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司马迁把《五帝本纪》列为《史记的开篇??》


原创 兰初的二次元 2017-12-10 11:51

最近读书读不下去,就开始学古人的方法,抄书,抄写经典,那从何抄起。中华经典帙卷浩繁,就干脆从自己最感兴趣的史学著作开始吧,《二十四史》抄写之(也不知道抄写到什么时候),刚开始就是一部重要著作:《史记》。

《史记》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无需多言。史学上,此书乃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官方正史所继承。而文学上,它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初中、高中时语文课本中选过几篇,课外闲时读过白话版《史记》,倒真没特别注意并研究之,干脆这段不知何时结束的抄写时光,梳理一遍《史记》,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呢!

开头就是《史记·五帝本纪》。

只是第一篇,就引得后人无数人争论之。笔者读书不多,目前最大的两个疑问:

第一,司马迁为什么把五帝本纪放在第一?

第二,五帝版本有多个,为何司马迁选择了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这个版本?

此篇短文试图说明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下篇文章再做解答。

由此看来,司马迁以五帝作为史记的开篇,是根据孔子所传的《五帝德》以及《帝系姓》的说法。再对照《春秋》、《国语》。只凭案头资料可不行,司马迁还结合了自己实地考察的经历,认为这些书上说的都不是妄言,才慎重地选择了以五帝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开端。(《史记·五帝本纪》开篇)

司马迁把五帝作为中华文明的开端,历代学者都是有异议的,比如东汉的张衡就不太认同,他说

“宓戏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史迁独载五帝,不记三皇,今宜并录”(《后汉书·张衡传》)

后来不仅张衡,其他不少人都认为应该把三皇加进去。那为何司马迁要单独安排黄帝作为师祖呢?

那司马迁自己是怎样思考的呢?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闲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由此看来,司马迁以五帝作为史记的开篇,并不是一拍脑门就定的。是根据孔子所传的《五帝德》以及《帝系姓》的说法。再对照《春秋》、《国语》。只凭案头资料可不行,司马迁还结合了自己实地考察的经历,认为这些书上说的都不是妄言,才慎重地选择了以五帝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开端。(《史记·五帝本纪》开篇)

除此之外,历代其他学者也研究了许多,主要有一下几个观点,私以为有些道理,现分享之。

1、时代及家庭的影响。

西汉初年,社会上流行黄老之道,一直到汉武帝亲政前,黄老思想就是西汉的统治思想。

而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文章中,就完全肯定并赞扬了道家,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在《太史公自序》引用父亲的这段话,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墨者“俭而难遵”、法家“严而少恩”,名家“使人俭而善其真”,唯有道家即可修身,又可治国。是积极进取的学问,是经世致用之学,而当时道家的主流是黄老之学,因此司马迁将中国历史从黄帝算起,以示尊敬。

2、构建华夏认同共同体的角度考虑

除了黄帝之外的其他四帝:颛顼、喾、尧、舜,至于后来的夏商周三代,虽然直系祖先各有不同,但他们在国家祭典中同样祭祀黄帝,在《国语·鲁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虞氏(舜)谛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谛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谛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谛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在春秋末期战国初年,先民认定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夏先祖。

上古时代乃至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尤其是贵族,是不会乱认祖先的。根据台湾大学吕世浩的观点,上古时代一直到春秋时代,社会的统治阶层是一群叫“血缘贵族”的人,他们建立了一个以血缘宗法进行同时的新时代,在那个时代,血缘可以决定一切。正因为血缘如此重要,才不会随意祭祀。可见,黄帝的存在不是信口开河。

除了夏商周三代王室祭祀崇拜五帝外,春秋战国时期,被中原诸侯国认为是蛮夷的诸侯国也开始称自己为五帝后代,比如楚国自称颛顼之后,越国则被认为是大禹子孙的后代。

这种观点发展到后来,在史书中屡屡可见这样的记载,甚至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司马迁就说匈奴是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的后代。

这些材料在司马迁看来,都表明一个事实:夏商周,乃至之后的春秋战国,甚至是匈奴,都是黄帝一系。

基于以上这些资料,加上西汉是前所未有的统一王朝,无论疆域还是民族,都空前复杂和辽阔,于国家之长治久安计,要建立一面旗帜来强化民族的主体认同,无意五帝是最为适合的。

司马迁如此写,效果也是绵延数千年,证据不就是华人至今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嘛!

