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表现了王阳明的基本思想,第一句表明了人心不像孟子说的那样是“性本善”,也不像荀子说的那样“性本恶”,人心本体上是无善无恶的,无善无恶就是本心的自然状态,它是心之本。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之本当然就是无善无恶的;而当人有了念头,便会有善恶观念,那就失去本体,其实这即是良知被遮蔽,而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就需要为善去恶,如果不为善去恶,就会失去“良知”,因为,便需要从内心扬善去恶,便是在“格物”了。所以,王阳明所说的“格物”,不是朱熹所说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是致良知。不管学习什么事物、知识,其根本的“格物”原则是“致良知”,是内心进行的事。

在朱熹看来,“天理”就是脱离于人的主观意思而存在的,是事物的一种客观的理,所以,需要“格物致理”,而王阳明则认为

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而如果心不接触万物,万物便与心同归于寂,便没有所谓的“理”,因而,人的认识的所谓的“格物”,其实就是“致良知”。

这与佛家的“明心见性”有相似之处,悟在自觉,佛在心中。禅宗六祖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是”心即佛,顿悟便成佛。而王阳明是主张于内心去“致良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篇文章教你学通阳明心学,达到“此心不动”的超人境界|心学|朱熹|王守仁|阳明
从王阳明“四句教”到修身原则
关于王阳明论“善恶”的解析
批驳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明儒学案》卷十 姚江学案(五)
阳明四句教,善恶只在一念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