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维东公益微课】安全感与依恋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逐字稿+音频


大家好,感谢大家在这里听我讲课。
 
感谢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提供这个平台,让我可以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做父母、做妈妈的经验。
 
父母这个职业是所有职业中最难、最辛苦的,全年无休,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一直到孩子离开你为止,很辛苦。
 
因此能和那么多父母在一起,我是非常开心的,但听我的声音,会感到一种忐忑的心情,这个忐忑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是这种独特的上课方式——微课,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让我感到对未知说不出的担忧。这种担忧让我想到孩子,我们的孩子每一天在成长中,你会感到他无忧无虑,快快乐乐,但你不知道,他的世界对他来说也是未知的,所以在他的世界里也有很多不安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孩子的安全感,它是一个重要的基地,需要我们给孩子。
 
孩子的安全感谁能给呢?这就是我觉得今天的讲座非常重要的原因。大家在听这个讲座时,可能想听徐老师的知识和观点,但我还是很希望你和我一起去感受那种情绪。
 
第二个忐忑(原因)是因为我自己比较拒绝这样的上课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有微信,打开就会看到成千上万的信息。我们无法逃离,这些信息有些重要,有些不重要,但无时无刻都在影响我们。比如作为父母,会看到各种各样关于孩子(的文章),(比如)你应该怎么做,或者这样做,孩子会怎样。看起来似乎与你没关系,但还是会受到影响。
 
再加上现在越来越多各种方式的父母讲堂,让我们慢慢地成为了知识型、学习型的父母。虽然我现在也在讲课,但从我的内心来说,是不希望父母成为知识型的父母的。
 
其实我还有好多话想与爸爸妈妈们讲。我做了8年临床,自己的孩子现在高二,刚过完17周岁生日。无论是临床经验,还是自己作为母亲,也包括专业知识本身,都让我想与爸爸妈妈说些什么。
 
但我又不想用讲课方式,因为担心。比如今天我会讲好多关于安全感,不安全感,依恋关系等,我担心(家长)听完后,会拿我的观点去看自己的孩子,甚至会希望我提供一些量表让你来判断你的孩子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这会让你更加的不安。
 
如果是这样的结果,那今天的课就没有达到我的目的。我真正的目的是在今天讲完课后,父母忘记今天讲的所有内容,只要记得孩子很容易焦虑,很容易不安全,所以他需要我们去看他的笑、他的哭、他的闹,而不是借助于某个讲座的观点去测试孩子。说这个话,是因为我已经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焦虑和希望从知识当中得到东西。

说到这我想讲一个美国妈妈的例子,来说明我们现在不知不觉受到知识、信息的影响,可能会成为很懂观点的父母,可是很可能丢掉了我们的孩子,就好像我们用手指指着说你看一下月亮,但是大家都在看手指,却把月亮丢掉了。

我是2015年9月底到美国做访问学者访学,靠近圣芭芭拉的一个小镇,在美国太平研究院做心理学博士后的访问。在我租住的小区,有一个管理员,那个管理员是一个妈妈,有两个孩子,非常胖,也非常快乐。在我与她第一次打交道的时候,看到她两个孩子,一个是6岁的男孩,一个是4岁的女孩。
 
惭愧的是,看到妈妈和孩子就会本能的觉得自己是专业人员,我说自己是做儿童心理咨询的。她听了之后以美国人的方式,开心和礼貌的说:“真的吗?太好了。”就没有了。这和我在国内(遇到的状况)完全不一样。在国内当我说我是做儿童心理咨询的,如果(对方知道)我是一个博士,一定有妈妈会来与我交流。这是第一个让我感到吃惊的地方。
 
我又问她:“你的孩子在读幼儿园吗?”她又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和我说:“不,我自己带。”她说这话的时候非常自信。我又是很吃惊。
 
我想她认为这是我的孩子,我愿意陪伴他们,他们长大就可以了。但我们不是,我们和孩子在一起会担心很多,会担心他吃不吃饭,养的好不好?会担心聪不聪明,有没有问题?会担心将来能不能读重点的小学、中学、大学?甚至会担心将来能不能比他人更好,成为理想中的人?可偏偏忘记担心:我的孩子开心吗?我的孩子是不是会害怕?我的孩子是不是会有一些恐惧的东西?
 
