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宣布进军 AI 创业的王慧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怎么思考创业和战略的?
userphoto

2023.02.28 内蒙古

关注

王慧文这两天宣布开始了 AI 创业,跟随了新的时代浪潮。

这次创业能否成功,现在讨论还为时尚早,但可以看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王慧文是怎么思考创业的。

李想在创业早期和理想的投资人王兴、王慧文聊过战略这件事情,王兴和王慧文也给了自己多年总结的一套经验和打法。

见:李想说:“要找次优解,最优解风险大”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兴和王慧文背后的战略思考逻辑。

通过这个逻辑你基本上知道一个好的公司长什么样,甚至炒股都可以按照这个逻辑找到优质股票。

首先要考虑行业体量。

行业体量决定了成败,这和员工规模、老板的努力没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背后关乎到,哪些生意能做大,哪些生意做不大。

很多失败者要么把行业体量估得过大,或者估得过小。

所以,投入的合理性,取决于市场体量的判断。

其次要用规模效应思考

规模效应是商业世界里的万有引力,对商业思考指导非常大。引力足够大,就会把其他物质吸收过来,围着自己转。

如果交易额、用户使用量足够大,之后产生的客户体验优势或者成本优势就会很大。

企业发展过程中,越早抓住那些有规模效应的要素,越会因为规模效应而起作用,比如更低的成本,更好的体验。

规模是决定企业发展速度的高权重要素。

不同生意形态有不同的规模效应:

比如A曲线是指数增长,B曲线是线性增长,C曲线是对数增长。

比如谷歌搜索、微信都属于A曲线,这种生意发展的早了,后来的竞争者很难竞争,往往是一家通吃,很难出现第二家。

所以符合A曲线的生意,一旦突破临界点后,会迅速的与同行拉开差距。

B曲线的规模效应相对A曲线没那么大

比如淘宝,每多一个用户,淘宝都能增加一点价值,但用户与用户之间没有竞争,所以淘宝的价值是以指数级线性上升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淘宝做了这么多年,竞争对手是在变多了,说明规模效应没那么强,没有在成本或体验上与其他对手拉开差距。

而后进者,比如拼多多,其实很好的解决了一些问题,通过社交裂变,让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了互动,突破了原有的规模效应曲线,而且在成本和体验上比淘宝做的更好,所以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行文到此,想想是不是再多买点拼多多股票?🤔

C曲线是随着规模上升,到达一个水平后,规模效应增长变缓了,常常是因为出现了一些副作用

用淘宝和打车举个例子。

淘宝的供给非常充分,可以无限供给,一个用户购买了一个商品,不会影响到另一个用户购买。但打车就不一样了,一个司机只能服务一个用户,另一个用户就打不到车了。

副作用就是,双边效应里面的同边负向竞争。

外卖比打车的规模效应好一些,因为外卖的同边负向效应低,商家的服务的弹性更大,配送员也有较强的拼单运输能力。

C曲线模式的规模效应更不够强,生意允许多方共存,比如美团外卖做得好,行业也容得下饿了么,打车行业滴滴做得好,行业里面其他玩家也不少。

所以C曲线下的生意,如果没有差异化关系(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看起来很难找到差异化打法)可能通过拼价格和用户体验了,比如配送时长、商家数、客服体验等

上面说的是几种规模效应的曲线形状,其实在曲线背后还有曲线覆盖的范围。

第一种是全球范围的规模效应,比如美国的很多互联网公司是全球化公司,面向全球提供服务,他们的规模效应就远大于国内公司,比如谷歌、Facebook的规模效应就远大于微信。

