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筱卉 赵炬明 | 积极学习类教学法:原理、方法与建议——“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教学法系列研究之一

积极学习类教学法:原理、方法与建议
——“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教学法系列研究之一

高筱卉 赵炬明

作者简介:高筱卉(1985-),女,湖北武汉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大学教学研究;北京,102488;赵炬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74。
(原文载于《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第1期 P35-43)

摘要: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是30年来欧美国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中创造的一类主要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解决不想学、不爱学的问题。这类方法约有数十种之多,但目前文献中缺少有关介绍。系统介绍这类方法的原理、主要方法和使用要点之后,提出三点建议:高度注意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把这类方法作为整体考虑;要结合中国大学教学实际情况。希望这些介绍和建议能帮助我国高校教师学习和使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来改进教学。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教学;积极学习;大学生发展;课堂规模;学习动机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始于美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以下简称“SC改革”)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国,至今已经进行了30年。我国也不例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从2018年起推动SC改革,决心从根本上解决本科教学质量问题,并强调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提出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中心、持续改进、成果导向”的原则。这为我国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大学教师教学中碰到的第一个挑战是,很多学生不想学或不爱学,这个现象中外概莫能外。学生在学习时如果处于被动状态,那么对教师教学和学习效果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为了克服这种被动状态,国际上许多大学创造了很多旨在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统称“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本文将首先介绍这类方法的理论依据,然后介绍其主要形式,最后结合国内大学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的原理

(一)什么是积极学习状态

顾名思义,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教学方法。什么是积极学习状态?根据脑科学、认知科学和学习心理学,“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大脑中构建或重构认知框架的过程,也是大脑建构或重建神经网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还要反复检查所建认知框架以确保其正确,并把它和其他认知框架整合起来,成为更大的认知框架。这个构建、反思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创造、审辨和整合的思维过程。在这些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学科知识,还训练了创造性思维、审辨式思维、整合式思维等一般思维能力。由于这些思维活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和时间,部分大学生因此就可能犯懒,不愿意在学习中投入必要的精力和时间。如果再加上学习目的不明、缺乏自律,学生就很容易表现为不想学和不爱学。很显然,如果学生自己不学习,其他任何人都帮不了他。只有学生自己动起来或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学习才可能发生。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什么要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观察、理解、反思、整合和调整自己的思考。这就是积极学习状态。

(二)学生为什么不想学和不爱学

那么大学生们为什么会不想学和不爱学呢?目前对此有两种看法:一是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二是教师教学的方法与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考虑学生发展特点,酌情改变教学设计,适当采用积极学习类方法,就能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1.关于大学生发展特点

成人发展研究发现,若以有稳定工作和结婚成家(即成家立业)为标准,“二战”前的人18岁就基本成熟,但在当代社会中,人要到25~30岁才会成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近10年延迟呢?不同学者解释不同,但有一点共识,即现代社会比近代社会更加复杂,因此人需要更多时间来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和发展自我。什么是成熟呢?发展心理学对成熟的定义是,能理性地作决策,并能对决策后果负责。大学生上大学不认真学习,甚至不想学、不爱学,这显然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更确切一点说,是不能为未来更大的收益而延迟目前的享受,即延迟享受能力不足。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用棉花糖实验来测试儿童的延迟享受能力。实验表明,儿童的延迟享受能力各不相同,而且和年龄有关。更有意思的是,多年后对受试者的调查发现,那些能延迟享受的儿童,后来在个人事业与生活都比较成功。这说明,延迟享受能力是影响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

为什么延迟享受能力这么重要?因为它涉及另一个心理能力——自律(Self-regulation)。延迟享受是自律能力的体现,是人能理性控制自己行为的表现,因此是成熟的表现。美国著名青少年心理学家斯滕伯格(Laurence Steinberg)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凡有较好自律能力的青少年,十有八九会有较好的未来。因此他极力主张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自律能力培养。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就能促进学生发展。

简言之,过去关于人到18岁成熟的看法今天已经不再适用,现代人要到25~30岁才会成熟。自律能力薄弱是青少年的普遍特征,是理性不成熟的表现。因此,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大学生的不成熟问题,需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成熟。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前两年学生不想学、不爱学的现象比较严重,但到大三大四后会明显好转。这也说明随着年龄增大和理性成熟,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发生转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等到他们成熟懂事了,由于前面的基础课没学好,严重影响了后续的专业学习,甚至可能导致学业失败。因此,在大学一二年级,教师更应广泛采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动机和兴趣,改变其学习态度。

