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传中医笔记(秘)
水火烫伤是生活中难免发生的意外事件,烫伤常常会引发剧烈疼痛,处理不当很容易感染或留下疤痕,我曾在《烫伤烧伤验方汇集》中记载了很多烧烫伤治疗药方,大家可以借鉴使用。
毛冬青(血栓闭塞用毛冬青,活血化瘀又治冠心病)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脉之效。现代药理学认为毛冬青能溶解动脉闭塞性血栓,减少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心血管疾病需要大剂量使用。本品与冬青同属一科,状亦略似,因其叶两面有粗毛,故名毛冬青。现临床多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心性视网膜炎、丹毒、痈疽、烧伤、烫伤、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喉头水肿、扁桃体炎、痢疾、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瘫、动脉硬化症等。常用处方①脉管炎:毛冬青根150克,鸡血藤50克,丹参5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②肺热喘嗽:毛冬青50克,白糖少量(冲服),水煎煮,日一剂,早晚频频饮用。③感冒、扁桃体炎、痢疾:毛冬青根20—30克,水煎服。④南药《中草药学》:'清热解毒,活血通脉,消肿止痛。主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心性视网膜炎,小儿肺炎,烧伤。'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毛冬青根90克,煨猪脚1只服食,每日1次。另取毛冬青根90克,煎水浸泡伤口,每日1—2次,浸泡后外敷生肌膏(《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⑥疗高血压:毛冬青根30—60克。配白糖或鸡蛋炖服,亦可水煎代茶常服(《福建药物志》)。⑦禁忌:证属虚寒者不宜用。有出血倾向者忌用、孕妇忌用。儿童慎用。
平喘药物:平喘银杏叶补骨(脂),白(豆)蔻山豆(根)云香(草)胡(颓叶子);地龙(黄)芩(苷)洋(金花)葶(苈子)椒目,蚤休藁本猪(胆汁)昆布。银杏叶、补骨脂、白豆蔻、山豆根、云香草、胡颓叶子、地龙、黄芩苷、洋金花、葶苈子、椒目、蚤休、藁本、猪胆汁、昆布。
镇咳药物:镇咳桑白(皮)半(夏)百部,天冬桃仁杏(仁)紫苏(子);款冬(花)牛黄马钱(子)五(味子),黄精冬虫(夏草)甘(草)(石)菖蒲。桑白皮、半夏、百部、天冬、桃仁、杏仁、紫苏子、款冬花、牛黄、马钱子、五味子、黄精、冬虫夏草、甘草、石菖蒲。镇咳桑白半百部,天冬桃仁杏紫苏;款冬牛黄马钱五,黄精冬虫甘菖蒲。
祛痰药物:祛痰天南(星)(白)芥(子)海蛤(壳),白前海浮(石)旋覆花;紫菀白附(子)(化)橘(红)皂荚,桔梗前胡(瓜)蒌冬瓜(仁);荆芥苦参(天)竺(黄)陈皮,青皮山豆(根)(白)果南沙(参)。天南星、白芥子、海蛤壳、白前、海浮石、旋覆花、紫菀、白附子、化橘红、皂荚、桔梗、前胡、瓜蒌、冬瓜仁、荆芥、苦参、天竺黄、陈皮、青皮、山豆根、白果、南沙参。
紫菀“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气结”,治咳嗽,无论得病新久均可用之。有用紫菀治疗便秘:肺气不宣——大便不畅——便秘。
远志(小草)“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滇南本草》:“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疗五痫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浊,膏淋,滑精不禁。”“治痈疽发背,疥毒恶候侵入,不问寒热虚实,远志(汤洗去泥,捶去心)为末,酒一盏,调末三钱,迟顷,澄清饮之,以滓敷病处(《三因方》远志酒)。”
止嗽散:荆芥、紫菀、百部、白前、桔梗、甘草、陈皮。
肺宁合剂:麻黄、杏仁、桔梗、款冬花、瓜蒌皮、前胡、枇杷叶、甘草。
抗敏:蝉蜕、防风、僵蚕、苍耳草、紫苏叶、地龙
温肺汤:人参、肉桂、干姜、钟乳石、半夏、橘红、木香、甘草。
川贝与浙贝功效相似,均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作用。但川贝性凉而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较强,且有润肺之功,无论痰多痰少均可以选用,特别是用于热痰、燥痰、肺虚劳嗽、久嗽、痰少咽燥、痰中带血等最为对证,为止咳药要,药性和缓,气味不浓,故小儿与年老体弱病人久服亦不伤胃,然其清火散结之力不及浙贝母。浙贝母性味偏于苦寒,清热化痰、散结消肿,开泄力胜,长于清火散结,临床多用于痰热郁肺咳嗽、外感风热咳嗽,与知母、连翘、桑叶、黄菊花、杏仁、桔梗相伍;也常用于痈毒肿痛、瘰疬未溃之证,同玄参、牡蛎、蒲公英等相合。止咳作用不及川贝。
小儿百日咳:川贝100克,炙甘草20克,生甘草20克,共研极细末,砂糖丸如芡实大,米汤化服丸。
土贝母: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消痈排脓。常配伍牡蛎、天花粉、薏苡仁、鱼腥草、皂角刺、穿山甲、夏枯草、海藻、昆布治疗乳痈、瘰疬痰核、疮疡肿毒、淋巴结核、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淋巴结炎等。
白果(银杏、公孙树、鸭脚子):爷爷栽树,孙子吃果。具有敛肺平喘、收敛止带、杀虫之效,治疗咳嗽喘息(久病体虚咳喘多用)。“家有三棵白果树,不愁娶不来好媳妇。”白果中毒可用蛋清内服,或用生甘草60克煎服。
小儿遗尿:白果炒香,5—10岁儿童5—7枚;成年8—10枚,日2次,细嚼慢咽。
生食三片姜,胜过喝参汤。早上吃姜暖肠胃,晚上吃姜如刀枪(常人而言,寒湿或者寒性体质晚上吃姜亦属于恰当)。三斤子姜不如一斤老姜。男子多吃姜,胜饮人参汤。女子不可百日无糖,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生姜入菜不去皮,散火祛热数此一。
玄参(重台、玄台、黑参、元参)功能滋阴润燥、降火解毒、通脉散结,性寒质润,味苦降泄,长于滋阴降火(要药),《》“恶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现代药理学认为玄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血压,降血糖,溶血,抗菌和解热等作用。
灵芝桂圆酒:灵芝100克,制黄精100克,制何首乌100克,桂圆肉50克,党参50克,枸杞子50克,炙黄芪50克,当归50克,熟地黄50克,陈皮25克,山药25克,茯苓25克,大枣25克,冰糖700克,白酒7000克,浸泡半月,密封保存,具有滋补强壮、温补气血、健脾益肺、保肝补肾的作用。
老年咳喘(五子汤):白芥子15克,紫苏子15克,莱菔子15克,葶苈子15克,车前子30克,青天葵10克,炙甘草10克,蒲公英30克,黄芩15克,淫羊藿15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五加皮(治疗腰腿痿弱要药,又名文章草)功能祛除风湿、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利水消肿。两脚不会移,只要五加皮。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五加皮分为南五加皮(正品)和北五加皮。
虚损酒方:三七50克,红参50克,枸杞子100克,海马30克,当归50克,五加皮10克,熟地黄50克,黄精50克,制何首乌50克,45°左右白酒浸泡半月后饮用,日服<50克。
乳腺增生按摩手法口诀:
按揉行间达太冲,内庭陷谷摩且按,地五侠溪用力同。
七八肋间正对乳,期间乳房一线融。更须导引蹲床只,呼吸升降虎踞功。
宣肺止嗽汤(宣肺利气,止咳化痰):炙麻黄5克,桔梗5克,光杏仁10克,制半夏10克,前胡10克,大贝母10克,炙款冬花10克,佛耳草12克,生甘草3克,水煎煮,日一剂,早晚温服。
宣肺止咳汤(宣肺止咳,清热化痰):炙百部15克,白前15克,荆芥15克,桔梗15克,陈皮15克,紫苑15克,川贝母10克(研末冲服),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25~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30分钟,取二汁,混匀,纳川贝末,煮沸,分2—4次饭后及睡前服。主治咳嗽。
豨莶草(豨莶、猪膏苺、猪膏草、黏糊菜、肥猪苗、风湿草、虾钳草、绿莶草)具有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之效,现代药理学认为其能降压、扩张血管、抗炎、抗菌、抗早孕、增强免疫抑制等作用,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四肢麻痹,筋骨挛痛,腰膝无力,疟疾,肝炎,皮肤疱疹作痒,高血压病等。
双冬汤(二冬汤):双冬汤天冬,麦冬百橘红;瓜蒌竹茹半,百咳功效宏。天冬24克,麦冬24克,百部10克,瓜蒌10克,橘红6克,竹茹6克,半夏6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麻为血不运,木为气不通”。升白人藤丹,山茱乳没穿。益灵茜苦蟾,麝香地龟板。人参、鸡血藤、丹参、山茱萸、乳香、没药、穿山甲、益智仁、灵芝、五灵脂、茜草、苦参、蟾酥、麝香、生地黄、龟甲。
肉苁蓉(大芸、肉松蓉、纵蓉、金笋)功能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药也。....此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
木瓜,酸涩温,功能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以宣城旌德产者为道地,故处方常书写宣木瓜。“酸敛之品”,食酸太多,令人癃闭小便不通。
三七:①铜皮铁骨猴三七,止血化瘀数第一。②为外伤科要药(金不换)。③“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并称曰人参三七,为药品中最珍贵者。”
八角莲(六角莲、独叶一枝花、独角莲、鬼臼、八角盘、独脚莲)功能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瘀消肿。
八厘麻(羊踯躅、闹羊花)+酒=蒙汗药。八厘麻功能麻醉止痛、祛除风湿。
枳椇子(木蜜、棘枸子)功能醒酒、利水消肿(醒酒安神、生津止渴、通利二便),千杯不醉枳椇子。麝香、枳椇子—解酒毒、果毒。
韭菜(起阳草、壮阳草)功能温中开胃、行气活血、补肾壮阳。“男不离韭,女不离藕。”“春食则香,夏食则臭。”韭菜不宜与蜂蜜、白酒同食。
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七叶一枝花又名草河车、蚤休、重楼、螫(shì )休,疮疡要药、蛇伤要药。
白蚤休——七叶一枝花;红蚤休——拳參。
十月萝卜小人参。
“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
虚劳自汗不止:人参10克,白术20克,黄芪30克。阳虚甚加附子5克。
阳痿:人参,首日1克,递日增1克,7日达7克后,停药3日,再从1克开始。
李云祥治疗输卵管不通①气滞血瘀型(理气祛瘀峻竣煎):三棱、莪术、赤芍、地鳖虫、丹参、当归、香附、穿山甲、柴胡、路路通、郁金、延胡索、仙灵脾、肉苁蓉、红藤、败酱草,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②寒湿瘀滞型(温经祛瘀峻竣煎):制附子、肉桂、桂枝、小茴香、紫石英、三棱、莪术、赤芍、地鳖虫、香附、路路通、丹参、仙灵脾、肉苁蓉、穿山甲、锁阳、红藤、败酱草,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③气滞血瘀型(益气祛瘀峻竣煎):党参、黄芪、山药、黄精、三棱、莪术、地鳖虫、丹参、香附、当归、路路通、赤芍、穿山甲、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红藤、败酱草,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④热盛瘀阻型(清热祛瘀峻竣煎):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三棱、莪术、地鳖虫、路路通、牡丹皮、丹参、赤芍、黄芩、穿山甲、黄柏,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穿山甲、路路通是治疗输卵管梗阻的要药。”
