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概述 

 
路易十四
  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在三四十年代,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兴起,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日益巩固,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直接干预文艺,文学创作开始规范化,文学反映出阶级妥协的精神。悲剧诗人高乃依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六七十年代是古典主义文学繁荣的时期,路易十四的极权统治也达到巅峰。王权进一步拉拢和控制文艺界,使文学更加规范化,御用化。这一时期文坛繁荣,名家辈出,佳作不断问世。代表人物有喜剧家莫里哀、悲剧家拉辛、寓言家拉封丹、文艺理论家布瓦洛等。十七世纪末期是古典主义文学衰败的时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极而衰的时期。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和封建贵族的迅速没落,阶级妥协日益瓦解,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已经动摇。拉布吕耶尔的散文和费讷隆的小说,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古今之争'中的进步作家与古典主义保守势力展开了斗争,他们对王权不满,要求冲破古典主义的桎梏,争取更大的创作自由,显示出十八世纪启蒙思潮即将来临。
 
  17世纪法国文学最大的成就表现在戏剧方面,出现了莫里哀、高乃依、拉辛等著名喜剧和悲剧作家。但是,在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和衰败时期,还涌现出不少散文家。他们的创作推动了法国散文的发展,如为让森派进行宗教辩护的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 16231662),描绘宫廷和贵族腐败风尚的拉罗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 16131680) 维护天主教的正统并以雄辩的宣道文著称的博叙埃(Benigne Bossuet 16271704) 等。 八十年代后,主要的散文家有拉布吕耶尔 ( La Bryere 16451696),他的随感式散文集《品性论》以简短精炼的片断批评世道人心, 抨击时俗流弊 ,直接影响到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的创作。费讷隆(Fenelon 16511715)是十七世纪最后一位古典主义散文家,代表作《忒勒马科斯历险记》(Les Aventures de Telemaque)以希腊神话为题材,谴责国君的穷兵黩武和穷奢极欲, 表现了十七世纪末中小贵族和资产阶级对路易十四的强烈不满。 

让·拉辛

 
让·拉辛画像
  让·拉辛(Jean Racine 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繁荣时期最重要的悲剧家,其创作代表了古典主义悲剧的最高成就。他出生于官吏之家,父母早亡,被外祖母送到让森教派的学校里读书,获得了丰富的希腊文学知识。1658年他来到巴黎,在学习之余拿起诗笔从事戏剧创作。他在二十五岁时投身戏剧活动。拉辛的诗作博得国王赏识,曾任国王的史官和私人秘书,经常出入宫廷,但是晚年与宫廷的关系逐渐疏远。
 
  拉辛一共写了十二部悲剧一部喜剧 1664年到1677年是他创作的第一阶段,著名作品《安德洛玛刻》(1667)和《费得尔》(1677)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安德洛玛刻》被认为是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这部五幕诗剧取材于古希腊故事,主要借鉴了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安德洛玛克》和《特洛伊妇女》。悲剧主人公安德洛玛刻是特洛亚英雄赫克托耳的遗孀,特洛伊城沦陷后,她成了希腊方面爱庇尔国王庇吕斯的女俘,暗中藏着儿子。庇吕斯是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之子,与公主爱尔弥奥娜早已订亲。但他追逐安德洛玛刻,意欲毁掉同爱尔弥奥娜的婚约,娶她为妻。幕启时,希腊特使俄瑞斯忒为斩除后患来到爱庇尔国。庇吕斯以此要挟安德洛玛刻,并许诺重建特洛伊城,保其子登基。安德洛玛刻求救于爱尔弥奥娜不成,决定舍弃自己保全儿子,一俟庇吕斯发誓保护她的儿子,就自杀而死。婚礼进行当中,俄瑞斯忒在爱尔弥奥娜唆使下,带领士兵闯进神庙砍死了庇吕斯。爱尔弥奥娜后悔不迭,怒斥俄瑞斯忒,在尸体旁拔剑自刎。俄瑞斯忒也在绝望中发了狂。
 