就这一点,坦率说,如果你的孩子没有特殊的表现,你是很少会有这样的想法的。你一般都会围绕我的孩子聪不聪明,将来会怎样(这样的问题),因此在国内早教机构就会比较受欢迎。
 
我的说话方式似乎不是很好听,可很多妈妈喜欢带孩子去早教机构,去五颜六色的地方滑滑梯,跟着老师训练,在那里花很多钱,其实从这个角度我会认为父母是爱孩子的,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只是这样的付出本身代表我们不相信自己,我们会觉得那是更好的方式帮孩子,而我能做的只是在孩子身边,除了让他东爬西爬,什么也做不到,可如果我把他送到早教机构,有一些老师会教他这样那样,所以家长会觉得那样更好,哪怕花很多钱,而不会把这个时间带着孩子,与他一起在小河边、在森林里坐一坐、爬一爬。
 
有时候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的孩子才7、8个月或1岁多,在早教中他不太像其他孩子一样,听老师的指令,很可能这个老师会告诉你他不合群,你可能会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出问题了。可是你不知道,孩子在这个阶段,他什么都不要,只要你,你不在,他就会不安。
 
所以今天的讲座对你有作用的话,我想说的是:没有人比你更懂得你的孩子,没有人比你更知道你的孩子,也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替代你,这个“你”就是指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
 
看起来安全感还没有开始,其实已经开始了,那就是孩子的安全感与爸爸妈妈有关。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真正的陪伴是你,不是机构,不是知识。


曾经一个妈妈和我说,她有好多书和教育有关,她想通过这个方式了解自己的孩子。我给她的建议是:什么书都别看了,今天晚上回去好好看孩子的照片,看照片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我不知道这样的对话有没有帮助,从我的角度讲,我就是希望爸爸妈妈和孩子在连接当中。
 
我自己在临床中,我的主业是做儿童心理咨询。但我的设置和其他人不同,我是针对中国父母做的不一样的设置——45分钟和孩子在一起,15分钟和父母在一起。这里不具体谈设置的理由,更多想说的是,在我与父母每周的15分钟里,就是和父母交流孩子。
 
在这个交流中我可能会重重复复,可能是目前无效的,就像今天的讲座可能不会起太大作用,但如果是一对一的(咨询),每周都能见到父母,因为爸爸妈妈总是不确定我可以这样吗?可以那样吗?一定要来交流。在交流当中,我不会说太多专业知识(有些爸爸妈妈可能会知道一些专业知识想和我探讨),但我会不停的提醒父母,让他们相信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看孩子,看他的眼神,去抱他、去表达。
 
也就是说,从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到安全的依恋关系整个过程,就是努力的让父母相信:孩子需要的,不是某个观点,而是需要你和孩子做连接。这个实际上是最有效的。
 
每当一个孩子完整结案后,不只是他们的依恋关系在发生变化,转向安全的,更多的是在长期的稳定性中,父母已经知道该怎样与孩子在一起,而这时他们已经忘记了曾经我们有多少交流,他们会觉得就是这样的。这个时候你来跟他谈孩子,他会比你更知道孩子是谁。
 
所以这是我在这里重复表达的一句话:无论你学了多少,在哪里倾听,我都希望你用更多的眼神、时间、感受去感受孩子。感受他的什么呢?不是他的学习,不是他聪不聪明,而是他的感受,比如他的哭,为什么哭成这样?可能你不知道原因,但是你去抱他一下,说一句:“有妈妈在,不害怕,在的在的。”可能他真的就会不一样,而孩子要的就是这些。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目呢?当时工作人员给了三个题目,二胎不是我的选择,沙盘游戏是我更熟悉的,但我立即就选择了依恋关系。这真的也是一个机遇,是因为我自己有深刻的体验到依恋关系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安全性的依恋关系。
 
