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际金融界成功案例大全

 001市场传奇丹尼斯

    起初作房地产经纪的威斯坦,1972年经人介绍转作期货经纪。初期经历惨痛失败后,他潜心钻研交易技巧。经过八年的胜败起落后,从1980 年起,他的交易技术逐步从成熟晋升至优秀的行列。威斯坦兼容并蓄地使用各门各派的技术分析工具,包括蜡烛图、移动平均线、波浪理论、江恩理论、神奇数字、循环周期、相反意见、以及各类摆动指标。他认为每种工具都有独特的用途,在特定场合可以大派用场,因而要在适当的时候选用适当的分析工具。至于如何选择,他强调经验和灵感。

    从1980年至1988年的八、九年间,威斯坦亏损的记录几乎空白。从1980年以来,竟从没有过亏损的月份,甚至以星期为单位,也没有出现过赤字。实在令人惊奇。实际上,在1987年和1988年两年间,他只有过三个亏损的交易日;当时最近的1000次交易中只有17次失手,其中9次是因为报价机故障而被迫提前平仓。威斯坦创造了接近长胜的记录。他还曾参加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举办的期权交易竞赛,成功地在三个月中把10万美元本金变为90万。纯粹以技术取胜,成绩骄人。然而,不少象威斯坦这样的优秀作手,在谈及理查德·丹尼斯时都表示望尘莫及、不敢相比。

    丹尼斯曾在期货交易所担任跑单员传递单据,深受交易吸引。1970年夏天,他以1200美元购入中美期货交易所的会员资格,以400美元作为投机的资本,开始其投机生涯。小小资金变成巨大财富,1987年10月之前的全盛期,他的财产在减去庞大的慈善和政治捐款后,仍然有接近二亿美元之多。丹尼斯在交易中胜负不形于色,善于从市场经历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自身定位和交易策略,逐步使交易技术臻于化境。

    学生时代的他在做跑单员的暑期工时,就曾多次以工薪投入交易。但常常一败涂地。他认为这段经历对他尤其珍贵。初入行时的成绩越差,对今后的影响可能越好。未经过考验的交易者难以长期在投机市场立足。有人在黄金飞涨时获得暴利,以后便成为黄金好友,倾向于固执地持有好仓,当然会影响成绩。1973年大豆暴涨300%,给人印象深刻,经历这番涨势的交易者即使不曾从中渔利,也不会轻易成为大豆淡友。经验不足,易受外界影响。如果心存成见,不能冷静分析,自然难以出人头地。

    1970年夏,丹尼斯以借来的400美元作资本,买入玉米合约。不久即发生了玉米枯萎症,期价飞涨。丹尼斯的资金迅速增长到3000美元,首战告捷。但教训马上降临了。一天,他一入市即输去300美元,心神恍惚之间,反手买卖,再次赔钱。他又以最初的方向入市,结果第三次败北。计算下来,一日之内亏损1000美元,合总资金的三分之一。认真检讨后,丹尼斯从中学到很多。他从反面领悟了资金管理的作用,懂得了交易中绝对要保持心情稳定,不顺手时切忌急于再次入市。

    丹尼斯的成绩稳步上升。1973年的大豆牛市中,他赚足了金钱,可以进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在当时的牛市中,大豆连续十日涨停是常见的事,但很多交易者认为连涨四、五天已经不可思议了。而丹尼斯宁愿在涨停板处买进,顺势而为,并让利润充分增长。大豆交易后,丹尼斯有过两次逆市操作,结果却使他更坚定了对顺势交易的体会,决心屏弃逆市行为。1974年,丹尼斯在60美分的高价位卖空期糖。入市后,期糖继续走高,最高涨至11月的66美分才转头向下,七个月后跌到12美分以下。此单的利润数以千万计,但是最初的逆市经验并不愉快。

    在期糖的熊市期间,他又在6美分的价位尝试买进,然而经验苦不堪言。前次的巨额利润竟不抵此番的损失,总体计算,出现了庞大的赤字。原因在于期货合约的溢价。在期糖的熊市阶段,远月的合约高于近月,当临近交割月须换月买进远月合约时,可能要付出一美分的溢价,如以四美分卖出三月合约而以五美分买进七月合约。七月合约到期之前,类似损失再度发生。逆市买进期糖合约,每次转期都要付出额外的溢价,徒增亏损,导致两边失利。丹尼斯告诫要避免逆市交易,强调顺势交易以及赢钱要赢到尽头。

 

    在多年的投机生涯中,丹尼斯出尽风头,给人的感觉是常常可以在最低点买进,然后在最高峰反手卖空。实际上丹尼斯认为此类买卖得益不多,他积聚的巨额利润,并非依赖准确地测中大市顶点或底部。据他估计,他本人95%的利润来自5%的交易。他深信让利润充分发展的道理。1978年,丹尼斯的交易成绩不佳,经历了一个调整阶段。他总结出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当年大部分市场处于横行状态,假突破的市势多不胜数,未能提供可靠的趋势令其展露身手;二是因为他脱离交易池,转而在写字楼遥控交易,丧失了可获得各种信息和第一手资料的优势。在场外遥控交易,可以同时买卖多种商品及外汇和利率期货,长远看来是明智的抉择。针对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他相应地把交易策略逐渐调整为以中长线交易为主。

    80年代,丹尼斯成为期货市场叱咤风云的人物,落单入场经常可以带动市势。他的成绩继续提高,平均每年都从市场赚取5000万以上的利润。1987年股灾中,丹尼斯遭受重挫。旗下基金由损失近半,个人帐户也遭同样败绩。他的投入主要放在卖空债券上。股灾后利率下调,债券冲高,虽有风险控制,但一时难以止住,所以损失惨重。对此他淡然处之。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可以不动声色,泰然面对逆境,全无情绪上的波动。他了解“重大损失无可避免”的现实。情感波动对交易并无益处,过于关注反将影响大局。胜败过于介怀,倒表示对自己信心不足。实际上,交易顺手时他不会过分喜悦,运气欠佳时,感情上所受的挫伤自然减弱。1988年,理查德·丹尼斯淡出交易场,留下一座传奇丰碑。

002坦普雷顿烦恼多
    约翰·坦普雷顿是美国金融界著名的成功人物,但也有自己的烦恼。他的坦普雷顿-都伯罗-万斯投资咨询公司的客户和盈利不断增长,管理的资金达到3亿美元的规模,其中还包括八个共同基金。为了给众多客户提供服务,坦普雷顿不得不忙碌地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最后,他同合伙人决定出售公司,只留下2000万规模的坦普雷顿成长基金。他从美国迁往巴拿马的拿骚隐居,希望在那里重新开始,可以一边轻松地工作,一边利用空闲来考虑外面更大的世界。他在拿骚营造了自己的南方风格的白色家居,经营着他和一些老客户持股的坦普雷顿成长基金。然而不久之后的1980年,年届六十的坦普雷顿被迫再次面对繁忙的日程。因为他的小基金迅速膨胀超过2亿美元,而另一只7000万的新基金也启动了,此外,他平均每周都要接纳200万美元的新客户。转载请通过作者同意!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生涯策略基金 csfund.cn

    坦普雷顿出生于田纳西州的曼彻斯特,家境贫寒。大萧条年代中,当他还在耶鲁大学读二年级时,他的父亲已无力再为他支付学习费用。坦普雷顿靠奖学金艰苦地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又赴牛津求学两年,然后回到田纳西。最终,他来到纽约,在一家地震探测公司工作。

    坦普雷顿的处境在纽约得到改善,这得益于二战的机遇、老板的资助和他本人的远见卓识和惊人魄力。1939年欧洲战事全面爆发。坦普雷顿坚信10年来的低迷股市即将结束,一切皆有可能展现繁荣,尤其那些被人忽视的股票更可能成为最佳的投资选择。他分析后认为,股价便宜得出奇,那些卖价低于1美元的股票最有投资价值。如果有什么可以使美国经济走出萧条,那么在欧洲进行的战争将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所有股票即将涨升。于是坦普雷顿向老板求援,终于筹措到一万美元的资金,作为他投资的全部资本。