《安德洛玛刻》
  燃起这场悲剧的是淹没理智的情欲。在国家利益和个人欲望的尖锐冲突中,庇吕斯、俄瑞斯忒、爱尔弥奥娜都受到情欲的驱使而不能自已,他们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庇吕斯作为一王之尊,爱上了敌人之妻,不用理性束缚,任其放纵,愈演愈烈。他对爱尔弥奥娜背信弃义,一再拖延婚期,同时又利用手中的权利,对安德洛玛刻苦苦相逼。为了得到安德洛玛刻,庇吕斯甚至不惜抹掉家族的光荣历史,向神宣誓'要替特洛亚人报仇',成一个弃国弃民的民族叛徒。他是一个屈从于情欲摆布的卑微者,更是一个专横残忍的暴君。由于他丧失了理性,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下场。
  
  特使俄瑞斯忒身负根除希腊后患的重任,却一心想赢回爱尔弥奥娜的爱情。庇吕斯与安德洛刻结婚,也会决定他的命运,于是他私下希望庇吕斯拒绝交出安德洛玛刻的儿子,完全不顾民族的利益。当情势向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后,他又将荣誉和责任抛诸脑后,一心去执行意中人的命令,结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俄瑞斯忒玩忽职守,辱没使命,最后犯了弑君渎神之罪,他在丧失良知的同时也丧失了爱情,永远摆脱不掉心灵的痛苦。
 
  爱尔弥奥娜深爱庇吕斯,因为他有恩于她的家族并与她订亲多年,但是她没有想到庇吕斯竟会为了一个敌国女俘而抛弃了她。她忌恨交加,不择手段地利用俄瑞斯忒的爱情来为自己报仇。她虽然毁灭了庇吕斯,但是却无法独活。爱尔弥奥娜是个令人同情的痴情者,也是个疯狂的嫉妒者。她的行为情有可原,却是极不理智的。拉辛着重描写了她的嫉妒心理,通过她说明个人情欲的极端发展必然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结局。
 
  与这些人物不同的是安德洛玛刻,她深爱丈夫和儿子,痛恨毁家灭国的敌人,即使身陷囹圄,也决心为亡夫守节,并且保全他的遗孤。当哀求与眼泪都无济于事时,她决定牺牲生命来保全儿子。安德洛玛刻既有高尚强烈的感情,又有高度的理性,是作者在剧本里唯一肯定的正面形象。
 
  通过这些形象,拉辛揭露了法国宫廷和贵族社会的黑暗腐败,对情欲横流和丧失理智的庇吕斯、俄瑞斯忒之流的王公贵族进行了谴责,对不畏强暴、保全名誉的安德洛玛刻进行了赞扬,歌颂了情感和理智高度统一的古典主义理想。
 
  在悲剧中,四个人物各居情感之网的一端,构成了三对矛盾,结成了悲剧的链条。俄瑞斯忒的到来促使庇吕斯希望得到'最后的答复',安德洛玛刻的假意屈从埋下了更大的祸根。爱尔弥奥娜的疯狂,促成了悲剧的发生。人物的命运互相纠结,牵拉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毁灭。因此,悲剧的情节十分紧凑,悬念迭出,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高乃伊,拉辛戏剧选》
  在《费得尔》这部悲剧中,疯狂与苦闷的旋律再次奏响。对应着安德洛玛刻所说的'我将不得不丧失一切' 的宿命言论,王子希波吕托斯在幕启时说:'这幸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切都改变了面貌。'剧情同时展开:雅典王的继室费得尔闻知久无音讯的丈夫已死于战场,受女仆怂恿,对她暗中相恋已久的王子希波吕托斯示爱,遭到拒绝,此时国王突然生还,王后反诬王子无礼,国王怒而求海神处死王子。王子死后,费德尔悔恨自杀,临终前承认了自己的陷害王子的罪恶。
 
