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社会科学 2012年第6期发布日期: 2012-07-07来源: www.xzbu.com 

   《社会科学》杂志2012年第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中国“和平发展”话语权探讨:争论与…
社区论坛:一种非均衡的博弈
当前亟需正确处理“劳资”利益关系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
“十一五”以来社会救助发展的回顾及…
经济人的“知识骚乱”
纳粹的上台与左翼的失败
中日韩关于海洋垃圾处理的国际纠纷问…
从确认到竞争:被选举权的民主建构
马克思对施蒂纳反对“自由主义”观点…

 
   摘 要:完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基础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共同构成,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基本要素,后者则是对前者的充分反映。具体而言,基础性指标包括投入类、过程类、产出类、效果类四大类指标;评价性指标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三大类指标,整个指标体系由20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组成。当其中所有评价性指标数值均可获得时,通过对各项指标值的计分,即可对某一时期内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绩效进行量化评分,通过对本期支出绩效的评价,可对下一期支出的改进与调整提供方向和依据,这对处于老龄化加速进程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将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对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公共支出作为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绩效评价是整个绩效管理的核心和重要手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支出的外延界定在于体现国家职能和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因此,社会保障支出也是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而在社会保障诸项制度中,社会保险制度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又因其涉及面最广而成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规模和制度负担也在加大,其支出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通过合理的支出评价,才能评判本期支出水平的合适与否,进而为下一期支出规模和结构提供调整方向。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原理
  本文以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研究构建起完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统称,它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就行为过程来说,它包括投入是否满足经济性要求、过程是否合规和合理;就行为结果而言,它又包括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行为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产生的影响。因此,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内涵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综合评价公共支出活动的“三性”,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所谓经济性,是指恰当质量和数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在恰当的时间使用,导致最低的相关成本。所谓效率性,是指一项计划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产出)与用于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的资源(投入)的关系。所谓有效性,是指计划实施达到预期目标或效果的程度。对于公共部门来说,有效性是对资金使用的价值进行衡量的最重要方面。因为即使资源的提供是有效率的,但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能使得公共服务的对象满意,仍然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公共支出活动进行绩效评价的前提,因此需要构建起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有效性指标共同组成的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公共支出绩效的高低。但由于这三大类指标有的是相对概念,有的无法直接度量,因此,要评价公共支出活动的“三性”,必须要寻找其它中间指标下文将其统一界定为“基础性指标”。,以反映出公共支出活动从开始投入到活动结束后所产生的影响为止的整个过程。结合绩效内涵的分析,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性指标可分为四大类,即投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产出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同时,还需使用这四类指标相互间的关系来考察公共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最终对公共支出进行绩效水平的量化评价。因此,评价公共支出的绩效须在这四类指标的基础上确定三类最终指标下文将其统一界定为“评价性指标”。,即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有效性指标,用以最终计算和衡量公共支出活动的“三性”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公共支出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其中,基础性指标与评价性指标在公共支出绩效评价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基础性指标是形成评价性指标的基本要素,而评价性指标则是基础性指标的充分反映(见图1)。
  图1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示意图
  根据以上原理,本文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绩效评价进行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形成了一套可度量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关于各类、各级指标的权重赋予,本文的确定依据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在不明确各类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差别时尽量采取将指标权重平均化的办法,以避免人为拉大各指标分值之间的差距,总成综合得分的偏差。对于能够明确判断出重要程度差别的指标,则根据其重要程度的不同赋予相应权重。因此,下文如无特别说明,则各类、各级指标均采用平均化的方式赋予权重(为了计算的简便,在百分号计数方式下只保留整数,如:对同一级的三个指标赋予33%、33%、34%的权重时,意味着平均地赋予权重)。(见表1)。下文将对该指标体系中的各类指标构成进行详尽的分析。