3、构建政权合法性的需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司马迁在介绍黄帝的时候,开头就说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这种说法带有鲜明的西汉色彩,这种说法对应汉武帝时期钦定汉朝为“土德”之说,从而构建西汉政权的合理化。

汉朝的建立,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一样,它的建立者,出身相比之前的朝代甚是不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道:“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首先西汉高皇帝刘邦的出身就很明确。其生身父母连名字都没有,其父叫刘大叔(高祖父称大父,无名),其母叫刘媪(刘老太),而刘邦也不是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的,一开始叫刘季(刘老三),直到拥有天下才改的刘邦。

其次刘邦的小伙伴们,大多也是中下层官员,都不是什么血缘贵族。萧何早年是沛县县吏,曹参原来是管理监狱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秦朝,其建立者无不是称霸一方的诸侯。怎样论证政权的合理性,这成为摆在西汉统治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恰好,战国时阴阳家的邹衍,其五德终始说可以一用。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学说,定秦朝为水德。《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水德尚黑。

汉承秦制,汉高祖对五德也没什么推敲,初定汉同为水德。这里就有问题了,儒生们不同意,就着手酝酿改革,终于在汉武帝太初年间改制,定汉为土德。作为西汉朝廷的史官,司马迁总得做点什么,他自己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五帝本纪》中的土德就对应这一点,由此来论证西汉政权的历史合法性和现实合理性。

4、为后世帝王树立典范

《史记》共有本纪十二篇。《五帝本纪》为开篇,而《今上本纪》为末篇。

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武帝喜欢寻仙访道,希望得到长生。而方士也极力告诉武帝,说当年的黄帝也是仙人一枚,甚至编排了黄帝最后乘龙飞天的故事。汉武帝听了之后,说:“嗟乎 , 吾诚得如黄帝 , 吾视去妻子 。 如脱躧耳 。 ”

而在司马迁记录的《五帝本纪》中,他尽量去除不可信的成分,还原黄帝的人间帝王本色,当叙述完黄帝一生的功业后,太史公最后还加了一句:“黄帝崩,葬桥山”。即便聪明智慧如黄帝,也免不了一死。

这就是太史公的隐笔吧。

另一方面,纵观《五帝本纪》,里面的五帝无不天赋秉异,而且具有无私奉献的品质。东汉郑玄说:‘德配天地 , 天地不私公位 , 称之曰帝。”《吕氏春秋》也云:“帝也者 , 天下之适也”。都认为帝王应该是道德完美、大公无私、众望所归的人。

且看黄帝。”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未尝宁居”。

帝颛顼“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帝喾,“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帝舜,“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

这些在司马迁看来,才是一个帝王的榜样。

结语

综上太史公之用意,颇深焉,

也有可能是后人过度解读。

参考资料:

张大可. 史记全本新注[M]. 三秦出版社, 1990.

吕世浩. 敌我之间:成在对手,败在队友[M]. 接力出版社,2016.

钱穆. 国史大纲[M]. 商务印书馆,2010.

徐军义. 《史记·五帝本纪》的主体性构建[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9(14):8-13.

张新科, 王晓玲. 《史记·五帝本纪》与西汉文化的建构[J]. 求是学刊, 2011, 38(4):110-115.

罗庾岭. 《史记》的总序——《史记·五帝本纪》散论[J]. 怀化学院学报, 1987(1):37-4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皇五帝之,五帝本一家,禅让也血腥
司马迁为什么会在《史记》为上古五帝作传,有的还是听来的?|《史记·五帝本纪》
“三皇五帝”分别是哪三皇,哪五帝?
三皇五帝新解(4)
论司马迁对大禹形象的提升
世袭制一直是主旋律,五帝到夏商周本是一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