这个体验,对作为一个成人、一个大学老师、一个咨询师的经历来说,这不是一件很值得说的事,可以说是很不好意思说的,但对于一个做儿童心理咨询的心理工作者来说,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领悟。
 
2015年9月底我到了美国之后,一开始的时期,全然体会到的是一种真实的恐惧、孤独、绝望的感受。这个真的是很难想象,因为中国每年有那么多的访问学者,这(出国访学)实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可是我却偏偏体会到了非常多的恐惧。
 
这种恐惧感受好像与生死有关,好像被剥夺了一切,不知道该怎么办,当然这可能和我当时在做(个人)分析有关,每周三次去分析师那里去讨论自己的时候,可能潜意识打开之后产生的一种体验。
 
在和分析师看着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婴儿意象,这个婴儿很可能是我自己,我好像看着这个婴儿在哭,没有人理她。在这种时候,我作为一个儿童心理咨询师,我在看着她,体会她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这个婴儿非常渴望妈妈能够抱她,非常渴望有人能够告诉她她是安全的,非常渴望有人说会保护她,尤其是对拥抱的感受特别渴望,但是没有。所以她哭,她难过。
 

当我感受到这个的时候,我大吃一惊。因为在国内,虽然我们作为专业或临床工作(者),我们非常知道孩子是需要安全依恋关系的,也会知道如果没有(这种关系)他是很害怕的,可是当你和父母说这些的时候,你只是知道,没有深刻体验,毕竟你在这里的生活没有特别的事情让你产生害怕。
 
但是就是这样一次出去,突然完全一无所有的感受,因此激发出了一种婴儿的体验,而这让我一下子理解了孩子,理解到:如果一个人感受到不安全,而这个不安全并不是你在成人时感受到的某个事件,重要的是最核心、最基底的那个婴儿的体验。换句话说:今天你成为什么人,你在那里做什么,有时候你的情绪反应、模式、你对待他人(的方式),很多都和你在婴儿时期是有关的。
 
正因为这样,让我特别想对父母说:如果你的孩子还小,一定要多抱他,要好好的告诉他你会爱他、保护他。这是我当时特别想说的。
 
所以这么一个机缘让我做讲座,我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依恋关系对孩子安全感的影响,
 
相应的,也让我去想,当我体会到婴儿的状态时,实际上并不代表我的父母对我不好,只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不知道抱有多么重要。其实中国的父母很多是抱孩子的,但不会有太多的想法。相应的就会想,也许我们这一代很多父母的焦虑、不安,不能确定这样做父母好不好的时候,也许就是你的内在孩子,也在渴望着有人来保护你。这个有可能会和孩子之间有一定的投射,这会让事情变得复杂,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要深度探讨的。
 
说了这么久,大家知道,我想说,假设今天参与讲座的父母80%的孩子都比较小的话,我会感到比较来得及。

下面我想说的是依恋关系的来源和它比较核心的观点。
 
我们刚刚也说了,不想说太多的知识,因为知识在百度里都可以找到,搜一搜“依恋关系”能找到很多,但不要知道太多,知道太多会让你想很多,所以我觉得今天听基本观点就可以了。
 
Bowlby是英国1907年出生的,是英国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他提出了依恋理论。依恋的英文是attachment,靠近、连接的意思,没有“恋”的含义,所以台湾翻译为“依附”。

大家可以看到这幅图:两个猴子靠在一起,它是不是就是“依附”?Attachment被翻译为“依附”时,它更多地让我们看到一种连接,有一根线连接在一起;我们翻译成“依恋”的时候,每当看到“恋”字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温柔的感受,就像这两只猴子在一起,会让你感受这种抱团取暖的感觉,所以我觉得“依恋”是一个很好的表达。
 
心理学家自己创造一个理论的时候,他自己的成长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Bowlby的童年很值得了解。
 