2.关于教师教学的方法与方式

关于教师教学方法,首先说班级规模。研究发现,班级规模过大会导致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无法及时发现学生问题,不能及时给予反馈,师生也没有足够时间互动。此外,研究还发现班级规模影响教师的教学法选择:班级规模越小,老师越倾向于采用讨论式、项目式、活动式、合作式教学;班级规模越大,老师越倾向于采用讲座式教学。班级规模还影响教师的教学重点:班级规模越大,老师越倾向于强调记忆事实性信息,忽视学生思维技能训练;而班级规模越小,教师越会注意学生思维技能训练,而不仅仅记忆事实性信息。班级规模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班级规模越小,学生学习投入程度越高;班级规模越大,学生参与程度越低,甚至完全隐身。

大学基础课阶段为什么广泛采用大班教学?主要理由是学生多老师少。那为什么不增加教师人数呢?因为学校想省钱。结果是为了省钱而牺牲教学质量。鉴于大学基础课的重要性,笔者(赵炬明)曾建议所有大学基础课,尤其是理工类基础课和技能训练课,都应把班级规模降到30人以内,以确保教师能照顾到每个学生,能为师生互动留下足够互动时间。这是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措施。

其次是教学方式。目前大学基础课广泛采用的大班讲座教学法,也是导致学生不想学和不爱学的一个主要原因。讲座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个模式本身就把学生放在被动学习位置上。如果学生还不成熟,他们正好“玩消失”。因此,在大班基础课上经常会看到一个有趣现象:越想学习的学生越坐在前面;越不想学习的学生越坐在后面,睡觉、玩手机、开小差的同学通常坐在大教室最后几排,可谓位置反映态度。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学习,就要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或者说,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不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这样讲并不是说要摒弃讲座法。事实上,讲座法在系统传递信息、整理概念方面非常有效,然而在促进学生理解、构建、应用、反思知识方面讲座法就不够好。因为理解、构建、应用、反思需要挑战与应战、讨论与辨析、创造与审辨、活动与实践,这些过程都是讲座法无法提供的。这就是为什么要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来弥补讲座法的不足,使被动讲座法变成“积极讲座法”(Active Lecture)的原因。

当然,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中,积极讲座法只是其中一种,更多的做法是重新设计课程,采用“课前阅读-课中讨论-课后作业”方法,甚至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团队学习法等有挑战性的方法来刺激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这就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学法如果实施得当,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三)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

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涉及三个心理要素:动机(Motivation)、态度(Attitude)和表现(Performance)。三者关系其实比较简单,如果有动机就想学习,态度就积极,就有积极行为表现;反之,如果没有动机就不想学习、态度变消极、行为就懒散。因此,学习动机是关键。

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内部动机是能让学生自己想学的动机,如人生目标和个人爱好等。内部动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我们不必担心这类学生。外部动机指需要外部刺激而产生的动机。不愿学、不想学的学生通常是那些缺乏内部动机而需要外部动机激励才能努力学习的学生。对他们而言,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的关键是提供外部刺激,让他们主动学习。提供刺激、激励学习是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的关键。最好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然后帮助学生把外部动机转变为内部动机,从而摆脱对外部刺激的依赖,完成从“学渣”到“学霸”的转变。

那如何激发外部动机呢?简单回答是,利用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有很多特点:好奇、好动、喜欢刺激、喜欢竞争、喜欢学以致用、好为人师、与人为善、愿意合作、愿意贡献等。这些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特点,也是积极学习方法的着力点。

很显然,学校类型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学生群体不同,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法选择。笔者(赵炬明)曾经总结了积极学习的五个要素,即知识的有用性、学习的真实性、任务的挑战性、环境的社会性、过程的互动性。具体说,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是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在真实或仿真情景下学习、挑战学生并激发他们迎战、在真实社会情景中学习,激励学生互教互学等。从动机角度看,有用、真实、挑战、社会性、互动性都可以是外部刺激因素,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如果课程设计中能抓住这五个要素,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积极学习。至于具体采用什么方式,教师要根据课程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断试验。

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学不会、不喜欢而不想学。学不会的主要原因通常是缺少预备知识,因此需要补课,否则不可能学会。对不喜欢所学课程或专业的学生最好是让他们转专业,去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专业和课程。严格地说,对这两类学生,任何其他教学法都没有作用。

一个班上可能什么样的学生都有,教师要区别对待。总的原则是“抓中间,顾两头”。教学设计主要针对中间60%~70%的学生,然后兼顾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如果能让班上80%~90%的学生积极学习,教学效果就算比较好了。

