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鼓励孩子,原来是个技术活

认可孩子的独特性,给予孩子爱,尊重和平等感,鼓励孩子纠正错误和发展能力,指导孩子在奉献中发现意义,给予孩子合理的成长挑战,允许他按照自己的速度成长,教育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富有合作精神。

这样,孩子会有一种安全感和被认可感、在征服困难中感到自己的力量,在成就和奉献中感到满意,不害怕尝试和失败,并以安全和友善的眼光看世界。

——《儿童的人格教育》 

阿尔弗雷得.阿德勒 

文/王润心

现如今,家长们都知道要常常鼓励孩子,但是很多家长们发现,鼓励的效果不如人意,自己想尽办法去鼓励孩子收效却很一般。

是“鼓励”的效果被扩大了?还是其实是家长并不会使用“鼓励”这项技能,弄错了“鼓励”的作用和目的呢?

A妈:“我在家庭教育的书上看到说,‘当孩子没做好或者做错事时,父母也应该鼓励为主,’我实在想不清楚,他都做错了事情,我气得要命,要怎么鼓励他啊?不是应该严厉地指出错误,帮助孩子改进吗?” 

B妈:“我希望孩子做个什么事,他不愿意,我就想着鼓励鼓励,能让孩子好好干,结果孩子并不理我这一套。”

C妈:“我也很想鼓励孩子,但是怕孩子骄傲翘尾巴,不知道怎么才能避免让孩子骄傲自满。”

D妈:“当孩子完成件什么事情,我特别想好好夸夸她,但是说来说去只会说‘你好棒哦’,其他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如果你也有以上几个妈妈的困扰,那就真是没弄清鼓励这件事的目的和用法。

为什么孩子一定要被鼓励?

试想一下,我们穿越到一个巨人国,周围人要我们大出好几倍。

我们什么社会规则都不知道、语言也听不懂、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那个国度里的知识文化一概不知。

我们还必须依靠其中的一两位,不然连基本生活资料都没有。

为了活下来,我们努力学习、努力融入、希望了解他们的一切,说的做的都和他们一样。

这时候,如果有位巨人经常在旁边温柔地告诉我们“你做的不错!”“你还可以试试看另一种方法”“我们不是这样的,你需要再观察一下,再学习一下”“你真的很可爱啊,我好喜欢你!”

我们的恐慌感会不会少很多?我们会不会更有动力去融入这个国度?

相反,如果这个巨人总是在严厉地指责我们这个不对那个不好,我们会不会很紧张?会不会无所适从,很有挫败感?觉得融入这个社会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的孩子就是这个来到了巨人国的“人”。

只有鼓励,才能让孩子深信“他是被欢迎、被爱着的(被爱的需求),他是可以融入这个社会的(归属感),甚至只要他努力还能给大家带来很多帮助呢(价值感)。”

这样才有可能做到阿德勒提出的“孩子会有一种安全感和被认可感,在征服困难中感到自己的力量,在成就和奉献中感到满意,不害怕尝试和失败,并以安全和友善的眼光看世界。”

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增长勇气和自信,可以让孩子建立许多优秀的品质,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困难,从挫折中吸取成长的养份,让孩子更有信心去面对挑战(即班杜拉所说的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但想要达成这一切,就要完成“鼓励”最本质也最重要的目的——“让孩子把成长的重心放在自我身上” ,要让孩子根深蒂固地明白:

生命是流动的, 我们不可能事事顺利,我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我一定会找到克服它们的方法;

生命也是成长的,我能从挑战中变得更优秀,我能从挫折中学会勇敢坚强;

生活会是幸福而美满的,我有这个能力去正确的爱别人,也让别人来爱我;

当别人过度干涉我的生活时,我有能力和对方保持合适的距离,不被控制。

这一切我能靠自己完成,不用倚仗于他人。

言而总之,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鼓励就是“使发展其自身的资源和能量去面对生活中所有,让孩子更好的做自己。”

鼓励孩子,父母可以这样做

信任放手

相信孩子对自己的选择有足够的内动力,也相信孩子的能力。

笔者让2岁的孩子自己整理饭后餐具,小女儿总算把宝宝椅擦干净后的那种成就感让孩子得意了很久,这种成就感的反复出现就在塑造着她的自我效能。

孩子不求助,父母不插手。跟孩子事先声明父母随时愿意帮忙,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是他可以调动的资源之一,但最大的资源是他自己。