峻竣煎(清热祛瘀、益气通络):三棱9克,莪术9克,路路通9克,丹皮9克,败酱草15克,穿山甲9克,红藤15克, 黄芪9克,香附9克,赤芍9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加减]脾虚加党参12克,白术9克;腹痛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2克;输卵管阻塞甚加地鳖虫12克。主治慢性盆腔炎、输卵管闭塞。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第五章  按诊
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 按诊的体位。
2. 按诊的手法:①触法。②摸法。③按法。④叩法:a.直接叩击法。b.间接叩击法。
3. 按诊注意事项。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
一、按胸胁
(一)胸部按诊
(1)肺下界病变:
① 肺下界下移——肺胀、腹腔脏器下垂。
② 肺下界上移——肺痿、悬饮、鼓胀、腹内肿瘤或癥瘕。
(2)前胸高突病变:
① 叩之膨膨然有鼓音,其音清者——肺气壅滞,多见于肺胀、气胸。
② 叩之音浊或呈实音,并有胸痛——饮停胸膈、肺痨损伤、肺内肿瘤、肺痈、痰热壅 肺。
③ 胸部压痛——局限性青紫肿胀者——外伤,肋骨骨折等。
(二)乳房按诊
1. 乳痈、乳发、乳疽——乳房局部压痛。
2. 乳癖——乳房有大小不一的肿块,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伴有疼痛
3. 乳核——乳房有形如鸡卵的硬结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而不痛。
4. 乳痨——乳房有结节如梅李,边缘不清,皮肉相连,病变发展缓慢,日久破溃,流稀 脓夹有豆渣样物。
5. 乳癌——乳房块肿质硬,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边界不清,腋窝多可扪及肿块。
6. 乳疬——女子月经将行的青春发育期,或男子、儿童——侧或两侧乳晕部有扁圆形稍硬肿块,触之疼痛。
(三)【虚里按诊】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
1. 虚里之其动微弱——①宗气内虚。②饮停心包之支饮。
2. 虚里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心阳不足。
3. 虚里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心肺气绝,属危候。
4. 孕妇胎前产后,【虚里动高】——恶候。
5. 【虚里日渐动高】——虚损劳瘵之病进。
6. 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宗气不守。
7. 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心肺气绝之兆。
8. 【虚里动高】,聚而不散——热甚,可见外感热邪、小儿食滞或痘疹将发。
9. 虚里搏动移位——心痹、先心病、鼓胀、癥积、气胸、悬饮、肿瘤、胸部畸形(漏斗 胸、脊柱弯曲)。
10. 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动高】——不属病态。
11. 肥胖之人,虚里搏动不明显——不属病态。
12. 其动欲绝,而无死候——痰饮。
(四)胁部按诊
1. 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肝虚。
2. 胁下肿块,刺痛拒按——血瘀。
3. 右胁下肿块,质软,表面光滑,边缘钝,有压痛——肝热病、肝著。
4. 右胁下肿块,质硬,表面平或呈小结节状,边缘锐利,压痛不明显——肝积。
5. 右胁下肿块,质地坚硬,按之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规则,常有压痛——肝癌。
6. 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附近触到梨形囊状物,并有压痛——胆石、胆胀等胆囊 病变。
7. 左胁下痞块——肥气等脾脏病变。
8. 疟疾后左胁下可触及痞块,按之硬——疟母。
二、按脘腹
(―)脘腹分区及所候
1. 心下——剑突的下方。
2. 胃脘——心下的上腹部。
3. 大腹——脐以上的部位。
4. 脐腹——脐周部位。
5. 小腹——脐以下至耻骨上缘。
6. 少腹——小腹的两侧。
(二) 脘腹按诊的方法
1. 肝的按诊。
2. 脾的按诊。
3. 肾脏按诊。
(三) 院腹按诊的内容
(1) 凉热:
① 腹部按之肌肤凉而喜温——寒证。
② 部按之肌肤灼热而喜凉——热证。
(2) 疼痛:
① 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腹壁柔软——虚证——脾胃气虚。
② 腹痛拒按,按之痛甚,并伴有腹部硬满——实证——食积、阳明腑实、瘀血肿块。
③ 局部灼热,肿胀拒按——内痈。
④ 按之疼痛,固定不移——瘀血。
⑤ 按之胀痛,病处按此联彼——气滞气闭。
(3) 腹满:
① 脘腹部按之手下饱满充实而有弹性,有压痛——实满。
② 脘腹部虽然膨满,按之手下虚软而缺乏弹性,无压痛——虚满。
③ 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辘辘有声——水饮停胃。
(4) 鼓胀:
① 水鼓——液波震颤有波动感,按之如裹裹水。
② 气鼓——液波震颤无波动感,叩击如击鼓之膨膨然。
(5) 肿块:
① 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癥积,病属血分。
② 肿块粒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瘕聚,病属气分。
③ 肿块大深。
④ 肿块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病重。
⑤ 肿块坚硬如石——恶候。
⑥ 腹中结块,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形如条索状,久按转移不定或手下如蚯蚓蠕动——虫积。
⑦ 小腹部触及肿物,按之有压痛,有尿意:a.膀胱中有积尿。b.妇女怀孕,胞宫大。c. 石瘕,胞宫或膀胱月中瘤。
(6) 压痛及反跳痛:
① 右季肋部压痛——肝胆、右肾、升结肠病变。
② 上腹部压痛——肝胆、胃、胰、横结肠病变。
③ 左季肋部压痛——脾、左肾、降结肠病变。
④ 右腰部压痛——肾、升结肠病变。
⑤ 脐部压痛——小肠、横结肠、输尿管病变。
⑥ 左腰部压痛——左肾、降结肠病变。
⑦ 下腹部压痛——肠痈、膀胱或女性生殖器病变。
⑧ 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肠中有宿粪。
⑨ 右少腹作痛而拒按,或出现反跳痛,或按之有包块应手——肠痈。
(7) 妊娠:
① 小腹部触及胀大的胞宫——妇女妊娠3个月后。
② 胞宫底约与脐平——妊娠5~6个月。
③ 胞宫底在脐上3横指——妊娠7个月。
④ 胞宫底在剑突下2横指——妊娠9月至足月时。
⑤ 妊娠后腹形明显大于正常,皮肤光亮,按之胀满——胎水肿满。
⑥ 腹形明显小于正常,而胎儿尚存活——胎萎不张。
三、按肌肤
(一)按肌肤的方法
(二)按肌肤的内容
1. 诊寒热
(1) 肤冷:
① 肌肤寒冷,体温偏低——阳气衰少。
② 肌肤冷而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阳。
(2) 肤热:
① 肌肤灼热,体温升高——实热证。
② 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亡阴。
③ 身灼热而肢厥——真热假寒。
(3) 外感病:
① 汗出热退身凉——表邪已解。
② 皮肤无汗而灼热甚。
(4) 身热:
① 初扪热甚,久按热反转轻——热在表(卫分)。
② 初扪热不甚,久按其热反甚——热在里。
③ 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湿热蕴结。
(5)局部病变:
① 皮肤不热,红肿不明显——阴证。
② 皮肤灼热而红肿疼痛——阳证。
2. 诊润燥滑涩
(1) 皮肤干燥——尚未出汗。
(2) 皮肤湿润——#已出汗。
(3) 皮肤干瘪——津液不足。
(4) 肌肤滑润——气血充盛。
(5) 肌肤枯涅——气血不足。
(6) 新病皮肤多滑润而有光泽——气血未伤。
(7) 久病肌肤枯涩——气血两伤。
(8) 肌肤甲错——血虚失荣、瘀血。
3. 诊疼痛
(1) 肌肤濡软,按之痛减——虚证。
(2) 硬痛拒按——实证。
(3) 轻按即痛——病在表浅。
(4) 運按方痛——病在深部。
4. 诊肿胀
(1)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
(2) 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5. 诊疮疡
(1) 肿硬不热——寒证。
(2) 肿处灼手而有压痛——热证。
(3) 根盘平塌漫肿——虚证。
(4) 根盘收束而隆起——实证。
(5) 患处坚硬——无脓。
(6) 边硬顶软——已成膝。
6. 诊尺肤
(1) 尺肤: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之间的肌肤。
(2) 尺肤部热甚——热证。
(3) 尺肤部凉——①泄泻。②少气。
(4) 按尺肤窅而不起——风水。
四、按手足
1. 手足寒热
(1) 阳虚之证:①四肢犹温——阳气尚存。②四肢厥冷——病情深重。
(2) 手足倶冷——阳虚寒盛,属寒证。
(3) 手足俱热——阳盛热炽,属热证。
(4) 热证见手足热——顺候。
(5) 热证反见手足逆冷——逆候(热深厥亦深):热盛阳气闭结于内,不得外达。
2. 手足相比较
(1) 手足心与手足背比较:
① 手足背热甚于手足心——外感发热。
②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内伤发热。
(2) 手心热与额上热比较:
① 额上热甚于手心热——表热。
② 手心热甚于额上热——里热。
五、按腧穴
病理反应:①压痛。②结节。③条索状物。④敏感反应。
1. 肺病——中府、肺俞、太渊。
2. 肝病——期门、肝俞、太冲。
3. 肾病——气海、太溪。
4. 小肠病——关元。
5. 胃病——胃俞、足三里。
6. 心病——巨阙、膻中、大陵。
7. 脾病——章门、太白、脾俞。
8. 大肠病——天枢、大肠俞。
9. 胆病——日月、胆前。
10. 膀胱病——中极。
第六章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意义:①病情的轻重浅深。②病机的变化趋势。③把握疾病演变规律。④辨别病位的浅深。
(一)表证
病机:外邪——六淫(皮毛)、疫病(口鼻)——表证。
1. 阻遏卫气
① 卫气被遏,肌表失煦——初起恶寒。
② 腠理闭塞,卫阳被郁——发热。
2. 肺失宣降
① 肺窍不利——鼻塞。
② 肺气失宣——流涕。
③ 肺气上逆——咳嗽。
3. 邪气郁滞经脉
① 不通则痛——头身疼痛。
② 经气不利——咽喉痒痛。
4. 正气抗邪,脉气外鼓——脉浮。
5. 胃气未伤,内部症状不显——淡红舌,苔薄白。
(二)里证(病情复杂,难以概括)
1. 外邪袭表,内传入里。
2. 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 情志饮食,直损于里。
(一)表里证鉴别要点
寒热
内脏证候
舌象
脉象
疾病特点
表证
寒热并见
不明显
基本正常
脉浮
浅、急、轻、短
里证
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
明显
明显异常
脉沉或其他
深、缓、重、长
二、寒热辨证
(一)寒证:冷、白、稀、润、静
病因病机:
1. 实寒:外感寒邪,或饮食生冷。
2. 虚寒: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
症状表现:
1. 冷——肢冷、喜暖、畏寒、恶寒。
2. 白——面白、舌淡白、苔白。
3. 稀——痰稀、大便稀、小便清长、女人带下清稀。
4. 润——口淡不渴、苔润。
5. 静——捲缩、脉迟或紧。
(一)热证:热、赤、稠、燥、动
病因病机:
1、实热:
① 外感火热阳邪,或表寒化热入里。
② 过服辛辣温热,或饮食郁积化热。.
