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上最强的乌鸦嘴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穷学生朱说(yuè)从山东邹平来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书院求学。他能忍常人不能忍的困苦,冬天读书疲困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就喝稀粥度日。几年苦读,他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6岁的朱说科举中榜,从寒儒成为进士,当上了九品官。有了俸禄,朱说就把母亲接来奉养。
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写下了一首《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搞错了吧,这首诗我们小学就读过,他的作者是鼎鼎有名的范仲淹,哪会是这个小猪猪?
呵呵,没错。
天禧元年(1017年),朱说因为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了官,归宗复姓改回本名范仲淹。也有一说是天圣六年(1028),他服母丧后才改名的。
范仲淹是个很轴的人,啥事都讲死理,所以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更可信。母亲为了养活刚两岁的自己而改嫁,在母亲活着时候就归宗,岂不是在指责母亲?
宋代大家大多喜欢感时伤怀、喝酒泡妞,但腰都是直的,骨头是硬的。但在直言敢为,没有人敢和范仲淹争第一,每遇国家大事必慷慨直言,虽然为此老吃苦头。在相对开明到有点柔弱的仁宗朝,范仲淹的诤言大大提振了朝纲。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到泰州西溪做个转运盐官,推动上司张纶奏明朝廷重修捍海堰,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堤没全部完工,水利专家还没当过瘾,他又华丽转身成教育家了。天圣四年(1026年)八月,范仲淹因母亲病逝辞官守丧,南京留守、大诗人晏殊邀请他执掌应天书院。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倡导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
有了名气就开始管闲事了。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宰相王曾对此万言书极为赞赏,时在枢府的晏殊向仁宗当面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 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范仲淹业余时间当起了猎头。他一认识富弼就惊叹是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把女儿嫁给了富弼。后来仁宗恢复制科考试,范仲淹又建议富弼参加,以缩短仕途进程。
天圣七年(1029年),19岁的宋仁宗准备率百官给垂帘听政的刘太后祝寿,范仲淹不干了,他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国礼和家礼,上书谏止未果。他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第一次向天下展示自己独特的世界观:
夫天下之士有二党焉:其一曰,我发必危言,立必危行,王道正直,何用曲为? 其一曰:我逊言易入,逊行易合,人生安乐.何用忧为?斯二党者,常交战于天下,天下理乱,在二党胜负之间耳.倘危言危行,获罪于时,其徒皆结舌而去,别人主蔽其聪.大臣丧其助.而逊言逊行之党,不战而胜,将浸盛于中外,岂国家之福,大臣之心乎!人皆谓危言危行,非远害全身之谋,此未思之甚矣.使搢绅之人皆危言危行,则致君于无过,致民于无怨,政教不坠,祸患不起,太平之下,浩然无忧,此远害全身之大也.使缙绅之人皆逊其言行,则致君于过,致民于怨,改教日坠,祸患日起,大乱之下,汹然何逃! 当此之时,纵能逊言逊行,岂远害全身之得乎!
他认为天下有两个党派,一派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一派说恭顺的话做恭顺的事,天下理乱就在于二者交战胜负结果。前者容易惹祸上身,如果获罪于时后者自然不战而胜,但是天下混乱后者也无处躲避。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到地方做通判。宋人认为范仲淹被贬谪一次是“光”一次,这个第一次贬谪叫“极光”。对于范仲淹而言,这次贬谪其实是一次很好的下基层锻炼。
到了地方范仲淹也不消停,多次上疏议政。他建议停止朝廷大兴土木,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 ,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当时群臣多在议论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仁宗也着手清理太后提拔的官员。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避免政治动荡,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仁宗想再立杨太妃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反对,也被仁宗接纳了。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哎,这不是让锦衣玉食的权贵难堪嘛。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  ,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力主废后。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但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接受台谏章疏。 范仲淹就带着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 第二天范仲淹打算再次与宰相谏争,一道诏书直接把他外放为睦州知州。
第二次贬谪叫“愈光”,更加光亮,可此时的范仲淹的心中并不敞亮,他忧心忡忡写下了《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和他一起谏争的官员,或贬或罚,无一幸免。在河阳任签判的富弼上书宋仁宗,他认为这是一举二失,不能恢复皇后之位,也要恢复范仲淹的官职。这富弼看来和范仲淹一样大胆,铁了心站在一个阵营,后来他们也是坚定的政治同盟。,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 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的“修围、浚河、置闸”治水方略,一直到元明都在用。
范仲淹喜欢推荐人才,苏麟在外县做巡检,不在城里没有得到提拔。他就献了断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给范仲淹,范仲淹看后心领神会,马上给他写了推荐信,不久就得到升迁。
但范仲淹还是关心中枢,他写了一首《春日游湖》:
湖边多少游湖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几人着眼到青山。
你们只看到眼前湖景,有几个人像我一样看到远处的青山?
