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耕地“复耕”,乱象频出?不能忽视这三个方面

耕者有其田,粮稳天下安。

由于,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粮食危机步步逼近,全球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粮食短缺。开春以来,我国各地也相继开展恢复耕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实,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664市县人均耕地面积已经处于联合国规定0.8亩警戒线以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近几年,撂荒抛荒现象严重,已经触及粮食安全。

追溯过往,我国耕地持续不断在减少,2009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耕地面积降幅约为8%。国土三调显示,10年间我国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有6200多万亩坡度2度以下的平地被用来种树。

一般而言,耕地又有一般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之别。同时,我国耕地可分为“七块地”,即东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盐碱地、设施农业用地及后备耕地。总体来说,高标准基本农田少,低产农耕地较多,并且在土地承包制的当下,许多土地是农户各自种植,细碎零散,这块地上种了树,哪块地上种了其他经济作物。因此,都是不一致,五花八门。

尤其,过去一段时间,很多地方政府,在耕地问题上,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一味地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基本农田种出了“楼盘”,荒山、荒沟变成了基本农田,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把好地都占了,用劣地、坡地、生地来滥竽充数,最终账面上平衡了,但耕地质量却大大亏空了。

这种现状,正在侵蚀中国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

2021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

今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提到,“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并且,指出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守18 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也表示,违规林地、园地、草地要回归耕地,同时也强调需要制定合理的时间表,不能搞“一刀切”“翻烧饼”,简单粗暴地开展复耕工作。

另外,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因此,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从中央到地方,一再强调,坚决遏制一般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耕地“复耕”在所难免。

因此,持续提升中国粮食自给自足能力,要把14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除了做好自己,有序化“复耕”,还要警惕外面的阴谋诡计。

但是,在“复耕”这件事上,基层政府在政策执行尺度上,大多错位变形,以致于乱象频出。

比如,复耕破坏现有林地、道路、生活设施等情况;人行道上种地瓜;水泥地上种红薯,篮球场上种庄稼,东边山头填西边坑洼;平塘复耕的情况,养殖户生存现状堪忧等等,这些都是自媒体、短视频平台上,当地民众对这种乱象的不满之声,也折射出,基层在政策执行时的错位,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一些地方,平时欠账多,临门出奇招,不知道,在糊弄谁?但忘了“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除了平原地区,在南方丘陵山区,耕地资源紧缺,以特色农业为主,耕地“非粮化”现象较为严重,“非粮化”率高达40%以上。如果任由耕地“非粮化”现象发展,势必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复耕”是大势所趋,但不能“一刀切”式地搞,民众最不愿意看到一场压倒式的运动,导致普通民众受损失,尤其在这种大环境下,最需要稳定。

耕地“复耕”,不能忽视以下三方面:

首先,常态化、有序化地复耕,才能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牙齿是一天一天长出来的,耕地也是,这需要常态化、有序化地复耕,重在培育农田耕力,农田才能变良田。我国西部丘陵山区的广大农村,农业生产具有较明显的自给自足特征,耕地细碎化严重,机械生产推行困难,现代化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以及种植成本比如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涨,再加上农业劳动力不足,也影响农民耕作意愿,以致于撂荒抛荒现象严重。今后,撂荒地、抛荒地复耕,这是必然。

其次,“小调整、大稳定”是复耕基础,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长期以来,南方一些丘陵地区,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植经济作物,这种情况很常见,归结于农民迫切希望改变种粮收入偏低的现状,改种高效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工商资本下乡流转土地,在永久基本农田上进行非粮生产,甚至将发展非粮产业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像这些现象,地方政府应按照“粮食生产优先”的原则,要合理调整结构,促进特色产业发展,逐步“退经还粮”,尤其,违规林地、园地、草地要回归耕地,退林还田、退塘还田、退园还地,需要制定合理的时间表,不能搞“一刀切”,要以大局稳定为重,将新增传统特色产业规模转移到一般耕地、园地及林下发展。

最后,抓紧摸清“家底”,耕地后备资源是复耕的有效补充。一般来说,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和裸地等,这些都是适合开发为耕地的资源,在实施土地整治的基础上,也是复耕的有效补充,与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工作密切相关。

总之,从早期的退耕还林,到推进种养殖业,观光农业,再到此次复耕,是新发展阶段的需求,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能简单粗暴地开展复耕工作,搞“一刀切”,导致成一场运动,各地需要精准施策,引导“复耕”工作有序开展。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 - 策划人 / 三农研究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乡村振兴领域,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请来关注“唯美乡村” 微信公众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志宇:藏粮于生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谁来挽救“超负荷”的土地?
不能让“红线”里的18亿亩耕地丧失质量
暗流涌动的粮食战争
【中国地理】种子和耕地问题
中国大量进口外国粮,日本人均耕地更少,为何粮食安全指数更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