Bowlby在英国伦敦出生,他的家庭属于中上层。父亲是王室的外科医生,很冷漠,不是很容易亲近;因为Bowlby的祖父在二战中战死,可能Bowlby的父亲从小就缺少父爱。在英国的贵族家庭,母亲是不会像一个真正的妈妈那样靠近孩子的。Bowlby是家里六个孩子中的第四个,真正带他、照顾他的是保姆,爸爸、妈妈对他来说非常遥远。然而,保姆在他4岁的时候离开了。对于Bowlby来说,他从出生到4岁就一直跟着一个人,这个保姆就像是母亲了,这个时候的连接、依附非常重要。所以,Bowlby肯定是经历是分离焦虑。从Bowlby的年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一直在寄宿学校。他从皇家海军学院到剑桥学院,一路都非常优秀。

大概所有父母看到这些都会觉得很棒。但是,对Bowlby的内心来说,他从童年开始就没有一个真正安定的连接,他就像一个孤儿一样,独自在外,“被要求”,“被读书”。他的内心应该是比较恐慌的,他结婚是在三十几岁,可能家庭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情结。
 
Bowlby从剑桥大学毕业以后,曾经去一个家庭里观察两名心理失调儿童,后来写了《失调儿童的家庭生活与人格特征》。之后,他又做了关于44个少年小偷的人格特征研究。大家看到,不管从Bowlby的成长经历,还是他的研究论文来看,他都在“看”儿童,而这些儿童都是失去了内在安全的连接。他写过的文章有《早期环境对神经症及其特点的发展影响》《44个未成年小偷:他们的性格及其家庭生活》《母爱关怀与心理健康》,等等。后来的1962、1966、1973年,他出版了依恋三部曲:《依恋》、《分离:焦虑和愤怒》、《丧失、悲伤和抑郁》。还有一本书是1988年写的,叫做《安全基地:父母儿童依恋与人类发展健康》。
 
Bowlby的一生都在围绕父母、孩子与依恋关系进行探索与研究。他的研究方式与临床不同的是,他很注重实验、观察,也就是很注重科学依据,他的东西是非常谨慎、科学、可靠的。Bowlby在50岁时曾经做过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顾问,他做过一个报告,其中有这样的观点:精神健康的关键是婴儿到幼儿都经历与母亲(或者是永久性的母亲替代者)有一个温暖的、持续的关系,这个关系是满意且快乐的。我希望朋友们对这句话多一些回顾和感受。我知道,有些孩子不是父母带的,可能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就是隔代养育,有的父母会困惑:可以这样吗?这个也是值得探讨的。我在这里做一个匆忙的表达:孩子自然应该首先是与爸爸妈妈在一起。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要有一个能和孩子建立安全稳定连接的人。这对于孩子的精神健康非常重要。往往会出现的问题是:父母很容易把上一代的老人当作替代性父母,但又很容易把孩子拿回去;在自己忙的时候,又送回去。这样的来回本身就代表了不稳定,会让孩子有被抛弃的感受。为孩子着想的话,这样的做法不可取。
 
今天我们不讲太多Bowlby的观点,不过,我们可以借助他三本书的题目做一下梳理他的核心观点——可能稍显武断,请大家谅解。


第一本是《依恋》,我们刚才说了依恋关系与安全依恋关系非常重要。对依恋关系的最清晰区分是安全型依恋关系与不安全依恋关系。Bowlby在书里也用很多例子证明了孩子需要一个安全依恋关系。

第二本是《分离:焦虑和愤怒》。当孩子感到安全依恋关系不复存在的时候,也就是面临分离焦虑的时候,他的情绪会通过焦虑、愤怒得以表达,可能是一些攻击性行为或身体愤怒的表达。

我手头的这本黑皮书叫做《依恋手册》,很厚,由几十位作者共同完成。“依恋关系”的提出与发展影响到情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很多方面。它是非常踏实、广泛、重要的内容,如果婴儿期的安全依恋基地没有建立好,我们的生活、工作、婚恋、家庭也会受到影响。

怎样知道我的孩子是不是不安全依恋呢?相对来说,我更希望大家知道的是: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安全依恋,你应该怎么做。
 
