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创作基础22:构图改变(名家绘画重组改变)

创作基础22:构图改变(名家绘画重组改变)

主题:了解传统山水主要构图形式,以及现当代构图的发展

指导老师:伯云     案例图:雪景

一、构图

名家绘画构图改变

雪景寒林图 

北宋  范宽(传)  天津博物馆

绢本 立轴 水墨 193.5x160.3厘米

此图绘雪山寒林之景,崇山峻岭,山势高耸,白雪皑皑;山脚溪水清洌,水面平静,坡上树木挺立,数座楼宇掩映其中,白雪盖顶,无风只有飒飒雪声。山之巍峨、雪之洁白,林之苍翠,体现出寒冬中静谧、寒寂之意境。此幅无款,与画史记载范宽画笔极为相似,一直归于其名下,近世学者一般认为是后世仿本。
《雪景寒林图》的构图是一幅“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的偏局式典型巨制。
将画悬诸壁间,立见一赫然大山有如巨蟒飞入眼睑,令人顿生雄伟之感,拭目再看,原是主峰堂堂立于当堂,此正古人所谓“大君临明堂”之势,而四围之土坡、小山、寒林却如“群侯朝拱”之象,正是一呼而百应地“统御”了全局,大局已成“大作相”这是其画最大的构图特点。
《雪景寒林图》中明与暗、动与静、虚与实的完美构图无处不体现着道家沉思的、内省的精神境界。道家提倡“天人合一”,范宽的作品宏篇巨制,所绘内容往往是大山大水,气势壮阔伟岸,韵律生动,无一不表现出“天人合一”的道韵。这也是范宽宽厚性格的真实写照,长期钟情山水的生活,让他与自然融为了一体,个人情感与景物描写相平衡,达成了与画的共鸣,表现出画者胸中的自然之气。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台北故宫博物院

绢本 立轴 浅设色 206.3x103.3/全卷238.5x103.3厘米

画面采用的是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画中的主体为呈“S”状盘旋的巨大山峦,与左右峰峦结合。主峰结顶一笔施以浓墨,形成上有盖、下有承、左有据、右有倚的高低起伏之势。
画家巧妙地运用水平线的白色云烟和 S 形的溪水,又使画面形成了空间感和疏朗气氛。一行山间行旅者把观者引向画面外边, 树丛背面隐约显现的楼阁,有意安排在极右的一侧,构成行旅人物向左行进的开阔前景,使画下方形成律动感,构成了苍茫雄浑的气势。近观此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矗立在画幅正中央的一座高大的山峰,密如雨点的墨痕,集合成雄伟的山川形象,形成独具面貌的“雨点皴”,落笔苍劲,层层积累,将饱经风霜的岩石刻画得浑厚天成。细线般的瀑布在高山深壑间飞泻而下,隐没在云烟缥缈的深渊中。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再以浓厚的墨色渲染,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幅画作中形成的“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远望不离座外”的突兀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皴,都是范宽山水画充满质感、量感的雄武之风的具体体现。
《溪山行旅图》在静止的画面中孕育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为宋代北方山水画之典范。

早春图

北宋  郭熙  台北故宫博物院

绢本 立轴 设色 158.3x108.1厘米

此幅是《溪山行旅》之后,北宋山水画另一里程碑。范宽呈现出大自然庄严与永恒的特质,郭熙则捕捉山水在一年四季中不同的风貌和烟云变幻的气氛,他画山石多用“云头皴”,林木则以“蟹爪枝”见长。全幅烟岚浮动,暗示宇宙间无穷的生机。
《早春图》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的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主要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近景巨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弯曲的山石,远山隔着云雾,最主要的山峰居中,紧挨着深渊,溪水在谷间流淌,深山中有宏伟的建筑楼阁,悬崖上有瞭望的草亭,左侧平坡有渡船岸归的路人,人与远山之间遥之千里,这幅画实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
《早春图》整体采用了S型构图的布局,整幅画面呈现出弯曲向上的曲线,具有很好的纵深感。山脉是曲折蜿蜒的,画中并没有出现完整的峰峦雄伟的高山大壑,烟雾笼罩着半山腰使远处的山峰产生一种向上升腾的趋势,更加突出山之高耸与气势。画家对水云的处理,大面积的接近于留白,中景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十分平静,画面中没有明确形状的云,被一片雾气笼罩,晕染地相当的巧妙,慢慢的覆盖与散开,远山随着中景的山头的水汽渐渐隐去,拉开了空间距离,纵深感很强,产生了特殊的效果。 
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传统绘画长卷

