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裸奔的中国人


22

2-2018

“裸奔”时代,你得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

国馆君按




微微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孩,到了15岁的青春期年纪,孩子的性格更加敏感脆弱。有段时间微微一放学就把自己关房里,神神秘秘地写东西,吃饭时间,妈妈语气突然严厉地说:

 

“你现在不准谈恋爱啊!把心思放学习上!”

 

“我什么时候谈恋爱了!?”说完饭都没吃就进了房间把自己锁了起来。

 

趁女儿第二天去上学,妈妈偷偷进了房间,打开抽屉检查,发现一本花皮笔记本上写了一个关于男孩的事,等微微放学回来,妈妈把日记本甩在微微面前质问:

 

“还不承认谈恋爱?那个男的是谁,明天带妈妈去见他。”

 

微微急哭了,想辩解却被妈妈不停地指责,她对妈妈吼了一声:

 

“你干嘛乱翻我的日记!”

 

“妈妈怎么就不能看你日记了?妈只想知道你在想什么,才看了你的日记。”

 

微微此时此刻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被扒光衣服在街上游行示众的女犯,情绪失控到了边缘的她,第二天喝了一瓶安眠药和鼠药,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家,这个世界。

 

这也许是一桩比较特殊的个例,微微心理脆弱,误会和得不到疏解让她失去理智,但微微妈妈的做法,难辞其咎,对隐私权的无知、对子女心理的忽视,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我是你妈,我就可以对你为所欲为”的傲慢盘踞在他们的思维根处,不可动摇。

 

图片来源于:《青春派》


 


人情,是隐私保护意识的最大敌人

 

不只是“我是你妈,我可以对你随心所欲”这样的亲情关系绑架,对他人隐私淡漠的,还有人情绑架这样一种可怕的存在。

 

我一同事老刘就为这事犯过不少愁:

 

一年过年回家,一广州工作的小亲戚来家里做客,刘妈见了面打了招呼就立马问:

 

“你在广州多少钱一个月呀?”

 

场面顿时尴尬,老刘还反复叮嘱刘妈说不能随意打探别人的工资,这是别人的隐私,但在刘妈的心里,这只是关心而已。

 

他们的思维逻辑通常是这样的:我们关系好,所以当我们聊到一些较隐私的话题时,你不告诉我反而显得我们之间有距离,有隔阂。

 

殊不知很多时候,所谓的“关心”其实是一种“伤害”。作家约翰·高而斯华馁曾说:

 

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隐私上。

 


 


网络,加速曝光你的隐私


电影《解除好友》曾提出一个问题:


你有权利散布别人的隐私吗?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劳拉的女学生。她在和同学某次Party后high得太大,宿醉后拉裤子,而这一幕正被同学拍到,并且不知道谁把这段视频上传到了YouTube上,这之后大量的留言是:你怎么不去死啊?你怎么不去自杀啊?受到羞辱的劳拉在操场上开枪自杀,震惊校园。

 

毋庸置疑,社交网络的出现确实扩大了人们信息的摄取范围和流通速度。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因社交网络的鱼龙混杂、牵连广泛而陷入被有心人利用的糟糕处境中。


在美国Patients Like Me(意思是“和我一样的病人”)网站中,人们会晒出自己相关的健康信息,以期能向别人取经,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但实际情况则有些背道而驰,信息被贩卖,隐私被公开的现象时有发生。


作家丹尼尔·沙勒夫曾说:“我们身处网络的世纪,人人都喜欢网络,离不开网络。但网络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它如同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呈现出所青春期特有的狂野特质:莽撞、任性、无畏、不受约束、不计后果……”


而我们,却正中了这些狂野“青春期”的网络特征的下怀,并为此乐此不疲。





你的朋友圈,暴露了你的隐私

 

你以为朋友圈就是一个安全封闭的圈子吗?


有网友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因为购物行为,被怀疑有犯罪动机而被带走的真实经历:




是否觉得奇异,这都能被被窥视?


是否发现过一个现象,只要你浏览网页,就会有很多你曾经有意向购买的产品广告在不断地弹幕中出现,推荐给你。


在很多大数据分析上看来,你的这些小行为归根结底对于商家而言都是具有价值的。


《经济学人》就曾指出实际上这些情况的出现全都是基于软件供应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信息分析产生的:


他们通过把照片、个人帖子、新闻和广告放在你面前来赚钱。因为他们可以测算出你的反应,所以知道怎样刺激到你。让你滚动、点击和分享——反反复复乐此不疲。


所以,大数据也号称“网络时代的科学读心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把人的特征、行为、选择等信息化,反过来为人类生活提供某些便利。


当然,我们一面享受着更加便捷的生活,也一面暴露着自己的隐私。


朋友圈,其实并不安全。



 

 


被践踏的隐私权


这让我想起一个在某物流公司的高管朋友说的话: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只要你不怕折腾折腾,你暗恋的女生家里住哪,穿多少杯的内衣,平时爱点什么外卖,想了解,so easy!”

 

看似一句俗人笑语,但听完之后的感觉更多的是阴森恐怖,然而,可怕的不是你的一些私人信息被人获取,而是获取后进行恶意牟利!

 

一则新闻说:山东省临沂市高考录取新生徐玉玉被不法分子冒充教育、财政部门工作人员诈骗9900元,后因心脏衰竭死亡。


警方通告说:犯罪嫌疑人陈某在江西省九江市租住房屋设立诈骗窝点,通过QQ搜索“高考数据群”、“学生资料数据”等聊天群,在群内发布个人信息购买需求后,从杜某手中以每条0.5元的价格购买了1800条今年高中毕业学生资料,随后冒充教育局、财政局工作人员拨打电话,以发放助学金名义对高考录取学生实施诈骗。

 

0.5元的博弈,是一条人命。稍不注意,隐私和生命、利益的交织,可以碰出悲剧的火花。

 


 


隐私保护,你得有意识


“裸奔”时代,你得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分享一些小技巧,能最大程度避免你遭受不必要的泄露隐私的麻烦:


1. 尽可能关掉手机的定位功能;

2. 尽可能少在社交平台曝光自己的信息;

3. 网购时尽可能使用假名字,地址填一个公共地址或者代收点地址;

4.永远不要贪便宜。为了获取一些折扣或优惠,轻易把自己的手机号、身份证等隐私信息提供出去;

5.不要偷懒。避免所有网络平台都使用同一个密码,一旦一个泄露,其他的都危险了。




◎ 本期编辑 ✎ 火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数据下,谁来保护裸奔的个人隐私
【安全知识】大数据时代,隐私注定裸奔?
大数据时代的裸奔,让出隐私换公共安全,你怎样看?
手持身份证竟然可以搜索 网络时代只能“裸奔”?(全文)
现在的app真懂我:在互联网上裸奔的日子,我的隐私被掏空了
自己偷看小黄网会被人发现吗?在这些人眼中,你已近乎“裸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