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垃圾分类,上海为啥做得这么好?

    2017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实现《扬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制定的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日,我市组成一支调研团队奔赴上海,专题考察学习垃圾分类工作。本报记者随团采访,探寻垃圾分类的上海经验。今起,本报陆续推出聚焦“垃圾分类新时尚”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陈洁文

    行走在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凤凰景苑小区,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件事:整个小区没有一个露天垃圾箱。手提两个垃圾袋,正要出门处理垃圾的傅奶奶一语道破玄机:“小区露天垃圾箱被‘藏’了起来,垃圾出门前就分拣好了,送到垃圾分类箱房去。”

    凤凰景苑,只是上海市垃圾分类的一个缩影。在上海的诸多小区,垃圾分类已经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受惠”的都市生活新时尚。

    垃圾分类,是个世界性难题。“垃圾围城”的困局不仅出现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也同样困扰着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上海是如何打赢这场垃圾分类“攻坚战”,形成备受推崇的“上海模式”?尤其是如何破解垃圾收集这个难点、痛点,让市民自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上海垃圾分类各个环节,对话管理部门、企业单位、社区街道,寻找“上海模式”的奥秘。

    言传身教   抓住源头管理的“牛鼻子”

    2018年4月,上海出台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凤凰景苑居委书记顾倩倩介绍,根据当时江川路街道垃圾分类推进计划,小区从2018年7月起陆续撤除了原来小区每个门洞前的垃圾桶,在小区合理位置设立或改建了统一的垃圾分类箱房,并设定了固定的垃圾投放时间和清运时间。

    “有居民混装垃圾,还有居民因为嫌垃圾箱房太远,随手把垃圾扔在了绿化带。那时我们开玩笑,垃圾分类‘撤箱并点’的第一天,简直是社区环境的大倒退。”居委吴昕甲到现在都记得垃圾分类刚开始动真格时的场景。甚至有一次,当吴昕甲正在普及分类投放知识的时候,遭到了居民的冷嘲热讽:“搞这么麻烦,最后还不是混在一起运走,不要糊弄人啦!”

    搞不清、嫌麻烦、怕白费功夫,这是卡在垃圾分类源头的三大主要问题。抓住这三大问题,就是抓住了垃圾分类源头管理的“牛鼻子”。围绕让居民“听得懂、做得了、看得见”,街道和居委开始动脑筋、下功夫。

    在垃圾桶撤掉的前几天,社区干部和志愿者撸起袖子蹲守垃圾箱房,动手帮助居民撕开垃圾袋,不厌其烦地告知居民:鱼虾贝类、尿不湿等属于干垃圾,茶叶渣、咖啡粉末属于湿垃圾,有包装物的湿垃圾应将包装物去除后分类投放。

    经过几天口干舌燥、不厌其烦地蹲守、讲解和带动,大部分居民知道了如何准确将垃圾分类和投放,也会自觉地将垃圾投放到指定位置。

    在这场新时尚行动中,上海各区领导靠前指挥,各街镇党政一把手亲自上阵,纷纷成立领导挂帅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一类型一办法”“一小区一方案”,每周研究推进,及时解决难点问题。

    在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带领工作人员,叩开小区门、楼道门、电梯门、家门、心门“五重门”,让居民明白“垃圾放对地方是宝贝,放错地方是污染”的理念。 

    在周桥街道,11名党委委员分别带2名联络员,包片结对面对面检查、指导;居民区党员干部带头做志愿者、每个居委会干部包干1个垃圾箱房、每个楼组长包干1幢楼、每班志愿者包干1个投放点、每个垃圾箱房管理员包干1个箱房。社区党员、群众骨干、物业公司、驻区单位凝聚在一起,成为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主体,每个环节有人运作、有人宣传、有人管理、有人考核,形成管理闭环。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推进,闵行区目前垃圾分类小区覆盖率达85%,覆盖机关企事业、公园学校等1800多家。到今年底,上海16个区的12000多个小区都将做到垃圾分类全覆盖。