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山水观、环境观、审美观与中国山水画不谋而合、相辅相成、互为体系,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考虑。
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山水组合间充分展现了“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居——游”在构图中的画中视线、“线性的画面结构”;“高远”、“平远”、“深远”的空间;“以大观小”的山水法则;以亭台、楼阁、茅屋和人意象化的符号(如塔、庙等)。
《千里江山图》在构图上,取平远之势。此外,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画卷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成功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主题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连贯。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灵活地体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将不同视点的印象统一起来,巧妙地组织了空间。

传统绘画长卷中的虚与实构图

虚实作为绘画艺术构成中的一组相反而又相成的概念,极其普遍地显现于绘画的每一个层面,乃至于一点一画之间,使得中国画在更高的艺术层面上创造出特色的写意风格,形成中国绘画的特殊魅力。
背景一片空白不着一笔,但给人以烟波浩渺之感。

潇湘八景

南宋  牧溪(传)  

南宋画家牧溪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擅长画山水、蔬果、和大写意破墨僧道人物,《六柿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六个柿子随机的摆设,用在每个柿子上不同的笔墨、虚实、阴阳、粗细间的灵活运用,作品呈现出静物作品的“随处皆真”的境界。

牧溪的画被归为禅画的范畴,禅画不同于文人画,不拘泥于笔墨或气韵,“将生命的解脱视为最高存在意涵。一切存在现象都是生命最纯真的现实界的烙印…禅者一生随时皆处于生命的转化以及变与不变之间,时时与处处皆能展现玲珑透彻的生命样态,所有墨迹、语录都留待悟者与悟者间的机锋应对”。

一、洞庭秋月图

纸本 卷 水墨 29.4x93.1厘米
根据东京大学专攻中国绘画史的小川裕充教授对“潇湘八景图”的研究,此幅“洞庭秋月'应该排在第七幅的位置。牧溪以最为朴素的材料——水和墨,绝妙地展现了潇湘地区的湿润之气与空濛之光

二、潇湘八景-江天暮雪 鹿苑寺藏 纸本 长卷 水墨 29.5x94.4厘米

三、潇湘八景-平沙落雁  南宋  牧溪  出光美术馆

绘潇湘八景中平沙落雁之景。宽广天地间一片浩渺,远处一排排大雁展翅高飞,镜头拉近后可见四羽大雁,黑色羽毛形态各异,清晰生动——故此取名为“平沙落雁”。

四、潇湘八景-烟寺晚钟 

 富山纪念馆纸本 长卷 水墨 33x104厘米

简要介绍:《烟寺晚钟图》画面的大部为淡墨表现的浓雾,左侧有树木丛生于浓雾之中,树丛深处隐现着山间寺院的房檐。正是这宁静而淡泊的一角房檐暗示出了作品的主题——“烟寺晚钟”,悠扬的钟声仿佛穿透云烟飘然而至。画面正中一条微弱的光带拨开雾霭,这是黄昏时分的最后一线光亮。

五、潇湘八-   纸本 长卷 水墨 33x112厘米

此卷绘远处云雾弥漫,山峦、树木皆隐于云雾之中,密云间有隐约光亮隙倾泻而下,左侧是隐没于险峻山峦之中的小小渔村,画面正中摇荡着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叶渔舟。夕阳余辉,山山水水,村落渔舟,朦胧唯美。

六、潇湘八景-远浦归帆

南宋  牧溪(传)  京都国立博物馆

此幅虽然有浓厚的南宋院体式边角构图的意味,以左为实,以右为虚;然而若是将画面左方的景物移到中央,则可以发现与董源《潇湘图》之类的江岸构图颇为相通。 

另外,画中墨气淋漓却又形体可辨的山体与树木,似乎是去除了夏圭之类的宫廷式山水画外围轮廓线而后所成的。 然而此种以浅淡墨面绘制烟岚中山水景物的技法,又令人联想起新兴于两宋之际的米氏云山。 由此可知,《远浦归帆图》的画家,消化了古今各种山水画法,再以其超逸的水墨技法表现而出。 而其侧重水雾与光影等气氛的表现,以及董源、米氏、马、夏和泼墨山水等风格的影响,可以反映出《潇湘八景》的画题所蕴藏的江南意味。(严雅美)