  悲剧批判了宫廷和上层社会的情欲泛滥和道德堕落。费德尔形象的塑造,充分表现了拉辛高超的心理分析才能。费德尔结婚后就爱上了国王前妻所生的王子,怀着矛盾的心理用虐待王子的方式掩饰自己的感情,精神备受压抑,心情苦闷。但是,她努力用理性克制感情,仍不失王后之尊。国王的死讯扰乱了她的心海,她似乎无需隐瞒感情了。她向王子倾诉相思之情,得到的却是拒绝,这使她感到无地自容,羞愧难当。国王回来后,理智多次催促她坦白隐情,但为了保全名誉的私欲又使她犹豫不决,考虑着接受女仆的主意诬告王子。正在犹疑不定时,她又得知王子另有所爱,强烈的嫉妒使她化爱为恨,使她完全丧失了理性。后来,费德尔的良知重现,对自己的罪过后悔不及,饮鸠而死。拉辛细腻地刻画了费德尔的心理活动,逐层展示她的内心世界,对其感情变化写得自然贴切,脉胳清楚。由此可见,拉辛虽然谴责费德尔只顾爱情不要理性的荒唐之举,但是对她也不无同情。
 
  从《安德洛玛克》到《费德尔》,拉辛的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宫廷贵族的残暴荒淫,表现出他反贵族的进步立场,但因此也遭到保守贵族的大力攻击。他们不择手段地进行报复。比如,在悲剧演出时喝倒彩,或定下全部座位而不来看戏。到《费德尔》上演时,这种卑劣行径达到高潮,拉辛愤而搁笔,十二年不再写作剧本。
 
  重拾诗笔后,拉辛选择了宗教题材。1685年南特敕令废除后,天主教会重新迫害胡格诺教徒,这使信仰让森教的拉辛在思想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加强了他反暴政反宗教迫害的创作倾向。他的后期剧作《爱丝苔尔》(1689)和《阿塔莉》(1691)也反映了这种倾向。
 
  《爱丝苔尔》(Esther)反映的主题是借圣经故事批评时政。剧本写大臣阿曼怂恿波斯国王签署灭绝境内犹太人的敕令,王后爱丝苔尔深感不安。因为她和有恩于国王的叔叔都是犹太人。国王得知内情后,处死了阿曼,废除了敕令。剧本宣扬宗教宽容的思想,也体现出拉辛对路易十四不切实际的幻想。《阿达莉》(Athalie)中的同名女主人公是犹太暴君, 她在丈夫的国土上实行宗教专制,连自己的孙子也不放过,最后被武装起义的人处死在神庙外。该剧借圣经故事寓指现实,大胆地批判了专制君主的残暴统治。
 
  拉辛和高乃依同为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具有进步的民主倾向,他们的悲剧取材古代,反映了理性的重要,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对专制极权的不满。但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他们的悲剧风格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高乃依的悲剧写作于法国专制君主制的上升时期,从正面突出理性的崇高,表现了力求妥协和维护王权的资产阶级思想情绪。他的悲剧多以国家民族的英雄事业为主题,描写意志坚强的理想人物。这些人物在国家利益、家族荣誉与个感情发生冲突时,能用理性制约感情,所以最终都能获得圆满的结局。
 
  拉辛的悲剧写作于封建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阶级的平衡逐渐遭到破坏,王权对内加紧宗教专制,对外穷兵黩武,人民起义不断。因此,拉辛的作品着力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从反面强调理性的重要。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充满难以克制的情欲,在个人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中,总是前者占了上风,最后导致毁灭性的结局。高乃依的悲剧迎合了封建贵族的趣味,拉辛的悲剧则更多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愿,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高乃依用热烈生动的言辞来表现人物行为的伟大,拉辛写人物时重在情感揭示,对上层贵妇的心理描写尤为出色。此外,拉辛在结构营造上颇得希腊悲剧三昧,他善于在矛盾冲突最尖锐时展开剧情,把许多情节放在戏剧动作之外,使情节紧凑而生动,显示出他对'三一律'运用自如的才能。因此,布瓦洛称赞拉辛,认为他是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家。 