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孩子都是不安全的。有的孩子之前好好的,但一去上幼儿园就开始尿床或者拒绝去;也有些孩子是读小学开始出现的状况的,如易怒,攻击行为增加。这些都是很明显的不安全依恋的表现。
 
我下面举到的例子来自我的临床工作,我提前跟妈妈确认过,我说我将在微课上,在不透露孩子任何信息的情况下,谈论孩子的表现,感谢妈妈的同意。
 
有个女孩来到我这里的原因是:太爱哭了,随便一句话就大哭,哭起来就没完没了,没有办法停下来,脾气很糟糕,让父母很烦。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不就是哭嘛?可是,这个哭已经让父母不能忍受了。爸爸妈妈很困惑,他们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情。

沙盘游戏中,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她特别喜欢玩做蛋糕,她没有做很大,而是要有很多小碗,这些小碗装满湿沙之后倒过来,再把盖子拿掉。她当时特别关注的是蛋糕的裂痕。用沙子做蛋糕,自然会有裂痕,很有趣,这正是她关注的地方。从这里你会看到,对她来说,她一直有一种关系上有裂缝的感觉。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我能够做的就是不停地陪她做这个小小的蛋糕,不停地与她确认她做的蛋糕很棒。后来,变成她以老师的角色教我做蛋糕,她的依恋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在她的依恋关系不那么安全的时候,我就和妈妈说,在这个阶段,允许她不那么听话,甚至有一些宠她的表现。当在她游戏的时候比较稳定了,我就和妈妈说,这时你可以尝试拒绝她,可以适度地批评她。孩子虽然还是会哭,但是不会像原来那样哭得歇斯底里,根本没有办法停下来,甚至让妈妈觉得很可怕的那种哭法。同样是哭,内心是安全的或不安全的时候,表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啊,看上去时间不太够了,我自己觉得稍微延长一点没有问题,各位可以提问题。我也加快一下讲述的速度。
 
为什么孩子会有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呢?我认为是所有孩子天生都有不安的、焦虑的感受。也许这个观点可以帮助父母减轻内疚感和焦虑感。
 
在Bowlby的生平年表中,你会看到一句话:他跟克莱因发生冲突,分道扬镳。有趣的是,我在临床中比较注重的两个观点正是:克莱因提出的儿童早期焦虑,以及Bowlby提出的依恋关系。当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早期焦虑,就能够理解依恋关系的不安全特点;当我们重点围绕早期教育进行工作后,依恋关系会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态度都会发生变化,依恋关系逐渐修复发展为安全型依恋关系。

那孩子的早期焦虑是什么表现,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个人认为不是父母的原因,不是爸爸妈妈的错导致孩子的焦虑。应该反过来说:是由于孩子本身的、与生俱来的焦虑感,导致了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的焦虑不是那么简单,好像“妈妈,我害怕”。孩子的焦虑是那种恐惧,直接达到了会不会死的问题,比如,很多孩子会问“妈妈,我会不会死啊”“妈妈,我不要你死”“人为什么会死啊”“死是怎么回事”等。有人认为孩子的想法不不重要,这是不对的。
 
我曾经在沙盘游戏中与孩子工作,发现大部分孩子的焦虑直接根源就在于对死亡的恐惧。当你看孩子的时候,你觉得他和你一样;其实不是,他有他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幻想出来的,他认为它是真实的世界。


 也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观察到一个男孩,幼儿园放学的时候,与小朋友玩的时候很开心,他不是玩,而是一会跑过去滑滑梯那里,一会跑过来,你会看到他的嘴巴嘟嘟噜噜,你会听到一些词,什么毒药、绝密大师等,他说的时候非常认真。妈妈可能知道这是某个动漫故事里面的。但是,你不要觉得他是因为动漫故事而有这个想法,反而是要倒过来:因为有这些幻法,所以他要借助这个故事来不停的表达。他冲过去又返回来,返回来时似乎在看你,又似乎没在看你,这时他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是一幅奥特曼。男孩们总是很喜欢,要不断买。因为奥特曼对他来说是保护神,或者他就是奥特曼,或者他拥有了奥特曼,他可以保护自己,他可以成为不一样的。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所以就会在焦虑中有一点点不怎么安宁。这也是我很想和爸爸妈妈说的: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语言、幻想、世界,他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你看着他的东西,会认为不是那么回事,认为他瞎闹。
 
