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文概述:什么是“乌克兰大饥荒”?

苏联解体后,围绕乌克兰1932—1933年的饥荒问题,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陷入了长时间的纷争。1998年11月26日,正值饥荒发生65周年之际,时任总统的库奇马签署命令,将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饥荒死难者纪念日”。

2006年11月28日,乌克兰最高拉达(即议会)通过立法,认定大饥荒是针对乌克兰的“种族灭绝行为”。2010年1月,基辅上诉法院认定,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亲自策划大饥荒”,并“蓄意”对乌克兰民族实行了“种族屠杀”。

2014年纪念乌克兰大饥荒活动

对上述观点,俄罗斯政府做出了强烈的回应。2007年11月19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乌克兰认定饥荒为种族灭绝行为”是“歪曲历史”。2008年7月,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一次讲话中称,乌克兰的指控是“完全是不道德的投机指控”,因为那场饥荒是“我们的共同灾难”,并拒绝前往乌克兰,参加纪念饥荒75周年的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这场大饥荒是怎样发生的?是否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针对乌克兰人民的种族灭绝行动?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究竟负有怎样的责任?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聊聊。

叼着烟斗的斯大林

1)乌克兰大饥荒爆发的原因

主流学者认为,这场大饥荒是由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失误、不利的天气条件、苏联向国外大量出口粮食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严重后果。其中,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和粮食征购的高指标,是饥荒发生的主要原因。

坦诚说,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与其工业化建设是紧密相关的。在缺乏原始资本积累和难以获得西方贷款的前提下,为了将一个落后农业国发展成为强大工业国,出口粮食成为了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

斯大林在致莫洛托夫(1890—1986,斯大林领导班子的二号人物)的信中曾写道:“应当将现在每天粮食出口量增加到至少300万—400万普特(1普特≈16.38千克),否则我们就面临没有新治金和机器制造厂的危险….一句话,应当加速出口粮食。”

莫洛托夫和斯大林

除了加速实现工业化以外,伴随着苏联城市规模的扩大,粮食供应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有数据显示,仅1931—1932年,苏联的城市人口就增加400万。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保证在短时间内征集到所需要的粮食?斯大林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消除商品率较低的小农经济,建立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于是,从1929年年底开始,苏联强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农民的住宅、大小牲畜、家禽等统统收归国有,有的地区甚至连炉子、茶壶、水桶都“不放过”。

作为苏联加盟国之一的乌克兰,同步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农业集体化”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乌克兰的土地面积只占到全苏的3%,但却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保证征集到足够的粮食,苏联组成征粮队,强行向乌克兰农民征集粮食。有资料显示,乌克兰在1928年,共向国家交售粮食2.72亿普特,占到了全苏粮食征购量的42%。

乌克兰的集体农庄

对于抵制农业集体化、粮食征集制以及不愿意将粮食低价卖给国家的富农阶层,斯大林采取了残酷的“消灭措施”。从1930年1月开始,苏联政府抽调了大量人力前往乌克兰农村“镇压富农(占农民总数的15%)”。有数据显示,大约有30—50万的乌克兰富农被“消灭”——他们被剥夺财产,流放到荒凉的西伯利亚和其他地区做苦役。

一些陷入绝望的富农,为了免受迫害,故意宰杀牲畜、破坏生产工具、烧毁农业基础设施,坦诚说,这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了粮食产量。

ps:在俄语中,“富农”泛指吝啬、守财奴、善于钻营,没有贵族身份但靠倒腾买卖而暴富的人,他们在俄罗斯社会并不招人待见。因此,对富农阶层的打击,在当时属于“正当行为”,这也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仇富心理”的表现之一。

富农阶层受到了残酷打击

可即便如此,苏共中央对乌克兰的粮食征购指标仍然很高。数据显示:

  • 1930年,乌克兰农业丰收,粮食总产量2290万吨,上缴国库780万吨,完成了征购任务。

  • 1931年,乌克兰农业减产,粮食产量降至1760万吨,但为了完成指标,乌克兰不得不动用储备粮,上缴了700万吨粮食。

  • 1932年,集体化后的乌克兰粮食总产量仅为1280万吨,而中央下达的指标居然是770万吨,尽管后来“调整”为660万吨,仍远远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为了完成征购指标,在1932年下半年乌克兰出台了“关于强化粮食征购措施“的决议,即:

  1. 实行武力征粮;

  2. 关闭所有国营、集体商店,没收一切粮食储备;

  3. 禁止私人和农庄进行粮食贸易;

  4. 停止发放贷款、预付和支付现金;