③ 素体阳热偏盛,或五志过极化火。
2. 阴虚:内伤久病,阴液耗损,或房劳伤阴症状表现:
1. 【热】——发热、喜凉、恶热。
2. 【赤】——面赤、舌红、苔黄、小便短赤。
3. 【稠】——痰涕色黄黏稠、女人带下黄稠。
4. 【燥】——大便干结、口咽干燥、喜冷饮、苔黄燥。
5. 【动】——烦躁不安、脉数。
(二)寒热证鉴別要点
寒证
热证
寒热恶寒
恶寒喜温
恶热喜凉
口渴
不渴
渴喜冷饮
面色
四肢
大便
稀溏
秘结
小便
清长
短赤
舌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
脉象
迟或紧
三、虚实辨证
辨别疾病的邪正盛衰。
(一)实证病因病机:
1. 外邪侵袭。
2. 饮食不节——虫积、食积。
3. 脏腑失调——痰湿气滞血瘀。
症状表现:
1. 功能亢进:发热,面红目赤,谵语,躁动,咳喘有力,脉滑实有力。
2. 邪实阻滞:剧痛,持续不减,便干尿少,喉中痰鸣,痈市红肿,癒痕,舌红、坚敛苍老。
(二)虚证
病因病机:
1.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2. 饮食失调,生化不足。
3. 思虑劳倦,耗伤气血。
4. 房劳过度,损耗肾精。
5. 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
6. 汗、吐、下,失血、伤精。
症状表现:
1. 阴虚——潮热、盗汗、失眠、五心烦热。
2. 阳虚——畏寒肢冷、疲倦欲睡、自汗。
3. 气虚——神疲乏力、自汗、懒言、易于感冒。
4. 血虚——面色苍白、唇白无华、头晕目眩。
5. 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眼睛干涩、大便干结。
6. 精髓不足——健忘、早衰、发育迟缓。
(三)虚实证鉴别要点
虚证
实证
病程
长(久病)
短(新病)
体质
多虚弱
多壮实
精神
萎靡
兴奋
声息
声低息微
声高气粗
疼痛
喜按
拒按
胸腹胀满
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按之疼痛,胀满不减
发热
五心烦热,午后微热
蒸蒸壮热
恶寒
畏寒,得衣近火则减
恶寒,添衣加被不减
舌象
质嫩,苔少或无苔
质老,苔厚腻
脉象
无力
有力
一、明阳辨证(总纲)
(一)阴证
阴寒之邪——阴偏盛:
1. 阻遏阳气——畏寒喜暖,四肢不温。
2. 寒邪凝滞,经脉不通——疼痛拒按。
3. 阳气不运,血络收缩——面色苍白。
4. 脾阳受损,运化失健——大便溏薄。
5. 寒邪客肺——咳喘痰鸣。
(二)阳证
阳热之邪——阳偏盛:
1. 热邪内盛——壮热。
2. 火热上炎——面红目赤。
3. 热扰心神——烦躁,神昏谵语。
4. 热结肠胃——腹胀满痛拒按,大便干结。
5. 热邪伤阴——小便短赤,口渴,舌干。
6. 舌红苔黄,脉洪滑数而实。
(三)阴证和阳证的鉴别
阴证
阳证
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舌苔润滑
面色潮红或通红,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红绛,苔黄燥或黑而生芒刺
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
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
恶寒畏冷,喜温,食少乏味,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泄,气味腥
身热,恶热,喜凉,心烦,口干渴饮,小便短少涩痛,大便干硬,气味臭移
腹痛喜按,肢凉,脉沉细迟无力
腹痛拒按,肌肤灼热,脉浮洪数大滑有力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
广义:各种证候相兼存在。
狭义:病位无论在表在里,病情上都无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情况存在。
常见证候:表寒实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
二、证候错杂
概念:不仅表里同病,而且有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情况存在。
常见证候:
1.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表里寒实证、表里实热证。
2.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虚实性质相反——表实寒里虚寒证、表实热里虚热证。
3. 表里同病,虚实性质相同,寒热性质相反——表实寒里实热证(“寒包火”)。
4.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性质均相反——表实寒里虚热证。
三、证候真假
(一)寒热真假
1. 真热假寒(阳盛格阴、“热深厥亦深”)
❖热极似寒——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或虚阳浮越于上。
① 真热:胸腹灼热,渴饮,鼻息热,甚则神昏谵语,尿黄便干,下痢后重,舌红苔黄而     干,脉数有力。
② 假寒:四肢厥冷,脉沉。
2. 真寒假热(阴盛格阳、“戴阳证”)
❖寒极似热——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不能外达。
① 真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② 假热:面赤、身热、口渴、脉大。
3. 寒热真假的鉴别
假象
真象
病程
多在疾病后期
多贯穿疾病全过程
部位
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
脏腑、气血、津液方面真象多表现在胸腹、二便、舌象、脉象等
症状
假热之面赤,是面色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
真热面红为满面通红
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
真寒为身蜷卧,欲衣被
饮水
假热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服后见呕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无所逆者
真热者渴喜冷饮真寒者口不渴,或喜热饮,饮而不多
(二)虚实真假
1.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邪实过盛——实邪内阻,大积大聚,经脉阻滞,气血不畅,外周、脑府未得温煦濡养。
① 真实:声高气粗,胸腹硬满拒按,脉搏按之有力。
② 假虚: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
2.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脏腑虚衰——正气虚甚,气机不运以致阻闭不通不利。
① 真虚:胸腹不坚硬而喜按,气短,舌淡,脉象无力,久病体弱。
② 假实:腹满,气喘,二便闭涩等。
3. 虚寒真假的鉴别
① 脉象——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尤以沉取为真谛。
② 舌质——嫩胖与苍老。
③ 言语呼吸——高冗粗壮与低怯微弱。
④ 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
四、证候转化
(一)表里出入
1. 由表入里
【表证】恶寒发热、鼻塞喷嚏、脉浮→【表证消失,里证出现】→【里证】脏腑证          候表现突出现、寒热单见、脉不浮。
2. 由里出表
发热咳喘、腹胀腹痛、心烦口渴—汗出,或麻疹透现,或斑疹,或黄疸→里证减轻         (发热等)。
(二)寒热转化
1. 寒证化热
【寒证】外感寒邪、寒湿郁结、过服温燥→【阳气旺盛】→阳热内郁、郁久化热、助      阳化热→【热证】。
2. 热证转寒
【热证】→邪热之毒严重,失治误治→正气耗伤→阳气衰微→【寒证(甚至→亡            阳)】。
(三)虚实转化
1. 实证转虚
邪气实为主(实证)→失治误治,迀延日久,正气耗伤→正气虚为主(虚证)。
2. 虚证转实
【虚证】→正气来复,邪正相争—症状反应剧烈、亢奋→【实证】新感外邪,伤食外伤      →以实证为主,虚证不明显。
第三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① 具有纲领性强、适用面广的特点。
② 可概括其他辨证方法。
③ 增加了辨证的复杂性、可行性、实用性。
④ 较为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辨证思想。
第七章   病性辨证(病因辨证)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一、风淫证:痒、麻、肿、游、偏
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常兼夹其他邪气为患,发病迅 速,变化快,游走不定。
辨证依据: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瘙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 性疼痛、面睑浮肿等。
1. 风邪袭表证——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苔薄白。
2. 风邪犯肺证——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
3. 风客肌臟——突发皮肤瘙痒、丘疹。
4. 风邪中络证——突发肌肤麻木、口眼喁斜、四肢抽搐。
5. 风胜行瘦证——肢体关节游走性作痛。
6. 风水相搏证——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二、寒淫证:冷、白、痛、迟、蜷
特点:寒为阴邪,凝滞、收引、易伤阳气。
辨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状为主要表现。
1. 【伤寒证】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2. 【中寒证】
① 寒邪客【肺】证——咳嗽、气喘、咯稀白痰、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咳嗽突 作伴寒象。
② 寒滞【胃肠】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③ 寒滞【经脉】证——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伴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 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三、暑淫证:热、渴、汗、闷、倦
特点:暑为阳邪,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
辨证依据:有夏月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汗出、疲乏、尿黄等。
1.【伤暑】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2.【中暑】
① 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舌锋干燥,脉濡数。
② 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四、湿淫证:重、浊、闷、腻、缓
特点: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油趋下。
辨证依据:起病较缓而缠绵,困重、酸楚、痞闷、腻浊。
1.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
2. 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
五、燥淫证:干、浮
特点:干燥,伤津耗液,损伤肺脏.
辨证依据:常见于秋季或处于气候干燥的环境,干燥不润。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而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
1. 【凉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紧>等表寒症状。
2. 【温燥】——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等表热状。
六、火热证:热、红、干、数、乱
特点:火为阳邪,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致肿疡、火易扰心神。
辨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干、脉数有力。
① 发热恶热,烦躁,渴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        或灰黑,脉数有力。
② 甚者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
七、疫疠
【瘟疫】——发病急剧,证情险恶,具有传染性。
表现:初起憎寒而后发热.