    “别的不说,我现在再也闻不到垃圾的臭味了。”住在一楼的上海市民邱杨告诉记者,虽然是比以往麻烦一些,但好处也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

    你分类、我送礼

    筑牢“绿色账户”制度体系

    2月27日上午9点半,上海市闵行区万国府小区,65岁的王大爷一早将家里的两袋垃圾送到了小区1号垃圾箱房。在熟练地投放完垃圾之后,王大爷接过绿马甲志愿者递回的“绿色账户卡”,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准确投放垃圾,一次能换50积分,我现在账户上有1000多分了,这积分能够兑换米、油、纸巾等日用品,实惠。”

    在王大爷的指引下,记者在垃圾箱房的外墙上看到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告示单,具体兑换的时间、地点、咨询电话,告示单上都写得一清二楚。

    记者了解到,为引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投放习惯,提升分类实效,“绿色账户”应运而生。“老年人可以兑换油盐,年轻人则可以在网上兑换电影票或是商家抵扣券。”闵行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副主任吴慧告诉记者,“绿色账户”是鼓励和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记录其参与行为的专属绿色诚信档案。“把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发放到居民手上,手把手、人对人地教会居民,是垃圾分类的前两步,而你分类、我送礼的‘绿色账户’制度设计,则大大提高了市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确保这项工作能够长期有效推行。”

    据介绍,仅在江川路街道吴泾镇,22个居住区就累计发放“绿色账户卡”31311张,覆盖率达到96.9%。截至2018年,上海“绿色账户卡”发放已超过380万张,极大地推动了垃圾分类绿色积分的引领作用。

    谁分类、谁实惠

    以“市场之手”撬动分类热情

    距离垃圾箱房的不远处,王大爷又把随身携带的四五个压扁的塑料油桶和一些包装箱硬纸板交给了一位蓝马甲志愿者。“塑料桶是7块5毛,硬纸板是21块6毛,一共29块1毛。”过完秤、算好账,蓝马甲志愿者将钱递给了王大爷,将东西搬上了回收车。

    一台电子秤、一辆回收车、一个垃圾分类回收内容及价格公告牌,这是小区可回收垃圾固定回收点的标配。“居民可以自己送来,我们也可以上门收。”蓝马甲志愿者介绍,家门口的服务,既方便又实惠,一下就点燃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的热情。

    记者了解到,上海不仅在加快建设垃圾分类收运工作,同时还在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体系的建设。在上海市静安区,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网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运输网“两网融合”的垃圾分类回收线上平台,居民只需点点手机,就能在线预约可回收垃圾上门回收,便捷程度堪比收寄快递。

    “居民在家里把垃圾分类,找出可回收垃圾,卖给两网融合回收点,这些可回收垃圾随后进入两网融合中转站,最后送到再生资源利用企业,成为再生产品。”闵行江川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9月,闵行江川街道已经建成小区两网融合资源回收点20个。

    为了确保“两网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区管理部门同社区街道联合聘用环保公司,进行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工作,并出台可回收垃圾“指导价”,若市场有浮动,政府财政进行“兜底”。“让老百姓垃圾分类得实惠,让环保公司回收垃圾强信心。”目前,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效果正在显现。据上海绿化市容部门透露,目前上海全市湿垃圾分出量已达4400吨/日,这一数字在两年前还只有2500吨/日,“两网融合”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量则达到了1100吨/日。

    “现在我可是专家,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湿垃圾,我扫一眼就知道。”傅奶奶笑着说,不能回收的换积分,能回收的换钱,别提多实惠了。

    王大爷大约花了十多分钟时间处理完手上所有的垃圾,“不嫌烦,垃圾分类之后,小区环境比以前干净多了,这才是真时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居行】垃圾分类难搞?来看这些街镇的“金点子”!
「原创」海丰阿东:垃圾箱旁的那桶水干嘛的?
垃圾分类如何“拎得清”
一个北京中学生看完上海垃圾分类,对北京的建议
环保志愿者每天站岗助垃圾分类
“小”分类也能带来“大”改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