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布”的材质演进 ——兼论棉花在中国的普及(一)

摘 要

中国古代字书中对“布”字的解释,记录了作为纺织品的“布”所经历的材质的转变。最初“布”指的是苎麻纤维织成的纺织品,宋元之后,棉纤维和麻纤维织成的纺织品均称为“布”,到了明代,则特指棉纤维织成的纺织品。这一转变和棉花在中国的传入和普及过程是分不开的,文章对这一过程做出了探索。

关 键 字

布 绵 麻 释名 棉花

一、中国古代“布”字的含义

 “布” 作为纺织品的统称,是我们今天非常常见的一个字,准确地讲是植物纤维所织纺织品的统称,而在古代,“布”有很多种含义。

《说文解字》:“布,枲織也。其艸曰枲,曰萉。析其皮曰林,曰木。屋下治之曰麻。緝而績之曰綫,曰縷,曰纑。織而成之曰布。布之屬曰紨,曰   ,曰絟,曰緦,曰緆,曰緰貲,曰㡉,曰幏。古者無今之木綿布。但有麻布及葛布而巳。引伸之,凡散之曰布,取義於可卷舒也。《外府》注曰。“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泉者,今之錢也。《衛風》:“抱布貿絲”。傳曰;“布,幣也”。箋云;“幣者,所以貿買物也”。此幣爲凡貨之偁。布帛金錢皆是也。从巾。父聲。博故切。五部。隷變作布。”1《说文》正文记载的很明确,布是一种枲织的纺织品。清代段玉裁又注了布的另两种含义:作为动词,分布、分散之意和名词,作为货币之意。

本文只分析作为纺织品的“布”。《说文》正文记载:“布,枲織也。从巾。父聲。博故切”。枲泛指麻,可见在汉代,布为麻纤维所织。《廣韻》:“布,帛也”。《小爾雅》中将布的品种扩大:“麻紵葛曰布”。东汉末年刘熙著的《释名》中对布的解释是:“布,布也,布列众缕为经,以纬横成之也。又太古衣皮,女工之始,始于是,施布其法,使民尽用之也。2”这里的布做动词,陈列的意思,并解释了织布的方法。南朝梁时的字书《玉篇》中结合了《说文》和《释名》的两种解释:“布,本故切,枲织也,又陈列也。3”北宋司马光撰的字书《类篇》中沿用了《说文》的解释:“布,博故切。说文枲织也,文一。4”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时珍曰)布有麻布、丝布、木绵布。字从手从巾,会意也。5”可见到了明代,由于材质的丰富,布的种类也更加细化。

从已有字书的材料可见,布的材质在宋代之后发生了改变。宋以前,布特指麻、葛这类植物纤维所织;到了明之后,出现了“木绵布”,这里的木绵,即木棉。李时珍书中对绵的解释是:“(时珍曰)古之绵絮,乃茧丝缠延,不可纺织者。今之绵絮,则多木棉也。入药仍用丝绵。6”在《陔余丛考》中也有:“古时未有绵布,凡布皆麻为之。《记》曰'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是也7。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和中国古人认识、改造、利用棉花的过程分不开。以下就详细论述之。

二、中国古代的“棉”

 中国南北朝之前的字书中有“绵”字却无“棉”字,“绵”指的是丝绵。据记载,南北朝时发现海南有一种植物“吉贝”(即今之木棉树),果实里的纤维像蚕丝,经过加工,可以织布,因此被称为“木绵”(或“木檰”)。大约在6—11世纪之间,字书中出现了“棉”字。南朝《玉篇》中记载“檰,木名,同棉。”北宋《广韵》中,有“屋聮棉,又木棉,树名……中有绵如蚕绵,可作布,又名曰緤。”一条。但之后棉花传到日本,“棉”字却没有跟过去,日本至今还把棉花叫做“木绵”,棉布叫做“绵布”。8

中国自古不产棉花,也没发现原产的野生棉,古代考古出土实物表明,中国棉花的品种是亚洲棉和草棉,均从国外传来。亚洲棉最早发现于古印度,美赫尕尔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棉纤维证明,印度在公元前第六个千年已开始利用棉纤维进行纺织9。亚洲棉以印度为中心,向东传至东南亚各国及中国、朝鲜、日本;向西传至地中海沿岸和欧洲。在中国的华南地区先种植,再推广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草棉原产于非洲,先传到阿拉伯地区,后传入中亚细亚的伊朗等国,最后传入我国新疆。但由于草棉的纤维特性10,在中国只传到甘肃,就未能东进了11

三、中国古代的棉制品

我国古代文献中,棉花被记载为“吉贝”或“白叠”,棉布被称为“吉贝布”或“白叠布”。《演繁露·唐环王传》中记载:“古贝,草也。缉其花为布,粗曰贝,精曰㲲”。我国考古出土最早的棉制品为福建崇安县武夷山崖洞墓船棺中的一块青灰色平纹棉布12,距今3000余年,经、纬密均为14根/厘米,投影宽均为0.5毫米,经纱捻度为67捻/10厘米,纬纱捻度为53捻/10厘米,均为S捻向13