【疫疹】
1. 成因:感染燥热疫毒而引发的发疹性病候。
2. 表现:初起发热遍体炎炎,头痛如劈,斑疹透露,四肢厥冷。
【瘟黄】
1. 成因:感受温毒夹湿热而引起猝然发黄的病候。
2. 表现:
① 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粹然发黄,全身、齿垢、白眼珠黄色深,名急黄。
② 严重者变证峰起,四肢逆冷,神昏谵语,或直视,或遗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一、 阳虚证:冷、白、润、迟、胖
病因:久病伤阳、年老肾亏、寒邪伤阳、过服苦寒。
病机表现:
① 阳虚温煦不足,虚寒内盛:经常畏寒,肢冷,口渴喜热饮或不渴,尿清长,舌淡胖。
② 鼓动无力,功能减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蜷卧嗜睡。
二、 阴虚证:热、红、干、数、瘦
病因:热病后期杂病伤阴、情志过激、房劳过度、过服温燥。
病机表现:
① 养不足,机体失润: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② 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舌红、脉细数。
三、亡阳证
病因:阳气亏虚进——步发展、阳随阴脱(大汗、失精、大失血)、阳气暴脱(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窍)。
病机表现:
① 推动无力——面白、息微、脉微欲绝。
② 卫表失固——大汗淋漓。
③ 机体失温——汗凉质稀、肌肤不温、手足厥冷、舌淡而润。
四、亡阴证
病因:久病阴液亏虚进一步发展、阴液暴脱(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严重烧伤)。
病机表现:
① 阴液欲绝——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唇舌干燥。
② 仍有邪热——头汗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脉细数而疾。
五、亡阴、亡阳证的鉴别
汗液
寒热
四肢
面色
气息
口渴
唇舌
脉象
亡阳证
稀冷如水、味淡
身冷
畏寒
厥逆
苍白
微弱
不渴
或欲
饮热
唇舌淡白、苔白润
脉微
欲绝
亡阴证
黏热如油、味咸
身热
恶热
温和
面赤
息粗
口渴
饮冷
唇舌干红
细数
疾无
第二节  辨情志证候
1. 喜证——伤心,喜则气缓——心神不宁,或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2. 怒证——伤肝,怒则气上——面红目赤,易怒,呕血,神昏暴厥。
3. 思证——伤脾,思则气结——食欲不佳,形体消瘦,健忘,怔忡,失眠。
4. 忧证——伤肺亦伤脾,忧则气消——情志抑郁,神疲乏力,吁叹饮泣。
5. 悲证——伤肺,悲优则气消——干咳咽干,咯血消瘦,面色惨淡。
6. 恐证——伤肾,恐则气下——惊悸不安,喜静独处,澹澹如人将捕之。
7. 惊证——伤心肾,情绪不宁,甚则思维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第八章   辨气血津液证候
第一节  辨津液证候
一、气虚类证
(一)气虚证:弱、疲、虚、淡
1. 病因:
① 久病重病,劳倦过度——元气耗损。
②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元气生成不足。
③ 年老体弱,脏腑虚弱——元气自衰。
2. 病机表现:
① 脏腑功能减退——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② 清阳不升,头目失养——头晕目眩。
③ 毛窍疏松,玄府失司——自汗。
④ 无力鼓动血脉——血不荣舌——舌淡嫩苔白;运血无力——脉虚无力。
⑤ 劳则耗气——动则诸症加剧。
3.【病理变化】
① 气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痰饮水湿。
② 推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
③ 无力固摄―各种出血证。
④ 防御不能——易感外邪以及食积、虫积。
(二)气陷证
1. 升举无力,内脏下垂
① 胃下垂——腹部坠胀,食后益甚。
② 肾下垂——少腹两侧重坠。
③ 肝下垂——右胁下重坠。
④ 子宫脱垂、脱肛。
2. 清阳不升,全身气虚:久泻久痢、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舌淡苔白,脉弱。
(三)气虚不固证
① 卫表不固,腠理疏松——自汗。
② 气不摄血——各种出血证。
③ 下元失固——二便失禁、遗精、滑胎等。
④ 气虚表现——气短乏力、面白舌淡、脉虚无力。
(四)气脱证:气虚进——步发展——气脱证
① 真气衰竭,神失其养——昏迷。
② 津随气泄——汗出不止。
③ 气脱失固——二便失禁。
④ 宗气大虚,心气欲绝——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浮大无根。
二、血虚类证
(一)血虚证:白、淡、细(五白、舌淡、脉细)
五白:面、睑、唇、舌、甲。
病因:
① 失血过多,新血未生。
② 生血无源(脾失健运、营养不足、肠道虫积)。
③ 思虑劳神太过——暗耗阴血。
④ 瘀血阻滞脉络——新血不生。
⑤ 久病伤及精气,不化新血。
2.病机表现
① 头面失养——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唇舌色淡。
② 心失所养——心悸失眠。
③ 筋脉失养——手足发麻,爪甲无华。
④ 经血乏源——经少色淡,月经延期,甚则闭经(肝血虚)。
⑤ 脉道失充——脉细无力。
(二)血脱证
1. 病因:突然大量出血、长期反复出血。
2. 病机表现
① 血脉空虚,不得荣润——面色苍白,舌色枯白,脉微或芤。
② 血液亡失,心脏、清窍失养——心悸、头晕、眼花。
③ 气随血脱,阳气失却温养——肢体逆冷。
三、气滞类证
(一)气滞证:胀闷、疼痛感
1. 病因
① 病理性产物阻塞: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
② 气机阻滞,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外伤闪挫。
③ 阳气虚弱,阴寒凝滞——气机不畅。
2. 病机表现
① 不通则痛——胀闷疼痛、窜痛、攻痛。
② 痛则不通——暧气、肠鸣、矢气可使胀、痛等症缓解。
③ 情志不舒加重气滞——随情志波动。
④ 气机不利,脉气不舒——脉弦。
(二)气逆证
1. 感受外邪,痰浊壅滞,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咳喘。
2. 痰食停胃,外邪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呃逆暧气、恶心呕吐。
3. 郁怒伤肝,阴不制阳,升发太过——【肝气上逆】。
① 头痛眩晕、昏厥。
② 气火上逆,血随气逆——呕血。
(三)气闭证
1. 病因:外感邪气、七情过激、中风惊风。
2. 病机表现:
① 心齊闭阻——神志不清。
② 气机闭塞,神明失用——突然昏倒。
③ 九窍闭阻——牙关紧闭,二便不通。
④ 痰气交阻,肺失宣降——气粗痰鸣。
⑤ 疲火郁闭——脉弦,滑数,或伏而不见。
四、血瘀证:痛、肿块、瘀血、色脉
1. 病因
① 跌仆外伤,离经之血未排出消散。
② 气滞血行不畅。
③ 气虚无力运血,血脉瘀滞。
④ 寒凝血脉。
⑤ 湿热、痰火阻遏,脉络不通。
⑥ 热壅血脉,煎熬血液,血行不畅。
2. 病机表现
① 寒邪瘀滞,不通则痛——刺痛拒按,痛有定处。
② 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肿块。
③ 夜间阴血凝滞更甚——疼痛夜间加剧。
④ 瘀在肌肤组织间——局部青紫,唇舌爪甲紫暗。
⑤ 瘀在腹腔内——瘕积(坚硬有形,推之不移,按之疼痛)。
⑥ 瘀久肌肤失养——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⑦ 瘀阻脉络——皮肤红丝如缕,腹部青筋,小腿青筋蜷曲。
⑧ 血不循经——出血色紫暗或夹块,反复不已
⑨ 瘀阻冲任——经闭,痛经。
⑩ 血脉不利——脉细涩。
五、血热证:色、质
1. 病因:气郁化火、房劳过度、阴亏火旺、嗜酒辛辣。
2. 病机
① 热伤血脉,迫血妄行——各种出血证,血色鲜红,质稠。
② 热扰心神——心烦失眠。
③ 热盛伤津——口渴。
④ 血流涌盛,脉行加速——脉弦数有力。
六、血寒证
1. 病因:感受寒邪,寒凝血脉——血寒证。
2. 病机
① 脉道收引,血行不畅——局部冷痛,肤色紫暗。
② 阳气被遏,肌肤失煦——形寒肢冷。
③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喜暖怕冷,得温痛减。
④ 寒客血脉,宫寒血凝——少腹冷痛,经血紫暗,夹有血块。
⑤ 气血运行受阻——舌淡暗苔白,脉沉迟涩。
七、气血同病证类
(一)气滞血瘀证
1. 病因:情志不遂、外邪侵袭、跌仆损伤——气滞血瘀证。
2. 病机表现:
气滞:① 肝气郁滞——胸胁胀闷走窜疼痛。
② 疏泄失职——性情急躁。
血瘀:① 瘀积胁下——胁下痞块。
② 瘀阻气机——疼痛益甚,刺痛,拒按。
③ 肝疲血阻——痛经,甚至闭经。
④ 瘀血内阻——舌紫脉涩。
(二)气虚血瘀证
1. 病因:久病年高、中风偏瘫、素体虚弱久坐不动。
2. 病机表现:
气虚:身倦无力,少气懒言,面色淡白;运血无力——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血瘀:瘀阻脉络——面色晦滞;不通则通——刺痛拒按不移。
(三)气血两虚证
1. 病因:禀赋不足、劳倦太过、饮食失调、久病失养、失血过多。
2. 病机表现:
① 气虚——少气懒言,乏力自汗。
② 血虚——心悸失眠、唇甲淡白,脉细弱。
③ 头目失养——头晕目眩。
④ 肌肉失养——形体瘦弱。
⑤ 面舌失荣——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
(四)气不摄血证
1. 病因:久病气虚、慢性失血。
2. 病机表现:
① 血溢于胃肠:吐血,便血。
② 血溢于肌肤:皮下瘀斑。
③ 冲任不固:月经过多或崩漏。
④ 气虚血耗:气短,乏力,倦怠,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
(五)气随血脱证
1. 病因:肝胃肺宿疾、外伤或崩漏。
2. 病机表现:
① 气脱——不能上荣于面——面色苍白。
② 亡阳——不能温煦四肢——手足厥冷。
③ 不能温固肌表——冷汗淋漓。
④ 神随气散,神无所主——晕厥。
⑤ 舌色淡,脉微欲绝,或脉浮大而散。
第二节   辨津液证候
一、痰证
1. 病因:
① 熬津成痰:五志化火、虚火迫肺。
② 水湿不运,壅滞成痰:脾胃虚弱、饮食不节。
③ 积久成痰:肾虚水泛。
④ 外感六淫:肺脾失常,水聚成痰。
2. 病机表现:苔腻,脉滑
① 痰阻于【肺】,肺失宣降——咳喘胸闷,喉痰鸣,咳疲。
② 疲留于【胃】,胃失和降——脘痞纳呆,恶心。
③ 痰阻于【中】,清阳不升——眩晕。
④ 痰阻【经络】,血运失常——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⑤ 痰结皮下【肌肉】,凝结成块——皮下结节。
⑥ 痰结于【喉】——咽有物梗感。
⑦ 痰结于【颈】——瘰疬、瘿瘤。
⑧ 痰结于【乳】——癖。
⑨ 疲结【四肢】——痰核。
一、饮证病因:
1. 外邪侵袭影响脏腑气化水液。
2. 中阳素虚水液传输敷布障碍。
3. 复因饮食不慎,或外邪侵袭。
饮停各部位的表现。
1. 痰饮(胃肠)
① 胃失和降——泛吐清水。
② 阻遏气机——脘腹痞胀。
③ 饮邪羁留胃腑——胃中有振水音。
④ 饮邪走肠——肠间水声辘辘。
⑤ 饮邪内阻,清阳不升——头晕目眩。
⑥ 口淡不渴,苔白滑,脉沉滑。
2. 支饮(心包):凌心射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胸闷心悸。
3. 悬饮(胁下):压迫肺脏——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
4. 溢饮(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肢节疼痛。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四饮