  5. 禁止一切团体和个人向农庄收购粮食。

1932年,苏共中央强制从乌克兰运走了700万吨粮食,彻底将农民推向了饥饿的深渊。据乌克兰方面的统计,从1932年冬到下一个收获季节,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仅存粮食80公斤。可以预见,一场梦魇般的大饥荒,即将席卷乌克兰大地。

乌克兰集体农庄

2)饥荒造成的严重后果

1932—1933年的大饥荒,首当其冲造成了乌克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关于这场饥荒中的死亡人数,统计数字从60万到1500万不等。

俄罗斯学者孔德拉申根据各类档案文献估算,乌克兰死亡人数为300—350万,俄联邦死亡400万,这与乌克兰权威史学家库利奇茨基的统计大致吻合。据库利奇茨基统计,乌克兰的死亡人数为338.2万,其中1932年为14.4万,1933年为323.8万。

苏联人口统计数字也表明,1926年的乌克兰人(包括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人和苏联其他地区的乌克兰人)为3119.4976万人,1937年为2642.1212万人,乌克兰人口减少了470万。

严重的饥荒,让不少乌克兰小型农村彻底消失,一些大型村落的居民都快死光了。于是,苏联着手从包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地区,向这些“人口空缺”的地方移民。

位于基辅的大饥荒纪念碑

3)斯大林的责任

近些年,俄乌两国公布了大量关于1932—1933年苏联大饥荒的档案文献。这些文献足以证明,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时斯大林的地位,可谓如日中天

1)大饥荒与粮食征购行动直接相关,但斯大林对粮食征购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恶性后果缺乏清醒认识,致使政府一再采取极端手段征购粮食,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惨剧。

斯大林认为,“粮食征购困难”是由于农民“恶意怠工”造成的,还将农民反对粮食征购的行为定性为“对苏维埃政权的破坏和战争”。因此,他一再要求“采取极端手段对付这种蓄意破坏行为”。

在与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谈话中,斯大林的表达更为露骨:“你们那里(当然也不仅仅是你们地区)的庄稼人消极怠工,让工人和红军没有粮食….这实际上是同苏维埃政权进行秘密、饿死人的战争。”

按照斯大林命令,1932年,苏联在主要产粮区(包括乌克兰)成立了由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等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除了全面统筹粮食征购工作外,委员会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采取强制措施,应对富农破坏播种和粮食征购行为”。

乌克兰农田

实际上,除了重点打击“反革命富农分子”外,对于抵制粮食征购工作的乌克兰地方领导干部,斯大林等人也“毫不手软”。

1932年10月,北高加索边区委员会第一书记舍博尔达耶夫专程前往莫斯科,恳求斯大林“降低粮食征购标准,给集体农庄留下种子和饲料粮”。斯大林认为,舍博尔达耶夫提出降低粮食征购标准的理由不成立,拒绝了他的请求。

1932年年底,哈尔科夫州委第一书记捷列霍夫面见斯大林,向其通报了乌克兰发生大规模饥荒的消息。斯大林以近乎侮辱性的口吻答复道:

“有人跟我说,你,捷列霍夫同志是一个出色的演说家。看得出来,你很会讲故事,编造这样一个关于饥荒的故事来吓唬我们。但是这办不到。让你留在州委书记的位子上不太合适,你应当去作家协会工作,去写你的故事,只有傻子才会读的故事。”很快,苏共中央委员会解除了捷列霍夫一切职务,听候处理。

除了捷列霍夫之外,乌克兰人民委员会主席丘巴尔曾请求斯大林“救助饥饿的儿童”,但遭到斯大林拒绝;乌克兰军区负责人亚基尔,以个人名义请求斯大林“调拨粮食救济灾民”,但得到了斯大林“管好自己的军务”的反馈。和捷列霍夫命运一样,上述乌克兰领导人尽数被解除了职务。

当地时间2013年11月23日,乌克兰基辅的民众举行仪式,纪念大饥荒事件中离世的数百万同胞

对于乌克兰部分领导人提出的粮食援助请求,斯大林统统不予理睬,并全力支持卡冈诺维奇等人领导的粮食征购工作。

1932年12月23日,卡冈诺维奇和粮食征购委员会主席切尔诺夫致电斯大林,要求取消乌共中央委员会于同年9月18日达成的决议。因为这份决议规定,“只有经过州执行委员会同意,才能将种子粮列入粮食征购计划范围”。卡冈诺维奇等人认为,这份决议“会阻碍粮食征购计划的实施,加深群众对粮食征购计划的不满”。斯大林当天就以苏共中央委员会决议形式,取消了乌共中央委员会的决议。

