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ndefined 人性假设理论与管理 undefined人性是什么
第一章 人性假设理论与管理 人性是什么? 管理讨论的是 人的行为问题 动机 需要 人的需要 ◆ 人的需要是管理能够成立的基本依据。 ◆ 人的需要与马斯洛心理学 1954年出版了成为极具盛名的心理学著作 -------《动机与个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认为动机分为两类:欠缺的动机与生长的动机,每一类动机之中各有不同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5或7层。 ◆ 讲的是人的生存意义问题;物质和精神问题。 ◆人的生存意义是哲学家一直思考的问题,而且也是从未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关于幸福、关于存在、关于发展等等定义和讨论,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建立在发展观念上的人的生存意义,对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作用。 需要引导 ◆人的需要是可以改变的,人的主观意识对自身的需要有偏好。除了很少一部分外,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社会文化的熏陶。(例:现代社会的市场营销) ◆组织内部管理中,人的需要予以引导也同样有利于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人的自我实现与管理 ◆ 需要层次论最有建树的是人的自我实现。人对真善美及和谐的追求,人对快乐和有意义生活的追求,人对理想的追求等等,是激励人的另一类动机。通过这些追求而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性的本质 人性中包括动物性和文化性,二者缺一,则不是人类。 孔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 性的部分是先天的,习的部分是后天的。 人性的动物性 -——天性 现代生物学观点:人猿在DNA成分上与人类极为相似,把人类和人猿的基因图谱放在一起比较,总体上来讲,在碱基对的顺序上只有1.23%的差别。目前在人类身上找出的26588个基因中,除了300多个之外,其余的老鼠身上都有,人和鼠身上的基因不但数目相近,基因本身也很相似,人猿也是如此。人既然来自动物,一定会有动物天性。----《孟子》中告子“食色性也”, 人类的动物性中包含 人类的原欲中有-----食欲、性欲、知欲 ★ 这三种欲望是人类代代声声不息的原动力。没有食人类会绝种,没有性,人类也会绝种,没有知,在一个物竞天择的进化环境会绝种的。 ★从纯粹生物进化的观点:一个男人每次可释放出1亿个精子,女人卵细胞一生只有400多个,其中最多有20个能转化为健康的婴孩,所以男性表现出拈花惹草不足为奇,----基因主导的。 ★对下一代的保护。 斯密斯《道德情操论》 “天性使得人把情感倾注在孩子身上,其强度超过对父母;使人对孩子的温柔比对父母主动,使人认为孩子是比老人更为重要的对象”。 ★人人都会为人之子女,为人之父母,在亲情的强弱交替中,代代平等。 从基因观点来看,上一代的基因已经传给了你,他们以大功告成,你的基因也已经传给了下一代,所以大家都要善待下一代,让他们能够成功地接过传递基因的棒子继续向下一代传承。 人类的原恶------- 任性、懒惰、嫉妒 任性:无视即存在的法则 懒惰:即追求不劳而获 嫉妒:即对别人的优越怀有恶意 这里说的原恶,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力,在未构成行为之前,都不能成为罪恶。 人性中的文化性----习性 ★ 文化性-----“习相远也”------习性,是学来的、修来的、悟出的。 ★人类的文化包罗万象,凡是为了争取生存、适应环境、寻求快乐所作的一切努力的总成果,都是文化。 ★ 在人类的文化性中具有的精神,----- 信仰精神(求知精神和爱的精神)-----后天的文化精神。 ★人类以文化性制约动物性的过度发展,否则就会自相残杀而灭种, 今天人类还在制造武器,挑起战争,大肆残杀------但也维持生态平衡。 ★人类从采第一片树叶披在身上就有文化了 ,钻木------登月,入山采药----复制人类,羊肠小道------网络大道------文化的发展,科学发展有余 ,但在人文上发展不足。 ★ 人类的双重性:柏拉图”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腿生物“ ★ 人类的进步史是文化史非动物史,人类的升华是是动物性的减退和文化性的增加。-----进化的方向。但若没有动物性,完全文化性,不再作为人存在了。 ★ 例:教育:就人性而言,家庭环境是一种自然的人性环境,是使得人满足“原欲”和容忍“原恶”的温床,容易让家人施展动物性。相反,社会才是一个文化生息之地,才会引发人的文化性。易子而教就是让孩子离开动物性的温床去加强文化性的学习。 人性的假设 ★ 中西文化-----“性善论” 和“性恶论” 中国哲人尤其儒家,主张人性本善 

发表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因证实人性本恶
孔宪铎:“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看看基因研究怎么说?
文化的背影
男人为什么花心?
一个人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自私自利”的动机吗?
在“运用”中“激活”学生的阅读意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