    年轻的坦普雷顿胜算在握,立即打电话给他的股票经纪人朋友。他指示经纪人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和美国股票交易所中寻找买进卖价不超过1美元的股票,每只股票买入价值100美元的股数。这种指令对经纪人来说无疑是劳而无功的苦差。若非与坦普雷顿相熟,经纪人很可能会拒绝。不久,经纪人回报说已经买到两大交易所中所有濒临破产的公司各100美元的股票。坦普雷顿补充说要所有低于1美元的股票,不管公司破产与否,一概买进100美元。倒霉的经纪人回到市场再次交易,最终完成了坦普雷顿的委托。坦普雷顿一共买进104家公司的股票各值100美元上下的股数,其中34家已经破产。

    此后几年间,坦普雷顿继续为他的老板工作,直到他用投资利润的八分之一购买了一位老投资顾问退休时出售的投资咨询公司。事实证明坦普雷顿的投资决策相当成功。104家股票的平均持有期为四年,结果总赢利超过4万美元,相当于他投入资本的四倍!不少战例甚为经典,如他以1美元买进标准汽油却以40美元卖出,以12美分买进的800股密苏里太平洋最后卖到5美元一股。坦普雷顿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在事业上可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他买下的小投资咨询公司只有八个客户,毕竟太少了。坦普雷顿靠自己的积蓄度过一段艰难的日子。随着他的投资才干的美誉逐渐传播,客户陆续上门。此后,坦普雷顿再也没有为缺少客户而发过愁。

    坦普雷顿于二战期间的成功投资经历为他后来的操作模式奠定了基础。他坚持只买进那些被人抛弃的股票并耐心地持有平均四年的时间。一般投资者注重取得成长型股票长期的增长业绩,却忽略了它的最初阶段,而这个阶段正蕴藏着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利润的最高期望。很少有人能象坦普雷顿那样买进未被发现的价值并在四年的周期内卖出获利。转载请通过作者同意!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生涯策略基金 csfund.cn

 

    坦普雷顿乐于仅管理较小的资金。操作小型资金使他感到进退自如,哪怕是投资10万美元于一家小公司也可以大大改善他的基金的表现。如果他感到不安,可以随时卖出股票而保留现金。而这些都是大资金的管理者无法做到的。选择廉价股票还使他可以跨越许多市场。他熟悉日本、加拿大的股市就如同他熟悉美国市场的程度。他还了解瑞士、德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股票市场。最重要的是他不必坚持握有那些家喻户晓的大公司股票。利润丰厚、市盈率低的小型专业公司通常比大规模但平庸、组织管理复杂的、股价较高的公司更安全、更适合投资。坦普雷顿经常买进他的客户听都没有听过的公司的股票,而且准备能买到多少就买多少。大资金的管理者则避开这些小公司,因为他们怕对这些公司了解不充分。即使他们准备大量参与,花费时间在小公司上也不经济。转载请通过作者同意!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生涯策略基金 csfund.cn

    按照自己的轨迹,坦普雷顿走得很潇洒。据一份截至1978年12月31日的统计资料,在以往的20年中,投资于他的基金的每1000美元都增长到2万美元,居同期所有基金表现之首。同样令人惊叹的是,在一份基金刊物对400多只基金的排名中,坦普雷顿的基金竟同时位于牛市盈利最大前20名内和熊市时期最小亏损头5名中。

    公司越来越壮大,要管理的资金大到坦普雷顿不希望的规模。为了改变紧张的工作状态,他卖掉公司,隐居巴拿马。但是他的成绩和声名使自己的打算落空。新客户不断上门,他管理的资金迅速扩大。他决定调整策略,重掌大船。他逐步涉足那些大名鼎鼎的公司股票,直接同业内最优秀的人士对阵。但是他的原则不会改变,那就是在多个市场搜寻那些以尽可能低于其真实价值的价格出售的公司股票。
 
003巴费特侃生意经

    沃伦·巴费特的投资方式和原则代表了一条通向成功的投资途径,而且与他本人的性格和特长极其默契地互相配合。巴费特的投资组合中有广播电视、报纸、软饮料、制造、保险和银行等行业。1964年,他控制了伯克谢尔·哈萨维公司,并停止了该公司原先从事的染织生意,转而购买其他公司的股份。在他的指导下,哈萨维公司改造成了一家控股投资公司。三十多年来,哈萨维的股票从最初的7.60美元涨到现在的数万美元,成为纽约股票交易所中最昂贵的股票。

    巴费特于1930年出生在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11岁时他就初涉股海,后师从哥伦比亚大学的传奇人物本杰明·格拉罕教授学习证券操作。巴费特喜欢安宁,交际不广但固定。他在奥马哈长大,也希望留在那里。年届六旬的他至今仍住在他27岁时为自己在奥马哈购置的房产中。巴费特认为奥马哈远离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的喧嚣,更有利于开动脑筋,不会受太多的刺激而被迫作出反应。他的办公室里没有电脑,也没有显示价格瞬息万变的报价机。但他的助手说他思考的速度比电脑还快,别人跟都跟不上,这种想在人先的优势加上他的价值投资策略,造就了他的斐然成绩。

    巴费特选股和投资的诀窍在于以低廉的价格买进并耐心地持有。他在给合伙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投资哲学的基石是--永不寄希望于卖个好价。只要买进的价格有吸引力,以平平的价格卖出也能有好收益。”1969年,美国股市过热,股价高昂,巴费特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他索性卖掉持有13年的股票,连本带利发还投资者。奥马哈市的百万富翁一下子就多出50几人。

 

 

    另一句名言可以说明巴费特的投资偏好:“你应该去投资傻瓜也能经营得出色的公司,因为总有一天会有傻瓜升到经营公司的位置。”他不认为一家基本情况糟透了的企业,仅仅依靠每个人兢兢业业就能活泛的成功,或者可以依靠经营好手就可改观,因为行业本身的名声无法改变。

    巴费特基本上是一个习惯的奴隶,但他把自己的这个特点变成了投资方式上的一个优点,即只投资于自己熟悉的行业和公司,长期持有。他不是一个喜欢猎奇的人。他远离那些技术型的公司,而投资于他可以提前十年就能预见到谁是赢家的行业领域。他不懂生物工程、电脑软件以及激光纤维,所以即使前景再美好,他也不投。然而技术领域广袤无垠,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企业和资产会受到技术的影响,虽然吉列、可口可乐等公司可能稍微安全一些。
他在美国以外的国家的投资一样很少。巴费特奉行少而精的投资原则。他主张只投资自己熟悉的十几家公司,不主张投资组合的投资过于分散,因为人的一生能真正熟悉的东西毕竟有限。他对投资多元化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分散投资只是投资者因对所投对象了解不足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如果他们真的了解投资对象是优秀的企业的话,就没有必要过于分散投资了。如果能做到真正熟悉几个行业后作大量投资,是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

    在具体操作上,巴费特以打棒球为例说明他的见解。当你手握棒球时,你不必考虑你对每一掷球的反应,也不该后悔那些没有击到的好球。换言之,你根本无须对每次股票或其他投资机会形成评价,也不必因某一只股票剧烈上涨而你事先没有买进就感觉遭受了挫折。他说,在你一生当中,你只有几十次机会可以在市场上击到好球,所以应当认真准备功课,这样才能保证你能确实地抓住机会,击球得分。

    巴费特的日程中从不安排会议。他很善于说不,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不管他做什么,结果都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日常,他喜欢坐在办公室里阅读和思索。他肯定还有一些更喜欢做的事情,但是肯定不多。他常年居住在宁静的奥马哈--他出生的地方。他已同一群人交往熟了,所以他喜欢和这些人共处,度过时光。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与人谈起自己的工作时,他的态度也很谦虚平和。他感觉自己十分幸运,因为生而逢时,自己的才能可以获得如此高的认可。假如生活在别的年代,他的技巧可能不会派上用场。

    虽然拥有巨大财富,他却并没有消费多少,而他的后代也将只继承其中的一小部分。他认为大巨大财产传给孩子,对社会、对孩子都是弊大于利。巴费特说,他希望给孩子足够的钱,好帮助他们有所作为,但不会给他们足够的钱而使他们不必有所作为。他确信自己的财富将有益于社会。

004债券神童鲍德温
    期货交易的成功可以在两极上发现。不论技术分析者还是基本分析者、短线交易者还是长线交易者,只要你坚持有关交易的特定原则(它们之中只有很少与你使用的系统或多个系统直接相关),期货交易就可以成为一项成功的事业。这些原则中的许多与资金部署、交易者纪律、持久性、一致性和风险管理等直接相关。

