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真做好一件事,比什么都重要

导读: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企业员工平均每11分钟就要被打断一次。日常工作中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意义不大的任务上,看起来勤奋、忙碌,实则效率低下。在这个多元化、碎片化的时代,专注和认真成了最宝贵的品质。



在流行“斜杠青年”,很多年轻人热衷于把日程安排得很满。

 

就像往枕头里塞棉絮,直到塞不下为止。

 

他们精力旺盛,爱给自己做加法。一件事不够做两件,两件事不够做三件。想学烹饪、想学西班牙语、想旅游、想学小提琴、想学油画、想尝试极限运动……




什么都想做的结果就是:什么也做不好,也做不精。

 

前不久在北京和我面基的一位应届毕业生,他一天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

 

上午在一家杂志社做兼职编辑,下午报班学日语,傍晚在图书馆看书整理笔记,晚上在家录自己的电台节目,还要运营着自己的公众号,所以他几乎每天折腾到深夜... ...

 

起初他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状态,但之后焦虑逐渐产生。

 

在咨询我的时候,他提出了两点焦虑:

 

第一点是注意力溃散。

 

他最近总是做一件事的同时想着另一件事,比如他常常在杂志社背日语单词,在日语课上想着晚上的电台节目。工作无法保持专注,总会被各种事情打断。

 

第二点是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但一件都没做好,心累。

 

他向我透露了他的苦恼:在杂志社里他没有学到作为编辑的核心能力,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上;日语N3到现在还没过,水平停滞不前;公众号的运营难以维系,粉丝数始终徘徊在是3500左右。

 

这其实就是过度增设目标,所导致的结果。

 

大量目标长期堆积,没有有效推进,反而形成负累。

 

越是疲惫,越是无力完成目标,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我给出的建议是:每天完成最重要的一件事即可,并且适当削减目标。

 

认真做好一件事,比什么都重要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加里凯勒的畅销著作,其中的核心思想是: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精疲力竭。


我们要化繁为简,缩小目标,专注于一处。




假设一个人一天要解决“ABCDE”5件事。在开始做事前,要排好优先级,提取出“关键任务A”,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它。

 

解决“关键任务A”,就像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其余的BCDE诸问题,也会自动迎刃而解。这件事,就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

 

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可能会面对如此窘境:即花费大量时间在意义不大的任务上,而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关键性任务。

 

这就是抓出“关键任务A”的意义所在。

 

另外,你还需明白3点: 

1
你清单上的很多事情,没那么重要


如何测试一个任务对你来说重不重要?你就这样问自己,如果把它延后1~2天做,是否会受影响?如果不受影响,那就不是重要任务。

 

“每件事都很重要”,绝对是一个幻觉。很多事情该放就放,该缓就缓。

 

李笑来说过,他有个习惯,白天手机基本静音。每隔2小时看一次,发现是重要来电,才会回电话。因为他深信世界上十万火急的事情,少之又少。如果因为一通电话,而打扰工作,是最得不偿失的。

2
你要有分析任务的能力


一般来说,任务本身有其各自的属性,可以分为四类:

有趣而有用的任务
无趣而有用的任务(递交材料)
有趣而无用的任务(同学聚会)
无趣而无用的任务


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有用。

 

什么是有用?我的定义是:能够产生实际效益并且推进计划进程。

 

人类的本能是接近有趣的,排斥乏味的。但在任务面前,要务必清醒地意识到:从效益上来说,做一件有用的事,要胜过做N件无用的事。

3
你不太可能同时处理多件事


有一项国外的调查研究显示,企业员工平均每11分钟就要被打断一次。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从干扰中恢复工作状态的这一过程中。

 

沉浸式工作,才能将工作最大程度地做好。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注意焦点。


而注意焦点的频繁切换,会导致工作效率的大幅度下降。

 

这也就是我为何鼓励你“单线操作”,而非“多线程操作”。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曾提出过一个理念——“Flow”。中文翻译是“心流”:

 

当人们完全沉浸于某项活动中时,就会丧失时间感。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步行动和想法都与前者流畅衔接在一起,就像玩爵士乐一样。

 

这种“流畅的衔接”决定了高质量的产出。

 

高速成长的秘密,是偏执于一个目标


那位毕业生的第二点焦虑,是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但一件都没做好。

 

你看,他在杂志社当编辑,也是日语学习者,做电台节目,也自己运营原创公众号。看上去很炫酷,但真正做好的,并没有。



 

这也就是“斜杠青年”现象所带来的“斜杠怪圈”。

 

用标签包装自己,却无力深耕。

 

因此,遍地都是三脚猫,但行家碰不上几个。

 

多年前我也在犹豫,是该老老实实深耕于一个领域,还是成为一个酷炫的斜杠青年。

 

现在我有了答案,答案是前者。

 

Silktide的创始人Oliver Emberton曾经在quora上有一个精彩的回答,关于解答“究竟该选择做好一件事,还是同时做很多件事”。

 

他说,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装满蜜蜂的沙滩球,数百种不同的力量让我们前往不同的方向。欲望推着我们走,但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绝不甘心于做一件事。

 

于是,大部分人欲望在无休止地冲突,我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结果就是我们没有能力去战胜面对的困难。太多的欲望和想法堆积在一起,产生不同的方向,导致这个球最终哪里也去不了。

 

所以你应该怎么办?你只能把其它的一切都放在一边,变成一个大黄蜂,朝一个方向努力,你会移动地非常非常快。

 

这也就是Oliver Emberton得出的结论:

 

认真做好一件事,朝一个目标迈进。


正如下图中的公式:你的能力是分子,但目标数是分母。


对你最终成就影响更大的不是能力,反而是你的目标数!


专一的人能更快更猛地抵达目标。

 



偏执狂只专注于一个目标,这大概是最终成功的策略。

 

这是一个从每个成功人士身上都能发现的一个模式,无论爱迪生还是爱因斯坦。当你能连续地专注于一个目标时,你的成就就能取得它们理论上的极限。

 

如果你想要实现大的目标,必须拒绝其它的小目标。

 

我知道,这的确不容易。

 

但每个人为了得到,都要学会放弃,不是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研三女人想告诉后辈的事
如何让自己的生活简约而不简单?
觉得自律很难吗?因为你不懂这几点
刚刚,读了这篇《如何活着: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人生目标和经历》
如何写可实践的年度计划?
哲思 | 3个时间管理原则,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