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鲜为人知的清代獾兵

獾、地鼠都是喜欢在黄河两岸堤坝上打洞、穴居的害堤动物。历史上黄河决口,半数起源于獾鼠洞穴形成的漏洞。由于獾鼠洞穴危害的严重性,清代河务机构曾在沿堤分段设置有专职的獾兵,常年捕捉獾鼠,以消除堤防隐患。

獾也称猪獾,体长约50厘米,尾长约10厘米,身体粗胖,成年獾体重约30斤左右。獾的前爪长约6厘米,善掏挖洞穴,一夜可挖七八米。老鼠则分布极广,繁殖力和适应性极强。黄河中下游堤防工程范围内主要分布有褐家鼠、大仓鼠、黑线姬鼠、黑线仓鼠、田鼠和麝鼠等。

黄河中下游堤防,各地均有獾、鼠出没,造成大量洞穴、水沟、浪窝,不同之处是不同堤段的种群、数量不同,危害大小有所差异。

獾鼠危害堤坝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据近代历史记载,黄河历次决口除堤身高度不足所发生的少量漫溢决口外,多数是洞穴隐患所造成的溃决,獾鼠是造成大堤(坝)洞穴隐患的主要原因。据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51)以来,沁河大堤因獾洞致决的达19次之多,决堤口门宽度20~30米不等,清代户部尚书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中反映了黄(沁)河大堤獾鼠猖獗和致决后的灾害情况:“鼠穿堤埝千百孔,黄水破堤淹九州;千里荒芜人烟绝,尸盖涡阳覆亳州。”

具体而言,獾鼠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削弱堤身抗洪强度。獾洞具有一穴多洞、内部分层、埋藏深、洞道长、洞径大的特点。如在嘉庆年间,开封大王潭堤段发现一处獾洞有30多个洞口,分布在长60米、宽15米的堤坡上,埋深5~7米,洞口直径为0.3~0.7米,横向伸入堤身5~15米,最长达26米。其二,引起大量的水沟浪窝。鼠为了觅食植物根茎,在堤表掏挖大量洞道,洞埋深0.1~0.2米,洞道在堤表形成土垄,其洞道垂直或平行于堤轴线,降雨极易在堤坡上集水汇流,形成水沟浪窝。如兰考县南北庄堤段,道光年间发现一处鼢鼠洞,洞口位于背河堤肩以下3.5米处,埋深0.1~0.25米,走向弯曲至农田,洞总长约120米。据护堤人员观测,堤防水沟浪窝的形成除排水设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外,主要是鼠洞所致。

獾鼠洞穴既有洞径、埋深及分布部位的不同点,又有群居、一穴多口、内部分层、主支有别、功能各异、洞穴分布面积大的共性,加之獾鼠洞穴有竖直天窗或运粮通道,这些洞道是集中汇流侵蚀、淘刷堤(坝)身土体后最终造成水沟浪窝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有大面积的洞穴隐患出现在堤(坝)坡、堤(坝)顶备防石处时,在雨水渗透力和其他机械力作用下,会造成堤防坝岸坍塌蛰陷的险情。

堡夫、河兵与獾兵

明朝护堤人员主要为铺夫。明朝官员万恭认为“有堤无夫与无堤同”,并规定“每里十人以防”,建立了“三里一铺,四铺一老人巡视”的护堤组织:“每三里设铺一座,每铺夫三十名,计夫分守堤一十八丈,每两夫守堤一段”;并规定“近堤乡村,每铺各添派夫十名,水发上堤,与铺夫并力协守,水落即省放回家,量时去留不妨农业”。上述两种铺夫,一种为长期固定防汛队伍,另一种是临时防汛队伍。

清承明制,护堤人员主要有堡夫和河兵,而獾兵是河兵的一个兵种。清代沿堤每2里盖堡房一座,常年驻守堡夫2名,负责修守堤岸。顺治十六年(1659),河南共从250公里内73州县征河夫15762名,每名做工3个月;250公里以外35州县征河夫11061名,以银顶工,每名征银3两;临河26州县编佥堡夫1157名,常年看守堤、坝、船、厂。在乾隆年间,清政府规定堡夫须携眷属常住在堡房内。

康熙十七年(1678),河道总督靳辅以为“河工所用之民夫各有生业,不能责以常年居工,不如改募河兵,勒以军法较为着实”,遂建立河营。从此,黄河有了固定的整建制队伍。遂成立河兵20营,统驻徐州以下,河南未设河营。雍正二年(1724)增设副河道总督,驻武陟,专管河南河务,始由江南省拨河兵1000名来河南与堡夫、民夫一起修守河防。

河兵常年修守黄河,既是河防修守保卫的武装士兵,又是参加防汛抢险、扦桩下埽的技术人员,是率领民工防汛抢险、修堤筑坝的技术骨干。

雍正五年(1727),朝廷将豫省两岸堡夫拨充河兵,江南河兵发回原汛,于是河南建立起自己的河营,并专设千总l员、把总4员,分派驻守两岸堤防。此后北岸设立怀河营、南岸设立豫河营,武职人员配备逐渐齐全。遇有堵筑决口、修筑堤防工程仍从各县征夫,动员民众达数万或数十万,依工程规模大小而定。

清代河道治理技术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清代在河道治理方面的技术措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已能很熟练地使用“裁弯取直”“塞支强干”“束狭河床”“疏浚河道”“护岸”等多种河道治理措施。