三国时期,珠江、闽江流域已普遍种植棉花。吴国丹阳太守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记载“五色斑布以(似)丝布,吉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珣,细过丝绵。人将用之,则治出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轴牵引,无有断绝。欲为斑布,则染之五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14”张七泽在《浔梧杂佩》中引《通鉴》梁武帝送木绵皂账事,可见梁武帝时已有此布15

新疆是中国较早植棉的地区,总体晚于华南地区16。新疆早期墓葬出土了大量棉制品,比如:扎滚鲁克出土的西汉时期土红色棉布上衣是目前新疆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棉纺织品(图一)17。1959年在民丰县发掘的东汉墓,出土了两块蓝白蜡染印花布(图二)和其他棉织品18 。1959年,于田县屋于来克遗址的北朝墓中出土了一件“搭连布”,长21.5厘米、宽14.5厘米;另一座北朝墓中,出土了一块蓝白印花棉布,长11、宽7厘米。1960年,吐鲁番阿斯塔那309号墓葬出土了一件几何纹织锦,是用丝、棉两种纤维混合织成的,为高昌时期(约六世纪)。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纳13号晋墓中出土的俑,身着棉布衣裤。1964年哈拉和卓2号唐墓(出有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墓志)中出土一件棉布口袋,长48、宽24厘米。1959年在巴楚县脱库孜沙来遗址的晚唐(约当九世纪)地层中,发现了蓝白印花棉布(图三)和蓝白提花棉布(图四),另外还发现了一些棉籽。19

图一 扎滚鲁克出土棉布上衣

图二  民丰县出土蓝白蜡染印花布

图三   巴楚县脱库孜沙来出土蓝白印花棉布    

图四   巴楚县脱库孜沙来出土提花棉布

《梁书》记载:高昌“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芦,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20”在阿斯塔纳高昌墓中出土有和平元年的契约,上面记载了时人借贷棉布和锦的交易记录。这条实证和文献记载证明,吐鲁番地区种植棉花和纺织加工不晚于南北朝时期。另外,阿斯塔纳44号唐墓还出土了几件文书残片,有一件记载了叠布口袋的交纳情况。这些实物说明,新疆吐鲁番地区在汉代就开始植棉纺织,最晚在北朝时棉布已经可以用来交易,还可纳税,到了唐代,棉布开始作为贡品交纳。

注释: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上,第632页,凤凰出版社,2015年7月。

2(东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释采帛第十四》,第149页,中华书局,2008年6月。

3(梁)顾野王著《大廣益會玉篇》,第127页,中华书局,1987年7月(2014.07重印)。

4(宋)司马光等编《類篇》,第272页,中华书局,1984年12月(2012.02重印)。

5(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第989页,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月。

6 (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第989页,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月。

7 转引自吕思勉著《两晋南北朝史:全2册》,第1141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

8 刘克祥:《棉麻纺织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6页。

9 曹秋玲、刘慧娟、王琳:《旧大陆棉的起源和传播》,《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0 曹秋玲等在文中介绍:“草棉生育期短,具有较强的耐高温、干旱和盐碱的能力,对一些病虫害抗性也较强。但在空气和土壤湿度大的情况下,易感染角斑病及枯、黄萎病和根腐病等,不适合在南方潮湿地区栽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草棉的采摘、初加工不易。“(见曹秋玲、刘辉、王博:《元代以前西域的棉纺织》,《丝绸》,2016年第9期)

11 于绍杰:《中国植棉史考证》,《中国农史》1993年第2期。

12 福建省博物馆,崇安县文化馆:《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墓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第6期。

13 高汉玉、王裕中:《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民族学研究》1982年12月。

14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820《布帛部·布》,引万震《南州异物志》,第3652页,中华书局,1960年。

15 转引自吕思勉著《两晋南北朝史:全2册》,第1141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

16 于绍杰:《中国植棉史考证》,《中国农史》1993年第2期。

17 王博、王明芳、木娜瓦尔·哈帕尔、鲁礼鹏:《扎滚鲁克纺织品珍品》,文物出版社,2016年。

18 李遇春:《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文物》1960第6期。

19 沙比提:《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新疆古代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文物》1973年第10期。

20(唐)姚思廉撰:《梁书》卷五十四《西北诸戎传》,第811页,中华书局,1973年。

本文原刊《南方文物》杂志2020年第4期,作者近期又进行了少量改动。

原文作者信息:

丁培利、王亚蓉、贾荣林

项目支持:

“中国传统服饰抢救传承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NHFZ20190110)

图文编辑 | 项辰轩

审       核 | 田    辉     袁宗刚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博物馆”两个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个西方全球化商品——棉花血泪史
倪方六:棉花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天工开物》卷2乃服诗解9龙袍倭缎布衣枲著夏服
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棉花的
小黄骨头
新疆棉花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