清代 梅清

 梅清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情”,与石涛、弘仁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

黄山十九景图

清  梅清  上海博物馆

纸本 册页 设色 33.9x21.9厘米

此册无论章法结构或笔墨意境方面都形成鲜明的对照。章法是奇特多姿,变化多端的笔墨设色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人们的遐想,使人产生无穷的妙趣。此为其中四幅。

清 石涛

清  石涛  大英博物馆

纸本 册页 设色 20.3x27.5厘米

简要介绍:(余辉)(本处文字来源于网络)

该图分别画夜泊采石太白楼下、游浦汀溪、登灵隐飞 来峰、登雨花台、登岳阳楼、登幕山大观亭、登天印山、访 东llj等八景,涉及苏、浙、皖三地的名胜,亦可谓是“搜尽 奇峰汇成册”。
这个时期,他已从新安画派集中表现黄山险 境的格局中脱离了出来,更加注重广取博揽天下有特性的 景物。其画渐渐趋于老,行笔凝重沉静,用花青、赭石轻轻淡染,顿显生机;
其构图巧用“Z”形和“S”形,十分灵活且紧凑,变化自然,动感鲜明,景象开阔深邃,令人遐想无限。题宇的字体楷隶相间,行笔颇有拙趣,持重而不失灵动,意态清俊。画中的点景人物实为画家自写,回顾他早年在这一带的游历生活, 如“长怀太白楼,到此忽生愁。浩气古今月,英名天地秋。” 又如“溪山如好旧,一醉十年醒”和“俯仰随风堕,沉吟诺涧声”等诗句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和思古之幽情。
在他中年期间,结交了施愚山、梅清、戴本孝、程邃等名士,对他的 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这个时期石涛的遗民意识 早已烟消云散了,进入了总结大半生思想和艺术的阶段 同时也在回溯自己的游历,阐发出对生命的感悟,不久,孕 育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余辉)

现当代山水画构图的改变

条屏、团扇、横幅

绘画视角的溯古体现(平面、具有现代装饰感)

黄宾鸿 偏传统的S构图

潘天寿 以中心点为主的主次,上下对比、呼应式构图

吴贯中 点线面、黑白灰构成的一种轻笔墨重形式的视觉效果

当代名家作品

既有传统笔墨元素的古拙感,又有现当代通过点线面和几何造型的重视觉效果装饰感的表现

具有很强的写生感,更具有新意的有笔墨元素的高度概括性的表现

当代名家作品

本期案例画:雪景

工具:

兼毫毛笔小号、中号、大号,小号狼毫 生宣或生宣卡纸或麻纸45*65厘米,墨汁,小瓷盘若干,笔洗;

颜料:花青 赭石 藤黄 三青

 画面下半部分,呈梯形构图以及造型岩石斜坡,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出线条的力量与丰富,勾皴皴结合并灵活表达。

外在造型不算复杂,内在的结构遮挡和穿插要稍微细细致一点,线条的长短与疏密、宽窄结合,浓淡枯润要合理表达。整体处于一个相对平面的空间,主次与详略的关系要把握合理。

在岩石的上下两端,部分位置可以适当加重墨色,以此衬托雪景。用笔要松动,和岩石的衔接要自然。

 山坡上有高矮错落的树木,线条以纤细流畅的线条为主,枯枝招展,以烘托雪景为主。线条整体的粗细和长短要表达自然。要兼顾好疏密关系。

 远山晕染要虚,河流两岸的岩石基本上都罩染一层淡墨以做岩石和水流的区分。细密而丰富。
 本节案例,主要结合以前所学山水的基本技法,来直观的锤炼自身的笔墨表达,不建议着色。
不负韶华
珍惜美好时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潇湘八景”:原汁原味的中国山水,怎么就影响了日本“画风”?
历代名画欣赏:北宋 宋迪 《潇湘八景图》
宋 宋迪 《潇湘八景图》
何处是潇湘。
山水画中的“潇湘”意涵
石城漫游——明清金陵胜景主题艺术展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