可以定时监督进程和质量,但不强压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议和进度表。和孩子商量标准和进度表就是在尊重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情况,避免成人根据自身较强的能力去制定标准,而没有照顾孩子还未发展出的能力,制定出了过高标准;也可以避免成人臆断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标准过低而失去挑战意义。

让孩子参与标准制定,可以培养他掌控自身的发展,调动其自我能动性,一步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相信你可以做好这件事,有问题了、需要帮助了,就来找我。我很期待你独立完成的作品呢。需要我们现在可以一起做个进度表或者标准参考吗?这样以来,就能更好地帮助你看到自己的进步了。”

鼓励的重点在于:

相信孩子并放手、放心;

强调孩子的自我掌控;

让孩子自己去面对生活和事物。

允许错误和偏差

很多父母都见不得自己的孩子出错、走弯路,总希望孩子顺顺利利的。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接受错误,就等于不让孩子成长。

每个孩子在一开始都会遇到事情上手不顺利、出错的问题,如果因为不愿孩子犯这样的错误,而代其为之,孩子既得不到锻炼也没有办法增长能力。

更有家长不能经历孩子正常的犯错、退步、没做好等必经之路,认为是孩子不努力、笨、不专心,给了很不好的评价,打击孩子的自信。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有“我什么都做不了”“反正父母比我做的好”这样的挫败感。

带领着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才是他们需要的鼓励。向孩子强调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休整一下再去挑战,一定可以克服;这就是非常好的成长过程,每克服一次挫折我们就会变得更强一些。

“我知道你现在非常不顺利,很沮丧,我在这里陪着你,等你准备好了,我们可以再来一次,一起找方法去克服。就算最终输了,我看到你如此的努力地付出,也很为你骄傲!”

鼓励的重点在于:

鼓起勇气面对;

多表达建设性意见;

明示+暗示,父母相信他可以完成;

父母对他的信心;

处理完情绪后更理性的面对问题。

不用父母的评判标准

控制孩子的选择

很多父母都会用自己的喜好或者社会流行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并试图左右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做出“看似是孩子选的,其实是父母用各种手段逼迫”的选择。

比如,“骑马比围棋上档次,你要对骑马有兴趣,不然显得你多low啊,没有品味。”

“一定要学好英语,不然将来不能出国读书,就找不到好工作,一辈子没钱没地位。”

还有最常见的——唠叨。把“我建议你要……”类似的语言在各种不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向孩子灌输……在这样的导向下看似是孩子做出的选择,其实贯穿了父母强大的意志。

另外,当孩子没有达成父母的标准时,父母不可以用羞辱性或者强烈否定性语言打击孩子。

钢琴没有练好,“你就是不知道努力”;考试没有考好,“你就是个废物!”;更要命的“别看你这次考了98,全班可是有十几个考100的!”;“不要觉得自己画画好能怎样,你看看你的学习,一直都是个中流,能不能用点心、努努力?!”

这样的语言会摧毁孩子所有的自信心,让他觉得自己永远都不如别人,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甚至整个人都不值一文。

“你觉得这个很不错吗?那你能为它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吗?好!那我支持你!就算最后没有结果,或者大众看不到它的用处,我也乐于看到你愿意为一件事那样疯狂付出的样子,这非常值得!”

鼓励表现在:

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民主

尊重孩子的自我意愿

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给予肯定

用大白话说,就是表扬、赞扬孩子。

当孩子有什么事情或者行为做得很好,父母的肯定就可以刺激孩子相同的行为或者品质再次发生。

只是大部分的家长其实并不知道要如何去肯定孩子。所以,我们就来说说表扬的等级。

表扬的第一等级:给出肯定。

“你很棒!”“你真好!”

