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的起源:埃及托勒密王朝

伏羲是上古帝王之首,女娲是造人的初始母神,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人们通过画像石、砖、壁画、绢麻布画等将他们的形象描绘下来。在这些画像中,伏羲、女娲几乎全部以人首蛇身的对偶神出现,而且蛇尾相近或交尾。本文将说明,这种人首蛇身+交尾的构图形式并非中国本土产生,而是源自埃及托勒密王朝,很可能通过希腊化的中亚地区传入中国。

中国的伏羲女娲交尾图,据目前所知的材料,最早可能绘制于西汉中期,于鲁恭王刘余建造的灵光殿壁画上(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证据是东汉末年王延寿所作《鲁灵光殿赋》,其中有“伏羲鳞身, 女娲蛇躯”的诗句,说明该殿描绘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但壁画已经失传。

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是洛阳卜千秋墓顶上的壁画,时为西汉昭帝、宣帝时期(公元前1世纪)。伏羲、女娲分处两侧太阳、月亮附近,由于构图的原因,并未呈现交尾的形式。

东汉是伏羲女娲交尾图式最为繁盛的时代,迄今在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北部、四川、重庆都有发现。

陕西靖边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墓壁画(东汉中晚期,公元2C下半叶)

这时也开始出现典型的交尾图式,例子非常多。

江苏睢宁双沟画像石(东汉)

山东安丘董家庄画像(东汉晚期,2C末3C初)

重庆璧山县蛮洞坡崖墓石棺(东汉晚期,公元2C下半叶)

魏晋南北朝到盛唐时期,中原、四川地区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式式微,西北甘肃嘉峪关、新疆高昌王国地区反而大量盛行。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木板画(3-4C)

新疆吐鲁番出土(唐,7C)

总结起来,中国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式滥觞于西汉中晚期(公元前2C后半到前1C),到东汉(公元1-3C)达到极盛,魏晋南北朝到盛唐时期(4C-7C)主要在西北边疆地区流行,随后便沉寂下去了。

在同时期的西方,托勒密王朝的埃及和罗马帝国境内,男女创造-丰饶神奥西里斯(Osiris)/塞拉比斯(Sarapis)-伊西斯(Isis),同样以对偶、人首蛇身交尾的图式进行表现,与中国的高度相似。

埃及托勒密王朝石雕(公元前1C-公元1C)

疑似埃及托勒密王朝石雕(荷兰国立古物博物馆藏

在这些构象中,伊希斯一般头戴牛角、太阳盘和两根羽毛,呈现为眼镜蛇的形态,表明其古埃及渊源。而塞拉比斯则时而戴着古埃及的阿提夫王冠(象征奥西里斯),时而戴着圆柱状王冠。可以看到,两条蛇具有不同的形态。

罗马帝国钱币构图(公元1C上半叶)

托勒密埃及这种两蛇交尾的构图有更原始的表现形式。那就是,塞拉比斯/奥西里斯和伊西斯都是纯粹的蛇形,而非人首。

如上图中,左右两条蛇的形态、所带王冠与塞拉比斯-伊西斯完全相同,表明它们就是后者的原始形式。

又如

实际上,伊西斯是古埃及的古老信仰,最初与蛇并没有什么关系,其拥有蛇的形态是较后期的事。是其与滋养和丰收女神雷内努特(Renenūtet)结合的产物。雷内努特信仰主要集中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也就是后来希腊人统治埃及的中心地区,往往被描绘成一条眼镜蛇或一个长着眼镜蛇头的女人。她象征着土地的肥沃,是王室和王权的保护者。

蛇首人身的雷内努特原始形象(右)

雷内努特向人首蛇身演化之一(古埃及第19-20王朝,公元前13-11世纪)

雷内努特向人首蛇身演化之二(公元前7-4世纪,都灵博物馆藏)

雷内努特的自然形态(公元前3-2世纪)

在希腊人统治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与雷内努特融合、人首蛇身的伊西斯被称为伊西斯-瑟茅斯(Isis-Thermouthis)。

托勒密九世在位时(前116—前107、前88—前81年),埃及法尤姆地区雷内努特神庙柱子上刻下的古希腊赞美诗,曾提到伊希斯-瑟茅斯。丹德拉(Dendera)神庙中的一块石碑铭文记载,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在位第十八年(公元前10年),有人曾奉献一块土地给伊希斯-瑟茅斯,那里当时有一座这位复合女神的神庙。

那么可以推测,伊西斯与雷内努特结合成人首蛇身的伊希斯-瑟茅斯,大概不晚于公元前2C末。

伊希斯-瑟茅斯

另一方面,托勒密王朝为古埃及传统的大神Osiris,引入了新的形态,即塞拉比斯。塞拉比斯的科普特语写作Userhapi,即Osiris-Apis(奥西里斯-阿匹斯),是奥西里斯与神牛阿匹斯融合产生的崇拜,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在托勒密王国得到传播。