    检验上述概念的有效性的一个方法就是来研究下面两个交易者的故事。这两个人都在相互对立的两极之上,而且都非常成功。通过这两人的经验和故事,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关于上述交易原则的极其有益的智慧。这两个人分别是汤姆·鲍德温,人称“国债期货最大的个人场内交易者”,和J·彼得·斯泰德尔梅耶,数十年资历的资深场内交易者,据称“异常成功”。

    汤姆·鲍德温从1980年代早期开始从事交易,以大约2万美元起步,在1982年末的净值达到100万美元。他管理自己的起动资金,在短短几年交易时间里变成2000万美元之多。他的交易基本是短线。他交易巨大的头寸,经常与大型、著名机构持相反头寸进行交易,有时每天交易多达6000张国债期货合约。他着眼于以大头寸博取较小的价位变动。他频繁地打破众多被许多交易者视为“神圣”的常规。尽管有人声言他的成功纯属幸运,实际是在自取灭亡,但他坚持下来了。如访谈中所述:鲍德温同样以其镇静操作的能力和更经常地处在市场正确的方向(而不是错误方向)的能力而闻名。

    自己是技术派还是基本派?鲍德温观察两种因素,但实际上是技术派。他不得不这样,他必须要知道支持和阻力在哪里。他也必须知道基本因素意味着什么。但是,一般说来,基本因素发生在市场交易时间之外,所以他无从利用新信息。而在交易进行期间,他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利用技术支持和阻力水平。基本数据实际上运动着市场,除非市场内部正在进行一场大的运动。即使看到国债的图表上涨,非常完美地与趋势线相吻合--或者说表现出几何学的美感,他也会非常信任基本数据。他这样看待市场:技术方面在白天运动着市场,而基本因素在夜间运动市场,因为交易者很少有机会在交易时间利用基本数据。

    他跟踪记录所有的高点和低点以及移动平均线在什么位置。他记住市场一周的所有高点和低点。他说必须记住上次跌落下来到这里时发生了什么,或者前次上涨到这点时市场是如何表现的。如果热爱这行当,那它就不是辛苦的工作。他的表现与众不同。他不喜欢在市场来到趋势线的支撑时买进,相反,他喜欢在那里卖出。如果买进,如果市场能够穿透它,就全完了。但是事实经常是他在底部做多而在顶部放空。原因是:当市场看来最强的时候--这时它可能在顶部--大规模的指令进来买,而经纪人们都看着他,他就卖给他们。他说简直不能相信在市场每天的顶部和底部有多大的成交。

    但是奇怪的是,每个人都认为那是他做过的最傻的事。他们告诫他,说他太稚嫩,不该那样做。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新手这样做。他们教训他,他就附和他们,告诉他们“仅此一回,下不为例”云云。鲍德温认识到需要忽略他人的意见。从根本上讲,他的策略是减小自己的风险。他喜欢极小风险的交易。规模大而风险小的交易常常带来巨大的利润。他愿意承担的亏损占自己全部净值的百分之十。他说自己可能设定这个限制,但是并不认为真会亏掉它。在亏损的交易日的结尾,他会有安慰自己的思想--“这只是我净值的百分之十”。他曾经一天中亏损最多的金额是31.25万美元。他并没有因此给自己放假休息一天--他不相信这种理论。他不认为在自己不景气时需要离开。他的情绪控制得很好。当亏损较大时,他从来没有惊慌过,因为当一个人惊慌时会亏损太多金钱。情况经常是这样:最好的策略就是感觉最不舒服的事情。

    说到趋势的价值,鲍德温认为没有人能比市场更大。他认为太多人都没有真正懂得这个哲学道理。他认为这已经一遍遍地证实过。市场走向它想要去的地方,不管是谁挡在路中央或者什么挡在路中央。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应该象做一手交易那样做十手交易。重视趋势,这是他开始赚钱时的方式。大多数场内交易者以对市场没有观点为荣,但是他最终被迫持有观点,因为他站在交易池的一处,很少有连续的指令传来,所以进出交易并不总是十分容易。他需要知道市场正在去向何方。

    市场上重复着历史。通常市场倾向于一遍又一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或者至少二到三次。它倾向于两三次向上走到一个阻力位,然后穿过阻力;也倾向于向下两到三次走到一个支撑位,然后穿透支撑。他注重迅速行动和杜绝犹疑。他一般是在事先就知道自己将在什么位置买进和卖出。如果他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那他就去做。这只是一瞬间的事,他知道这是正确的,一点不犹豫--如果犹豫,机会就跑了。行动中,他也学会了遵守纪律,学会了在某一时刻必须要说“我错了”。

    很多人认为他是国债交易池里最大的场内交易者。但他淡然处之,认为世事多变。他有一套理论解释交易者为什么会达到特定的水平。是因为每个人都抵达一个“满意”的水平。每个人都是从一手合约开始——如果他们想要成功,就应当这样。
 

005图表赢家施瓦茨
    对技术分析,有人爱不释手,有人不屑一顾。应运而生的一些“市场领导者”中,技术分析派中贡献了一些代表,但也留下笑柄。杰姆·戴恩斯在1970年代是大名鼎鼎的趋势预言家。可是在1974年后半年道·琼斯指数在熊市筑底期间,戴恩斯刊出大帧广告,宣布:戴恩斯预言--空前熊市即将来临。仅仅一年时间,指数从600点起飞,直上1000点。这时,他又有广告发布,断言黄金即将暴涨。实际上,这种贵金属挣扎一番,然后暴跌过半。

    继承戴恩斯衣钵的是尽人皆知的乔·格兰维尔。格兰维尔出版投资通讯,参加电视讲谈,巡回各地发表演说。他的预测出现在新闻头条,预测本身就可以带动市场。1982年的大熊市中,格兰维尔号召他的追随者们在道·琼斯指数800点以下卖出了结,并转手卖空。事实证明8月13日的767点正是指数的底部。到1983年底,指数跃上1300点,许多个股涨了200~300%。他的订户如果遵从他的建议进行交易,可能会赔得无力继续订阅他的投资通讯。

    接下来,波浪专家柏彻特在领导市场数年之后,也犯了丧失群众的错误。大概不止是方法和个人因素问题,市场群体领导者注定身败名裂的命运恐怕是无法抗拒的。人们取笑技术分析,说从未遇到一位富有的图表分析家。但是有一位富有的图表分析家名叫马丁·施瓦茨,认识他会让反对技术分析的人们在发表言论之前稍微多加一些思考。

    1979年前的十年间,施瓦茨在完成资料分析员的工作之余,也混迹投机市场,尝试自己炒作。十年中,他败绩不断。长年累月地赔钱,使他经常处于破产的边缘。他从失败中寻找自身的原因,总结出宝贵的两点经验:第一,要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第二,端正态度,把自尊同交易分离开来。在摆脱困境之前,施瓦茨纯粹倚赖基本分析方法的指导,限于个人原因,入市交易屡战屡败。同时为了顾及过分的自尊,他经常要证实自己看法的正确,结果增加了交易的负担,累及战绩,一事无成。

    施瓦茨开始潜心钻研图表等技术分析手段,结果发现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渐入佳境。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并无孰高孰下之分,关键在于技术分析与施瓦茨的性格配合贴切,可以融为一体。运用自如,自然事半功倍。他也认识到市场之中最重要的是赢取利润,看法正确与否,实在无关紧要。输钱才是第一位需要纠正的错误。他不再与人争辩市场的方向,出错后也能及时认错离场,然后顺势而为。心情轻松,冷眼观潮,成绩也扶摇直上。

    1979年,施瓦茨辞去资料分析员的工作,成为专职交易者。他投入7万美元买卖股指期货,当年赢利10万,翌年再赚60万。1981年以后,他每年的纯利均高于七位数。其间他在商品领域投入4万美元,赢利累计超过2000万。偶有亏损,也始终控制在3%以内。施瓦茨印象最深的交易是1987年股灾中的操作。1987年10月16日星期五,道·琼斯指数下跌108点,创当时单日下跌最大幅度的纪录。施瓦茨正持有SP指数期货的多头头寸,因计算失误而持仓度过周末。假期中,他意识到自己正在逆市而为。