① 痰饮——饮停【胃肠】(肠间沥沥有声;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
② 支饮——饮支【胸膈】,凌心射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心悸)。
③ 悬饮——饮流【胁下】,压迫肺胀(肋间饱满,咳睡引痛)。
④ 溢饮——饮溢【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二、水停证
1. 病因:外邪侵袭、正气号虚、瘀血内阻、久病肾虚——肺脾肾气化失职——水停证。
2. 病机表现:
① 水液泛滥肌肤——水肿,身体困重。
② 水液停聚腹部——腹水,腹部膨隆,叩之音浊。
③ 膀胱气化失职——小便不利。
④ 水湿内停——舌淡胖,苔白滑,脉濡。
三、津液亏虚证
1. 病因:
① 津液化生无源(脾胃虚弱、长期食少)。
② 津液大量丧失(热盛耗伤津液、汗吐下太过)。
2. 病机表现:
① 上不润口咽——口燥咽干,唇燥而裂。
② 下不化小便、润大肠——尿少便干。
③ 外不濡肌肤——皮肤干燥枯槁或枯瘪。
④ 内可越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
一、心血虚证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淡白,脉细无力。
病因:脾虚生化乏源、失血过多、劳心耗血、久病失养——心血虚。
① 心血不足,心体失养——心悸怔忡。
②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失眠多梦。
③ 血虚头面失荣——头晕,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淡白。
④ 血少脉道失充——脉细无力。
二、心阴虚证
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因:①思虑太过,喑耗心血。②热病后期,耗伤心阴。③肝肾阴亏,累及于心。
病机表现:
1. 心阴亏少,心失所养,心动失常——心悸怔忡。
2. 虚及心神——失眠多梦,心烦。
3. 阴不制阳,虚热内生。
① 虚热扰心——五心烦热,午后潮热。
② 睡则阳气入阴,营阴受蒸——盗汗。
③ 虚热上炎——两颧发红。
④ 舌红少津,脉细数。
相同
不同
心血虚
心与心神失养:①心悸。②失眠。③脉细
以血虚色白为特征,无热象,脉细无力,面唇舌指甲淡白,头晕,眼花,健忘。
心阴虚
以阴虚色赤为特征,有热象,脉细数,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津少苔。
三、心气虚证
心择怔忡,自汗,胸闷气短,面色淡白,舌淡,脉弱无力。
病因:①素体久虚。②久病失养。③年老脏衰。④先天不足。
病机表现:
1.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体失养——心悸怔忡。
2. 气虚卫外不固——自汗。
3. 宗气运转无力——胸闷气短。
4. 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充——面色淡白,舌淡。
5.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脉弱无力。
6. 脉气不相接续——脉结代。
四、心阳虚证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胸痛,畏寒肢冷,面色耽白,自汗,舌淡胖,苔白滑,脉微、沉迟、结代。
病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他病及心损伤心阳——心阳虚。
病机表现:
1. 心阳无力鼓动,心动失常——心悸怔忡。
2. 阳虚寒自生,经脉不畅——胸闷气短,胸痛。
3. 阳虚寒盛: ① 温胞失职——畏寒肢冷,面色晄白。
② 卫外失固——自汗。
③ 水气凝结于内——舌淡胖,苔白滑。
4. 无力鼓脉——脉微、沉迟、结代。
五、心阳暴脱证
心痛剧烈,口唇青紫,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衰微,面色苍白,神志模糊,甚则昏迷,脉微欲绝。
病因: 1. 心阳虚进——步发展。
2. 寒邪暴伤心阳。
3. 痰瘀阻塞心脉。
4. 失血亡津,阳随阴脱。
病机表现:
① 阳气衰亡:①不能卫外——冷汗淋漓。②不能温煦肢体——四肢厥冷。
② 宗气外泄,不能助肺行呼吸——呼吸衰微。
③ 阳气外泄,失却温煦行血之能,脉道失充——面色苍白。
④ 血行不畅,瘀阻心脉——心痛剧烈,口唇青紫。
⑤ 心失温养,神散不收——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⑥ 阳气外亡,无力鼓脉——脉微欲绝。
相同
不同
心气虚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悸,胸闷,气短,自汗,动则尤甚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心阳虚
心悟怔忡,心胸憋闷,心痛,畏寒肢冷,面色拥白,面唇青紫,舌淡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心阳
暴脱
突发心痛剧烈,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困难,甚则神昏,脉微欲绝
六、心火亢盛证
心胸烦闷,失眠,甚至狂躁谵语,面赤,口渴,吐血衄血,肌肤疮疡红肿热痛,尿黄,小便赤涩灼痛,便干,脉数有力。
❖病因:①火热内侵,气郁化火。②嗜食肥甘,化生火热。
❖病机表现:
① 心火内炽——心胸烦闷。
② 内扰心神——失眠,至狂躁谵语。
③ 里热实盛——面赤,口渴,尿黄,便干,脉数有力。
④ 火热循经上扰——舌尖红绛,口舌生疮,糜烂疼痛。
⑤ 心火下移小肠——小便赤涩灼痛。
⑥ 心火炽盛,血热妄行——吐血,衄血。
⑦ 火毒壅滞脉络,局部气血不畅——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七、心脉痹阻证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刺痛,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闷痛,痰浊内盛;或痛剧,得温痛减,伴见寒盛;或胀痛,发作和情志有关,伴见气机郁滞。
病因:正虚心阳不振、瘀血阻滞、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病机表现:
1. 心阳不振,失于温养,心动失常——心悸怔忡。
2. 阳气不宣,血行无力,心脉痹阻——心胸憋闷疼痛。
3. 手少阴心经经气不利——痛引肩背内臂。
4. 瘀阻心脉——剌痛,入夜尤甚,固定不移,
5. 痰阻心脉——闷痛,痰浊内盛。
6. 寒凝心脉——痛剧,得温痛减,伴见寒盛。
7. 气滞心脉——胀痛,发作和情志有关,伴见气机郁滞。
分型
相同
不同
瘀阻心脉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痛引肩背内
臂,时发时止
刺痛,面舌唇青紫,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痰阻心脉
闷痛,体胖痰多,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滑
寒凝心脉
冷痛,突发剧烈,形寒肢冷,得温可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紧
八、痰蒙心神证
病因:
(1)湿浊酿痰,隨气机。
(2)情志不遂,气郁生痰。
(3)痰浊内盛,夹风内扰。
分型:
1. 癫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痴呆,失常、喃喃自语。病因: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浊上蒙心窍。
病机表现:
(1)肝气郁结、疏泄失职——精神抑郁、表情淡漠。
(2)心神受伤、不能自主——痴呆,失常、喃喃自语。
2. 痫证:突然仆地、口吐痰诞,目睛上吊、手足抽搐,喉中痰鸣、做猪羊叫。
病因: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伏,肝风夹痰,上蒙心窍。
病机表现:
(1)痰随风升、上迷心窍——突然仆地、口吐痰涎。
(2)肝风内动、目急筋紧——目睛上吊、手足抽搐。
(3)喉中痰涌、痰为气逆——喉中痰鸣、做猪羊叫。
3. 痰厥:
病因:疲油郁遏中焦,清阳不升。
病机表现:上迷心窍——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不省人事。
九、痰火扰神证
病因:
1. 气郁化火,熬津成痰。
2. 外感湿热,蕴成痰火。
3. 邪热灼津,痰火内生。
病机表现:
1. 外感热病:神昏谵语,躁扰发狂,发热,面红目赤,呼吸气粗。
① 里热蒸腾,充斥肌肤-发热。
② 里热蒸腾上炎——面红目赤,呼吸气粗。
③ 痰火扰乱心神——神昏谵语,躁扰发狂。
2. 内伤杂病:痰火内盛,闭扰心神——轻则心烦失眠;重则发狂,哭笑无常,谵妄打 骂。
3. 热灼津伤——便秘尿黄。
4. 疲火内盛——吐痰黄稠,或喉间痰鸣。
5. 痰阻气机——胸闷。
6.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相同
不同
痰蒙心神
神志异常,神昏,舌苔厚腻
以痰油盛为主,癫病,抑郁,痴呆,错乱
痰火扰神
以痰火倶盛为主,狂病,狂躁,谵语,打骂
十、瘀阻脑络证
❖病因:头部外伤、久病入络——瘀阻脑络。
❖病机表现:
1. 瘀血阻滞脑络——头痛如刺,固定不移。
2. 气血不得正常输布,脑失所养——头晕时作,甚则昏不知人。
3.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养——健忘,失眠,心悸。
4. 内有瘀血——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一、肺气虚证
病因:①久病晐喘,耗伤肺气。②脾失健运,土不生金。病机表现:
1. 宣降失职,气逆于上——咳喘无力,少气短息。
2. 宗气虚,呼吸功能减弱——语声低怯。
3. 动则耗气——动则咳喘加重。
4. 气不布津,聚而为痰——吐痰清稀。
5. 腠理不密,卫表不固——自汗、畏风,容易感冒。
6. 气虚,功能减弱——面色淡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
一、肺阴虚证
病因:燥热伤肺、痨虫蚀肺、汗出伤津、久病咳喘、烟酒辛辣、年老阴亏。
病机表现:
1. 虚火灼肺,清肃失职——干咳无痰,痰少而黏,难咳。
2. 虚火伤及肺络——痰中带血。
3. 咽喉失润,虚火熏灼——声音嘶哑,失音(金破不鸣)。
4. 虚火内扰——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5. 阴虚内热,阴虚失养——形体消瘦。
6. 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风寒犯肺证
病因:风寒外邪侵袭肺卫——风寒束肺。病机表现:
1. 肺气失宣
① 肺气上逆——咳嗽。
② 肺津不布,聚津成痰——咳吐痰液清稀。
③ 肺窍不利——鼻塞流涕。
2. 卫表被束
① 肌表失温——微恶风寒。
② 卫阳被遏——发热(较轻)。
③ 寒凝经络,经气不利——头身疼痛。
④ 寒性收引,腠理闭塞——无汗。
⑤ 舌苔薄白,脉浮紧。
四、风热犯肺证
病因:风热袭肺,肺卫失宣——风热犯肺。病机表现:
1. 侵袭于肺
① 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咳嗽。
② 风热灼伤津液——痰稠而黏。
③ 鼻窍不利——鼻塞,流油涕。
④ 风热上扰,咽喉不利——咽痛。
2. 卫表受邪
① 肺卫受邪,卫气抗邪——发热。
② 卫气郁遏,肌表失温——恶寒(轻)。
③ 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五、燥邪犯肺证
病因:时处秋令,燥邪为患;风温之邪,化燥伤津——耗伤肺津、肺卫失和。
病机表现:
1. 伤肺
① 肺失滋润,清肃失职——干咳,痰少难咯。
② 咳伤肺络——胸痛咳血。