  二、经济性指标构成研究
  经济性指标作为评价性指标的第一个大类,是由投入类指标和过程类指标这两类基础性指标分析、推演而来的。由于基础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在公共支出绩效评价过程中相互影响和作用,两者不可割裂研究,因此本文将这两组指标合并在一起进行分析(下同)本文对过程类指标“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的选取说明如下:该指标反映的是参保离退休人员有多少能按时、足额领取到基本养老金,这关系到离退休人员的实际生活保障情况。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越高,养老金领取者的退休生活越有保障,理论上说,该指标的满分标准应为100%。根据我国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及以前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资料,我国于2001年起绝大多数离退休人员能够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2004年起至2010年每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这意味着“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指标已连年达到100%,有力地保障了参保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作为过程类指标,其绩效水平间接体现在各项经济性指标中,且由于该指标连年达到满分标准,因此,由各项经济性指标所体现的该指标绩效是相当充分的。。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GDP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可直接反映该项支出的总量水平和规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当保持合理的支出水平, 衡量的标准一方面是看其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能否为退休劳动者提供适度的收入保障,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制度实施的可持续性。尤其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社会背景下,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水平的合理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是一个绝对值指标,因此其数据变化不具有横向(国家间、地区间)可比性,本文据此推演出相应的经济性指标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GDP”。该指标作为一个相对值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这样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规模,另一方面也消除了国家间、地区间横向比较的单位差异,能够更有效地判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水平情况。
  (二)人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由投入类指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推演而得的另一个经济性指标为“人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支付给每个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的平均水平。在经济性指标类别中之所以选取“人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这一绝对数指标作为衡量指标之一,其主要意义在于反映出该指标的历史变化,通过其历年数据变动可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人均规模加以直观判断,同时,也可通过其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工资增长率等数据的对比来衡量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变化情况。
  (三)养老保险财政补助支出/财政支出
  “养老保险财政补助支出/财政支出”可以衡量国家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持力度。养老保险财政补助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国家信用是养老金支付的重要保证,在基金收入小于支出时,应当由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弥补。我国自实行“统账结合”制度以来,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从2003年的530亿元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1954亿元,八年间共计补贴8960亿元,但其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始终徘徊在22%的平均水平上,并没有显著提高以上数据根据我国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及以前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计算而得。。而根据我国现有研究成果,王利军认为,在满足政府支出的自然效率条件下,中国养老保险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最大比例应是10 97%王利军:《中国养老金缺口财政支付能力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武萍的研究结论是,养老保险财政支出的适度水平为11 4%武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适度水平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由此可见,从绩效评价角度而言,“养老保险财政补助支出/财政支出”这一指标目前水平与理想水平尚有很大差距。当然,从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的角度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支付危机,关键是保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而不是主要依靠财政支持。但在解决养老金历史债务过程中,财政必须加大支持力度,该指标恰恰能体现政府承担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转制成本的责任和力度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对经济性指标下的三项一级指标分别赋予了40%、40%和20%的权重,以体现其在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不同影响力。。
  三、效率性指标构成研究
  效率性指标由覆盖面、缴费率、退休年龄、统筹层次这几个评价性指标构成,它们是由投入类指标和产出类指标这两类基础性指标分析、推演而来的。
