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必背】别遗漏生物课本中的那些“主要”及解析(二)



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整理了生物课本中的那些“主要”及解析,只有立足于课本,才能应对各种变化的生物试题。


五、遗传与变异


2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而核酸又包括脱氧核酸(即DNA)和核糖核酸(即RNA)。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乙肝病毒等),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另外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中,其设计思想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3、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在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在真核细胞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DNA又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原核生物和病毒(DNA病毒)都没有染色体,但有DNA分子。

24、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解析】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

①XY型性别决定——很多种类的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所有的哺乳动物以及很多雌雄异株的植物(如菠菜、大麻等)。雌性:N XX;雄性:N XY。

②ZW型性别决定——鸟类和蛾类等。雌性:N ZW;雄性:N ZZ。

③基因对性别的决定——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玉米细胞中有若干基因可以改变玉米植株的性别:如果正常植株基因型为A B ,则基因型为aaB 的植株因侧生的雌花序不能正常发育为成为雄株;基因型为A bb的植株因顶生雄花序转变为雌花序而成为雌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顶生的花序也是雌花序而成为雌株。

④染色体组数对性别的决定——蜂类是二倍体生物,其性别由染色体组数决定。雌性(蜂王、工蜂):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雄性(雄蜂):体细胞中有一个染色体组。

⑤环境因素决定性别——大部分蛇类和蜥蜴类的性别决定是在受精时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但有一些龟鳖类和所有的鳄鱼的性别是由受精后环境因素(如温度)决定的。龟鳖的卵在低于28℃时孵化,后代将为雄性;高于32℃时孵化,后代将为雌性;介于28℃~32℃时孵化,后代既有雄性个体也有雌性个体。

25、基因工程中运载体的“主要”来源是质粒和病毒

【解析】在基因工程操作中使用运载体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用它作为运载工具,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宿主细胞中去;二是利用它在宿主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的复制(称为克隆)。现在所用的运载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细菌的质粒,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独立于细菌DNA之外的环状DNA,有的细菌中有一个,有的细菌中有多个,质粒能通过细菌间的接合由一个细菌向另一个细菌转移,可以独立复制,也可以整合到细菌DNA中,随细菌DNA的复制而复制;另一类载体是噬菌体或某些病毒等。现在人们还在不断地寻找新的运载体,如叶绿体或线粒体中的DNA等也有可能成为运载体。

26、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重组

【解析】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在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发生频率都很低,而基因重组则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基因重组有三种: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工程引起的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从分子角度看是指基因的重组(重新组合),在表现上来看是表现型的重组(是基因的控制而导致的)。所以说基因重组是只基因型的重组,如果说重组类型则是表现型的重组(即表现为性状重新组合)。仅第二种的基因重组,F2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就有2n 种(n代表相对性状数,控制n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


六、生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27、生长素“主要”的产生部位、“主要”分布部位和“主要”的运输方式

【解析】生长素的产生: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正在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成熟的叶片和根尖也产生少量生长素。
生长素在高等植物体内的分布:生长素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和幼嫩的种子等),而在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则含量较少。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运输,方向:极性运输(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28、动物体和人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

【解析】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

29、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解析】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但CO2和H 等也可以通过体液的传送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

30、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解析】在血糖平衡调节中,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起降低血糖浓度的唯一激素是胰岛素。而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起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却很多,包括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它们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不过在升高血糖浓度这一点上,“主角”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充其量只是属于“配角”,其中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是能使心跳加快、促进细胞代谢,升高体温;甲状腺激素主要是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是使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因此,胰高血糖素也是使血糖升高的“主要”激素。

31、性激素“主要”由性腺(指睾丸和卵巢)所分泌

【解析】性激素包括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和孕激素,都属于固醇类。其中雄性激素主要由睾丸分泌,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量,能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雌性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量,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孕激素由卵巢分泌,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和泌乳准备条件。

32、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解析】动物行为包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后天性行为包括印随、模仿、条件反射;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七、内环境与稳态


33、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内环境。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关于体液的更详细内容,详见《解读:人体内有关的液体》)

