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朝晖:我眼中的学习共同体

写在前面的话

2017年7月2日至5日,“真爱梦想·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暑期研究坊在上海市世博家园实验小学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由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学习共同体联合会共同主办,由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家园实验小学全力承办。


在本次工作坊中,来自全国的400名一线教师、教育科研人员与教育专家共聚一堂,以深入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精神实质为目标,以“课例研究”、“专著共读”、“教学模拟”、“微型演讲”以及“分组研讨”为主要载体,以“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平等”与“倾听”为主要宗旨展开了研究。  


本次工作坊专家团队阵容强大,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督导室、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台湾师铎奖获得者李玉贵、林文生等教育研究者都参与其中。


学习共同体联合会官微“佐藤学学习共同体”将陆续推出本次工作坊的系列报道,使每一位参加工作坊的老师都能再次回味、思考,也请每一位关注孩子成长与教育发展的人一起来分享、期待。让我们共同为了更美好的教育,为我们、为我们的孩子们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最后,感谢辛勤付出的所有伙伴!


—— 陈静静


微型演讲之

我眼中的学习共同体

郑朝晖

郑朝晖,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语文学教学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服务中心特聘专家、上海市中小学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获全国中语会中语杯课堂教学大奖一等奖第一名、两岸四地同文异教活动一等奖、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等荣誉。2017年7月3日在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暑期研究坊上发表了本次演讲。


三个问题


各位老师,今天接到这样任务。实际上心里还是挺有压力的,为什么有压力?因为我也只是学习共同体教学的一个初步实践者。在这个实践过程当中,实践的经验也不够丰富,甚至可以说失败的教训要远远多于成功的经验。但是,我不怕失败,我总是想一个问题:这条路对不对,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这条路是对的,这个问题是个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有困难,我们就解决困难。没有道路,我们就寻找道路。我想,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是一定能有所成就的。今天我想围绕学习共同体讲三个问题。


郑朝晖校长在研究坊上分享他眼中的学习共同体


社会关系


第一个问题我想讲学习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其实,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我们无论是办学校还是走进课堂也好,我们都会遇到四个方面的东西:一个是我们人类的文化知识。第二个是当然是我们老师。第三个是学生,第四个是我们所处的教育文化环境。那么,什么是学习共同体?我的理解和认识的是,所谓的学习共同体就是这四者之间的一种更和谐,更平等的关系。


大家要注意,所谓更和谐,更平衡的关系,我强调的是这四者之间,是将这四者看做一个整体的。但是,日常课堂当中,我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是有一些东西总是高高在上的,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哪些呢?


第一个高高在上的东西是:知识。我们总觉得知识是我们不能撼动,不能改变的,它左右着我们,决定着我们。但是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知识的成长史啊,它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到这一点太重要,它能够让我们用一种平视的眼光去看待知识,而不是仰望和崇拜。但在我们现在的课堂里,知识成为了我们课堂当中的霸主,或者它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我们老师折腾来折腾去,变化来变化去,我们目的在哪里,我们目的就在于变着法子让孩子崇拜知识。这是现在的我们似乎急于要去做的事情。


第二个是老师,我们在课堂里面,经常变着法子让孩子们崇拜自己,无论是循循善诱,还是言简意赅,其实我们很多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我要震住你,我要吸引你。我是这个课堂的主人。所以当如果一种社会关系处于有一种强势去统领另外一种存在的时候,这个课堂其实是充满压力的。学生很紧张,学生很爱你,但是他需要的是证明你是正确的。如果他不能证明你是正确的,他对自己都会产生一些谴责:我今天表现不够好,没有让老师满意,我们经常遇到的课堂就是这样的课堂。但是事实上,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彼此相处,真的是这样的关系吗?知识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如果没有愿意挑战知识的人,我们就的人类文明是走不到今天的。大家如果都满足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那样的自然理论的话,我们还有今天的对于世界的认识吗?所以,挑战经典,挑战知识,这个不是个别英雄的责任,而是全人类的责任。这是第一个。