所以很多在国内卷成功的公司,扩大自己规模效应最好的方式就是出海,扩大规模效应背后的覆盖范围。

第二种是国家型规模效应,比如微信、淘宝、京东这种面向全国提供服务,全国任何地方的用户都可以购买江浙沪的产品,规模效应会大一些。

第三种是城市规模效应,比如北京的一个商家就很难给上海的用户提供服务,团购、打车都是这种规模效应的。

第四种是蜂窝规模效应,比如美团外卖在清华占有率到达90%和北大没啥关系,饿了么一样可以在北大搞到90%以上占有率。

蜂窝型结构的问题是,不管进攻还是防守,都是地面巷战,这决定了这个生意的发展周期会比较长,也比较惨烈。

所以外卖在一个地方打赢了,到下个地方依然要打巷战。

反过来说,一个企业在一个地方赢下来了,如果不能持续守住这个地方,其他人还是会进来的。

在选定业务之后,要有意识识别哪些要素有规模效应,哪些没有规模效应,哪些要素是反规模效应的。

基于这些要素,做经营取舍,战略取舍,商业模式取舍,管理模式取舍。

管理是反规模效应的

管理没有规模效应,而且管理是反规模效应的,这会影响到你的商业决策和组织决策。

很多时候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能把事情干成,人越少越好。

很多公司人员规模很大,看起来没啥副作用,其实是因为业务增长的规模效应抵消了管理产生的反规模效应。

所以创业早期,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反规模效应的要素留在自己手里。

比如在团购早期发展时,团购是城市规模效应的,北京业务和上海业务没啥关系。

有的人觉得应该多开城,以摊薄资源。有的人认为应该集中精力拿下几个城,建立好优势之后,再进入下一个城。

结果上看,那些集中力量在少数城市的公司都输了。

因为不同在于不同要素之间规模效应的冲突,如果管理不好,就会有负规模效应,管理的好抵消就会少很多,它不是个简单问题。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商业世界的进化论。

普通人在很多领域没法判断,导致我们只能跟随看起来正确的人的判断走,也就是从众思维。

我们不仅要认识规律,还要了解这个规律作用的主体,让这个规律为我所用。

马太效应决定了一个行业只会有3家,强者恒强的局面。

比如雅虎早期要200w美金估值投资,一家公司犹豫了,他们觉得两个年轻人就要200w美金,太高了。而红杉很快就投了。

红杉说,当时行业发展早期,每一周都会有很大的变化。“红杉花大价钱投了两个学生”这件事本身就会产生巨大的话题性,会给雅虎带来很大的流量优势。

进而产生光环效应,从业者中优秀的人会投简历,进而产生人才优势,接下来可以快速拿到下一轮投资,进入正循环。

这就是马太循环。

所以马太效应对早期创业非常重要。因为行业早期,大家都没有有效信息、知识结构、独立的判断方法,大家只能依赖专家或者从众,进而产生马太效应。

市场集中度

市场可以很大,但如果市场不够集中的话,也很难产生大企业。

所以不要觉得这个行业很大,就立即大规模投入,要看这个行业能不能出大公司。

竞争惨烈的行业,最后一般只剩下2~3家。

比如视频行业优爱腾竞争了这么多年,还没有一家可以说自己胜利了,这就是因为行业的集中度不够,竞争也没有差异化。

所以在这种行业里,要尽快成为领先者,形成正循环,但又不宜过度投入,否则会导致投入产出比过低,长期会成为包袱。

如果你判断行业里面会有两家持续竞争,那就要为长期发展而做准备。

如果还没发展成强竞争关系,此时重要的不是和同行竞争,而是让你的客户觉得你有独特性,差异化就很重要。

按照波特的三战略来说:

  1. 如果行业里面有很多家,企业经营的关键战略就是差异化;

  2. 如果行业里面只有2,3家,就很难差异化,要做到ROI最高,而不是体量最大;

社交媒体投入较小,只要产品做得好,自然会增长,之后规模效应起作用,进入自增长飞轮。

团购需要大投入,行业可以容得下2,3家,要做前三家里面ROI最高的,而不是体量最大的。

产业链

每条产业链都有链主,链主才是这个行业里面生存最好的角色,在产业变革中占有主动权的一方。

比如电脑行业链主是微软,如果一家公司在这个行业里面不够强势,就会导致产业发生变化的时候,自己比较被动。比如微软要做云计算了,产业链上的其他家有可能调整不过来。

产业链里面有微小曲线理论,就是产业链中获得最好的是链的两头,要么靠近上游资源,要么靠近下游消费者。

在产业链里面生态很重要,要想提高生态的效率,要么成为生态的建设者,要么加入一个生态,否则就会被生态淘汰掉。

先发与后发

先发优势带来的是马太效应的影响。所以先发优势很重要。

后发优势之一,就是不太需要说服别人为什么做这件事,先发者要说服很多人,痛苦的是很多人完全想象不到。

后发第二个优势是,知道这件事情一定能实现,确定性更强。

第三个优势是,后发者通常可以采用比较常规的商业思维,而先发创新者的思维往往很独特,但也会有盲区。

很多人说美团后发先制,其实美团是看行业,是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去思考。

所以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的区别,是创新者和后发者的区别,创新者会有盲区,后发者盲区小一些。