③ 失于滋润——口唇鼻咽干燥。
2. 伤津——尿源不足——小便少
3. 袭表
① 肠道失润——大便干燥。
② 卫气失和——发热,微恶风寒——少汗,脉浮数(温燥);无汗,脉浮紧(凉燥)。
③ 苔薄而干,少津。
相同
不同
风寒
犯肺
外感新病,均见咳嗽,兼有表证,恶寒发热,脉浮
主证
兼证
舌脉
咳嗽,咳痰清稀
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身痛无汗,鼻流清涕
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
犯肺
咳嗽,咳黄黏痰
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痛,口干渴,鼻塞流黄浊涕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燥邪
犯肺
干咳无痰,痰少而黏,不易咳出,甚则痰中带血
干燥及表证,口鼻咽舌干燥,恶寒发热
苔燥,脉
相同
不同
肺阴虚
干咳无痰,
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
主证
发病
兼证
舌脉
内伤久病,四季可见
阴虚证
舌红少苔,脉细数
邪肺
燥犯
外感新病,多见秋季
干燥及表证
苔燥,脉浮
六、肺热炽盛证
病因:风热外邪入里、风寒入里化热——肺热炽盛。
病机表现:
1. 邪热壅肺
① 肺失清肃,气逆于上——咳嗽气喘。
② 肺热上熏咽喉,气血壅滞——咽喉红肿疼痛。
③ 肺开窍于鼻,邪热迫肺,肺气不利——鼻煽气灼。
2. 里热炽盛
① 里热蒸腾——发热。
② 热盛伤津——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③ 舌红苔黄,脉数。
七、痰热壅肺证
病因:邪热犯肺,炼液成痰;宿痰内盛,郁而化热——痰热壅肺。
病机表现:
1. 肺失清肃
①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息粗。
② 肺气郁闭——鼻煽气灼。
③ 肺为贮痰之器——咳痰黄稠。
2. 里热炽盛
① 热迫血亡行——咳血,衄血。
② 里热蒸腾,发热。
③ 热盛伤津——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④ 扰及心神——烦躁不宁。
⑤ 阻滞肺络——气滞血壅,肉腐血败——咳吐膝血腥臭痰,胸痛。
相同
不同
舌脉
肺热炽盛
肺实热证,发热口渴,咳喘气粗,甚则鼻翼煽
动,胸痛,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数
但热无痰或少痰为主,咽喉红肿热痛,鼻息灼热
脉洪数
痰热壅肺
痰热俱盛为主,咳黄黏痰量多,喉中痰鸣,甚则咳吐脓血腥臭痰
苔黄腻,脉滑数
八、寒痰阻肺证
病因:
1. 素有痰疾,复感寒邪,内客于肺。
2. 外感寒湿,侵袭于肺,转化为痰。
3. 脾阳不足,寒从内生,聚湿成痰。
病机表现:
1. 痰湿阻肺,肺气上逆——咳嗽痰多,色白而黏易于咳出。
2. 痰阻气道,痰为气激——喉中痰鸣。
3. 痰湿阻滞气机,肺气不利——胸闷。
4. 寒邪外袭,温煦不能——形寒肢冷,恶寒。
5. 寒不伤津——咳痰色白质清稀。
6. 舌淡,苔白腻或滑,脉弦或滑。
九、饮停胸胁证
病因:
1. 中阳素虚,气不化水,水停为饮。
2. 外邪侵袭,肺失通调,水液失布。
3. 停聚为饮,流注胸腔,饮停胸胁。
病机表现:
1. 气机阻滞——胸胁饱满疼痛。
2. 肺失宣降——息短,咳喘。
3. 胸胁经气不利——咳嗽、呼吸转侧牵引胁痛。
4. 饮邪阻遏,清阳不升——头晕目眩。
5. 脉沉弦,苔白滑。
十、风水相搏证
病因:风侵肺卫——宣降失常,通调失职——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滥肌肤。
病机表现:
1. 风为阳邪,上先受之——眼睑头面先肿,上半身肿甚。
2. 风性善行而数变——遍及全身,来势迅速。
3. 上焦不宣,气化失司——小便短少。
4. 风邪夹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5. 风邪夹热——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第三节  辨脾病证候
一、脾气虚证
腹胀纳少,腹胀愈甚,大便溏薄,水肿,体胖,肢体倦怠,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因:①饮食不节。②寒湿侵袭。③劳倦过度。④忧思日久。⑤禀赋不足。⑥年老体   衰。⑦大病久病。
病机表现:
1. 健运失职
① 输精散精无力,水谷不运——腹胀纳少。
② 食后脾气愈困——腹胀愈甚。
③ 食入不消,清油不分而下——大便溏薄。
④ 水湿不运,泛滥肌肤——水肿,体胖。
2. 气虚机体功能低下
① 不能充四肢、肌肉——肢体倦怠,形体消瘦。
② 面部失荣——面色萎黄。
③ 宗气也虚——少气懒言。
3. 舌淡,苔白,脉缓弱。
二、脾虚气陷证
病因:久泻久痢、劳累太过、孕产过多、产后失养——脾虚气陷。
病机表现:
1. 升举无力——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
2. 内脏失于固托
① 便意频频,肛门重坠,久泻不止。
② 甚或脱肛,子宫下垂。
3. 清气下陷,精微下走膀胱——小便浑油如米泔水。
4. 清阳不升,头目失养——头晕目眩。
5.  脾气虚弱,健运失司——食少,便溏。
6.  气虚——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白无华,舌淡白,脉缓弱。
三、脾阳虚证
病因:脾气虚发展、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寒、火不暖土——脾阳虚。
病机表现:
1.脾失健运:运化失权——纳少腹胀,大便稀溏。
2.水湿下注
①泛滥肌肤——肢体浮肿。
②带脉失约——带下清稀量多。
3.中寒内生
①寒凝气滞——腹痛喜温喜按。
②阳虚失温——形寒肢冷,面白无华或虚浮。
③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四、脾不统血证
病因:久病气虚、劳倦过度、素体脾虚——脾不统血。
病机表现:
1.血溢脉外
①溢于胃肠——便血。
②溢于膀胱——尿血。
③溢于肌肤——肌衄。
④冲任不固——月经过多,甚则崩漏。
⑥运化失职——食少便溏。
⑦化源不足——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相同
不同
脾气虚
脾气虚为基础,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食后尤甚,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缓
消瘦或肥胖(略浮肿),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脾虚气陷
脘腹坠胀,内脏下垂
脾阳虚
腹痛隐隐,喜暖喜按,完谷不化,肢肿尿少,女人带下量多色白,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面色晄白
脾不统血
慢性出血,崩漏,皮下紫斑,色淡质稀
五、寒湿困脾证
病因:寒湿内侵、过食生冷、嗜食肥甘、湿洩内生——寒湿困脾。
病机表现:
1. 中阳受困
① 运化失司——脘腹痞闷胀满或痛,纳少,便溏。
② 胃失和降——泛恶欲吐。
2. 阳气被遏,水湿不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3. 土壅木郁,胆汁外溢——面目肌肤发黄而晦暗。
4.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妇女白带量多。
5. 湿性重浊,阻遏清阳——头身困重。
6. 口淡不渴,舌胖,苔白滑或白腻,脉缓弱或沉细。
共同
不同
寒湿困脾
①脘腹冷痛喜暖;
②纳呆,腹泻清稀;
③女人带下量多白;
④肢肿尿少;
⑤舌淡胖苔白,脉濡缓。
性质
病机
特点
实寒证
寒湿内盛,阻遏脾阳
腹痛拒按
脾阳虚
虚寒证
阳虚失于温
煦,寒湿内阻
腹痛绵绵喜按
六、湿热蕴脾证
病因:脾气虚弱、湿邪中阻、湿郁化热、外感湿热、嗜食肥甘、饮酒无度、酿成湿热。
病机表现:
1. 纳运失司,升降失常——脘腹痞闷,纳呆呕恶。
2. 热势急迫,湿阻气机——便溏不爽。
3. 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身目鲜黄,皮肤发痒。
4. 湿困肢体——肢体困重。
5. 湿遏热伏——身热不扬,汗出不解,尿黄。
6.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共同
不同
寒湿困脾
湿盛伤脾。
①脘腹胀闷;②纳呆呕恶;③便溏肢困;④身目发黄;⑤苔腻,脉濡
阴黄,腹痛喜暖拒按,便溏清稀,带下量多色白,肢肿尿少,舌淡胖,脉濡缓
湿热蕴脾
阳黄,皮肤发痒,口黏腻,大便不爽,身热不扬,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第四节   辨肝病证候
一、肝血虚证
病因: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失血过多、久病重病、失治误治——肝血虚。
病机表现:
1. 目失所养——目眩,视物模糊,夜盲。
2. 筋失所养——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瞷动,爪甲无华。
3. 血海空虚——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4. 面白无华,头晕,舌淡。
二、肝阴虚证
病因:
1. 情志不遂,化火伤阴。
2. 热病后期,灼伤阴液。
3. 肾阴不足,水不涵木。
病机表现:
1. 头目失于濡养——头晕眼花,耳鸣如蝉,目睛干涩,视力减退。
2. 筋脉失养——手足蠕动(阴虚动风手足蠕动,血虚生风手足震颤)。
3. 肝络失养,虚火内灼——胁肋隐隐灼痛。
4. 虚热内生:
① 阴不制阳——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
② 虚火上炎——面部烘热,颧红。
③ 阴液不上承——口干咽燥。
5. 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共同
不同
肝血虚
①头晕眼花。
②视力减退。
③脉弦细
以血虚为特征,无热象,雀盲,肢麻,关节拘急,爪甲不荣,女子月经量少,经闭,舌淡,脉弦细无力
肝阴虚
以阴虚为特征,有虚热之象,两目干涩,胁肋隐隐灼痛,面烘热或颧红,阴虚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三、肝郁气滞证
病因:精神刺激,情志不遂;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肝郁气滞。
病机表现:
1. 肝失疏泄——抑郁,善太息。
2. 肝经经气不利——胸胁小腹胀满疼痛'窜痛。
3. 气血失和——乳房作胀或痛。
4. 损伤冲任——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5. 气不行津,津聚为痰;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气。
① 结于咽喉——梅核气。
② 结于颈项―瘰疬、瘿瘤。
6. 气滞曰久,血行瘀滞——肝络瘀久——癥积结于胁下。
7. 苔白,脉弦。
四、肝火炽盛证(肝火上炎证)
病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他脏火热,累及于肝;火热内侵——肝火炽盛。
病机表现:
1. 火扰肝胆
① 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头晕胀痛,面红目赤。
② 肝失条达之性——胁下灼痛,急躁易怒。
③ 热扰神魂——失眠、多梦。
④ 肝热移胆,循经上冲——耳鸣耳聋、耳内流脓。
⑤ 热迫胆汁上溢→口苦。
2. 实火内炽
① 火邪灼伤津液——口渴,便秘,小便短赤。
② 迫血妄行——吐血,衄血。
③ 舌红苔黄,脉弦数。
五、肝阳上亢证
病因:
1. 素体阳盛,性急多怒。
2. 恼怒焦虑,气郁化火。
3. 暗耗阴液,肾阴素亏。
4. 房劳太过,年老阴亏。
病机表现:
1. 阴不制阳(肝阳升发太过)