虽然给出的肯定比较流于表面,但还是给出了肯定。

但如果只是这样,孩子并不十分确定是因为什么事情而得到的表扬,这种赞美也很容易变成变相的奖励,让孩子为了得到赞美而努力,那么孩子会容易放弃一些挑战。

当某件事无法获得赞美,或者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时,孩子哪怕很想去尝试却容易因为得不到肯定而放弃。

第二等级——对行为表扬:“你把地扫干净了,好棒啊!”“你把作业做完了,真好!”

明确的给出了被肯定的原因是什么样的行为,这就更有效的刺激孩子再次发生这样的行为,不易发生偏差。

表扬的第三等级:给予关注。

“我发现你把地扫干净了,好棒啊!”“我看到你把作业都做完了,真好!”

父母不用“我觉得”“我认为”而是用“我发现”“我看到”,这就让行为的考核不再以父母的目光和想法为标准,给了孩子更公正的环境。

表扬的最高等级:从夸奖行为到特质。

“我发现你把地扫干净了,你很有主人翁意识,这好棒啊!”“我看到你把作业都写完了,你很有学习的主动性,这真是太好了!”

这样的表扬不仅给出了孩子明确的指示,是什么行为获得赞誉,更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后面是怎么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是值得发扬的,这样不仅可以一次次加固孩子品质的建立,更给孩子举一反三的机会,在同一品质下还有哪些行为值得去尝试。

鼓励的重点在于

让孩子能知道什么是值得被肯定的;

内化孩子的品质。

让孩子关注自我感受和能力

让孩子把重点放在自己身上,也是鼓励最重要的一环。

“我的梦想对我而言代表着什么” “我的兴趣要怎么坚持下去” “要怎么做能让我自己高兴起来” “我根据现在的情况要如何去设计管理自己” “当我只有一个人时,要怎么和自己相处,或者我可以干点什么让自己充实起来” “这件事我是怎么思考和评判的”……

这些问题都在帮助孩子建立“把重点放在自我上”的思维方式。

将来,孩子就能在各种声音中保持己见,更好地保持独立性;在遇到孤独时,孩子能很能自娱自乐,不会恐慌焦虑;当孩子要一个人生活时,他依然可以很自律地管理自己,而不会出现“总算没人管我了,好好放纵一下吧”的情况;这种孩子也特别容易坚持,因为深知选择的意义就在于“要为其负责”。

鼓励的重点在于:

让孩子充分表达意见;

尊重孩子的兴趣或者梦想,绝不评判这些是没有意义的;

相信孩子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内动力

鼓励的目的,是要建立孩子的完善人格,加强其独立性、让他们学会寻找人生的资源去经营生活。

那么教养的主场就应该还给孩子,父母就应该退居到次位。

不要像哆啦A梦一样,大雄被欺负了出来摆平、记不住书了拿出记忆面包、做不完作业了拿出电脑笔;

也不要像大雄的妈妈一样,凡事唠叨不停或者止不住地责骂批评孩子。

更多地让孩子去独立完成事情,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要依靠别人。

也别怕孩子出错,人就是在错误中学习进步的,这是必然的成长之路。孩子吃点亏、走点弯路、犯些错误,对孩子不会产生巨大的伤害,只要引导得好,鼓励到位,孩子会从里面获得营养而让他们的生命成长的。

妈妈的鼓励,哪里出了问题?

既然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鼓励的种种,那再来看看前面的四位妈妈的“鼓励”哪里出了问题。

A妈——没有看到“当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鼓励可以让孩子更专心更有能量地面对问题”。

她不接受错误,看到孩子出错时,她比孩子更多地感受到了挫败感。面对巨大的挫折感,她甚至觉得应该去惩罚这个带给她强烈负面感受的孩子,这时父母是没有办法用鼓励去教孩子去勇于面对挫折。

所以“严厉地指出错误”中,很难说“报复”和“帮助孩子的提高”的比例到底如何。如果父母没有办法正面挫折,自己还处在畏惧挫折的状态,必然没有办法指导孩子正确的面对挫折。

B妈——把鼓励当成了控制孩子的手段。

鼓励不是控制孩子的方法,不是孩子达到了父母要求后的奖励性表扬、不是孩子要去讨好父母后换取的认可、更不是明明出现了问题和障碍父母还视而不见用那句“你可以的”敷衍孩子让其继续。