增量与存量

任何时候都要知道我们是在做增量还是在做存量。

存量市场并非没有机会,而是存量市场实在太难了。

一旦市场进入存量市场,行业格局变化可能性就很小了。

存量市场对组织要求也很高,所以最好还是去增量市场发展。

增量市场判断的一个标准就是渗透率。

增量与存量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获客成本的差别,起码相差十倍。

这导致很多存量市场生意,一个获客成本巨大,就可能导致生意的不成立。

但存量市场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比如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竞争,百事可乐没有去抢可口可乐的存量市场,而是瞄准了增量市场,比如未来的新生儿增量市场。

他告诉年轻人:“年轻人应该喝百事可乐”。

这个口号是可口可乐打不了的,如果他也这么说,存量市场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在存量市场获得多大的机会,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和第一名做出多大的差异化。

高频和低频

互联网中一个常用的策略就是高频打低频。高频APP对低频APP具备优势。

高频打低频会在用户获取成本和留存率等方面产生优势。

美团在酒店业务上是后发者,靠的就是高频打低频。

在线酒店预订是个相对低频的行为,这会导致用户习惯想要订酒店时,用手机上已经安装的APP,如果一个已经安装的APP可以解决订酒店这件事,就不用再去下载或者注册一个没用过的APP了。

当然背后另一个原因是增量与存量。2010年美团进入酒店行业,市场渗透率只有10%,还有巨大的增量市场,美团很好的抓住了增量市场的机会。

大家换手机的频率大概是2年,换下一款手机的时候,很多原来的app都不在了,少部分人是把之前的app一个个装回来,大部分人则不是。

所以那些高频的APP,消费者会装回来,并且高频APP会在手机中占有优越的位置,导致高频APP打低频APP会很容易。

微信在所有APP里面都是排在最前面的位置。

但这不是说低频APP就完全没有机会了,一个低频业务要想保持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入低频行业的产业链。

比如链家,只做一个网站不行,必须深入产业链。

低频竞争的另一个手段是,和高频合作,比如微信里面就有一个链家入口。

美团吃饭虽然是高频,但和聊天比起来太低了,所以要和微信合作,要个入口。

同时,美团在餐饮行业做的很深、很重,给餐饮商家提供供应链服务,餐饮管理软件等。

入场时机

天时、地利、人和。

时机非常重要,入场太早或者太晚都不行。

但时机非常难判断,对于大公司、小公司来说都很难。

马克安德森说,如果你相信一件事早晚会发生,你就每3年试一次。

大公司里面习惯追涨杀跌,比如业务做不出来,会影响到员工们的加薪、升职,导致一个新业务里面剩下的人可能都不够优秀,导致的结果是,即使机会来了,也不一定能做成。

所以这需要业务负责人有很强的心志和领导力支持。

通常技术变化会导致成本和体验的变化,比如外卖这个生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所以,关注技术的变化。

那些正确的认识,不是一开始就在某个人的脑子里的,而是在过程中,不同人抓住了不同的闪光点,最后所有的闪光点聚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集大成的产品,这个认知是所有创业者社区的知识产权。

波特三战略

波特三战略说的是竞争的战略,但竞争只是商业里面的一部分。

所以波特三战略不是商业战略的全部。

传统商业特点,同品质的商品或服务产生出来,他们只是成本不同而已。

互联网行业,做不到微信同样的规模,就做不到同样的用户体验,因为规模也是微信体验的本身。

所以互联网行业,要注重规模效应导致的行业领导力。

传统行业的差异化竞争,比如宝马和大众是高端和平价的差异,但互联网行业,通过千人千面,很难说某个平台是面向高端或者大众的,差异化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互联网行业放大战略有效性的一个办法,就是采用竞争对手难以建设的组织能力,比如京东自营电商的组织能力,阿里一直建设不起来。比如阿里云也没有面向政企业务的“组织部”组织。

标准化战略和有效战略

企业战略很难有标准化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方法,很多时候是猜测、假设、验证的过程。

企业的反馈周期会很长,做一个战略转型和落地要2年多时间。但失败几次,公司可能就完蛋了。

标准化战略的流行是因为可规模化、可复制的。但很多企业战略是需要很多要素叠加起来才能生效

以上就是王慧文这么多年来,总结的一些战略打法和战略背后的价值观,希望这些可以帮助你做好你的产品,了解公司的决策,甚至可以在股票市场选到这样的公司,赚到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曲线”发力,长跑型房企中骏兑现承诺再提速!
【观点】成熟市场企业不需要再冲规模,但不等于不要规模
工业品企业,结构效率盖过运营效率
胡超:掘金1亿,来一场震撼的商街场景革命!
存量市场翻新需求拉动家居行业增长 行业龙头红星美凯龙受益
大部分O2O模式违反互联网经济特性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