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董教学随笔310】写人记事:结构要典型,表意要集中

写人记事:结构要典型,表意要集中

陕西 董问博

【文题亮相】

   请以总有一些声音直达心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原作雏形

总有一些声音直达心底

苏昱轩

   清明时节的雨如牛毛般细密,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回到这个令我日思夜想的小村庄,我却又感到不那么熟悉了——平整的水泥路,规划整齐的房屋,道路两旁规整的树木,就连原来路旁的野草也不见了这一现代感十足的村庄就这样静静伫立在雨中,雨水拍打在屋檐上,却听不到熟悉的瓦砾声了。尽管是中午,村内的路上却空无一人。这现代的美丽的村庄竟显得有些荒凉了: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的景象了(这一段除了“雨打瓦砾的声音”之外,着墨更多的是图景,而不是声音,所以第一段起不到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的作用,应该修改内容。)

   在我的童年,我一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这里。凹凸的土路,交错的房屋——就连各家家门的朝向都是随意的。满地的鸡鸭乱跑,路旁的杂草丛生,似乎都不及现在的村庄规整。但我依然难以忘怀那幅景象,因为它有现在农村所没有的——声音(本段还是描写画面,缺少声音,这一段连同上一段,已经占文章三分之一篇幅,“声音”的具体内容还没有出现,所以,开篇内容太冗长,结构显得凌乱,重点也不突出。)

   那时候的生活一天都十分热闹,一整天都是喧闹嘈杂的,如同一只巨大的蜂箱,仿佛永远都不会停息。白天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有挑着担子下地的,有带着孩子去集市的,有去邻居家串门的,上上下下,人声鼎沸。即使到了夜晚,白天的热闹散去后,夜晚也有属于它的热闹:蟋蟀肆意的鸣叫声,青蛙嘹亮的歌唱声,昙花悄然的开放声,共同演奏着属于夜晚的自然乐章。那时的乡村,是不会安静的。记忆里来自故乡的声音穿越时空,直达心底,令我日思夜想。(本段的“声音”写的不细致,应该分成段具体描绘,这才是全文的中心内容,描摹声音之后,应该加入情感句子。)

   再看看现在的制式,干净的同时却也丧失了它的灵性。我长叹一声,沿着村路走到了奶奶家。“制式”“干净”都是画面,不是声音,本段即使内容转换,也是描摹“声音”,而不是“画面”。但是内容转折,这样的构思很不错,能让文章主旨更加深刻。)

   雨蒙蒙的下着,奶奶的柴扉半掩着,推门进去,却发现房内空无一人。四下呼唤却无人应答。或许是看到了我们的焦急,隔壁的窗户缓缓打开,伸出了半个脑袋,也不问我们是谁,说了声:“老太太去村口的学校了”听说奶奶去了村口的学校,我感到十分错愕。因为这座村子向来是没有学校的,怀着疑惑的心情,我决定到村口看一看。(设置悬念,非常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但是本段文字需要精简。)

   村口确实已经盖起了一座宽敞干净的学校,这是之前所没有的东西。奶奶正斜靠在教室外的梧桐树上,任凭小雨浸湿了她的鬓发,她似乎都没有察觉,满眼欣慰的望向教室内。教室内,孩子们正在全神贯注的读书,以不太熟练的语调读着,脸上也充满了喜悦。嘹亮的读书声飞过窗户,直达我的心底。(本段内容非常独特,让文章的情感由对现代村庄的否定,变成有肯定的成分。)

   我突然明白了奶奶一直坚守在这座乡村不肯离去的原因。尽管曾经熟悉的事物已经物是人非,可这时代进步的声音却从未从她心中离去。无论什么时候,乡村都有他自己的声音。传统的热闹嘈杂声散去,又有了时代进步的声音。这些声音不断传承,才构成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奶奶坚守乡村的原因,文章内容并没有有所指,所以这句话有些突兀。结尾段的抒情条理不是特别清晰。)

   这天,乡村的声音再次直达我心底。(结尾点题,但是抒情性不强。)

(作者系西安滨河学校2023届S2-4班学生

【升格指导】

   原作的选材构思是比较独特的,采用今昔对比的方式,为读者们展示了乡村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变化。但文章的条理不太清晰,开篇写乡村景象的内容过多,入题较慢,核心内容——声音,着墨并不多,所以整篇结构显得松散,重点不突出。既然文章内容有对于乡村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也有对乡村变化的思考,我们不妨用小标题结构,运用对比展示乡村的变化。这样构思,文章的条理能更加清晰。小标题结构具体构思为:

      1.采用总分总结构,构架全篇。文章开篇可以概述并点题,留在内心深处的乡村声音究竟是什么,让读者对全文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分镜头具体描绘声音,结尾处再抒情升华,这样构思,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2.抓住声音的特点,形成对比。乡村声音的类别,在初稿中已经有所反映,如熙来攘往的人群省,鸟鸣虫语的自然声,孩童的读书声,这些都可以用小标题来具体摹写,另外,今昔对比,也可以运用其中。

       3.借通感美化语言,升华情感。声音是转瞬即逝的东西,需要借助文字表达出来,我们不妨借助于通感的手法。另外,“直达心底”体现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所以,行文中也要表达出这样的内容。

【升格佳作】

总有一些声音直达心底

苏昱轩

    清明时节雨纷纷,伴着如烟细雨,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去祖坟祭拜,最重要的,是去探望留守在乡村的奶奶。从村东头下车,走在平整的水泥路上,环顾左右,在一片陌生中找寻熟悉的风景,但令人失望的是,满眼是鳞次栉比的房屋,整齐的行道树,尽管是中午,村内路上鲜有人影,竟让人感到有些许荒凉。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儿时的乡村,那种嬉笑打闹声,种田时嘹亮的歌声,狗吠鸡鸣之声,又萦绕在耳畔,久久不能散去。

场景一

   儿时的乡村,家家户户,年年有味,处处人烟。叔伯妯娌见面,少不了寒暄一阵子;满地的鸡鸭鹅你追我赶,叫声不断;鸟雀忽起,带着清脆的声音隐匿在树丛深处;田垄里,侍弄庄稼的农人,在干活儿的间隙,唱两嗓子,带着浓浓的土味儿,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入夜,池塘边的青蛙、蛤蟆一声高一声低,伴着草丛中短促的虫鸣,还有蟋蟀演奏出的小夜曲,这些声音连续不断直至斗转星移,这些声音伴我入眠,直达我的心底。

   而现代化的乡村,少见人影,也捕捉不到家畜的欢愉,听父亲说,村子里兴办养殖场,都是现代化作业,批量生产,最终看见的家禽都是以肉的形式存在。我听后不觉感慨叹息,那直达心底的乡村声音已荡然无存,连同我那个不谙世事的童年。

场景二

   印象最深的是在村里看戏。那高高的戏台,总让我感到神秘莫测,各个人物,各种唱词,各式唱腔,回荡在戏台上空,也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我骑在爷爷的脖子上,伸长脖颈不断张望,其实我想找卖糖葫芦和炒花生的小贩,盘算着如何向爷爷撒个娇来换得这些吃食。张望中,忽听得“卖糖葫芦嘞,冰糖葫芦——”“炒花生,香喷喷的炒花生,谁要炒花生”的叫卖声,我便立刻在爷爷肩上不安分起来,然后答应给爷爷捶背揉肩,换得冰糖葫芦和炒花生。那货郎的叫卖声虽然淹没的戏子的唱腔里,但是我还竖起耳朵准确找到他们的方位。每次看戏,总能心满意足地吃到这些零食。

   而今,家家有电视、电脑、手机,刷视频、追剧早已经成为个人行为,村里已经很多年没有搭戏台看戏,那些卖货儿郎早已不知所踪。但戏台上的唱腔高下流转,那些货郎颇具特色的吆喝声,常常穿越时空走入我的梦境。

场景三

   年少时的玩伴儿,总会在我回乡时陪我疯跑疯玩,下河打水仗的欢呼声,上树摘果子的呼喊声,以及拉歌时的对唱声,声声入耳入心。

   可是这次回乡,逗留了几日,都没见到那些小伙伴。我疑惑地问奶奶,奶奶笑说:“较大的几个都在学校,准备中考呢!”一听说学校,眼前浮现出那些落魄平房。奶奶似乎看出我的心思,接着说:“村上新盖的学校,气派着呢,要不,去看看。”在奶奶指引下,我站在了学校门口,红瓦校舍鳞次栉比,整齐漂亮。朗朗书声,老师讲课的声音,音乐课的声音,回荡在学校上空。听了这些声音,我不禁内心欢喜起来,时代在进步,乡音有着自己独具时代的内容,我也不应该固守原来的模式,固守着旧有之种种。

   传统的热闹声早已定格在我的内心,新乡村所奏响的时代之声,也直达我的心底……

(作者系西安滨河学校2023届S2-4班学生,指导老师:董问博

【升格点评】

   本文将几个声音片段通过今昔对比,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思非常巧妙。全文以乡村为背景,紧紧围绕“声音”来写,小标题的运用,使得文章条例清晰,层次分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记事
中学生优秀作文:留在心底的声音
美丽乡村记事||刘加宁
行走丨乡村记事:大雨之前
乡村故事:村庄记事
张小明:乡村记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