我其实最讨厌一个说法就是我们教师是蜡烛,就是整天燃烧自己。我经常跟校长们说一句话,如果一个校长走进学校,你两边都是高高低低的蜡烛,你觉得这个课堂像什么,这个学校像什么。所以老师不是蜡烛,老师是这个职业也不是用来奉献,老师这个职业恰恰是应该是以自己的学习姿态去引领所有的学习。所以老师在课堂里,就像刚才郑艳红老师所说的,应该是充满了学习的快乐。我觉得在课堂当中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彼此尊重的关系。同时也是彼此促进,推进发展的关系。彼此尊重,这是前提,并没有臣服谁,也不刻意否定谁,这是学习共同体的关键。


很多人问我,学习共同体和合作学习有什么区别?第一个,我们很多老师做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最大的问题是竞争。画很多的小红花、小五角星或者画上小的正字,你们小组讲了一次,我画一条,谁的问题被采纳了,大家鼓掌了我又画一条。这是竞争的关系,而不是合作的关系。所以我们今天讲的是学习共同体,共同体体现在哪里?体现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每个小组之间,他们之间都处于一种彼此尊重,和谐相处的关系。 第二个,彼此尊重,我们尊重人类文化的一切宝贵遗产,我们学生也尊重老师,老师也尊重学生,我们也尊重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这是佐藤学的哲学理论最基本的一个认识,也是一种东方式思维方式,这是我最近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最强烈的感受。第三个我们这样学习共同体,最终是干什么?最终不是向昨天的文明致敬,而是着眼于明天的发展,所以它是促进发展,是面向未来的。是谋求共同进步的。这是我讲第一问题。这种和谐、尊重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基础。


郑朝晖校长题词:领航学校; 真爱梦想学习共同体;


润泽


第二个问题就是学习共同体的存在方式。我特别喜欢这个词:润泽。而且我们今天在的这个学校,世博家园实验小学就是以润泽作为学校氛围的概括。首先,我们讲我们的教育需要的是一种改变。原来我们教育想要干什么?是选拔与甄别。甄别谁是好的,谁是不好的。功能在于选拔,把所谓坏的淘汰掉,留下那些所谓好的。甚至到现在为止,我敢这么说,坐在这的很多老师,骨子里还是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做的就是把“好人”选拔出来,把那些不适合学习的人淘汰掉,但是这不是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本质或者学习共同体的前提就是共存和共生。一个课堂最终的目标不是达成认识上一致,而是每个孩子,每个人,不光是学生,还有我们每个人都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好的课堂评价。


你们也读了很多佐藤学的书,听过很多佐藤学的报告。所以,大家可以注意到,佐藤学先生在关注课堂的时候,他关注的是什么?他关注的是眼神和姿态。是柔软的姿态和专注的眼神。原因就在这里。其实一堂课下来,我们要求的并不是统一得到的某种结论和答案,而是每个孩子都在他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基础上,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提升和发展。所以这是我们讲的共存与共生这个概念,不是以竞争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基础。这是第一个。


郑朝晖校长在2017年4月真爱梦想局长工作坊上做点评


第二个,学习共同体的状态是自由和悦纳,我们课堂一定是轻松自主的。如果看过陈静静老师在一个初中里面上的一堂课。很多人会问我静静老师为什么一定要铺上她认为合适的桌布,给每个孩子沏一杯茶。我觉得这是外在的形态,但是表现了内在的追求。


这种追求是什么?为孩子创造自由言说的空间。不是知识抢答——每个人都在比拼,要把多少人淘汰掉,我要从这里脱颖而出;而是我在这儿找到了伙伴,我在这儿找到了朋友,我有不懂的东西,能够在这有人请教,我有思考的心得,这里有人愿意倾听。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东西。所以首先是一个自由,另外一个是悦纳;其实我们这个学习共同体的工作团队也是在做不断的改变:以往我们听别人课的时候,经常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就是对执教教师指手画脚。那你能不能用悦纳的心态面对执教的老师?用悦纳的心态对待老师,对待学生,课堂就会在这样的文化中发生变化。当我们用这样的心态走进课堂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学习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悄然发生了变化。