  (一)覆盖面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是指城镇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与应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比率,即覆盖面 = (参保人数/应保人数) ×100%。覆盖面指标反映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保障的人数的多少,由于产出类指标中的“保障人数”作为一个绝对值指标,不便于直观反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程度以及进行国际比较,因此在与产出类指标相对应的效率性指标中,以“覆盖面”指标与“保障人数”指标对应,以期有效判断和评价制度保障的覆盖范围。
  对于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具体测量, 学术界有多种方法。本文综合中国保监会、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的几种方法后,采用以下方法来计算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即覆盖率=参保职工人数/城乡就业人员合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我国以城乡就业人员计算的制度覆盖面从1990年的803%扩大到2009年的2275%。国际劳工组织对覆盖面制定的最低标准是养老保险平均覆盖率占总劳动人口的20%[美]卡梅罗?梅萨-拉戈:《拉美国家社会保障(养老及健康保险)劳动力市场及覆盖面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08年第2期。,以这一标准衡量,我国仅从2008年起刚达到这一最低标准,此前各年的城乡就业人员合计覆盖面均低于20%。与我国庞大的人口群相比,目前的养老保险覆盖率明显偏低,相当数量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失地农民没有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的覆盖范围。
  (二)缴费率
  产出类指标需要考量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的“企业和在职人员负担”,转化为相应的评价性指标后即为效率性指标下的“缴费率”指标。缴费率是指缴费者(企业和职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与缴费工资总额的比率,这是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参数之一,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收入方面产生直接影响,缴费率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质量。缴费率越高,缴费收入就越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就容易实现,甚至出现部分结余;缴费率越低,缴费收入就越少,则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实现,甚至出现部分赤字。同时,缴费率高低的确定取决于缴费者的承受能力。当缴费率较低时,缴费者负担轻,这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积累;当缴费率较高时,缴费者承受的负担较重,不利于企业的积累和发展。如果企业的积累和发展受到影响,那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就难以提高,则未来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将难以提高。
  (三)退休年龄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引起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金需求急剧上升,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运行面临挑战。养老金支付压力的上升同时表现在制度赡养率和自我赡养率两个方面。从制度赡养率来看,老龄化造成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必然引起养老金需求的提高,进而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支付能力提出挑战,特别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对人口结构变化更加敏感。从自我赡养率来看,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相应延长了劳动者退休后的生命余年,意味着同样的工作时间要负担的退休后生活时间延长,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相当于在个人账户缴费期不变情况下,支付期延长。在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逐步推迟退休年龄是应对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加、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持续运行的有效措施。
 
 
 
 
         在效率性指标中,与“赡养率”相对应的可度量指标为“退休年龄”。退休年龄作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危机和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定运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赡养率包括制度赡养率和自我赡养率两个方面,因此这两个方面又分别对应于退休年龄指标下属的两个二级指标:一个是法定退休年龄;另一个是(期望寿命-法定退休年龄)。
  我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仍是1950年代所规定的,即“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男性退休年龄与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接近,而女性退休年龄在发展中国家亦属于较低水平。发展中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相对偏低与其期望寿命较低有直接关系,因此,其期望寿命减去法定退休年龄的差额较小,这意味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自我赡养率负担较轻,而我国在发展中国家里的期望寿命是相对较高的,退休年龄如不相应提高的话,就会加重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赡养率和自我赡养率负担。
  (四)统筹层次
  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问题关系到养老保险的跨地区转移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职工养老保障权益的实现和养老基金的安全,也关系到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各地区经济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将社会统筹的层次从县级、市级提高到省级,并在条件具备时实行全国统筹。