① 血随气上逆——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② 热扰神魂——失眠、多梦。
③ 肝性失柔——急躁易怒。
2. 上实下虚——头重脚轻,行走有漂浮感。
3. 肝肾阴虚——筋骨失养——腰膝酸软无力。
4. 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脉弦细数。
共同
不同
头面症状突出。
①头晕胀痛。
②耳鸣,面红目
③急躁易怒。
④失眠多梦。
⑤舌红,脉弦数
性质
病机
特点
肝火
炽盛
实热证
火热之邪 侵袭,或气 郁化火
口苦口干,突发耳 聋、胁肋灼痛,甚则 吐血, 衄血
肝阳 上方
本虚标实 (上实下虚)
肝肾阴亏 于下,肝阳 亢扰于上
腰膝酸软,头重脚 轻,舌红少津,脉弦 细数,或脉弦有力
六、肝风内动证
(一)肝阳化风证
病因:肝阳素亢、耗伤阴液、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阴虚阳亢,日久化风——肝阳化     风。
病机表现:
1. 肝阳亢逆无制
① 风阳上扰——目眩头摇欲仆。
② 血随肝风上逆,壅滞脉络——头痛。
③ 风动筋脉挛急——项强,肢体震颤。
④ 风阳窜扰肝经所络舌本——语言謇涩。
2. 风阳暴升,气血逆乱
① 肝风夹痰,蒙蔽清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痰鸣。
② 风痰窜扰经络,经气不利——歪僻不遂,语謇舌强。
③ 筋脉失养——手足麻木。
3. 肝肾阴亏,上实下虚——步履不稳。
4. 舌红,脉弦细有力。
(二)热极生风证
病因:热病后期、阴液耗伤、内伤久病、阴液亏虚——筋脉失养——热极生风。
病机表现:
1. 邪热燔灼肝经——筋脉拘急
① 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② 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2. 邪热内炽
① 邪热蒸腾——高热。
② 热传心包,心神被扰—轻则躁扰不安,如狂;重则神志昏迷。
3. 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三)阴虚动风证
病因:
1. 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2. 内伤久病,阴液亏虚。
3. 肾阴不足,水不涵木。
病机表现:
1. 筋脉失养——手足蠕动。
2. 肝络失养,虚火所灼——胁肋隐隐灼痛。
3. 头目失于滋润——头晕眼花,耳鸣如蝉;目干涩,视力减。
4. 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五心烦热,午后潮热。
5. 虚火内灼营阴——盗汗。
6. 虚火上炎——面部烘热,颧红。
7. 阴液不能上承——口干咽燥。
8. 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四)血虚生风证
病因:久病血虚、急慢性失血。
病机表现:
1. 目失所养——目眩,视物模糊,夜盲。
2. 筋失所养
① 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
② 手足震颤,肌肉瞷动。
3. 血海空虚——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4. 面白无华,头晕,舌淡,脉细。
共同
不同
以'动摇'为特点,眩晕,抽搐,震颤
主证
兼证
肝风内动
肝阳化风
本虚标实
突然昏仆,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眩晕欲仆,步履不正,头晕头胀,肢麻,项强头摇,中风,舌红,脉弦细有力
热极生风
实热
高热抽撞,角弓反张,两目上视,颈项强直
神昏,口渴,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有力
阴虚动风
虚证
手足蠕动,面部烘热,颧红
肝阴虚,目干混,视力减,午后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血虚生风
虚证
肢体震颤,瞷动,手足拘急
肝血虚,肢麻,皮肤瘙痒,舌淡,脉细弱
七、寒滞肝脉证
病因:感受外寒、寒凝肝经。
病机表现:
1. 肝经寒凝气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挛急——少腹冷痛,巅顶冷痛,牵引睾丸坠胀冷痛。
2. 寒邪伤阳
① 阳气不布——形寒肢冷。
② 寒则气血凝滞——痛喜温恶寒。
3. 舌淡苔白,脉沉紧、弦紧。
第五节  辨肾病证候
一、 肾阳虚证
病因:素体阳虚、年老体虚、久病不愈、房事太过、他病及肾——肾阳虚。
病机表现:
1. 生殖功能减退——阳痿早泄,精冷,宫寒不孕。
2. 膀胱开合失司——小便频多,夜尿。
3. 火不暖土,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度―便漓,五更泻。
4. 阳虚阴盛
① 腰膝失于温养——腰膝酸冷。
② 形体失煦——形寒肢冷,以下肢发冷尤甚。
③ 气血温运无力,面失所荣——面色晄白。
④ 肾阳虚意,浊阴弥散肌肤——皮肤黧黑。
⑤ 阳虚不能鼓舞精神——神疲乏力。
二、 肾虚水泛证
病因:久病伤阳、素体阳虚。
病机表现:
1. 化尿无权——尿少。
2. 气化失权,水湿内停——水肿,按之没指。
3. 水湿趋下——水肿以下部尤甚。
4. 水湿犯脾,运化失常——腹胀。
5. 水气凌心,抑遏心阳―心悸。
6. 寒水射肺,肺失宣降——咳喘,痰鸣。
7. 阳虚失煦——畏寒肢冷,腰膝酸冷。
8.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三、 肾阴虚证
病因:
1. 禀赋不足,肾阴素亏。
2. 虚劳久病,耗伤肾阴。
3. 年老体弱,阴液自亏。
4. 房劳过度,阴精内损。
5. 热病后期,消灼肾阴。
6. 过服温燥,劫夺肾阴。
病机表现:
1. 失于濡养
① 脑髓官窍骨骼——健忘、齿松发脱,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② 阴亏经水乏源——月经量少,闭经。
2. 虚热内生——潮热盗汗,颧红,骨蒸。
3. 阴虚火旺
① 虚火扰动精室,精关不固——遗精,早泄。
② 虚火旺盛,迫血妄行——崩漏。
③ 失于滋润充养肌体——口燥咽干,形体消瘦。
④ 虚火上扰心神——烦热失眠。
4.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四、 肾精不足证
病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劳损、房事不节。
病机表现:
1. 不能化生气血充肌长骨 ①小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
②囟门迟闭,骨骼痿软。
2. 不能充实髓海——智力低下。
3. 无以养发,养齿——发脱,齿摇。
4. 精少髓亏,耳失濡养——耳鸣,耳聋,健忘,神情呆钝。
5. 精亏骨骼失养——两足痿软,动作迟钝。
6. 生殖无源——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
7. 舌淡,脉细弱。
五、 肾气不固证
病因:①先天不足。②年幼肾虚。③年老体弱。④肾气衰退。⑤早婚伤肾。⑥房劳过  度。⑦久病劳损。
病机表现:
1. 肾失封藏
① 膀胱失约:小便频数清长,尿后余沥不尽;夜尿频多,遗尿,小便失禁。
② 精关不固——滑精、早泄。
③ 冲任失固——月经淋沥不断。
④ 带脉失约——带下清稀量多。
⑤ 胎元不固——胎动不安,滑胎。
2. 肾气亏虚,失于充养——腰膝酸软,耳鸣失聪,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六、 肾不纳气证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一、胃气虚证
❖表现:胃脘隐痛,痞胀,纳差,食后腹胀,嗳气,肢体倦怠,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气懒言。
病因:①饮食不节。②饥饱失常。③劳倦过度。④久病失养、他病影响。
病机表现:
1. 胃气失和,气滞中焦——胃脘隐痛,痞胀,纳差。
2. 食后不担腐熟之任——食后腹胀。
3. 胃气上逆——暧气。
4. 气虚,机体功能低下。
① 不能充达肌肤、四肢——肢体倦怠,形体消瘦。
② 面部失荣——面色萎黄。
③ 宗气不足——少气懒言。
二、胃阳虚证
表现:胃脘冷痛,绵绵不休,时作时止,食少脘痞,呕吐清水痰涎、未消化食物,得  温、得食、按压后痛减,形寒肢冷,面白无华或虚浮,舌淡胖,脉沉迟。
病因:
1. 饮食失调,嗜食生冷。
2. 过用苦寒、泻下之品。
3. 脾胃素弱,阳气自衰。
4. 久病失养,他病影响。
病机表现:
1. 脾胃失健
① 腑气凝滞——胃脘冷痛,绵绵不休,时作时止。
② 腐熟不能——食少脘痞。
③ 胃气上逆——呕吐清水痰涎、未消化食物。
2. 中寒内生
① 寒凝气滞——得温、得食、按压后痛减。
② 阳虚温煦失职——形寒肢冷,面白无华或虚浮。
3. 舌淡胖,脉沉迟。
三、胃阴虚证
病因:
1. 温病后期,胃阴耗伤。
2. 气郁化火,灼伤胃阴。
3. 吐泻太过,伤津耗液。
4. 过食辛辣,耗伤胃阴。
5. 过服温燥,耗伤胃阴。
病机表现:
1. 胃失濡润
① 虚热郁胃,胃气失和——胃脘隐痛,脘痞嘈杂。
② 胃纳失权——饥不欲食。
③ 胃气上逆——干呕呃逆。
2. 阴虚内热
① 阴不上承——口燥咽干。
② 不能下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③ 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四、胃热炽盛证
病因:
1. 过食辛辣,化热生火。
2.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3. 邪热犯胃,胃火过旺。
病机表现:
1. 热扰于胃,胃失和降——胃脘灼痛,拒按。
2. 腐熟功能亢进——消谷善饥。
3. 胃火循经上扰——牙龈红肿疼痛,甚则化脓溃烂。
4. 胃中浊气上逆——口臭。
5. 热伤津液——渴喜冷饮。
6. 肠道失润——大便秘结。
7. 血热妄行——齿衄。
8. 津伤尿源不足——小便短黄。
9. 舌红苔黄,脉滑数。
五、寒饮停胃证
病因:
1. 饮食不节,嗜饮无度。
2. 手术创伤,劳倦内伤。
3. 中阳不振,脾失健运。
病机表现:
1. 阻遏气机——脘腹痞满。
2. 饮邪羁留胃腑——胃中有振水音。
3.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清水痰涎。
4. 饮邪内阻,清阳不升——头晕目眩。
5. 水饮内停——口淡不渴,苔白滑,脉沉弦。
六、寒滞胃肠证
病因:过食生冷、脘腹受寒。
病机表现:
1. 胃失和降
① 寒性收引,气机凝滞——胃脘冷痛,甚或痛势急。
②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③ 寒得温则散——得温痛减,得寒痛剧。
④ 吐后气滞暂时舒缓——吐后胃痛暂减。
2. 中阳不足
① 水饮不化,随气上逆——口泛清水,不渴。
② 机体失温——畏寒肢冷,面白或青。
3. 舌淡苔白,脉弦或沉紧。
七、食滞胃肠证
病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素体胃虚、饮食不慎。
病机表现:
1. 胃失和降
① 胃滞不通——胃脘胀痛,拒按。
② 食积于内,拒于受纳——厌食。
③ 腐浊之气上逆——暖腐吞酸。
④ 胃气上逆——呕吐,吐物酸腐。
⑤ 吐后胃气暂时舒畅——吐后胀痛得减。
2. 食滞肠腑,传导失职——腹痛矢气频频,泻下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
3. 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八、胃肠气滞证
病因:情志不遂、外邪内侵、病理产物、病邪停滞——胃肠气滞。
病机表现:
1. 传导通降失司——脘腹胀痛、窜痛。
2. 胃气上逆——暧气、欲吐。
3. 肠道气机不畅——肠鸣、矢气、欲泻不爽。
4. 嗳气、矢气使气机暂通——暧气、矢气后胀痛减轻。
5. 胃肠气滞重症。
① 暧气、矢气,肠鸣停止,便秘。
② 腑气不通——胀痛剧烈。
6. 苔厚,脉弦。
九、虫积肠道证