    19日星期一,SP最高269点,施瓦茨于267.50处果断卖出了结所持头寸。清点损失,共输掉31.5万美元。当日SP暴跌,道·琼斯指数更跌足500点。倘若拖延或加死码,当日损失有可能达到500万。施瓦茨的父亲曾经历1929年起的大萧条,施瓦茨对那之后十年的艰苦生活也有耳闻。所以,他平仓之后马上离场回家,照顾家人。下午1:30,当时道·琼斯指数已下跌275点,施瓦茨赶去银行取回金条。半个小时之后又去银行提取现金,做好一切防范措施。保住钱财已升至第一位,根本无暇顾及在股市暴跌中交易赚钱。当时盛传金融系统濒临崩溃,银行可能倒闭。能安然度过,实属万幸。

    10月21日星期三,施瓦茨信心恢复,在股市反弹至阻力区时,加入交易,卖空SP指数期货。SP每次跳动至少1个大点,相当于每张合约500美元,比平常最小变动5个小点的25美元大了20倍,可谓惊心动魄。施瓦茨以小注码开始,渐渐加码。此次卖空,实际盈利接近2000万美元,称得上经典之作。现实中,象施瓦茨这样的交易好手并不广为世人所知。施瓦茨由于参加斯坦福大学主办的交易竞赛,成绩卓尔不群,才名声大振。在十次竞赛中,他以实力取胜,九次高居榜首,其余一次也与优胜者接近平手。在九次夺得冠军的交易中,他每次的纯利都高于其他选手的利润总和,平均每次获利210%。

006市场哲人斯坦利
    怎样从市场中赢得财富?真理似乎很简单:永远让盈利大于亏损。具体途径即斩断亏损,让盈利充分发展。作为市场智慧,它简洁、中肯。但是作为交易的铁律,对众多交易者而言,实在太难遵循了。斯坦利·克罗却游刃有余地从市场赚取了大量财富,并且保持不失。在1969~1974年的期糖交易中,克罗以200张合约的微薄仓位,从2美分一直持有到66美分以后,最终赢得了与他的电话号码相似的一笔报酬。当被问及是否长线交易者时,他说:“在赢利时我做长线,亏损时我是短线。”

    克罗的成功在于他能够凭借精湛的技术来分析市场,然后以超人的意志坚定不移地执行交易。1973年,克罗持有1974年5月期的大豆合约的多仓。他的研判结论是:大势向下,近期横盘,市场在5.20到5.60美元形成头肩底。5.20至5.35之间的买压支持强劲,他预期即将发生猛烈的上冲行情,5.65以上的收市将显示十足牛市,而且将套住在5.20到5.60区间入市的空头,表明一轮新的牛市阶段的开始。这一轮涨势将突破5.65冲到6.10~6.20水平,在那里将会遭遇强烈的抵抗。根据以上判断,克罗开始大量建立多仓,平均成本在5.60左右。一般而言,逆大势持巨仓不是克罗的作为。但是此次大跌,恰恰到达他测算的底部价位即获得巨大买压的支持;头肩底的近期发展正在形成潜在的牛市;加之他对市场坚决看多,所以坚持多仓,但在5.30设置止损保护,以备不测。他预设指令进场,指示分别在5.92、6.06各平去四分之一的仓位,在6.16平去剩余的仓位,全部结清。转载请通过作者同意!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生涯策略基金 csfund.cn

 

 

    市势发展一如克罗所料。11月16日星期五,交易闭市高收在5.64,刚刚预备向上突破。19日星期一再跳空高开在5.70--实际证明为当日最低,收市在5.78。大势突破了,空头开始夺路而逃。市场整个星期只是上涨,周五收在6.31的涨停价上,一周之内竟然上涨了67美分。按预定计划行事,克罗在周二的5.92平去四分之一的仓位,周三在6.06平去另外四分之一。因周五跳空高开,其余仓位在6.20至6.30之间平去。之后的走势更证明克罗的正确预见。26日星期一,大豆开始暴跌,周二低见5.80。此后几周升上6.15~6.50区间震荡。而6.20~6.40的卖压显而易见,相当坚固。

    “在多头市场你总能找到许多很早就看涨的人,在空头市场也总能找到许多很早就看跌的人,然而他们却没有从中赚到多少钱。能看对市场而稳如泰山的人才能赚大钱。”克罗笃信利弗摩尔所言:“钱是坐着赚来的,而不是操作赚来的。”他实践着这句格言。

    1974年12月中,克罗结清了5月份以来建立起的庞大的小麦多头头寸。1973年的12月间,小麦见底,然后连续涨升三个月,携巨量冲上先前的中期高价后无力再升,转而下滑。几周内麦价一路下行,一轮涨势几乎尽数收回,而成交量逐渐萎缩。克罗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决定性的时刻来到了。他开始买进,为自己,也为客户,直到额度用尽、无法再买为止。从1974年5月到11月,小麦缓慢地上升,从3.60美元涨至5.00美元以上。他们的浮盈虽然丰厚,但是手握巨量仓位令克罗心神不宁。为了避免在价格回调时自己惊慌杀出,他决定到国外走走,以减轻心理压力。转载请通过作者同意!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生涯策略基金 csfund.cn

    8、9月间,克罗同妻子飞抵瑞士,在尼昂附近租了一间农舍,拒听电话或阅读报上的商品讯息。他们在瑞士期间,小麦价格落落涨涨,他又赚了几十万。回到纽约两个星期,他想去感受市场脉搏,但又感到紧张,于是驾船到布洛克岛和新港游玩两周。再度返回纽约后,他感觉市场气氛异样。12月9日星期一,他清理存货,打电话给经纪人,要他们谨慎从事,悄悄卖出了结。几个小时之内,250万蒲式耳小麦的多仓出尽,130余万美元的盈利入帐。如果再捱久一点,接下来的六周之内他就会亏损150万。

    克罗的这次收获是他三年连胜记录的高潮。三年中,他自己的1.8万美元的帐户增长到100万以上,陆续加入的合伙人的资本则从64.6万美元增长到250万美元。出清小麦的当天中午,克罗送给妻子一个惊喜:一辆劳斯莱斯。接着他们关掉了纽约的办公室,离开美国,到欧洲居住。

    1975年至1980年,克罗旅居瑞士和巴哈马,研究金融市场,并写有多册专著。1981年后他重返华尔街,并逐渐把目光移向亚洲,因为他相信二十一世纪将是亚洲的金融世纪。他认为亚洲的交易者具有成功的潜质,很有进取心,充满勇气,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交易者。但是他们也有需要克服的缺点:当市场反转时仍倾向于固执头寸,不肯止损。

    现在的市场同克罗的盛年时期有所不同,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逐渐成熟;计算机交易系统被广泛应用;市场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克罗宝刀不老,仍不断汲取新经验、新技术,努力使自己跟上市场的步伐。他开始了交易生涯的崭新阶段。
 
007利普舒茨大手笔

    1981年夏天,比尔·利普舒茨在所罗门兄弟投资公司谋到一份差事,负责刚刚兴起不久的外汇期权交易。新入行的、勤奋的利普舒茨与所罗门公司新组建的外汇交易部同新兴的外汇期权交易一起成长。多年以后,利普舒茨谈起优秀交易员的品质时,仍然认为聪明和勤奋缺一不可,勤奋包括负责和专注。他从来都是这样执行他的工作任务的:认真了解情况,认真分析评估,认真执行交易。他对人对己都是这样严格要求的。但有一次例外。

    1983年,费城证券交易所的外汇期权发展之初,利普舒茨代表公司在这里交易。一天,他发现有位场内交易人以低于市价100点的价格叫卖某期期权,就买了50张,并马上在市场卖出,收获无险之利。他再次询价,看到这位交易人价位不改,仍在叫卖,就又买进50张。当时的费证所此种期权的日交易量不过二、三百张合约,而利普舒茨是场内唯一以50为正常交易额的外汇期权交易员。场内交易人仍然叫卖,利普舒茨再买,50张,50张,又50张。金曼公司加入进来,也以50张为单位买进。一下子,那位交易人卖出了三、四百张期权。利普舒茨明白是怎么回事,他问交易人是否愿意卖给他1000张。交易人不敢相信。利普舒茨才告诉他说他的报价错了100点,并撤回除了第一笔以外的所有交易,使场内交易人逃过这次灭顶之灾。利普舒茨是位极其勤奋、严谨的交易员,他撤消交易仅此一次,因为他认为使那位交易人就此破产的结局对交易所和外汇期权的早期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才网开一面。