第三个,是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实际上共同体的目标,不在于达成共识,而在于个体感受到提升。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这个观点:我们在一起的目标不是我们要达成一致,我们小组认为,我们的观点怎么样,而是在这个小组里面,我有没有感受到我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这种自觉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我自己感受到了我自己的进步。第二个自觉的意思是我意识到了我能够进步。如果我们课堂以集体为载体,落脚点是在个体的成就和个体的发展上面的时候,这才是学习共同体应该要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2017年真爱梦想学习共同体暑期研究坊合照


交响曲


第三个问题,就是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就像刚刚郑艳红老师讲的一样,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交响曲。很多人在这讨论佐藤学的课,佐藤学所倡导的课是不是有教学目标,我在这里说说我的感受和看法。


几个月前,我就是在这个地方亲耳听佐藤学讲的:本质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指向学科本质的追求。我最近反复在研究,你们也可能会看过佐藤学这个案例。如果你们没有看过回去研究一下。我一直在研究滨野老师的那堂课,我把这堂课的实录看了十遍以上,我一直要研究这堂课目的在哪里,我要想明白一个问题,滨野老师心里有没有想法。


其实他心里有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就像郑艳红老师的课《变形记》一样,整体上是有一个方向的,这个刚才已经讨论过,不用我多说了。课堂教学总是会有一个想法的,这个想法既然我能够有,学生一定会有。只是不到那个时机,不到那个场合,这个想法出不来而已。而一个出不来的问题你一定要叫别人回答的时候,这叫什么?勉为其难。勉为其难这种事情,一般不是东方人干的。东方的文化追求自然升华,一堂课86分钟,难道不可以?它没有到,你就不要急。有人说那不行,有进度要求。当你为了进度要求,拼命赶进度的时候,学生根本没有发生真正的学习,如果是这样,你的目标和你的要求达成了吗?


我一直要讲新加坡的教育理念:“少即多,慢即快”。这是东方式的思维。我每次看佐藤学的观点的时候,总有一股激情在内心荡漾,原因在哪里?我们太受西方的课堂的教学理论和模型约束,我们太不自信。其实东方文化有它的独特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可以引导我们去解决课堂的问题。而且,随着我们人类对于个体的成长,个体在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东方式思维对于课堂的影响,必然会成为一个主流的思想。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面来讲,我们追求本质的学习,但是我们不强求一定要达到某种目标。我在好多场合都用了苏东坡的一句话来形容我们的课堂,那就是“随物赋形”。水流流动过程的时候,水的形态根据它遇到的石头而形成它特殊的水流的姿态。这是教育的本质。


第二个就是倾听,实际上,刚刚郑艳红老师也讲到了这个问题,倾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倾听。第一个,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就是在听的过程当中成长的。你有一个思想,你听听别人的思想,或许对你的思想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连接。你有思想,你有你的逻辑,别人有别人的逻辑。当你顺着别人的逻辑再回看自己的思想的时候,或许你有新的发现。所以刚刚为什么郑艳红老师的教案我们特别能够接受,是因为那套教案符合内心独白的逻辑。我是这么想的,我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所以你们也要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


但是,事实上呢?每个人他的生活的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当然对一个问题的认识轨迹和途径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一堂课要求所有人按照你的思路去往前走的话,一定有人会跟着你走的,但是更多的人会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那些不知所措的学生就会觉得:我实在不知道怎么玩,你说怎么玩就怎么玩吧。当他说“你说怎么玩就怎么玩,你要我干什么的时候我就干什么”,他实际上就放弃了学习当中最重要一点,就是自我反省的能力。他放弃了。他投降了。这就是我们课堂经常会说这个孩子很差,我问的问题他都回不出来,那是因为这是你问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所以所有的倾听目的在于形成连接。他可以和自己连接,可以和别人连接,可以和前人,和教材去连接,也可以和未来去连接。这种连接就是让我们的知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真正的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倾听的力量和价值。