参加大饥荒纪念活动的乌克兰民众

在卡冈诺维奇的授意下,1932年12月,乌共中央政治局向各州、区委下达命令:“没有完成征购计划的集体农庄,必须交出包括种子粮在内的所有粮食,并在5—6天内运出这些种子粮;任何阻挠行为都将被认定为破坏粮食征购工作,自行承担一切后果。”

但是,镇压措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乌克兰粮食的征购形势。据乌克兰史学家统计,在1932—1933年粮食征购期间,共有922名包括州委书记、州检查委员会主席在内的州领导干部和716名包括边区执行委员会主席、区计划委员会主席等在内的区领导干部被解除职务,约占乌克兰干部总数的25%—30%。他们被解除职务和开除党籍后,尽数移交到了法院。

参加大饥荒纪念活动的乌克兰民众

2)在主要产粮区发生饥荒后,斯大林出台多项法令继续征集粮食,并阻止当地农民从村庄出走。

1932年7月23日,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否决了地方党组织提出的“在春秋两季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提供贷款”的请求,理由是“本年度庄稼收成令人满意,而且国家减少了集体农庄的粮食征购数量”。

1932年8月7日,苏联颁布《关于保护财产、保护集体农庄的国有企业和合作社以及加强社会主义公有制》法令:

  • 对盗窃集体农庄和合作社财产的人处以最高刑罚——枪毙,并将其切财产充公;

  • 对情节不严重者,剥夺自由10年以上,财产充公。

数据显示,截至1933年1月,有54645人被定罪,其中2110人被处以极刑。

参加大饥荒纪念活动的乌克兰民众

为了完成中央下达的粮食征购计划,乌共中央委员会和乌克兰人民委员会分别出台了《关于强化粮食征购措施》和《党批准进行大规模査以迅速没收现有粮食储备》的决议。其“代价”是,截至1933年年初,乌克兰所有地区的粮食储备,都已接近枯竭了。

为了防止大量的农村人口(饥民)涌入城市,苏联人民委员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斯大林的授意下,于1932年12月27日通过了“关于在苏联实行身份证制度(除农民以外的所有苏联公民都拥有身份证)”的决议,用以限制农村人口的自由流动。为了保证法令实行,苏联特别成立了由国家政治保安总局负责领导的“工人农民警察总局”。

1933年1月22日,苏联颁布了有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亲笔签字的“关于禁止饥饿农民从北高加索和乌克兰大规模迁移到国家西部、中部和伏尔加河流域”的密令。根据这份文件,农民出逃被认定为由“苏维埃政权敌人、社会革命党人和波兰间谍机构组织的破坏行为”,“其目的是发动农民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和集体农庄”。到1933年3月初,苏联共逮捕了21.95万人,其中18.66万人被遣返,剩下的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参加大饥荒纪念活动的乌克兰民众

3)在乌克兰全境爆发饥荒的同时,斯大林仍然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粮食。

饥荒发生后,苏共中央也曾向灾区调拨粮食。1933年2—6月间,苏共中央出台了至少35份赈灾决议,共向灾民发放了32万吨救济粮。不过,相对于数百万受灾人口而言,这一数字完全是杯水车薪。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在1932年出口的粮食为1800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这些粮食在饥馑年份足以使1400万人存活下来。另外,苏联还有1820万公担的储备粮。倘若苏联不出口粮食并动用储备粮来赈济灾民,是可以改善2500万—3000万人的缺粮状况,大规模人口死亡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参加大饥荒纪念活动的乌克兰民众

4)斯大林等苏共中央领导人,对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封锁消息,隐瞒饥荒真相。

尽管莫洛托夫等中央委员会成员曾多次亲往乌克兰“监督粮食征购计划的完成情况”,但是中并没有如实汇报乌克兰的真实情况。实际上,在当时的苏联,根本没有人敢于在公开场合谈论饥荒。

为了推卸饥荒责任,在1933年春(即乌克兰和北高加索饥荒最严重时期),斯大林不但处罚了农业人民委员部、谷物和畜牧国营农场人民委员部的部分工作人员,还逮捕了了75名地主和“资产阶级出身的人”,指控他们“在乌克兰、北高加索和白俄罗斯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反革命破坏行动”,35人被判处死刑,其余的人判处8—10年的监禁。

斯大林

尤为不可原谅的是,为了顾及国家形象,显示苏联“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有能力应对外部威胁和履行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经济合同”,苏共中央拒绝了欧洲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提出的粮食援助的建议。