    代表一家著名的大公司在外汇市场这个最大的市场中交易八年,利普舒茨成绩斐然。在从事交易的第一年中,他的盈利令人刮目相看,随后的七年更是非同一般。据估计,八年中利普舒茨为所罗门兄弟公司赢利15亿美元。

    利普舒茨记忆较深的一次交易是1988年的买马克抛美元。这次没有盈利只有亏损,也是利普舒茨从事交易以来第一次心惊肉跳的时刻。这年秋天,马克一直处于狭窄的价格区域,胶着延伸。利普舒茨持有的头寸规模逐渐增大,市场仍然没有明朗,而他以抛出30亿美元买进马克。就在这时,戈尔巴乔夫即将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讲演,具体内容尚不明了。利普舒茨判断马克可能保持横行态势。然而戈尔巴乔夫在讲话中宣布裁军政策,市场理解为美国也将采取相应行动,而削减军备投入也将有补于预算赤字,这对美元十分利好。

 

    纽约市场迅即攀升,八分钟内利普舒茨亏损3000万美元,陷于困境。他打算在东京开市时平去一半头寸,然后逐步出清。他不能在纽约市场行动,因为即使是普通的日子里这么大的量也会令价格疯涨,何况现在重大消息刚刚发布。他的策略是在纽约市场下午时分压制美元。通常几亿美元抛出就能奏效,但今天他卖出3亿美元后市场却依旧上扬。他知道不能马上平掉所有这些头寸。利普舒茨起身向坐在后面数米之遥的公司总裁走去,向他汇报交易情况,说明已有亏损七至九千万以及计划采取的补救措施。总裁镇定地询问和听取情况,最后信任地让他放手去做,前后不过两分钟。

 

    东京开市时,美元开始回落,利普舒茨依计划平掉一半的头寸。美元持续下跌,他在欧洲市场结清了所有头寸,最后只亏损1800万美元,当时看来却象一次大胜仗。他对这次交易的惧怕不在于自己可能失业,而是因自己的判断竟如此失误,使自己陷于无法控制局面的处境中,而这在以前从未发生过。他当时第一个念头是如何处理手中的头寸,第二个念头即让公司管理层了解这笔交易。

    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所罗门兄弟公司愿意理解市场事件的态度深表尊敬。当你入市交易时,有时可能会有人遭到暗杀,有人会去联合国讲话,而你则可能处于不利的交易处境。这就是突发事件的影响,所罗门兄弟公司理解这一点。

    长期进行大手交易,利普舒茨深感大资金在操作上具足优势,并对外汇市场形成独到见解。大资金流入市场,推动市场几个百分点,充分体现其优越性。而外汇市场是个情绪化的市场,如果你能推动几个百分点的变化,就很可能影响接下来几天的市场情绪。离开市场时也并不需要全部头寸同时撤出,并不比小资金更难操作。不过,大手交易虽然赢利,利普舒茨自己的小资金帐户却遭遇了不同的命运。

    利普舒茨在康耐尔大学学习期间,他的祖母去世,给他留下100多种股票的投资组合,价值约12000美元。聪明、勤奋的利普舒茨一边进修建筑和商业课程,一边管理继承的投资组合。帐户峰值达到25万美元,经营历时五年,期间创造了许多成功战例。但是,最后却以几乎全军覆没的局面结束。1982年9月23日,道·琼斯指数下挫30点后止跌反升,高收20点,造就了市场底部。利普舒茨当时一直看空。他卖出看涨期权,在下跌过程中一路做金字塔加码。市场突然反转,他的帐户几天之内损失殆尽。利普舒茨撤掉这个帐户。他认为这次交易是一个重大失误。他痛惜自己居然作出这种方式的交易,却不惋惜失去的金钱。从那以后,他决定专心做好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交易,再不做自己的帐户,因为那样会分散精力。他也变得更能自制和控制风险。

    他认为控制风险包括要确切地了解自己的交易处境,不把过多的资本集中在一笔大的交易或几笔高度相关的交易,以及时刻注意变化着的风险回报比率。他自己帐户的切身体会使他更认真地看待这些纪律。一次失利的交易可能削弱交易者的信心,影响他准备交易、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是金钱损失之外的附带损失。利普舒茨从交易实践中学会通过努力工作来修复受挫的交易信心,并适当缩小接下来的交易规模以帮助达到恢复状态的目标。

    在所罗门兄弟公司作为一位最优秀、最成功的外汇交易员服务了八年以后,利普舒茨离开那里,组成自己的投资管理公司做外汇交易。利普舒茨是又一类型的交易者。他的家里和办公室到处都有报价机。在24小时都有交易进行的市场中,他实际上是把交易当作一桩乐事来做的。从梦中醒来,他也会看一眼报价机里有没有特别的情况发生。他离开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原因多半也是想推掉行政事务,专心交易,但接替他的部门新经理负责期间,利普舒茨的交易受到限制,他索性退出公司,另起炉灶。自由了的利普舒茨把行政和公关事务委托他人处理,自己则潜心于庞大的外汇市场的连续交易中。

008 斯泰德尔梅耶
    与鲍德温正好相反,J·彼得·斯泰德尔梅耶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中有几十年经验的交易老手。他的交易方法是以他称为“流动数据银行”的市场行为的特定理论为基础的。他的财富是经年累月积累起来的,缓慢而稳定。他可以在三段截然不同的市场中交易并全部获得成功:牛市、熊市和无趋势市。

    斯泰德尔梅耶认为了解自己和自己的系统十分重要。多数交易者基本做不出良好的交易决策。实际上,他们的交易策略十分蹩脚,使他们付出太多。人们交易失败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市场,不了解他们自己,也不了解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交易场上,成败皆出于自身。人们一直在抱怨市场,而实际上责任全在个人身上。一个人总是自己击败自己。

    “你”是必须要了解的事物,你必须是你,你必须对自己所发现的一切感到满意。你可以试图使自己进步,但是你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并驻留其中。你不可能长时间好于你自己的正常水平,你的交易策略也要反映这点。大多数交易者要求自己在所有时间内都处于自己潜能的巅峰。

    使用正确方法的人可以成功。那些说不可能从交易获利的人是推诿责任。他们做不到,所以才攻击交易。交易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作决定。许多人自欺欺人,不做自己的决定。你需要获得信息,好自己做决定,还要对所需要的信息作出酌量和调整。和大多数交易者不同,斯泰德尔梅耶不去努力预测球将落向何处。他从不关心,因为不管它将飞向何处,他都将处理好,他不会为此担心。他说自己不是高超的高尔夫球手,所以走到击球区时会忧虑:“不要把它击到树上,不要不它击到湖心。如果击偏怎么办?”这样就存在否定的思想。但是,尼哥拉斯走过去,拉成直角、击球。不管球落在什么地方,他再去击球。他有自信可以处理这种局面,而不管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在交易中道理相同。当斯泰德尔梅耶好好地交易时,他不会关心自己是否会承受金钱上的损失,因为他将会处理好它。没有什么可以伤害他,因为不管发生什么,他都可以处理。

    他也强调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大多数人作出不理智或情绪化的决策。为什么当你要卖出一幢房屋时要先粉刷一遍?因为你知道人们在购买时会作出情绪化的决定,而不是基于价值的决定。在所有的交易中,你不得不把一些貌似价值的东西与市场联系上。如果你在自己操作量水平之下交易,你会作出非情绪化的决策。象市场和工厂一样,一个人的潜力也会上下波动。这又与“有嫉妒心”的人们联系上了。不要因为旁边的人的交易量大而忧虑,不要因为交易池里最富有或交易量最多的人而忧虑。

 

    关于价格,他认为价格的历史经常重演。如果价格跨越很长时间阶段而一再出现,那是在帮助实现市场促成交易的作用。所以,如果人们接受了它,那片价格活动的区域就代表了那个时间框架里的价值。知道这种价值区域在什么地方,十分重要。所以,他实际上每天在价格低于价值区域的地方尝试买进,在价格高于价值区域的地方尝试卖出。