  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人公平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纵观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中央统筹,无论采用哪种养老保障模式,均不存在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问题,均由中央政府或其授权管理的机构来统一、集中管理和运营。因此,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应当明确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方向是实行全国统筹,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效率性指标中的“统筹层次”这一评价性指标可制定出明确的评分标准,即达到全国统筹为100分(满分值),省级统筹为80分,市级统筹为60分(及格分值)。
  四、有效性指标构成研究
  有效性指标是由投入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这两类基础性指标分析、推演而来的。具体来说,是由替代率、财务可持续性、基本养老金贡献率指标共同构成,其中财务可持续性指标又包含三个二级指标用于进行直接评价。
  (一)替代率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考量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的效果类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保障水平达到制度设计的效果,既满足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求又能保持基金收支平衡与财务可持续性时,这样的保障水平才能体现出基金支出的较高绩效。对于衡量养老保障水平的指标,学术界常用的是养老保障替代率,其基本涵义是退休人员养老金收入水平与在职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之比。具体来说,常用的养老保障替代率指标又可分为目标替代率、总额替代率和平均替代率,根据笔者的前期研究成果,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选择平均替代率水平来考察一国或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优劣以及养老保障水平的高低,无论从研究意义还是从技术可行性层面来讲都优于另两个替代率指标参见于宁《基本养老保障替代率水平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替代率水平是养老保障水平的重要影响参数,一般而言,平均替代率水平越高,说明该国家或地区养老保障的程度越高,退休人员的生活需求满足得越充分。对于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养老保障平均替代率水平而言,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水平会有差别,这种差别正反映了养老保障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当养老保障水平处于适度状态时,相应地,替代率水平也是适度的。这一适度水平应当既能保证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求又能实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周期平衡,既不能过低,又不能过高。
  (二)财务可持续性
  1、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定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是指截止报告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相抵后的累计余额,由此可形成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的计算公式,即: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累计结余额×365/当年基金支出额该指标的单位可以“天”来计算,也可以换算成“月”。。通过对该指标的研究,可以了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对比情况以及基本养老金的支付能力变化。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的长短与结余额和当年基金支出额规模有关,其影响因素包括缴费人数、缴费水平和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数及养老金费用支付水平,这些影响因素本质上体现的是养老保险覆盖面问题、在职职工工资总额问题、老龄化问题与养老金支付水平增速问题。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从1989年的69个月增加到2009年的169个月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其间也经历过起伏波动,但自1999年以来逐年上升,这反映出统筹养老金的支付能力在逐年加强(从现收现付部分的角度看)钤青莲:《基金平衡与统筹层次提升问题研究》,《中国市场》2009年第35期。,但是,这种支付能力的增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通过透支未来达到现有平衡,积累制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对“财务可持续性”指标下设了三个二级指标,目的就是从不同角度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判断。
  2、隐性债务缺口/GDP
  我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已退休职工(老人) 和在职职工(中人)在部分积累制实施前都没有个人账户积累,这笔要支出的养老费用在新制度下没有明确的筹资渠道,而是隐含在对未来福利的承诺之中,所以被称为隐性养老债务赵春玲、倪志良、刘辉:《美国OASI支付额、覆盖面的Granger检验与我国养老保险的财政倾斜建议》,《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归根结底,隐性债务所带来的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问题是由于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方面政府责任的缺位造成的,财政没有为历史欠账提供坚实和足额的资金来源本文之所以设计该项指标为隐性债务与GDP的比值,主要是考虑到指标评价时便于进行国际水平的比较和判断。。随着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无法满足退休金的支付需求,为了解决隐性债务造成的压力,计入“统账结合”模式下的个人账户基金被挪用于支付当期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造成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透支现象,个人账户从此成为“空账”。由于制度设计的欠缺,各地在财务上允许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相互调剂使用,因此,新制度正常运行的背后暗含着将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于填补隐性债务。这种做法一方面偏离了部分积累制的设计初衷,而是向现收现付制的回归,无法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另一方面,“空账”的运行只是通过增加企业负担和代际转移来规避政府责任,不但无法使企业真正减负,也不符合代际公平。
 
 
 
 
         面对这种情况,由政府来承担隐性社会保障债务,是各国进行社会保障改革的普遍做法。国家应合理增加财政投入,逐步化解体制转轨造成的隐性债务,缓解目前的支付危机。借鉴智利等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央政府可以现实地承担起对隐性债务的清偿责任,为以个人账户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健康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启动环境。