与之相对比的,是发生于1921—1922年的苏俄大饥荒。饥荒发生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政府,千方百计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购买粮食。另外,苏俄政府不仅没有拒绝国际社会的援助,还通过著名作家高尔基在美国杂志上报道苏俄发生严重饥荒的消息,呼吁国际社会对俄国饥民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列宁

4)是不是针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

在乌克兰学者的著述中,对于大饥荒的“定性”主要有两种观点——饥荒是斯大林用武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的严重后果;饥荒是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行动。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主要以库利奇茨基为代表的乌克兰学者。他在《为什么他(斯大林)要消灭我们?》一书中提出,(斯大林)制造饥荒的目的是“不允许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脱离苏联”。

综合乌克兰和部分西方学者观点,他们认定饥荒是“针对乌克兰民族种族灭绝行动”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按照相同的土地面积计算,当时在乌克兰(西乌克兰尚未并入苏联版图)饥荒导致的死亡人口超过俄罗斯;

  2. 在苏联发生大面积饥荒时,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口粮食,没有向乌克兰提供粮食援助;

  3. 苏联出台一系列法令,限制乌克兰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和其他地区;

  4. 在乌克兰粮食征购工作中,乌克兰农民的所有粮食均被没收,而俄罗斯只征购了部分粮食,还剩下不可动用的粮食储备。

大饥荒中的乌克兰人

对此,俄罗斯学者提出了质疑,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认定饥荒是针对乌克兰民族“种族灭绝”行为的主要证据,大多是饥荒目击者和受害者的见闻与证言。但截至目前,根据大饥荒的档案文献,无法证实农业集体化政策及相关措施“旨在消灭乌克兰民众”。

第二,大规模出口粮食的举措,并非斯大林的原创。为了获取工业化所需资金,沙俄也曾大规模出口粮食。为了换取外汇,俄国在1887—1891年间出口了1000万吨粮食,进而引发了1891—1892年的全国性大饥荒。

参加大饥荒纪念活动的乌克兰民众

第三,如果饥荒是种族灭绝行为,斯大林就应全面拒绝向乌克兰提供任何援助。档案文献证实,饥荒发生后,斯大林向乌克兰提供了粮食援助。

俄罗斯学者孔德拉申根据档案文献集《苏维埃农村的灾难:集体化和没收富农》第3卷的资料统计:

  • 1933年,乌克兰共收到50.1万吨以补贴形式发放的救济粮食,是1932年获得救济粮的7.5倍,救济粮主要是1933年春计划用于出口的粮食;

  • 1933年春,苏联出口的粮食由1932年的180万吨,下降到1933年的35.4万吨。

乌克兰当地的“救济营”

第四,因未完成粮食交售任务而没收农民所有粮食的现象,在乌克兰和苏联其他地区都出现过。人口调查数据表明:30年代初的饥荒,导致哈萨克斯坦农村人口减少30.9%,伏尔加河流域减少23%、乌克兰减少20.5%,北高加索减少20.4%,俄罗斯境内的主要粮食产区和乌克兰损失的农村人口比例大体相当。

综上所述,这场造成了乌克兰至少300多万民众死亡的大饥荒,是“全苏联人民共同承受的灾难”,将其认定为“针对乌克兰的种族灭绝”是不甚合理的。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克兰国内的很多学者也认可这一观点。

5)结语

2008年11月,在莫斯科档案总局召开的有关苏联饥荒的研讨会上,来自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学者达成一致意见,“大规模饥荒是苏联人民的共同灾难,反对从意识形态和种族灭绝角度去评价这场饥荒”。

随着俄乌关系的愈发微妙,这场大饥荒已经演变成为敏感的政治问题。以致于部分乌克兰国会议员(特别是亲俄议员)担心,将饥荒认定为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的行动,会招致俄方不满。因此,当乌克兰议会就此问题进行投票时,450名议员中只有234名参与了投票,最终该决议以233票赞成,1票反对勉强获得通过。



乌克兰基辅圣索菲亚教堂

但我想说的是,在300多年(从乌克兰“加入”沙俄算起)的历史进程中,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大民族之间,不仅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并早已形成了密切的连接。因此,要想实现所谓的“完全切割”,恐怕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至于两国关系“向左还是向右”,主要就看取双方的民意和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仇恨的根源--20世纪30年代的乌克兰大饥荒
第二次内战和第二次大饥荒
为何二战期间乌克兰会那么痛恨苏联?说出来别不信
20世纪,是谁在制造饥荒? | 循迹晓讲
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三百年恩仇
二战乌克兰人竟然在欢迎德军的到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