关于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的原理,要特别记住两点:一是学生不爱学和不想学可能和教学条件与教师的教法有关。不要简单把责任都推给学生,要反思教学条件和教师教法的问题;二是要学会利用大学生特点,通过课程设计,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力外部刺激,激发他们努力学习。

(四)小结

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积极学习状态就是让学生主动构建、反思和整合课堂所学。这与大脑建构或重建神经网的学习过程有关。

大学生不想学和不爱学的原因可归纳为两点。一是部分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延迟享受的能力不足、自律不足的特点。这与现代大学生心智成熟期延迟有关。因此,大学教师应广泛采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帮助学生(尤其是年龄偏小的一、二年级学生)培养学习动机和兴趣,改变其学习态度。二是大学教师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影响。班级规模过大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关照每个学生的学习问题,不能及时给予反馈,只能选择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记忆事实。这就导致了师生没有足够时间互动,学生思维技能训练被忽视,最终导致了学生参与程度降低。

所谓不愿学、不想学的学生通常是缺乏内部动机、需要外部动机激励才能努力学习的学生。教师应在课程设计中抓住积极学习的五个要素,使用恰当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法为他们提供外部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积极学习,然后帮助学生把外部动机转变为内部动机,摆脱对外部刺激的依赖。

二、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的主要形式

按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的定义,所有能刺激或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教学方法都可称为积极学习类教学法。但具体到大学教学,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与专业课程教学相关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法和与基础课或通识课教学相关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法。

(一)与专业课程教学相关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法

体现专业特色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法被舒尔曼称为特征教学法(Signature Pedagogy)。例如医学教学中广泛使用的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和床边教学法(Bedside Learning )、工程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的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和工作坊教学法(Workshop Learning)、管理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的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在法律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的案例教学法和苏格拉底论辩法(Socrates Debating)、科学研究领域广泛使用的探究教学法(Inquiry-based Learning)和实验室学习法(Lab Learning)、建筑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的设计教学法(Design-based Learning)、人类学领域广泛使用的田野教学法(Fieldwork-based Learning)、社会研究和社会工作领域广泛使用的社区服务学习法(Community Service-based Learning),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尽管这类方法很多,但它们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都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是这些专业教学中长期使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很少能跨专业使用,尽管它们可能用同一个名字如项目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索学习法等,但其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却因专业性质而完全不同。二是它们几乎都具有积极学习的五个要素。因此,对和专业有关的课程,教师最好首先调研本专业行之有效的特征教学法,然后用这些特征教学法指导自己的课程设计。当然也可以参照其他专业的特征教学法,创造本专业的特征教学法,但一定要注意应符合本专业学习的特点和要求,要从原理和实践角度论证其可能的有效性,不可简单模仿。

(二)与基础课或通识课教学相关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法

本文重点介绍的是与通识课和基础课相关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法。基础课和通识课大体有三个特点。一是量大面广。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基础课和通识课,它们大约占总学分的30%~40%;二是大班教学。学生多老师少,因此大多数学校都采取大班教学模式。然而上面已经提到,一旦班级规模太大,学生太多,教师顾不过来,教师就会采取保底线的做法,即至少保证学生知道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所以普遍采取以传递知识为特点的讲座法教学。于是所有大班课的问题都会冒出来。三是工作量大。由于班级规模大,研究型大学常采取聘请研究生当助教的办法帮助教师降低工作负担,通常是每20~25人配一个助教。在没有研究生的教学型高校,老师要做所有的事,包括备课、上课、答疑、改作业、考试出题、阅卷、撰写期末课程总结等。由于工作量太大,教师通常不愿意布置太多作业。如果规定要布置作业,就尽量布置有标准答案的知识性问题,而避免布置思考题,目的也是降低自己的工作量。在这种教学条件下,教师连完成基本工作都有困难,哪里可能实施积极学习类教学法?

对此,笔者建议学校降低班级规模,把班级规模降低到使教师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师生有足够互动时间的程度,实行小班教学(学生人数不超过40人)。根据美国的经验,小班教学是获得高质量的通识课和基础课教学的基本条件。实施小班教学的目的是为教师创造必要的教学条件。因此下面介绍的方法都以小班教学为前提。

关于通识课和基础课所用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美国大学中流行很广的是密西根大学教学研究中心尼尔(C.Neal)和格鲁夫(T.Pinder-Grover)根据复杂程度和时间投入绘制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法图谱(见图1),并且提供了具体操作方式(见表1)。

这个图谱可以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整体观:此图把不同积极学习策略看成一个整体,然后按方法复杂程度和资源消耗程度绘制在连续谱里。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选择不同方法。二是成本观:任何方法都有成本。在教学中最大的成本是课堂教学时间。从图1可见,越是复杂的方法耗时越多,因此在等效条件下教师应该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法,反对“炫技”,反对为方法而方法。这就是“技术简单性原则”。三是要理解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

