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系统学篆刻要注意的重要概念:“印式”
通常情况下,我们判断一个篆刻学习者是不是经过系统化训练,标准之一就是看他对于“印式”的熟知与应用能力,因为,篆刻毕竟是古典艺术,后世印人如果想取得成绩,必须要系统化地从传统中继承更多的东西:“印式”是关键性知识之一。
那么,被称为“印式”的经典篆刻样式有哪些?这些“印式”又是如何发展而来?它们又都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经典的宽边细朱战国玺:魏暲)

被称为“印式”的经典篆刻样式

一般情况下,在篆刻学习中,我们遇到的经典“印式”一般有如下七种:
1、古玺印式。一般来说,古玺印式的经典样式又包含以下两种:
(1)宽边细朱;(2)有界格或边框的白文。具体如图:

(两种古玺印式)
2、秦印印式。秦印绝少有朱文样式,所以秦印印式基本只有一种。如图:

(秦印印式)
当然,秦印印式也适合端端正正四四方方的样式,不过那是摹印篆发展到后期才有的样子。
3、汉印印式。汉印有白文朱文两种,所以,典型的汉印印式有两种。如图:

(汉印印式)
4、隋唐官印印式。隋唐时期,朱文印多,白文印少。因此,隋唐官印印式只有朱文一种,如图:

(隋唐官印印式)
5、宋明官印印式。宋明官印也基本只有朱文印一种样式。如图:

(宋明官印印式)
6、元押印式。元押印式样式特别,在现代已不经常使用。如图:

(元押印式)
7、元朱文印式。这是当代印坛最常见的印式之一了。如图:

(元朱文印式)
当然,以上所举的七种印式只是较为公认的典型印式罢了,篆刻是艺术,当然是多元的,后世赵之谦之后的吴昌硕、黄特甫等大师所创的“印外求印”的各种典型印式(比如吴昌硕的粗朱文)并未列入。

各种“印式”的成因

要说明这些“印式”的成因,我们需要从中国的实用印章史(或者说早期的篆刻史)开始一点点地说清楚。
1、古玺印式的由来。中国的实用印章,最早起源于商代三玺,后来经过西周及春秋时期的发展,成为战国玺的样子。商、西周、春秋时期合在一起,可以算是实用印章的萌生期。在这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实用印章没有形成定形的“印式”,原因有两个:

(极度古朴的商玺)
(1)这个时期的印章样式是试验性质的,并不成熟。在印章的萌生期,人们发明并使用印章,纯粹出于实用目的,并且是试验、探索性质的,印章样式还远未成熟。
(2)这个时期的文字并不成熟,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在这个时期,汉字还停留在甲骨文、金文时期,还没有发展出可完美适配印章的文字系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战国时期之后,虽然诸国的文字并不统一,但却各自发展出了独立的文字系统,并且因为印章日益进入人们的经济、军事、文化生活,因为应用量大,熟练度越来越高,审美能力也越来越强,人们渐渐摸索出了与自己文字系统相匹配的印章样式。
但请注意,不管是秦系的大篆(包括金文和石鼓文),还是其他非秦系的六国文字,还远没有发展成能与方形印面适配的方块汉字。

(典型的宽边细朱战国玺)
但是聪明的古人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法,他们给朱文印与白文印都加上了边框。于是,有了经典的古玺印式。其中,朱文宽边细朱的样式最为经典,因为粗壮的边框与细如发丝的朱文线条形成了两极对比,加强了视觉冲突,因此,阔边细朱的战国印式也了最为经典的战国古玺印式;而带有边框的白文战国玺,因为有了后来的秦印做对比,影响力不如朱文印大。

(战国白文玺)
2、秦印印式的由来。秦统一,最大的文化贡献是统一六国文字,于是有了“小篆”。
小篆的字形不是端正的正方形,而是竖方向的长方形,如果将其放入正方形的印面,显然不能解决空间的规整性以及印面秩序问题。

(《峄山碑》里的小篆字形)
秦人讲规矩,他们除了一方面将小篆尽量的方化,一方面又保留了战国玺印的十字界格与边框。于是,这就有了典型的秦印印式。
在秦印中,印章文字已由小篆发展成了“摹印篆”,相对“方化”了很多。后来更是渐渐方化成了接近正方形的秦印样式,如图:

(秦摹印篆字形的发展)
方不方圆不圆的秦印在近一段时期,很受当代印人的喜爱。
3、汉印印式的由来。到了汉代,特别是汉中期以后,“缪篆”成熟,史上最为典型的印章文字成形。它的字形是端正的正方形,原来包裹在白文印印章边缘的边框不需要了,“缪篆”正方形的字形实在太适合四字印面了。于是,汉白文印式成了古往今来最经典的白文印式,大部分初学篆刻的朋友,都是从临一方白文四字汉印开始进入篆刻大门的。

(汉印的样子)
随之伴生的还有朱文印,朱文印大多出现在私印中,只是朱文印为了印章文字的团聚,汉人额外又给加了与文字等粗的边框。如图:

(汉朱文印的样子)
注意,汉印印式的入印文字一定是方形的缪篆,这很重要。
4、隋唐官印印式的由来。汉代以后,特别是到了南北朝以后的的隋唐时期,中国文明史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它导致了汉白文印淡出了历史舞台:
这件事就是造纸术的成熟,由于纸张替代绢帛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于是印章从抑压封泥转换到蘸了印色钤盖在纸张上。显然,这种钤盖方式更适合朱文印(因为白文印相对容易模糊掉文字)。
同时,为了使印章加盖在纸上更加清晰,人们加大了印章尺寸。这时,人们遇到了两个问题:(1)朱文文字本来就细,放在更加阔大的印面上之后,印面显得极度松散,丧失了团聚的美感(即便有边框,也仍然显得精神涣散);(2)篆书早已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篆书已经不再熟稔,出现在印章中的篆书也渐渐出现不规范的篆法和错讹的篆法。
为了解决印面布局空旷疏散的问题,隋唐印人开始将篆书中的笔画故意盘曲交叠,用于填满印面空疏的位置。这就呈现出了典型的隋唐官印印式特征。

(隋唐印的特征)
正是由于印面疏散空旷,篆法不规范等特征,隋唐官印印式渐渐不为后世文人重视,但为后来元朱文印的诞生提供了样式上的准备(后面的元朱文与隋唐官印是“近亲”)。
5、宋明官印印式的由来。宋明官印印式实际上是隋唐官印印式的进一步发展。只是工艺程度更加精美,篆法层叠更加复杂,渐渐演化为后世的“九叠篆”。这种印式在明清时期走向极度的工艺化,日渐精美,但同时也在审美上日益板滞僵化,这就丧失了更多元的审美可能,因此,宋明官印印式的应用,只偶尔存在于后世官印之中,其极度的工艺化的弊端,使它渐渐淡出了文人篆刻的视野。

(宋明官印印式的作品)
实际上,宋明印式美化得很彻底,工艺水平也相当高,但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它就连隋唐印式的唯一留下的一点“天趣流动”的美感也失去了,只余下了“精工”二字,而过分的“精工”,在文人圈子里,实际上是“匠气”的代名词,它淡出篆刻舞台是注定的事。
6、元押印式的由来。元押印的产生很有时代特征,我们现在统称元代的押印为“元押”,其实”元押“的形式很丰富,有花押、汉楷、八思巴文等多种形式,上面的举例只是汉楷的一种。其实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之前,蒙古民族尚没有用印史,所以元押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北方民族不认汉字,又有南北互相取信的需要,于是采用“宋押”的样式,又进行了极度的简化,成了典型的“一楷一花”印式,由于“元押”印式样式简单,它非常适用于元人与汉人的文化、经济交流,但终因其文化含量不多而渐渐淡出印坛。后世印人或偶尔兴之所至,偶一为之,但大多只是取其新颖雅玩之趣(因为它的入印文字是楷书,实际上,已脱离了篆刻的范畴)。

(上面一个楷书,下面一个花纹)
7、元朱文的由来。元朱文的产生最早起源于宋代书画大家米芾的倡导,兴发于元初赵孟頫的实践。米芾认为在书画作品上钤盖轻浅的朱文更适合于书法绘画的内容(具体见米芾的《书史》);赵孟頫从隋唐宋印中得到启发,将小篆文字成功引入印面,创造出了经典的“元朱文印式”。
所谓的“元朱文”主要是指它产生的时代是“元”代,“元朱文”有时也称“圆朱文”,“圆朱文”的“圆”指的是小篆的流丽“圆”转特征(这与缪篆的“方”互为对比映衬)。由于小篆细朱文适宜于收藏印、藏书印以及斋馆、别号、诗句等闲章,既不致污损藏品又秀丽典雅,因此它的用处尤为广泛,于是累代发展,成了当今印坛最主要的印章样式之一。

(元朱文是累代发展而成的)

各种印式的特征

好了,至此,我们可以对“印式”做一下系统的总结了。实际上,经典的“印式”有七大类九种印式,其中最为经典的三大样式是古玺的宽边细朱印式、汉白文印式和元朱文印式,初学者,应当从这三类印式做为突破点。
为了便于理解掌握,我们把实用印章发展史中产生的经典的印式汇总如图:

(实用印章史发展中形成的经典印式)
图中用红色文字标注的为七种经典印式,其中古玺和汉印下又各分朱、白两种印式,它们的具体特征如下表所列:

(经典印式的相关特征)
我们建议篆刻新人记忆这些印式的基本特征并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创作,毕竟“印式”的记忆是对传统的继承(就如同学象棋要记古谱,学围棋要记定式一样),因为这些传统印式积累了长期以来人们公认的审美式样,对于篆刻初学者来说,熟悉印式,实际上是奠定审美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才可能有进一步的创新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学篆刻:朱文印的篆法
印章-中国篆刻(图文经典) - 牧羊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篆刻知识讲解
篆刻知识
[转] 汉印
汉字和篆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