 

    限制风险和亏损的作用重大。人们觉得他们承担的风险越大,可能赚的越多。这纯属谬误。实际上,你承担的风险越大,你赚的就越少。斯泰德尔梅耶的知识和方法在减小了他的风险的同时,还使他具有获胜的优势,经过大量的样本规模之后--1000次交易之类--结果就是一个肯定的数。他肯定能赚钱。换用二手车作例子,每个人条件相等,如果你知道这辆车值2000美元,那你在破产拍卖中以1000美元购得会承担很大风险吗?如果你是个机械师,了解它的价值,那你实际上不会冒什么风险。相反,你会获得很大的回报。

    不要试图预测趋势。如果一个人采用通常的方法来交易--观察图表、试图预测未来--对或错都是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但是好赔率的价值可以使他胜券在握。斯泰德尔梅耶说,自己做20次交易,其中只有12次是正确的。他在赢利的交易上赚了12900美元,8次亏损的交易加起来只有1800美元。在大多数交易中,他首先有强有力的理由。所以当他错的时候,并不是很离谱。这就是交易成功的真正关键。表现的一致性在成功的交易中也具有重大价值。他不是先打出64杆,然后打出78杆。他很稳定。他打出70、69、71。所以他不是乘坐情绪过山车,而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良好地表现。

    斯泰德尔梅耶在许多方面与鲍德温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两人在许多方面是方法系列的两个极端,但是他们共享成功和特性、态度和观点,这些也加强了所讲述的交易原则的价值。比较思想、态度和观点的最佳办法是,在市场最重要的一些事项上观察他们的表述。尝试对照所强调的交易原则来研究,然后看看是否收获较大。
 
009麦克凯的交易心理学

    兰迪·麦克凯从1972年5月开始操作自己的外汇期货交易,开端不错。2000美元的帐户在第一年底增长到7万美元,以后连年赢利,直到1986年才首次出现年度亏损。而这之前的连续七年间,他每年都为自己的帐户赚进百万美元以上的利润。在他20年的交易生涯中,18个年头是赢利年。1982年起他还为好友代理,其中两个户头均已从最初的1万美元象滚雪球一样超过了百万元的水平。麦克凯除了拥有成功的交易者所表现出的纪律性和交易技术以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市场观点。他在大学主修心理学,使他判断市场和操作交易时带有心理医生的眼光。

    麦克凯在大学主修的课程旨在培养诊所心理医生。学习期间他更喜欢玩桥牌之类的智力游戏。学习的同时,他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打工,担任跑单员。出入市场的两年中,他发现了市场中许多的心理现象,价格在参加交易的人们的心态基础上变动。他从市场中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诸如焦虑、贪婪、恐惧等心理,并怀着极大的兴趣观察客户们心态的变化过程,观察他们的情绪如何转换成指令单并最终进入市场形成价格运动。他对这种游戏逐渐着了迷。当他的哥哥给他提供机会时,他欣然接受,于1972年进入交易场,并且几乎连年赢利。

    1976年的一次交易使麦克凯跨入一个新阶段。英国政府为了避免英镑走强而出现进口数量增加的局面,宣布将不会允许英镑升值超过1.72美元的水平。当时英镑兑美元在1.65上下。政府声明发表之后,英镑没有下跌,反而迅速攀上1.72美元,然后滑落到1.68,在反弹上1.72。每次上到1.72就会回落,但跌幅越来越窄,后来仅仅在1.72线下狭窄的价位区间交易。麦克凯认识的每个人几乎都认为此时正是卖空英镑的好机会,风险近似于零,因为英国政府决不会放任英镑涨过1.72美元的界限。但麦克凯不这样想。他认为政府公布利空消息而市场不跌反升,表明英镑现时定有巨大需求,而此时可能是百年不遇的进货良机,或可造就一生的重大转折。在这之前麦克凯一次最多交易三、四十张合约,而这次,他买进二百张。虽然从分析上看,麦克凯信心十足,但他的持仓比往常大几倍,又令他心神不安。入市后,他与市场保持经常联系,有时夜间醒来也拨通电话询问报价。一天早上,他听到电话那边报出1.7250的价格,居然不敢相信。确认无误后,他兴奋异常,立即通知哥哥及朋友这个好消息。麦克凯信心大增,又买进更多合约。三、四个月后,英镑升上1.90美元的水平。他认为1.90将成为心理关口,而且1.90也是在图表上的一个重要阻挡价位。麦克凯在此价位欣然出清存货,自己赢利130万美元。此前他的最大盈利不过10万,更重要的是他已上升到百张合约级的交易者。

    麦克凯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目标,即尽快成为一名大交易者。因为当时的交易太容易获利了,但肯定不会永远如此,总有一天从市场赢利要付出更艰辛的劳动。事实证明麦克凯确有先见之明,80年代的市场开始变得复杂了。70年代的高通胀导致价格的大幅变动,并吸引众多投资者参与其中。而80年代通胀率趋低的走势预示着较少的大幅运动。那些实际发生的价格波动一波三折,难以捉摸。同时,多数的价格运动均向下行走,投机大众习惯作多头,便纷纷退出市场,只剩下那些更专业的交易者们互相残杀,难度自然加大了。不单单交易难度增加,交易方式也有所改变。70年代的价格运动巨大而明显,交易者只要跳上趋势战车就可稳操胜券,时机抉择的重要性较小。80年代中仅仅跟随趋势就能赚钱的机会少了,交易者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出入市场时机的选择上。麦克凯认为,在70年代,交易成功中预测后市占90%的重要地位,具体操作占10%;而80年代中,预测占25%,操作占75%。

    麦克凯基本上是一位技术型的交易者,基本分析只对他的大势交易策略起着协助精确化的作用。他运用基本分析并非在常规意义上直接用来分析市场,而是观察市场如何对基本面消息作出反应。交易操作和自我监控上,他也有自己的体验。

    1979年的黄金大涨势与麦克凯擦肩而过。他焦虑万分,一方面错失了历史上最剧烈的价格运动,另一方面他存在银行的现金飞速贬值。麦克凯情绪沮丧,每天都在想,如果昨天买了就好了。最后他忍不住买了50张合约,第二天黄金低开150美元,麦克凯损失75万美元。但是精神折磨结束了,他的心情好多了。加入市场的头十年中,麦克凯还是对错过一次交易良机耿耿于怀,后来逐渐变得更成熟,不再有那种感觉了。他学会了要对自己正在交易的市场运动更加关注,而不是去关注自己未参与的市场。

 

    麦克凯从一开始交易便非常成功,他认为原因在于他对自己过去的交易战例常常回顾、分析,并在现时交易中应用以往经验来辨别哪些交易可能演变成亏损的交易,及时采取措施中止或避免可能失败的交易。他从不让亏损的交易失去控制,相反,他有效地限制亏损占资产的比例,确保连续亏损二、三十次也不会因帐户资金短缺而被逐出场外。他正常的交易计划承担资金5~10%的亏损,一旦亏损产生,下一次交易他会把限制降到4%,再失再降至2%。如果一再赔钱,他会一直减小他的交易规模。处于巅峰状态时,他可以一次买卖3000张合约,低谷中他可能只做10张合约的交易。

    他认为根据自己的状态调整交易规模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他实际上是把自己也当作一种趋势来分析。他说,当交易顺手时,交易者心态良好,判断、操作质量较佳;当交易不利时,交易者往往开始产生主观愿望,这时他们不是参加他们认为可行的交易,而是做他们希望可行的交易。为了从不利的头脑状态中走出来,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赢利,当然这时的规模不宜过大。

    麦克凯进一步分析自己的性格同交易方式之间的协调关系。他幼年时受环境和教育作用,相当保守。成年后打工挣钱,自己养活自己,获得自由,变得更象一个冒险家。他的交易风格融合了他性格中对立的两个倾向。他保留自己性格中的冒险倾向,用于交易;同时保留性格中的保守倾向,用于资金管理。他的资金管理技术相当保守,从不用任何帐户上的全部资金去冒险。一个人的性格如何并不必然导向交易的成功或失败,关键在于他是否从众多的交易方式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交易者若要寻求成功,就要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交易方式。