在疏浚方面,已经有了方船、活闸、刮板、戽斗、铁铲、铁钁、布兜、竹筐、杏叶杓、铁簸箕、五齿铁扒、铁杵、木夯、石硪、云梯等一二十种工具。

在堤坝方面,除了过去已用的遥、缕、格、月四种堤坝外,又大量使用了挑水坝、顺水坝、透水坝(竹络坝、编篱)、减水坝、滚水坝等坝型。同时,根据形状、作用、建筑材料的不同,又把坝分成43种,埽分成39种,每种都有其专门的用途。

在开挖引河的时候,对河头、河尾位置的选择,如何利用挑水坝、节水坝调节引河的流量,如何使引河的河身直、河底平,开挖顺序、施工导流工程及放水后应注意的事项,均有具体的规章制度。

在护岸、堵口方面也有系统的经验,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在防止堤工“走漏”方面,有截堵、内堵、外堵、内外齐堵等方法,平时对獾洞、鼠穴、浪窝、蛰陷也十分注意。

獾兵的猎杀技术

清乾隆五年(1740),河务机构在每汛设獾兵2名,专职捕捉獾鼠等害堤动物。道光二十一年(1841)张湾决口后,又专拨土地种粮养猎狗捕獾。

獾兵多招募自沿河农民,他们熟知害堤动物习性及活动规律,采取各种办法捕捉。河务机构规定:在大堤两旁各2里内,捕獾1头,奖小麦5斤;在堤身捕地鼠1只,奖小麦1斤。捕获后,截蹄交验发奖,兽肉兽皮一律归捕捉者所有。

后因专职獾兵不足以捕获猖獗之獾鼠,改为发动沿河民众猎捕,收效甚为明显,獾兵至清中后期渐被民众代替。

捕獾方法主要有踩夹夹撞法、开挖捕捉法、烟熏网捕法、铳击法。

踩夹夹撞法。踩夹形如鼠夹,但比鼠夹大,是捕獾的好工具,这种工具简便实用,操作方便。它由半径为15厘米的两个半圆形夹丝、四段弹簧、踏板和保险等部件组成,夹丝是夹獾的主体,弹簧提供动力,踏板是制动机关,保险可防獾挣脱逃跑。夹子用铅丝系在铁棍上,铁棍深插土中起保险作用,以免獾将夹子带走。

开挖捕捉法。在洞口撤浮土,查蹄印,判断是否已进洞。若已探明獾在洞中,先用捕网、粪叉或铁丝笼将洞口围好,然后可结合开挖翻填洞穴捕捉。该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顺洞开挖,逐节逼近,直至捕获。另一种是竖井拦截,先探明洞道走向,然后在洞顶开挖井径0.7~0.8米的竖井;若洞道长,转弯多,可多段同时进行,逐渐逼近,当挖至獾藏身处时,采用人工网捕、叉扎捕杀或放猎犬捕捉。此法进度快,效率高,适用于洞道长、埋藏深的洞穴。开挖捕捉法尽管用人多、耗时长,需要日夜不停地开挖,但结合了翻填洞穴、随挖随填、层土层夯,有利于恢复大堤原状,而且成功率又较高,所以在堤坝治理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烟熏网捕法。探明獾在洞中时,只留其中一个洞口,其余封堵,可在洞口布下捕网。洞内点燃沾油的布棉、辣椒、硫磺和秸秆等易燃物,产生的有害气体可熏杀獾于洞中或布下捕网捉拿。

铳击法。在獾洞口附近挖掩体,猎人藏入加以伪装,月夜待机将獾射杀。此法简便易行,适用于獾频繁出没的情况。

捕杀地鼠的方法则比较容易,一般用千斤坠签扎法,或利用其怕风的习性,抄后路挖出,人工捕捉成功率很高。

◆篇后拾遗◆ □史新

工防与人防

黄河防汛抗洪有工防和人防之分。工防,即依靠堤防、水库等防洪工程约束、控制、调节洪水顺利排泄入海。人防,则是通过人力加强堤防工程的防守,以确保防洪安全。所谓“河防在堤,而守堤在人,有堤不守,守堤无人,与无堤同矣”(明代治河功臣潘季驯语),讲的就是堤防与人防的关系,同时也彰显了人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查阅史料,人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西汉时,“濒河吏卒,郡数千人”(《汉书·沟洫志》)。金元以后,随着河患的不断加重,守堤、护堤已成为黄河防汛的关键环节并多加规范。如在金代初期,黄河有埽兵1.2万人,分段管理河堤。明代除有河兵守护重点堤段外,还建立了长期固定防汛队伍与临时防汛队伍相结合的机制,并按分管堤段进行防守和管护。同时,还制定了“四防二守”制度,即风防、雨防、昼防、夜防,官守、民守;对险情的传报、抢护等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清代除设河防营防守堤坝外,另规定“每二里设一堡房,每堡设夫二名,住宿堡内,常川修守”,“堡夫均由河上汛员管辖,平时无事搜寻大堤獾洞鼠穴,修补水沟浪窝,积土植树;有警鸣锣集众抢护”。民国初期,堤防管理仍实行汛兵制,1936年后成立工程队,与修防段一起共同防守各险工地段。

在治理黄河初期,冀鲁豫、渤海解放区党委、政府就确立了依靠和发动组织两岸广大群众修堤防汛的原则。有着50多年历史的黄河编外队伍——护堤员,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新中国成立后,人防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逐级设立防汛指挥部,实行专防与群防相结合、军民联防,为确保黄河岁岁安澜奠定了扎实基础。(赖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岩 | 洪水、堤防与社会应对——1933年黄河特大洪灾形成的环境与社会因素
金 堤
什么是警戒水位?
堤防工程巡查细则
长知识:古人防汛有妙招
今年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态势好于往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