34、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和激素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解析】在人体内水平衡调节过程中,人体每天所需水的总量大概为2500mL,其来源包括饮水、食物中所含的水和物质代谢中产生的水。其中,来自饮水的量约为1300mL,来自食物中的水约为900mL,所以饮水和食物中的水是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人体人体排出水的途径有四条:①由皮肤排出:其中,皮肤的排出量是指没有明显出汗的情况下,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汗液是通过汗腺排出,排出的目的是降低体温,而不是调节水分。②由肺排出:肺主要是排出二氧化碳等气体,同时呼出水汽。③由大肠排出:饮食中的水以及消化液在消化道被吸收后所余下的水。④通过肾排出:肾脏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只有通过肾脏排尿才能调节水平衡,使水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适应。如:出汗少,排尿多;出汗多,排尿少。
在人体内水无机盐平衡调节过程中,Na 的主要来源是食盐,主要由小肠从食物中吸收。Na 的排出途径有三条:①经肾脏随尿排出(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②经皮肤随汗液排出;③经肠道随粪便排出。其中,经肾脏随尿排出是主要排出途径,所以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K 的主要来源是食物。K 排出的是主要途径是经肾脏由尿排出(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长期不进食的病人易缺钾),还有少量是经肠道由粪便排出的。

35、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解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包括吞噬细胞和免疫细胞(T细胞和B细胞)。

36、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解析】抗体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也有分布。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则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的表面。


八、生态环境


37、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属于自养生物,能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38、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其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

39、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有五个“主要”环节

【解析】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有五个主要环节:①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植物吸收NH4 或NO3- 进行同化作用合成自身蛋白质等有机氮,动物以植物为食经同化作用合成动物蛋白质等有机氮的过程;②氨化作用 ;③硝化作用;④反硝化作用;⑤固氮作用,包括工业固氮、高能固氮和生物固氮。

40、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解析】通常情况下,碳元素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等的光合作用及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到生物群落,又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CO2的形式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无机环境中的碳会以HCO3-的形式被植物根吸收而进入到生物群落。
 

 【补充】碳循环过程: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碳酸盐

②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④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⑤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

⑥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被分解成CO2和H2O,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九、微生物


41、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蓝藻

【解析】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蓝藻这两大类;放线菌、支原体和衣原体也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42、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等部分构成

【解析】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等部分构成,即一般细菌都有以上四部分。除了上述基本结构以外,有些细菌还具有特殊的结构,如荚膜、芽胞、鞭毛、菌毛和性菌毛等。

4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解析】细菌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即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除肽聚糖外,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含有特殊的成分——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含有特殊的成分——脂多糖。

44、放线菌是“主要”的抗生素产生菌

【解析】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2000多种抗生素中,大约有56%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如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都是由放线菌产生的。而像青霉素是由青霉菌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它是最早发现并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由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化学成分不一,因此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则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45、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衣壳两部分组成
【解析】病毒都有核衣壳结构,即都有核酸和衣壳两部分,病毒核衣壳具有保护病毒核酸,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等功能。衣壳粒的排列方式不同,使病毒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少数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囊膜,囊膜上生有刺突,如流感病毒,病毒表面有10~12纳米的密集钉状物或纤突覆盖。
46、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

【解析】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一般是酶、核酸的组成部分。指广义上,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此外,固醇、卟啉及其衍生物、胺类、C4 ~C6 的分枝或直链脂肪酸等也是生长因子。而狭义上的生长因子一般仅指维生素。微生物与生长因子间的关系,可以将它们分为生长因子自养型微生物、生长因子异养型微生物和生长因子过量合成微生物。生长因子自养型微生物能够自行合成所需的生长因子,因此不需要从外界补充生长因子,多数真菌、放线菌和一些细菌属于这种类型。生长因子异养型微生物必须补充外源生长因子才能生长,如乳酸杆菌需要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又如肠膜状明串珠菌需要补充10种维生素、19种氨基酸、3种嘌呤以及尿嘧啶。生长因子过量合成微生物能够合成大量维生素等,可用做维生素等的生产菌,如橄榄链霉菌、灰色链霉菌可用作为维生素B12 的生产菌。


十、其他


47、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要比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复杂。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也就是说: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外显子)被不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内含子)分割开来,成为一种断裂的形式。

48、自然界中的多倍体植物,“主要”是受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人工形成的多倍体植物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有丝分裂前期不能形成纺锤体。

49、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50、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

51、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52、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53、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必背】别遗漏生物课本中的那些“主要”及解析
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本原理(1)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填空题专项练习
《硝化细菌》档案
2010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全案【学生专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复习提纲(填空题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