如果父母认为只有他们认可的东西是值得“鼓励”的,其他都是不值得的东西,那么“鼓励”就沦为了父母控制的工具。

让孩子们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只能放弃自我,屈从于父母的安排。

不然家庭就上演了“这孩子怎么这么狼心狗肺,我怎么鼓励他,他都不知好歹”的一幕。

这种鼓励成为了有条件爱的利器,只有当孩子达成了父母的期望或是要求,他们才是有价值的。

换言之,他不能决定自身价值,要被动地被人给予。这从本质上就违背了鼓励的目的。

C妈——认为“压力”比“鼓励”更有效。

她不仅对“压力”抱有不合实际的幻想,还看错了鼓励的作用。

尤其在中国文化下,我们说了太多的“不能多表扬让孩子骄傲”“只有家人才跟你说你的缺点”“优点不说了,就说说怎么改正”这样的话。

我们的家庭教育更倾向于“给予压力”“用贬低来激励孩子”这样的教育观念。

在父母怎么都不会满意的压力之下,孩子会认为“自己怎么努力父母都不可能认可自己,那自己真的是差很多”。

这样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可能成就什么事情,不可能达成什么成就,而自暴自弃;要不就极力都要证明自己,在追逐成功的执念下很容易迷失自我。

何况孩子在重压之下,所产生的恐惧就足以把孩子完全吞没,他没有办法发挥最好水平。

就像《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拉加一样,因为沉重的心理负担,整个内心是精缩的状态,做什么事情都如履薄冰,瞻前顾后。

孩子没办法心无旁骛地寻找通往优秀的路。完全的本末倒置!

D妈——弄混了“鼓励”和“肯定”。

这是很多家长都出问题的地方,大家经常混淆这两者。

鼓励不是流于表面的一句“你真棒”“做得真好”。鼓励有时候都不是语言。

鼓励的目的在于让孩子能深切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建立一个自信的自我,相信自己能找到资源,给自己创造幸福感,并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任何想完成的事情(学业、能力扩展等)。

而夸奖的目的是给孩子一定的肯定。夸奖是鼓励孩子的一种可用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更不能等价。

一般我们说“要多鼓励孩子”时,就是要多夸夸孩子,这是我们语言上的习惯。这没有问题。

但是从家庭教育出发,这两个点就应该辨析清楚,嘴上可以随便一些,但心里要清楚,两者在教育上的使用效果和目的是有本质区别的。

就像鸡是家禽,但是不能说家禽都是鸡一样,在逻辑上两者不能相通。鼓励可以用夸奖来实施,但夸奖绝不是鼓励的全部。

恰当的“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建造人格的三个方面:

建立孩子的个人价值认同(自我效能感提高、正确的评价自我、能更多地抵抗外界的负面影响,如同伴压力、不会自轻自贱,更愿意积极地生活等)。

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希望以值得尊敬的形象出现,并尽力做到知行合一,愿意争取能塑造更优秀自我的机会等)。

愿意主动出击(学习更主动,更愿意投入精力在兴趣上,遇到困难和问题,更愿意主动解决等)。

希望父母可以在“相信孩子自己带着足够的资源和能量”的基础上使用好“鼓励”这个技术活,实实在在地让孩子明白: 

虽然这辈子会听到各种声音,但孩子们能够保持己见和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梦想;

无论别人如何评价,孩子们能够对自身价值有清楚的认识;

不论境遇如何,孩子们都有能力生产快乐和幸福;

遇到了打击和伤害,孩子们能积极的面对处理,在挫折中让自己更为坚强;

当挑战来临,孩子们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去接受挑战,坚信自己的能力会得到最好的扩展;

不论别人如何对待,孩子们坚信“我是值得被爱的”,我也能给别人最好的爱;

无论生活如何骨感,甚至暴虐,孩子们也坚信“我一定能战胜现在的坎坷!总有一天我会带着自己和我爱的人到达迦南之地!”

这是童书妈妈第607 篇原创分享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别再用这句话坑孩子了!
正向强化:‘准确’‘及时’的鼓励,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
孩子性格太好胜 怎么办?
让孩子变坚强6招
父母注意自身言行 是孩子模仿的来源
马云:不要向我看齐,因为你会很受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