  3、保值增值水平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水平反映了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和潜在支付能力,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这一指标的重要性也将日益显著。尤其在做实个人账户以后,作为一项长期的货币收支计划,个人账户基金不仅要避免通货膨胀引起的贬值,而且要保证退休职工的生活质量,以满足未来的支付需要,这就要求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能不断创造出新价值。
  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有效性的测量指标是基金的收益率,探讨基金收益率时主要应考虑三个指标:通货膨胀率、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童驭:《浅析基本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9年第3期。。只有当基金收益率高于通货膨胀率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时,基金积累制度的选择才是正确的,才能达到保障老年收入的目标因为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意味着职工在工作期间积累的养老基金资产面临贬值风险,有悖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目标;投资收益率低于工资增长率,又意味着基金积累制提供的养老金水平无法与职工退休时的社会平均工资保持一致,造成退休职工待遇相对下降,这与社会保险待遇调整原则相悖。。此外,基金收益率只有达到经济增长率时,基金才能较好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因此,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只有大于通货膨胀率、工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时才能保证它的抗风险能力和对未来的支付能力。
  (三)基本养老金贡献率
  本文构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效果类指标下的最后一个指标是 “多支柱程度”,下文将对该指标的含义、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与之相应的有效性指标“基本养老金贡献率”的选取理由。
  多支柱养老是世界银行大力倡导的“养老保障改革最佳方案”,其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支柱是强制性现收现付制社会基本保险,是国家为公众提供的最低程度养老保障;第二支柱是强制性基金积累制的养老保障,养老金给付与缴费水平挂钩;第三支柱是自愿性补充养老保障,为有需要的个人提供更好的退休生活保障。三支柱模式既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从整体上改善国民养老保障。近年来,部分专家又提出由三支柱到五支柱的改革,它扩展出另外两个支柱:一个是“零支柱”,即以消除贫困为目标的基本支柱;另一个是第四支柱即非经济性支柱,包括其他更为广泛的社会政策,如家庭赡养、医疗服务和住房政策等。因此,根据各支柱的特点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多支柱协调发展,既能有效分散风险,又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还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以保证养老保障目标的充分实现杨胜利、李正龙:《统账结合模式下养老金的替代率及多支柱模式研究》,《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第8期。。
  基于以上分析,多支柱程度是评价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的效果类指标,为了能够使该指标达到可度量的目标,本文在与其对应的有效性指标类别中设计了“基本养老金贡献率”这一指标来衡量多支柱养老程度的高低。该指标是指基本养老金(即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之和,这两者均为强制性养老支柱)占老年收入来源的比重,可大致反映出基础养老支柱所发挥的作用。理论上说,该指标值越低,说明老年人退休生活的收入来源越是多元化,其生活水平也越高;反之,指标值越高,说明老年人退休生活的收入来源越单一,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依赖性越强,其生活水平也相对较低。
  对比国际水平,我国基本养老金贡献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应强化养老多支柱制度建设,在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可持续性和支付能力的同时,通过做实个人账户、增强基金保值增值能力、鼓励企业发展企业年金进行补充、为商业养老保险提供政策优惠、鼓励发展个人财产性收入等方式,多支柱、多元化地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
  结 语
  本文依据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构建起完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基础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共同构成。具体而言,基础性指标包括投入类、过程类、产出类、效果类四大类指标;评价性指标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三大类指标,整个指标体系由20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经济性指标下设3个一级指标;效率性指标下设4个一级指标(其中的“退休年龄”指标又分设2个二级指标);有效性指标下设3个一级指标(其中的“财务可持续性”指标又分设3个二级指标)。当所有评价性指标数值均可获得时,通过对各项指标值的计分,即可直接对某一时期内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绩效进行量化评分,综合评价其绩效高低这里的计分是指将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将以某种计量单位表示的带量纲的指标值转化为没有计量单位的分值),消除原始变量量纲的影响,以便采用通用评分方式(如:百分制等)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作出简明的绩效评判。。通过对本期支出绩效高低的评价判断,可以对下一期支出的改进与调整提供方向和依据。由于各项具体指标值均有量化分值与之相对应,因此,相关政策调整可更为细化并有的放矢,这对处于老龄化加速进程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将起到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薛立勇)
本文转自中国论文网:http://www.xzbu.com/4/view-3178929.htm,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缴社保,养老更划算?
中产家庭如何理财实现换房养老目标
单亲妈妈家庭 教育金和养老金应尽早筹备
2014年度北京市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保险需求分析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