就像交响乐,一定有各个声部,交响乐不是齐奏乐。如果是齐奏,一定不是交响乐,交响乐一定是有声部的。交响乐恰恰是由各种乐器都在应该发声音的时候发出了各自不同的声音,但是他发出来的声音又和别的声音联系在一起。所以佐藤学先生用交响乐形容我们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及其恰当而准确的表现。这是我讲第二个交响乐特点。


郑朝晖校长开设学习共同体示范课


第三个,如果这个交响乐第一个音符响起,就知道最后一个音符就是不愿意听,如果一个艺术你看了开头就知道了它的结尾,那这个艺术本身不称其为艺术,所有课堂都存在着意外的,而且我们鼓励意外,因为只有意外才能推进我们反思、进步。那么在我们的课堂里面,如何产生这个意外呢?实际上我们内心是需要有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比如郑老师提到卡夫卡《变形记》里面的问题,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变成甲虫”?因为他一开始就变成了甲虫,之前的原因没有讲。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甲虫而不是小狗,小猫?”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是引向了这篇文章更深刻的思维,对孩子的心智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是这个问题你需要,就像郑老师讲的,我需要一开始抛出来吗?你要知道你一旦在一开始就抛出来,所有的孩子想的是怎么回答问题;老师心里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如果我能够猜到老师的标准答案就好了。于是有人第一个人起来尝试,一看老师的脸色不对,笑容尴尬。于是他想不是这个答案,然后第二个同学再接着猜,但是,在这样的“猜”的过程当中,学习离两样东西越来越远了:


第一个离自己越来越远——“我是怎么想的不再重要,是郑老师怎么想的才更重要。”


第二个,离文本越来越远了。他不是基于文本思考这个东西,而是他想帮助郑老师解决掉这堂课,如果是这样的学习状态的话,最没有发生的是什么?学习。但是反过来,当我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所期待的时候,每个孩子的发言都会让我感觉到惊讶。如果你有标准答案,你通过提问,希望学生们能够说出你心里的“标准答案”,但是,有时候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却不是那个标准答案,那么我们常常会说:“那你坐下”,或者更多是“你再想一想”。或者问“还有吗”。对吧?最后,当有一个回答的声音缓缓响起来了,你终于发现这就是标准答案,然后全场掌声。——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掌声是在在你暗示之下才有的。然后就知道我们成了,这个课过了,所以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追求的是帮老师渡过一个难关。但是孩子真正进步了吗?真正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吗?都没有。


我讲它是交响乐的时候我们其实讲三个事情,第一个就是我们不要背离学科的本质。我们要上的就是学科。我们通过学科学习,但是我们不要用自己的逻辑主导学生的逻辑。刚刚在听郑艳红老师讲的时候,她呈现出她第一版的那个教案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了这叫做“老师的逻辑”。所以,在看到郑艳红老师的变化之后,我才意识到什么是按照“学生的逻辑”来进行教学。有了学生的逻辑,我们才能够随物赋形。倾听的本质就是发生联接。在这个联接的过程当中,形成的是反思和发展。所以最后我们的课堂是充满了意外,这种意外带来的是我们全身心愉悦,老师的愉悦和学生的愉悦,这些愉悦叠加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学习共同体才是充满生命力的学习共同体。


我今天想分享的感受就是这三点。谢谢大家。


2017.07.0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距离聆听“佐藤学”
读《我们为什么选择“学习共同体”》有感
《走进学习共同体》:陈静静博士访谈速录(全文本)
【经典导读】日本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引用 【转载】佐藤学:怎样打造“学习共同体”,共创教育奇迹?
佐藤学的课堂革命有什么特别之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