尼古拉·布瓦洛 

 
布瓦洛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以戏剧的成就最高,但在文艺理论、寓言和散文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尼古拉·布瓦洛(Nicolas Boileau 16361711) 是著名的古典主义理论家。他出身于高等法院一个主庭书记官家庭,学过神学和法律,但热衷于诗歌创作和文学研究。1677年他与拉辛一起被任命为国王的史官,1684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布瓦洛最初作为一个讽刺诗跻身文坛,他写作的《讽刺诗》对贵族阶级和教会进行了批判,因而受到贵族社会的排挤打击。后来他转而寻求王权支持,收起了锋芒毕露的文风。他写于七十年代的《书简诗》显示了这一思想转变。
 
《诗的艺术》
  《诗的艺术》(L'art poetique 1674) (一译《论诗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古典主义的美学经典。全书采用匀称的亚历山大诗体,分为四章。布瓦洛的理论以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基础,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文艺批评传统,并对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他规定文学创作必须遵循理性原则,要'凭理性判别是非'。他认为文艺的基本任务是摹仿'自然''永远不能和自然寸步相离',只有这样才是'',才能逼真得体地摹仿自然,才能达到''。这里的'自然'是有限度的,布瓦洛将具体化为'研究宫廷,认识城市',即表现贵族阶级及资产阶级的生活,按照绝对王权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标准来创作。在文艺形式上,他把诗体划为等级,史诗、悲剧是高级的大体裁,喜剧是低级的大体裁,寓言属于小体裁,各种文体的写作等则属于小体裁,认为规则不能相混。布瓦洛竭力提倡要效法古希腊、罗马作品 ,认为模仿古人是达到成功的捷径 。他竭力主张戏剧创作要遵循'三一律'的创作规则。《诗的艺术》集中阐述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创作原则,对现实主义美学有一定贡献,但许多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也带有明显的贵族倾向。 

让·拉封丹

 
  让·拉封丹(Jean la Fontaine 16211695) 是法国古典主义诗人、杰出的寓言家。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自幼酷爱自然,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他学过神学,当过律师,但很快就弃之从文。中年时,拉封丹失掉了家业,生活困窘,不得不长期仰赖权贵资助。1684年,拉封丹入选法兰西学院,晚年思想消极保守。
 
《拉封丹寓言诗》
  在拉封丹各种文体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寓言诗。他创作的寓言作品集《寓言诗》(Les Fables 1688 1694)共寓言诗12239首,题材取自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的故事和寓言,有的也来自法国民间故事。作品反映了日渐衰微的法国现实,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作者以动物世界影射人间社会,生动地揭示出统治阶级的专横暴虐,封建王朝的黑暗腐败。比如,狮子在信誉的幌子下肆无忌惮地吞噬着忠心的臣民(《孤狸和患病的狮子》);'啃了舌头那么大一块青草'的驴子被猛兽们定为'罪大恶极',最后被当作赎罪的祭品纹死(《患瘟疫的野兽》);鱼鹰'好心地'带全体水族'避难',实则为便于自己捕食(《鱼和鱼鹰》)。在《进入仓库的黄鼠狼》、《猴子和豹》、《小耗子、小公鸡和猫》等寓言中,作者描画了贵族的寄生腐朽和僧侣的道貌岸然,勾勒出官吏贪污倾轧、残害百姓的生活图画。作者满怀同情地指出,劳动人民在重压之下呻吟,过着悲惨的生活,'兵痞、捐税/债主,还有瑶役/这一切勾勒出一个穷人的完整图画'(《死神和樵夫》)。
 
  在这部'幕数上百''巨型喜剧'中,还有一部分寓言说明了生活哲理,如对恃强者要用智,对敌人勿仁慈,做事考虑后果,勤劳知足等。《乌鸦和狐狸》、《农夫与蛇》是这类寓言中的名篇。拉封丹还广泛运用寓言来讨论学术,评点时事,抒发感情等,也有些寓言体现了作者的消极思想。拉封丹的寓言作品,对话富有戏剧意味,语言悦耳动听,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影响了后来欧洲的寓言创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278篇:方寸讲文学(88)
邮票上的千年千人   拉封丹(1621—1695 )法国诗人
欧美17世纪文学概述
拉封丹寓言
法国诗人拉封丹
读书改变命运(连载12):《拉封丹诗选》和我的《百篇寓言集》 | 李继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