被拆毁,老一辈的电白人都知道这个庙。林怀兰墓原在梅菉麻坡(同德路),1964年因建梅菉盲老院,坟已被挖去,墓碑亦难以寻找。现在梅菉辖内的围兰埇(怀兰积埇)便是当年林怀兰生活过的地方,怀兰埇原有上下两村,村中住的多是林怀兰后人,1951年住户全部迁到上村,下村已被江水冲毁。

吴川林怀兰的雕像

其实我认为,以上说的三个人的事迹应该都是真实的,并不存在什么冲突。因为那时菲律宾、越南一带已有番薯,中国并未官方引进,民间几个渠道带进来都是有可能的。这三位古人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引进了珍贵的番薯种,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值得后世人民永远纪念他们。

由于番薯容易耕种,适应能力强,肥瘦土地都能种,水旱都能活,到了清朝初年,番薯被引种遍了大江南北,沿海内陆,普及到了全中国!据历史学家考证,清朝中期的人口大爆炸,人口从清初的6000万左右,增加到道光末年的4个亿!主要原因就是成功引进并推广了番薯,使得数量如此巨大的中国人不用饿肚子,在原有的土地上,成功养活了四亿人!要知道,在之前的任何朝代,中国人口从来没有超过1.2亿人,所以,可以说番薯养活了中华民族,番薯不愧是是中国人的“救命薯”!

说起番薯,湛江人感情都很深。过去穷的时候,番薯是湛江人的传统粮食,甚至是主食。由于番薯易种粗生,耐旱高产又能充饥,湛江农村种植十分普遍。有首民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种什么不如种番薯,叶藤喂猪牛,薯条填肚皮,三岁孩童啼哭时,烤条番薯就了事。”

在形势严竣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湛江沿海沙地多,农村人又有种番薯的习惯,所以湛江地区没有饿死一个人。即便是人多地少的吴川,依靠沿海的沙地种番薯,也平稳渡过了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候农村的围墙上,经常有这个标语——“大番薯,湛江宝”!

湛江的沙地番薯

由于番薯在湛江比比皆是,经济便宜,在湛江人眼中番薯是最普通不过的东西,所以很多俗语都与番薯有关,烂贱的东西形容为“番薯”,意外获得的便宜称为“拾到大番薯”,吵架骂对方是“番薯头”,耻笑别人傻是“大番薯”,讽刺装模作样的人为“番薯屎未屙净”……

在湛江,关于番薯还发生过很多趣事,甚至两条村还因为番薯发生了打架事件。关于在湛江发生的番薯趣事,有机会我会继续讲,记得关注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薯传习录
第43 记
小小甘薯利万代
【大觀園】【粵園】【廣東217】【湛江吴川蛤岭村】
#易氏万人游 #正月十二 #游神 #湛江吴川
番薯传入中国充满传奇色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