病因:饮食不洁、误食虫卵。
病机表现:
1. 吮吸精微——胃中嘈杂,嗜食异物,面黄体瘦。
2. 扰动——腹痛时作,随大便排虫。
3. 扭结成团,阻塞不通——腹痛,扪之有条索状块。
4. 侵入胆道,气机逆乱——剧痛,吐蛔。
5. 酿生湿热——鼻痒,蚧齿,面部白斑。
6. 蛔居肠道,肺有外应——白睛蓝斑。
十、肠热腑实证
病因:邪热炽盛,汗出过多;误用发汗,津液耗损。
病机表现:
1. 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
2. 实热炽盛——高热,汗出,尿短赤。
3. 阳明经气旺于日晡——日晡潮热。
4. 燥屎内结,邪热迫津下泄——热结旁流,泻下稀水臭秽。
5. 邪热上扰心神——神昏谵语。
6. 舌红苔黄厚而干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数有力或沉实有力。
十一、肠燥津亏证
病因:
1. 素体阴亏,或年老阴亏。
2. 嗜食辛辣,汗吐下太过。
3. 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
病机表现:
1. 肠道失润,传导不行——大便秘结,难以排出,数日一行。
2. 秽浊之气上逆——口臭。
3. 腑气不通,清阳被扰——头晕。
4. 阴津亏损,不能上承——口干咽燥。
5. 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十二、肠道湿热证
病因:暑湿热毒之邪侵犯肠道;饮食不节,进食腐败物。
病机表现:
1. 湿热阻滞大肠,传导失职——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色黄臭秽。
2. 湿热壅阻气机——腹中疼痛。
3. 火热急迫,熏蒸肠道——腹中急迫感,肛门灼热。
4. 热伤津液——口渴,尿短黄。
5. 热蒸于外——身热。
6.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十三、膀胱湿热证
病因:外感湿热,侵袭膀胱;嗜食辛辣,化生湿热——膀胱湿热。
病机表现:
1. 气化失职
① 气化不利,下迫尿道——尿频、尿急、尿痛,色黄赤。
②  湿热久恋,灼津成石——尿中砂石。
2. 湿热内阻
① 湿热内蕴,津液被灼——小便短少。
② 湿热伤及血络——尿血。
③ 湿热郁蒸——发热。
④ 下焦湿热波及腰府―腰痛。
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十四、胆郁痰扰证
病因:
1.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2. 灼津为痰,痰热互结。
3. 内扰心神,胆气不宁。
病机表现:
1. 痰热内扰
① 胆气不宁——胆怯易惊。
② 内扰心神——烦躁不安,惊悸失眠,多梦。
2. 胆失疏泄
① 气机不利——胸胁胀闷,善太息。
② 热循经上扰——头晕目眩。
③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呕恶。
④ 热迫胆气上逆——口苦。
⑤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一、心肾不交证
病因:①劳神太过,郁而化火,心肾阴伤。②虚劳久病,房事不节,阴亏阳亢。
病机表现:
1. 心火偏亢——心烦少眠,惊悸多梦。
2. 肾水不足
① 骨髓不充,脑髓失养——头晕耳鸣,健忘。
② 腰膝失养——腰膝酸软。
③ 虚火内盛,扰动精室——遗精。
④ 阴虚失润,虚热蕴蒸——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⑤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心肾阳虚证
病因:①心阳虚衰,病久及肾。②肾阳号虚,水气凌心。
病机表现:
1. 心阳不足
① 心失温养,鼓动无力——心悸怔忡。
② 运血无力,血行不畅——唇青,舌淡紫。
2. 阳虚形神失养——形寒肢冷,神疲乏力。
3. 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湿内停——肢体水肿,小便不利。
4. 苔白滑,脉沉细而微。
三、心肺气虚证
病因:①久病咳喘,耗伤,累及于心。体虚,劳倦太过,耗伤正气。
病机表现:
1. 心气虚
① 鼓动无力——心悸。
② 血行瘀滞——唇舌青紫。
2. 肺气虚
① 肃降无权,气机上逆——咳喘。
② 津液输布失调——痰液清稀。
③ 卫表不固―自汗。
3. 气虚——气短乏力。
4. 动则耗气——活动后诸症加剧。
5. 功能活动减弱——头晕神疲,语气低怯。
6. 胸中气机不畅——胸闷。
7. 血行无力——面色淡白。
8. 舌淡苔白,脉沉弱,结代。
四、心脾气血虚证(心脾两虚证)
病因:
1. 久病失调,思虑过度。
2. 饮食不节,生化不足。
3. 慢性失血,血亏气耗。
病机表现:
1.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2. 脾气虚弱
① 运化失健——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② 统摄无权——各种出血,月经病。
3. 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唇甲舌淡。
4. 舌淡嫩,脉细弱。
五、心肝血虚证
病因:思虑过度,失血过多;脾虚不化,久病亏虚。
病机表现:
1.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2. 肝血不足
① 目失所养——双目千涩,视物模糊。
② 爪甲、筋脉失养——爪甲不荣,肢体麻木,震颤拘急。
③ 冲任失调——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④ 头目失养——头晕目眩,面白无华。
3. 舌淡白,脉细。
六、脾肺气虚证
病因:
1. 久病咳喘,耗伤肺气。
2. 子病及母,影响脾气。
3.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4. 土不生金,累及于肺。
病机表现:
1. 肺气虚
① 宣降失职,气逆于上——晐喘曰久不止,气短。
② 气虚水津不布,聚湿生痰——痰多清稀。
2. 脾气虚
① 运化失职——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② 水湿不运,泛滥肌肤——面浮肢肿。
3. 土不生金,子盗母气
① 全身功能活动低下——声低懒言,乏力少气。
② 气虚运血无力,面失所养——面白无华。
③ 舌淡,苔白滑,脉细弱。
七、肺肾气虚证
病因:
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久病及肾。②房劳太过,先天不足,年老肾虚。
病机表现:
1. 肾气虚
① 降纳无权,气不归元——喘息短气,呼多吸少。
② 动则耗气——喘息加剧。
③ 宗气不足,卫表不固——自汗乏力,语声低微。
④ 肾虚骨骼失养——腰膝酸软。
⑤ 舌淡,脉弱。
2. 气虚及阳
① 肾阳衰微欲脱——喘息冷汗淋漓,面青肢厥。
② 虚阳外浮——脉大无根。
3. 气阴两虚
① 气虚——气短息促。
② 阴气虚内热——心烦,颧红咽干,舌红脉细数。
八、肺肾阴虚证
病因:①燥热、痨虫耗伤肺阴。②久病喘咳,损伤肺阴。③房劳太过,肾阴耗伤。
病机表现:
1. 肺阴虚
① 清肃失职——咳嗽。
② 阴虚火旺——痰少,甚则痰中带血。
③ 虚火熏灼咽喉——声音撕哑。
2. 肾阴虚
① 腰膝失养——腰膝酸软。
② 虚火扰动精室,精关不固——遗精。
③ 阴精不足,精不化血,血海空虚——月经量少。
④ 虚火迫血妄行——崩漏。
3. 金水不能互生
①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
② 骨蒸潮热,盗汗颧红。
③ 舌红少苔,脉细数。
九、肝火犯肺证
病因:
① 郁怒伤肝,气郁化火。②邪热内蕴,肝火炽盛。③邪热麵,郁而化火。病机表现:
1. 气火上逆犯肺
① 肺失清肃,气机上逆——咳嗽阵作。
② 津为火灼,炼液成疲——痰黄黏稠。
③ 火灼肺络,络损血溢——咯血。
2. 肝经气火内郁
① 肝失柔顺——胸胁灼痛,急躁易怒。
② 火邪上扰——头晕头胀,面红目赤。
③ 热蒸胆气上逆——口苦。
④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十、肝胆湿热证
病因:①感受湿热,嗜食肥甘。②脾失健运,湿浊内生。
病机表现:
1. 疏泄失职
① 气机不畅——胸胁灼热胀痛。
② 胆气上溢——口苦。
③ 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身目发黄。
④ 邪居少阳,枢机不利——往来寒热。
2. 脾胃升降,纳运失司——厌食,腹胀,呕吐,大便不调。
3. 湿热循经下注
① 女子带下黄秽,阴痒。
② 阴囊湿疼,睾丸肿痛。
③ 小便黄赤。
4.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十一、肝胃不和证
病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病机表现:
1. 肝气犯胃,胃失和降
① 胃脘、肝经气滞——胃脘胸胁胀满疼痛,窜痛。
②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
③ 胃纳失司——纳差。
④ 气火内郁犯胃——吞酸嘈杂。
2. 肝气郁滞,疏泄失职
① 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精神抑郁。
② 肝气郁结——苔薄白,脉弦。
③ 气郁化火,肝性失柔——急躁易怒,苔薄黄,脉弦数。
十二、肝郁脾虚证
病因:
1.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
2. 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3. 饮食不节,劳倦太过。
4.  损伤脾气,脾失健运。
5.  土反侮木,肝失疏泄。
病机表现: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横逆犯脾。
1. 经气郁滞——胸胁胀痛、窜痛。
2. 气机不畅——精神抑郁。
3. 肝失柔顺——急躁易怒。
4. 太息则气郁得舒——善太息。
5. 气机郁滞——纳呆腹胀。
6. 气滞湿阻——便溏不爽,肠鸣矢气。
7. 气滞于腹——腹痛。
8. 便后气机暂畅——泻后疼痛得以缓解。
十三、肝肾阴虚证
病因:
1. 久病失调,阴液亏虚。
2. 情志内伤,化火伤阴。
3. 房事不节,耗伤肾阴。
4. 温热病久,津液被劫。
病机表现:
1. 肝阴不足
① 肝络失养——胁部隐痛。
② 阴亏不足,冲任失充——女子月经量少。
2. 虚火上扰,心神不安——失眠、多梦。
3. 阴虚失润,虚火内炽——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4. 肾之阴精不足,耳失充养——耳鸣。
5. 髓海不足——健忘。
6. 腰膝失于滋养——腰膝酸软。
7. 虚火扰动精室,精关不固——遗精。
十四、脾肾阳虚证
病因:①久泻久痢,脾阳损伤。②水邪久踞,肾阳受损。
病机表现:
1. 脾失健运,排泄二便功能失职①久泻久痢不止。②五更泻。③甚则泻下清冷水液,完谷不化。
2. 水液代谢失常
① 无以温化水液,泛滥肌肤——水肿。
② 土不制水,反受其侮——腹胀如鼓。
③ 膀胱气化失职——小便短少。
3. 阳虚阴盛
① 腰膝失于温养——腰膝冷痛。
② 气机凝滞——下腹冷痛。
③ 面色魄白,形寒肢冷。
④ 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心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共同症状:
①畏冷肢凉,舌淡胖,苔白滑。②腰膝酸冷。③小便不利。④浮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拓睿播报】今日知识点,请查看!
疾病的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学精华汇总(颜之推敲整理)
中医辨证施治技巧
最容易学懂的:全篇脏腑辨证大全!
手太阴肺经病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