0010 艾克哈特看市场

    威廉·艾克哈特曾是理查德·丹尼斯的合伙人,二人还因争论成功的交易技术可否传授而设计并推出培训新人试验的“海龟计划”。艾克哈特原来主张传授交易技术根本不可能奏效,但事后他承认自己错了。海龟计划成效显著。新交易员们循序渐进,交易技巧日臻成熟,交易操作也相当成功。随着时代变迁、市场演变以及他们管理的资金规模的扩张,他们也发展并运用自创的新交易方法体系。艾克哈特眼看着他的学生们都在操作着巨大规模的资金,比他操作的个人帐户大若干倍,心里渐渐感觉不够过瘾,也开始寻求亲手操作大资金的机会。

    艾克哈特的个人帐户从1978年至1990年的十几年中,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60%,1986年至1990年的五年中也代理客户交易,这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为62%。最差的一年是1989年,亏损7%;成绩最佳的1987年盈利达234%。

    艾克哈特和丹尼斯还是大学的同学,丹尼斯进入交易场时,艾克哈特继续攻读学位,后来也入行交易。开始的几年他即市交易,后来离开场内,在市场之外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做交易。他深厚的数学功底对他帮助不浅。多年来他使用自己研制的交易系统,主要依据系统发出的讯号进行交易,并用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作为重要补充。这位数学家对无私的交易系统的研究独有心得,但他对七情六欲的交易者的见解尤其精辟。

    艾克哈特对需要人眼鉴别的形态并不青睐。他认为绝大多数的形态看上去很漂亮,但实际作用不大。人脑生来就可以创造形态,对形态敏感的眼睛也可以随处发现形态。换言之,人们倾向于在图表中发现比真正的形态多得多的“图表形态”。而且人们并非客观地、中立地看待图表上的数据,他们浏览图表时总是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他们倾向于注意特别突出的事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念,挑选有利的证据论证某一方法的完美和可行是人的天性,即使进一步做认真的人工研究也会存在偏差。他在做人工研究时,通常把自己的结论打20~50%的折扣。

    谈及智力在交易中的作用,艾克哈特说他看不出好的交易同智力之间有正比例的关系。有些杰出的交易者非常聪明,而有些并非如此。还有许多绝顶聪明的人却是十足蹩脚的交易者。他认为中等智力已经足够,更重要的是情绪品质。做交易不是造火箭,中等智力的人就可以学会怎样做交易。但是学习在交易中如何做简单,实际交易中照着做就不那么容易了。好的交易系统通常与常人的倾向背离,要做好交易就必须克服自己性格中平庸的习惯和倾向。在那些入了门的人们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成长为成功的交易者。资本有一种聚集的永久天性,即从多数人流向少数人手里。从长期的观点看,大多数人是输家。交易者要想获胜就不得不象少数派那样行动。如果你把常人的弱点带进交易中去,你就会滑向多数派,无可避免地要输钱。

    艾克哈特引用决策论者的实验结论来解释导致失败的常人习惯类型。这个实验让被试在固定的金额和简单抽奖之间作出选择,以观察被试的选择是否为理性驱动。结果发现人们一般选择固定的收益而放弃可能获得更高金额的抽彩,却会避开固定金额的损失而选择结果可能更糟的抽签,因为他们希望侥幸逃避亏损。这些人类本能的倾向在市场中使交易者更愿意有盈利就走,有亏损就等。在社会文化中也强调这些态度,如“抓住机会”、“逆境中要坚定不移”等等。交易者要学会在获利机会出现时冷眼观望,在逆境中要撒脚逃开。市场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有利就走,永不会破产。

 

    但艾克哈特认为这句话完全不对。这正是无数交易者破产的真正原因。业余炒手破产是因为承受过大的损失,专业人士则因为接受小额利润而破产。问题很简单,人的本性倾向于增多获利的机会而不是实际扩大盈利。增加赢钱交易的次数,减少赔钱交易的次数,这类愿望刚好不利于交易者。交易的成功率实际上是有关操作统计中最次要的数据。

    人们还有一些认识上和情感上的因素导致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自动地逆市而为。他们希望买到低价而卖出高价,但价格高低需要有个参照,于是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熟悉的价格看作正常的,价格远离这个标准就属于高或低。这种见解往往引导这些交易者在趋势初露端倪时逆市操作,他们认为价格回回归正常。但这经常是他们灾难的开始。

    艾克哈特认为成功的交易者和失败的交易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避免了欠佳交易的滚雪球效应。亏损的交易可能破坏交易者的情绪控制,使其作出更多更糟的交易。艾克哈特认为,成功者能感受到赔钱的痛苦--在市场中感觉不到痛苦就无法生存。从损失中体验痛苦,可以提高警觉,尽量避开以后可能遭受的厄运。有些千万富翁用他们继承的财产来做交易,最后他们输掉了,全都因为赔钱的时候他们没有感受到刺激,不觉得痛苦,认为自己承受得起。正象失去知觉的手放在炉火上可能烧成灰烬,不知痛苦的交易者也会把他们的资金赔完。要想成为成功的交易者,最好认为自己输不起。以几千美元起步做交易比一开始就拿几百万的胜算要高得多。

    巨额利润比巨大损失对情绪的破坏更危险。艾克哈特认为应该对巨额盈利保留戒心,不宜过分欣喜。他自己曾在长时间的赢利之后作出了他最糟的几次交易。交易者在胜利不断的情况下,常会认为自己正在做着了不起的工作,将会一步步上升;也会认为自己可以承受低质量的决策,结果挫折会马上降临。一般来讲,亏损使人坚强,赢利让人脆弱。

    成功的交易者还要抵制市场的诱惑。市场就象一个专门讲授蹩脚的交易技巧的教师,但是大多数人这一课程学得非常好。许多小至中额的利润倾向于很快消失,所以市场教人迅速了结获利;市场更多时间用在盘整而不是走趋势,它就教人逢低买、逢高卖;市场在相同的价位一次次经过,好象每次都要回到以前到过的价位,它教人持住亏损的交易等候。人们被市场诱导成为高成功率的交易者,但在长期走势中却常常一败涂地,因为现时最有效的可能就是长线中最有害的。

0011 医师经理人舒特
    某君持有股票,望着股价上涨,心情舒畅。突然,行情走软,股票下跌,此君立时没了主张。当股票狂跌,跌穿他的买进价格时,他不顾一切地卖出了结。然后,他责备经纪人为什么没能告诉他及时出手,这才感觉好了一些。但是,如果剖析一下自己内心世界里到底是什么使他如此落魄,他或许能够感觉更好。

    年届五十、出身哈佛的约翰·舒特身兼投资公司经理和精神科医生二职,得以洞悉情绪误区如何导致拙劣的投资决策。他的专业可以帮助投资者走出情绪误区,在金融市场上避免致命的交易错误。在对投资者心理动力学长达20年的研究过程中,舒特认定有许多以前不为人知的力量会扭曲基本合理的市场决策,其中主要的有负疚感、被剥夺感和自恋情结。

    通过观察中上阶层专业人士操作过程的两年期课题研究,舒特发现了被负疚感驱动的至善论者的明显倾向:他们过早地卖出赢利的股票而推迟卖出产生亏损的股票。他们本可以从高成长股票获取可观的利润,却感到自己不配享有这样的成功。于是,在沃尔玛还是一个小公司时,他们就早早地了结微利,而以150美元的价格买进IBM,然后看着它越走越低。他们因此感到愠怒和沮丧,心里骂自己活该。避免这种投资错误并不一定要在股价下跌时尽早卖出,也不一定应该例行公事地设置止损指令。当初买进时的理由是否依然有效?对此进行慎重的重新衡量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买进的理由依然存在,不妨在低价位补进更多;如果时过境迁,或者发现原先的理由根本就是错误,问问自己在低价位买进是否划算,若回答为“否”,就不要勉强持住已有的股票,以免招致更大祸殃。

    被剥夺感是舒特从他的医师同事身上发现的失误者的因素。医生们仓促地作出交易决定,从高度集中的概念股中追求快速回报,而忽略了“适当分散投资”的基本常识。他们在经历了十年或更长的低报酬的“学徒期”之后,心理上充满遭受剥夺的感觉,因而决心要补偿荒废了的时光。但是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非理性的行为。几年前,舒特的几名外科医生客户涉足美国医疗的交易。1991年美国医疗的价格还在50多美元的水平时,他们就开始买进。到了下半年的120多时,他们还在继续买。他们认为公司将会永远拥有美国的医疗产品市场强生&强生公司的竞争视而不见。后来,医生们在20美元卖出了所有股票。当美国医疗有有起色时,他们却决不因为任何理由而再买它的股票了。可是,这几个人在受挫后,又一窝蜂地买网景和美国在线的股票去了。