从表1中对各种方法的说明可知,虽然所有积极类学习教学方法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不同方法的着力点不同。有的强调内容的有用性,有的强调情景真实性,有的强调学习环境的社会性,有的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性,有的是着眼学习任务的挑战性,有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采用多重激励方式,如此等等。总之,目的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显然,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具体情况,寻找和发明更多积极学习类教学法。至于教师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这与学科内容、学生状况、学习环境、学校条件等因素相关,不可一概而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好的教学需要认真思考和巧妙设计。根据什么来思考呢?根据各种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对科学原理了解得越清楚,思路越开阔,越容易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法!

除了表1中介绍的方法,美国大学还发明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法,例如背景知识探究法、学生自制评价量表法、课堂笔记交流法、学习日记、学习成果档案袋等,分别介绍如下。

背景知识探究法。在基础课教学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以便决定教学深度和进度。背景知识探究法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设计的。教师首先设计一个测验考卷,覆盖所需基础知识。考卷可以用解释、填空、多选题、问答题等形式,然后进行课堂测验。测验结束后让学生与邻座同学为一组,相互检查测验结果,然后讨论。不懂的问题还可以问其他同学,或交教师最后回答。教师最后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所有尚存问题,并进行知识总结。这个方法类似思考-结对-分享法,都属于合作学习范畴,是通过同伴互教来让学生彼此帮助,同时学生之间今后也知道有问题应该问哪位同学。合作学习法是积极学习类教学法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同学互教不仅可以使求助者进步,助人者也因教会他人也会获得进步,双方都有进步,因此值得广泛推广。

学生自制评价表。此法有三个步骤。首先,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作业范本,让学生找出这些作业共有特征。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征来制作一个作业评价表。最后全班讨论,决定用哪个评价表,或者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形成最后的作业评价表,用于本课程作业评价。主要用于文科类有主观答案的课程作业。显然,这也是合作学习类方法的一种。这个方法有三个优点:通过分析范本作业制定评价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要求和作业标准有了清晰和深入的理解,这有助于他们在课程学习和作业中努力达成这些标准;标准是学生自己制定的,因此学生会有更大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来维护这个标准。如果课程作业完成后首先让学生彼此相互评价,效果会更好;可帮助学生养成对学习和作业的自我反思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反思能力。

课程笔记交流法。顾名思义,这是让学生结对,通过互相交流课堂笔记来促进他们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也属于一种合作学习法。课堂笔记是学生在听课时形成的笔记,反映了学生在听课时形成的个人认知框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框架,因而形成不同的课堂笔记。因此,让学生彼此交流课堂笔记,就给了学生一个从他人角度看待同样内容、补充和纠正自己认知框架不足的机会,以便形成更为合理的认知框架。这对学生学习有极大好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定期相互分享笔记,还可以就笔记中的不同理解提出问题,引发讨论,以便发现有创意的理解,并及时纠正理解错误。

学习日记。顾名思义,学习日记就是让学生记学习日记,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反思自己学习的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引导学生习惯性反思自己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本方式之一。为了防止学习日记变成每日学习的流水账,教师要就学习日记的内容提出明确要求,而且要定期检查。没有检查,学生不可能养成记学习日记、反思学习的习惯。学习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学习的进步和困难、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自己认知的特点(优点和缺点),自己如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进而养成主动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习惯。鼓励学生每天记日记,但也可以是周记。总之要有确定固定时间,以便养成习惯。为了帮助学生记日记,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主题,启发学生写日记。例如就课程内容、课堂活动、教师教学、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等出题,让学生写学习体会。总之,要结合课程教学安排日记写作内容。教师还可以鼓励同学相互交流学习日记,通过观察他人如何学习来改进自己的学习。为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日记右边留出固定空白处,供教师或其他同学写评论和感想。这种日记就变成了所谓“对话日志”。此外,学习日记还可以以网络博客的方式出现。教师首先建立课程博客,然后就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跟帖发言,最后形成课程学习日志。总之,学习日记是培养学生自觉反思自己学习的习惯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学生学习成就档案袋。这个方法是让学生收集最能反映其学习成就的作业、作品、图片、录像等资料,配以适当文字说明,放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个人网站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就,记录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档案袋一般以单门课程为单位,也可以学年为单位,逐年积累增加。此法有四个要点:一是由学生自己收集作品,决定作品呈现方式,撰写学习心得报告,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经历;二是只展现学生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展示什么和如何展示,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反映的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看法;老师可以提出建议,但原则上不加干预;三是档案袋以课程为单位,让学生随着学习进展,逐渐把个人学习成果档案袋丰富起来;四是档案袋要公开展示,以便其他同学通过彼此参观来改进学习。从以上描述可知,成就档案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学习成果和反思自己学习经历的平台。通过收集和选择个人学习成果,学生可以不断自我发现,逐步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责任感,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元认知能力。通过不断更新个人学习网页,学生可以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甚至个人未来发展目标。这些都能很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目前在美国大学,学生学习成就档案袋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非常值得中国高校教师学习借鉴。以上是美国大学教师们创造的一些主要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法,下面讨论使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三、使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