他会害怕,当他说害怕的时候,他是真的害怕。害怕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很乖,什么都听你的,你会认为他很胆小;一种非常闹腾,语言很糟糕,经常会说“打死你、踢死你”,这种会让我们觉得他很不道德,很糟糕,我没有教育好。但其实这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幻想中,他慌不择言,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些话可不可以说。
 
所以,是由于孩子本身的焦虑,所以他不那么好带,而不是父母哪里不好。因为孩子本身的焦虑,所以,他需要你安全的保护, “他需要一个依恋关系,它是安全的”。
 
 
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如何拥有安全的依恋关系。
 
首先,你可以这样想,当孩子出生的时候有一根脐带,当脐带剪断的时候,我们看起来就是两个个体,一个大、一个小,一个无所不能、一个什么也不懂。从现在层面来说,脐带虽然剪掉了,但从心理层面来说,它一直存在。对孩子来说,他时时刻刻需要一个稳定的、看得见的关系存在,也就是一个不分离的关系。
 
父母们要相信:孩子在婴儿时期就知道一切。孩子虽然很小,但他其实很清楚;这些“清楚”就是他的感受。我们很容易想:小小孩什么也不懂,等他大了我再怎样。那个时候可能就会来不及了,你需要用修复、补偿。如果你从一开始懂的话,那么,你就会知道怎样和他说话,这是对依恋关系的形成非常重要。
 
在临床中,我还没有和孩子交流过这个问题,但我经常会问妈妈:孩子刚出生的一个月和谁睡觉?一出生就和妈妈在一起的孩子,比那些不是和妈妈在一起的孩子,更容易建立依恋关系。
 
如果妈妈没有这样怎么办?你要相信你和孩子是有脐带连接的,你要永远要有这样的念头,无论孩子和你在一起多久,你是为主的,你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你是他的妈妈。白天你去上班,你要和孩子告别(无论他听不听得懂)。有时候有些妈妈会说害怕孩子哭就悄悄地走了。哭是不怕的。你要告诉他“妈妈去上班了,会回来的”,回来后不论你多累,都要让他和你在一起。无论你在哪里,都要用电话、语音和他说话,总之,让他感受到妈妈没有离开过他,这个连接就是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
 
我的督导Brian在70年代是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主任,当然现在自己有一个诊所,他用了20年的时间进行婴儿观察,提出了psychic skin(心理皮肤)。从我们身体来说,皮肤就像一个容器,包裹我们身体里面的器官;psychic skin 也像一个容器,包含你的语言、眼神、行为,甚至适度的身体付出。这些都需要一个愉悦的方式对待,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做,而不是一种茫然、蓦然的态度。换句话说,积极的父母会让孩子变得快乐。如果你用理性的方式,孩子就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他的防御机制就会变得比较僵硬,连接就会比较困难。如果你一开始就用比较柔和的方式对他,以欣赏的方式对待他,她就会得到愉悦的感受,这个对于他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用语言来表达爱与欣赏的方式很多,“爸爸妈妈爱你”这句话真的不要吝啬。语言的东西不需要你花钱,你只要说就可以了。然而平常,我们很容易脱口而出的,却不是好的语言。面对孩子,你要意识到你是父母,不要因为不开心就说一些不好的话,你要随时意识到“我是妈妈(爸爸),我面对的是孩子”,我要随时用欣赏的方式表达。这样,他会发生他的一些变化,会得到愉悦的体验,会不一样。
 
我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很敏感,可是,他自己发明了一句话“妈妈爱宝宝”。只要我生气,他就会哭着说“妈妈爱宝宝”提醒我。所以,我也一直用语言表达我的爱,他的名字本身就叫“爱爱”。面对我自己的孩子,“妈妈爱你”这句话一直表达到今天,即使他可能不怎么需要了。“妈妈爱你”“妈妈在,不害怕”“爸爸妈妈会保护你”一直没有停过,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慢慢的,孩子就在他的内在建立了安全的父母。所以,他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我的离开对他是没有太大的影响的,这种影响令我都很吃惊。
 