次年,因为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很快就代理开封府长官。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但是范仲淹是不会满足于一城之治,他着眼的是整个天下。景祐三年(1036年),他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吕夷简用人提出尖锐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  ,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  ;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 ;馆阁校勘欧阳修和蔡襄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皆牵连遭贬。朝臣畏惧宰相势力,没有人敢再说话。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第三次贬谪叫“尤光”,尤其光明,范仲淹在一次次贬谪中磨砺自己,越来越有光亮。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范仲淹的妻子病死在饶州,自己也得了重病。在附近做县令的梅尧臣作,写了一首《啄木》诗和一首《灵乌赋》给他,劝范仲淹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
面对梅尧臣的好意,他回了《答梅圣俞灵乌赋》:
危言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赋灵乌。
范仲淹还回作了一篇同名的《灵乌赋》,认为“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者则稔祸于人。”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看来早在宋代人们就认为乌鸦报凶了,范仲淹可以说是第一个出名的乌鸦嘴,目前看也是迄今为止最出名的乌鸦嘴。
宋代文人小资,范仲淹也不能免俗。在饶州历经苦顿,心理比较脆弱,喜欢上了一个小歌妓,当时叫“小鬟”。他调回京师不好意思携行,就写了就给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诗《怀庆朔堂》:
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
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
魏介心领神会,就把小鬟买来转送范仲淹。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范仲淹回京竟然是因为战争。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三川口大败宋军,集兵延州准备攻城,朝野震惊。宋仁宗认为范仲淹众望所归,次年把他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和韩琦同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抗击西夏。
众望所归就能打仗?真不知道宋仁宗怎么想的,但这个乱点鸳鸯却真逼出了一个军事家。
面对陌生的边陲,未知的前程,范仲淹写下《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有点感伤,但范仲淹可不是牢骚断肠的人,擦干泪直面人生。
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对沿边少数民族,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使其安心归宋。同时, 范仲淹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使西北军中涌现出狄青、种世衡等名将, 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大儒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成为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定川寨宋军大败,元昊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当时羌人很敬佩范仲淹,称呼他为“龙图老子”,范仲淹为此还上表恢复龙图阁直学士,才不至于让羌人疑惑。
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经历战火洗礼的范仲淹,写下了《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锐意改革。
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面对朝中的反对势力,范仲淹也有点有心无力,在和欧阳修一起喝酒时,做了一首《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庆历四年(1044年),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外出巡守。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上表出任邓州,以避边塞严寒,仁宗升为给事中、知邓州。 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
但此时的范仲淹心情是低沉的,百花洲的美景带给他更多的是愁绪,《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后来朝廷要征调范仲淹到荆州,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留任。此时贬谪岳州的滕子京修复了岳阳楼,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求他做记,范仲淹大笔一挥,留下一篇千古流芳的《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这个千古名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风骨,也是千年来知识分子的风骨。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又调到杭州。子弟以为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被他严词拒绝。但到十月,范仲淹却主动出资,购买良田千亩。但这可不是他自己要享用的,他让弟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皇祐三年(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因冬寒病重,他要求到颍州,皇祐四年(1052年)得到批准。他才走到徐州就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 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范仲淹死了,朝廷再也没有乌鸦嘴了吗?不会,在他身后,欧阳修、苏东坡等大家迭出,个个都有他的风骨。
但在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好像很缺范仲淹这样轴的人。
轮到作者感时伤怀了。
喝杯小酒,管他去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年范仲淹 后可师来哲
宋词|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走近大宋词人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大忧大爱,无悲无喜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表达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