的几点建议

以上已经提到了一些关于使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的问题与建议,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学教师参考:

一是教师心态。教师首先要有积极心态,秉持成长理念,相信学生是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是希望通过大学学习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未来的。这个信仰是实施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的关键。只有相信学生,才能培养出好学生。

二是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检验效果的标准。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价值)以及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学习效果,这是课程设计的首要原则。只有在目标明确、效果明确、检验方法明确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才能说得清楚为什么你要选A方法而不是B方法。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因此目标与方法之间的关系不能颠倒。对目标和方法之间的关系越清楚,方法选择效果越好。对于很多行之有效的专业特征教学法,可以直接采纳,然后酌情略做增减即可。

三是要理解各种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着力点。从上面介绍的方法看,不同方法的原理和着力点不同,因此方法选择一定要弄清拟采用方法的工作原理和着力点。这些方法知识有助于教师正确选择方法。可以根据有用性、真实性、挑战性、社会性、合作性这五个要点,适当选择不同的方法,以达到全面激励学生的目的。

四是多种方法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都证明,多样化重复是学习和巩固学习成果的基本方法。因此,可以考虑在一门课的教学中使用不同的积极学习方法,以保持对学生积极学习所需的刺激强度。但是方法也不要太多,不要让学习和熟悉各种新方法占据学生太多学习精力,以致影响课程学习。

五是高度注意“学会”的激励作用,及时做好动机转化工作。大脑奖励“学会”而不是“学习”,因此要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学会”的喜悦,并帮助他们总结学会的经验。鼓励学会并反思经验就可以把学生的外部动机转变成内部动机,最终成为自我激励的学生。

六是技术简单性原则。如前所述,在等效前提下,选择技术简单、可靠性高、资源消耗低的方法,不要追求炫技。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有一种追求新技术新方法的趋势,似乎新的、不同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这个认识是错误的,评价方法的标准就是两个:有用和有效。“有用”指能达到目标,“有效”指资源消耗低,合而为之就是技术简单性原则。

七是循序渐进原则。在我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才刚刚开始,很多学生和老师都不习惯,组织制度支持也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要迁就习惯和传统,循序渐进地推动改革,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阻力。除非你对新方法有较大的成功把握。例如在多数情况下,在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中,不要轻易彻底放弃讲座制,可以从“被动讲座制”改造开始,实施积极讲座制,具体说是在传统讲座制中添加前文介绍的各种方法,逐步测试改革效果。争取经过多轮迭代,形成自己有效的教学法。总之要注意,大学教学是一种和医学、工程类似的专业实践活动,因此循序渐进、逐步改进可能是这类专业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发展途径。

八是班级规模的影响。根据麦肯齐等人的调查,班级规模越大,教师就不太可能采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班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就完全是被动讲座了。所以我们建议学校注意班级规模对积极教学法的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不爱学、不想学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二是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所以,教师应当用发展眼光来帮助大学生培养其自律和享受延迟能力,通过缩小课堂规模、重新设计课程、使用合适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来激励学生积极学习,改变其不爱学和被动学的状态。要让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就要改变学生的动机、态度和表现。其中,动机是关键。对缺乏内部动机的学生,教师要采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通过提供外部刺激来激励学生学习。

与专业课教学相关的积极学习类教学法可称为特征教学法。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设计上最好先用本专业特征教学法作指导,或将其他专业特征教学法改造成适合本专业学习特点和要求的教学法。在基础课/通识课教学上使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需要先理解各种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着力点,以技术简单性原则选择最有用和有效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的原理、列举和描述有效案例、归纳在高校采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的问题和建议,希望本文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应对教学中学生不想学或不爱学的问题,并帮助教师们在教学中贯彻SC改革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略)

大学教育科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罗庚:一条龙教学法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差异研究反思
愉快教学法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
自主学习教学法
关于自主学习的理论和能力培养的策略问题左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