 

    自恋情结者中,有些人苛求永远正确,不容有半点失误。如果有些微错误发生,他们不是去检查基本因素找原因,而是简单地把出错的股票挑出来抛掉。他们当中,有些人为赌性操纵,喜好在期货、期权市场挥霍钱财。舒特建议这些人把投资组合的一小部分用于极度投机的股票当中,腾出大部分资源投向可采用“买入持有策略”的蓝筹股和国库券。这种分配可令投资者心理得到平衡。舒特没有把自己明确归于此类,实际上他拥有这种类型的投资组合:40%投资国债,其余投资股票。股票以伯克谢尔·哈萨维和圣·乔报业为核心,构成较稳固的资产结构。他的赌性被局限在少数小公司的股票中,如研制医用激光设备的巅峰科技公司。

    还有一些自恋情结者构成另一个极端,他们过度谨慎,过于害怕犯错误会遭人批评。舒特举例说:有位专业人士继承了1000万美元的遗产,但是怯于调度投资,因为他害怕不能赢利而招致非议。舒特劝他投资指数基金,这样他九泉之下的祖父就不会因为他错选某了一只股票或共同基金而责备他了。谨慎过度会产生阻碍判断的情绪。如何克服这种不良情绪呢?舒特认为,人不可能完全不犯错误,只能尽量少犯错误。无论如何,先测试一下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策略体系。如果这一步完成得正确,就不会过多地犯追涨杀跌的初级错误。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投资情绪,承认问题还不够,关键是要停止交易操作,把资金投入有稳定业绩记录的共同基金。

0012 多特的交易信条

    门罗·多特不喜欢吹嘘自己的成功业绩,他认为自己的职业就是给客户赚钱。就象有人制造鞋帽、有人建造房屋,基金经理赚取金钱。他是为客户赚钱的生意人。多特17岁时打暑期工接触到期货交易和电脑交易程序,上大学时已经明确志向,要成为一名出色的交易者,并开始朝这个目标努力。毕业后他进入一家期货公司,先后担任出市代表和交易管理人员,业余仍潜心研究电脑程序和交易技巧。他的工作卓有成效,但为了最终能够自立门户,他满怀信心,退出公司,只身行自己的路。

    起初他只为自己交易,1986年开始成为基金经理。在随后的五年里,他的年均回报为67%,其间最大的亏损只有8%多一点。在所有的交易月份中,87%的月份是赢利的。多特从市场中赚钱的方式包含两个因素:优势和风险控制。多特认为交易需要拥有优势,并知晓优势何在。风险控制同样重要。仅有好的风险控制并不会增加优势,如果交易系统不好,仍然可能输钱。但是有了好的交易系统,风险控制可以使成功和失败区分开来。要赚钱需要有优势并应用良好的风险控制。

    多特研制和测试电脑交易程序,用来帮助自己做交易。他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做这项工作,并借鉴市场上出售的各种电脑交易程序,努力改进,使自己的程序更有优势。一般的程序都属于趋势追随系统,而多特的程序更注重以统计分析为基础。他由程序帮忙的交易只占他的全部交易次数的50%左右。即使按照交易程序的建议来买卖,他也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调整。他认为市场中有些东西无法进行程序化,所以他有同样具有优势的非程序交易方法。

    多特与场内保持频繁的电话联络。通常他们每分钟都接到场内代表打来的电话,获悉最新的场内动向和信息。场内信息可以帮助多特判断市场,动态地再评估手上持仓的风险。如果他听到消息说许多受尊敬的大交易者都在做着相同的举动,就会考虑采取同样举措;要是他已经处于相同的方向,他会增大持仓的数量。

    整数价位关口几乎在任何市场中都起作用。多特喜欢在即将到达关口价位时顺势加入,然后让助手们每人拨通一部场内经纪人的电话,聆听交易大厅里的动静:交易场面是否激动人心?下单的手笔是大是小?如果声音不嘈杂、指令规模不大,他就平仓离场;如果喊叫疯狂、指令大笔大笔下到场内,他就持住仓位,等待大势破关而行。

 

    多特还有一种交易策略,即利用场内信息渠道通畅的优势,捕捉场内交易人制造的价格波动。场内交易人是只为自己的帐户炒作的交易所会员,他们绝大多数都不留单过夜。当得悉价格变动主要系由于他们入市所造成时,他会反其道而行之。场内交易人在收市前总要平去持仓,这样会使市场价格回到它来时的位置。

    多特的信息渠道也能及时通报有关基本面变化或新闻发布等重要消息,但是他也受到自己交易规模的限制。他由于航船过于庞大,只得放弃一有不利便立即反应的选择。1991年1月9日,国务卿贝克约见伊拉克大使,意在避免迫在眉睫的战争。此前,美国公众对这次会谈抱乐观态度,谁都认为伊拉克再持续强硬是殊不明智的做法。多特预计新闻发布将增加和平气氛,因而在SP指数期货上建立大量多仓。会谈结束后,贝克向报界发表声明,开口便说:“非常遗憾……”交易者不待下文,抛售浪潮立即席卷股市和债市。多特即时听到声明,但是对他的交易规模来说已经太晚了。他在半个小时之内亏损了1200点,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头十秒钟中亏掉的。如果当时他就抛售平仓,下跌可能更猛,也很可能卖在当天的最低价上。关键在于交易规模的大小。如果只有很小的仓位,多特完全可以伺贝克金口一开就平仓出来。实际上多特一直等到市场平静一点后才开始分批平仓,收市前全部平出。多特这天亏损950万美元,但他必须认赔,因为他得遵守自己的风险控制纪律。

    多特的风险控制是与优势原则同样重要的信条。他的风险控制有几个界线:每笔交易的亏损不得超过总资产的1.5%,每天的亏损不得超过总资产的4%,每月的亏损不得超过10%;如果某月发生10%以上的损失就要停止交易操作,须等待新的月份开始才能继续买卖。每个月初,多特还为自己确定当月每个市场上自己的最大持仓限制,从不越线。他的性格中也有一些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时刻不忘风险控制的原则。

    当他在市场上赔大钱的时候,多特会感到对市场愤怒。他清楚这很不理智,就尽量控制。要做一个好的交易者,控制情绪、保持理智至关重要。多特多年来试图根除愤怒情绪的反应,但是无法做到。他了解自己可能愤怒,但不会让愤怒主宰自己。亏损时他会设计出平仓方案,让助手代替操作,自己则退居一旁,力保交易被理智地执行完毕。

    多特经常睡眠不佳,并非只有巨大亏损使他难以入睡,平常日子也是如此。如果有特大的盈利入帐,对他更是折磨,因为他可能兴奋得彻夜难眠。重大的损失产生后,他一般在第二天会忘记一些,几天后就完全恢复正常了。重大损失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是一种折磨,他不愿过多地承受这种折磨或其他更糟的境遇,所以在风险控制上循规蹈矩,不敢有丝毫越轨。他要确保自己第二天可以继续交易。

    对多特来说,当一笔交易完成,即使产生亏损,他也会比在交易中感觉好很多。因为痛苦过去了,至少他知道了具体的数字,可以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听上去操作交易似乎是一件苦差,实际上多特对交易十分着迷,感到其中乐趣无穷。多特一年只留给自己十几个假日,但又几乎从不利用。毕竟生活中任何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人付出代价,牺牲假日是付给交易的代价。他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说只有在对将来不再感到兴奋和充满信心时,才会放弃交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顶级交易员说“亏损并不是一件坏事”?
【午读】魔鬼交易员如何在汇市呼风唤雨?秘籍竟藏在纽约豪宅
无与伦比的外汇交易大师——比尔·利普舒茨
8年豪赚5亿美金,比尔·利普舒茨说出交易的重要秘诀
风险回报率是关键!“外汇苏丹王”比尔•利普舒茨的交易技巧
量价秘密:第二章方法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