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是我们未来教育孩子的第一步,但是好多父母都反过来了。如果是先教育,孩子会对你不确定、不相信,你的所有语言都是不爱他,是惩罚,他就会逃离。这种逃离又会引起你的愤怒,你的交织就会产生混乱,影响孩子的行为。
 
考虑到今天的听众里也有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我补充一些内容。我跟好几个自闭症孩子在一起工作过。其中一个,我也是经过了妈妈的同意来说这一段,我陪伴了这个孩子四年,从原来没有连接,到今天妈妈告诉我除了成绩不怎么好,其他都非常好。所以你会看到即使是自闭症孩子看起来很难建立依恋关系,当你不停地相信他“可以”的时候,他会发生变化的。
 
对于我来说,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不管他有没有反应,对于他来说他也在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很艰难的、很痛苦、很害怕的,就好像一个人在梦里、在黑暗的夜里走路,他不知道该怎样,所以你会看到行为会比较不一样,打头、撞墙、不停重复某些事情,
 
关于自闭症的原因,实际上有很多表达,比方说科学的表达,但我还是相信,因为孩子内在的世界非常艰难,所以他没有办法意识到在他身边有一个保护他的父母,能够做到的也只有永远相信“有一天他会接受你”,所以你要拥抱他、和他多说话,而且不一样的是,要叫他的名字,告诉他“妈妈在这里”。即使是他睡觉得时候,你也可以抚触他的身体、后背,靠近他,让他发现你在。这也是我和自闭症孩子一起工作时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他游戏的时候拉拉他的手,让他慢慢发现父母的存在。
 
 
时间关系,只能匆忙地说到这些。
 
不管今天您有没有得到收获,我还是想说,当你看着你的孩子时,你要相信,你的孩子最依恋的是你,并不是书,也不是学校。无论他是怎样的人,当你和他一直在靠近,当你一直在陪伴他,他自己的内在能量就会出来。所有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他本身就有的,不需要我们培养。可是,如果他是不安心的,他所有的这些都会进入睡眠状态,他会把所有的精力耗在一个不安的表现中。
 
要让他安心的唯一办法是:让他相信你在他身边就是一个安全的基地,所以你要永远和他讲“妈妈在,爸爸在,我会保护你的,我们不怕”。永远地说这些话。非常重要。或者你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你过去较少这样的表达,你也可以用文字、语音、微信告诉她“我们很爱你”。
 
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一件事很有意思:当我们第一眼看到我们的孩子,我们会说“这是我的孩子,我们是爱的”。可是,你知道,孩子不知道。他不知道你是爱他的。于是,他会用各种方式测试你,哭啊、闹腾啊,等等,看你是否接纳他。那么,你要直接表达,经常表达,哪怕你要训斥他,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虽然我很爱你,但是你刚才的行为让我很生气。”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慢慢地将这些内容、眼神、行为内化进入孩子的内心,他会慢慢体会到:爸爸妈妈是不会离开我的。孩子的的安心,才会让他继续往前走。
 
我们中国孩子不是那么容易,尤其现在读书压力那么大,所有的父母都跟随孩子去学习,这样就会让孩子失去安全基地的保护者。我的建议是:把学习交还给孩子,做他最后的接纳者。不管他的成绩是好是坏,你都要告诉他:我会在你旁边。我相信,这样的话比你教他怎样读书更有用。
 
谢谢你们的倾听,祝福你们。我相信你们都是很好的父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1岁:依恋与安全感
我们心中的安全基地是如何建立的?——谈谈依恋风格Part I
综述:是什么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表现?| ·测试 动画· 解析你的依恋类型
如何养育具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给孩子一个自信的童年
“孩子越哭越闹就越不能哄,否则会惯坏”正确吗?| 建立依恋关系的科学指南
《美女与野兽》:是什么,让野兽变回王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