同时传入埃及的还有古希腊的蛇神阿加托斯·戴蒙(Agathos Daimon),其名字含义是“善神”,表现为一条蛇,原本只是一个家庭神,但传入托勒密王国后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变成了造物神,有时又等同于太阳神,或者雷内努特的配偶。

其后,塞拉比斯与阿加托斯·戴蒙结合,出现了人首蛇身的塞拉比斯-阿加托斯·戴蒙。

塞拉比斯-阿加托斯·戴蒙(公元前1-1世纪)

可见,塞拉比斯和伊西斯有各自不同的起源,起初并非对偶神。这与伏羲、女娲的情况是一样的(详后)。他们作为对偶神出现,可能滥觞于小亚细亚古城哈利卡那索斯(Halicarnassos),当时该城被托勒密王朝控制。当地的神庙同时供奉塞拉比斯、伊西斯和托勒密二世(公元前273—前270或 268年在位)。托勒密三世时期(公元前246—前222年),同时祭祀塞拉比斯和伊西斯开始成为王室祭祀的标准操作模式。

托勒密四世时(公元前221-前204年),首都亚历山大建立了第一座专门祭祀塞拉比斯和伊西斯的神庙。应该说,直到这时,塞拉比斯和伊西斯正式成为对偶神。当然,此时两位神一起出现时,是否同时被塑造为人首蛇身?不得而知。

但公元前2世纪末伊西斯-瑟茅斯出现,既然是对偶神,塞拉比斯至少也应该在这个时间,配合伊西斯的新形态,被塑造成人首蛇身的塞拉比斯-阿加托斯·戴蒙

在中国,最早记录女娲的当属《楚辞·天问》和《山海经·大荒西经》,时间约在公元前3世纪。伏羲最早的记载则见于《庄子》《易·系辞》等,大约与女娲同时。这也表明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神话来源。两者最初并未表现为对偶神。

真正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最早的就是灵光殿壁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时间大约也在公元前2世纪末,且其在成为对偶神伊始,就呈现人首蛇身的形态。

托勒密王国和罗马帝国的塞拉比斯-伊西斯崇拜,随着基督教被确立为罗马帝国国教而渐趋衰落,从4C末期开始便沉寂了。而中国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式继续发展,直到7C后沉寂。此后,印度反而于8C左右开始出现Naga和Nagani蛇身交尾的同样图式。

笔者认为,时间上的衔接说明,印度此类构象的产生,有可能受到中国新疆地区的影响。

Naga和Nagani蛇身交尾雕刻(9-10世纪)

印度Tripurantakeswara寺雕刻(11C末)

Chennakeshava 寺雕刻(12C)

在人首蛇身交尾图式这一文化现象上,埃及托勒密王朝-中国-印度构成了一个文化影响链条。其中,托勒密王国和中国一东一西,男女神以人首蛇身的形态对偶,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约公元前2C末)

这是否意味着东西方各自独立产生了这种图式呢?由于以下三个原因,笔者认为,中国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式是受到希腊化的埃及影响产生的。

首先是因为,奥西里斯/塞拉比斯和伊西斯在埃及本土早期神话中,具有更加悠久的历史传承,能够抽绎出比较清晰的演化链条;而伏羲、女娲见诸文献或艺术的传承脉络,或者并不清楚,或者说是历史较短;

第二,从表现形式上,塞拉比斯和伊西斯除了人首蛇身外,还有更原始的形态,那就是纯粹的两条蛇:眼镜蛇雷内努特和阿加托斯·戴蒙。而伏羲、女娲则没有脱离过人的形态(人首),缺乏更自然的形式;

第三,就蛇形态来说,塞拉比斯-伊西斯在艺术塑造中明显为不同的蛇,说明其神话具有丰富的细节。而伏羲、女娲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画像艺术,都没有点明他们是不同的蛇还是相同的蛇。我们也无从得知关于它们的蛇形态的更多知识。细节的缺乏,只能用其是笼统地接受外来输入,而忽略了更丰富的神话背景来解释。

因此,伏羲女娲以人首蛇身的形态对偶呈现,是托勒密王朝影响的产物。至于其途径,不能忽视希腊化的中亚地区。当时的中国完全对希腊-埃及乃至波斯的融合文化免疫了吗?从伏羲女娲交尾图式来看,应该说,这股文化冲击波波及了中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欧洲惊现“伏羲女娲”交尾图, 原来这些国家都有, 何其相似!
兵策儒剑说文解字:燧、羲、娲
有不同的女神,就有不同的文化——上古各文明都崇拜什么样的女神
1963年,新疆出土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四大文明古国竟都有类似传说
祭祀
伏羲女娲大图 左右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