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名言背诵篇

1,未诊先问,最为有准(孙思邈)
此语强调了问诊的重要性,应置于望,闻,切诊之先,清陈修园在张景岳的基础上总结出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病人也应积极配合医生,让医生掌握尽可能详细的资料做出准确判断,以免误诊错治。就如张景岳所说:诊病不问起始,忧急饮食之失节……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2,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程杏轩)
此语是根据小便的涩,通与否推测病情轻重。主要在于肾的气化功能是否正常。也间接说明了肾功能的重要性。

3,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张景岳)
此语强调胃气的重要性。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赖胃气生,药赖胃气行。
4,肺虚易咳,心虚易惊,脾虚易泻,肾虚易遗,肝虚不宁。(张秉成)
此语概括了五脏虚衰所易出现的主证。
5,胃强脾弱,则消谷而便溏,脾强胃弱,则知饥而纳少。(林佩琴)
此语指出脾胃功能之异,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强脾弱时,胃能消谷而脾失健运,则便稀,脾强胃弱时,脾能运化而知道饿,却胃纳艰难吃的少。临证时当细心分辨。
6,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李东垣)
此语指出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为元气之本,后天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百病生。此为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主要论点。

7,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内经素问)
张景岳亦指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医道虽繁,一言蔽之,阴阳而已。
8,外感头痛,常痛不休,内伤头痛,时作时止。(顾松园)
揭示了头痛的发作特点,鉴别。

9,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
揭示了虚实两种眩晕的病因病机。

10,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
此语分述了肝风与痰浊两证的病因病机。

11,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叶天士)
阐明斑疹的病机重点。

12,有汗之烦躁,里证也,宜清热,无汗之烦躁,表证也,宜散表。(秦皇士)
以有汗无汗鉴别烦躁表里属性。

13,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燥热。

14,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尤在泾)

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张景岳)
重视真阴和肾脏的作用。张景岳倡导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虚损所伤精气皆为真阴所化,最后必伤真阴,五脏所伤,最后必导致肾脏亏损。

 
16,善用补者,补中有开。(李冠仙)
是说补要补的灵活,不呆不滞,要在滋补药中伍以少量理气活血之品,则可促进气机调顺,血流畅通,此即补中有开之意。
17,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周学海)
此语揭示了一条重要的治疗原则。治病攻邪须使邪有出路,闭门留寇向为医家大忌。治病当视病势所趋,因势利导,表证之透达,水气病之渗利,阳明里实之攻下,均为使邪有出路。
吴又可:‘黄连性寒不泄,只能制热,不能泄实,若内有实邪,必资大黄以泄之。若徒以黄连清之,反将热邪遏住,内伏益深。’

18,初治之道,法当猛峻。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法当宽缓。(王好古)
指疾病的初中末三期治法不同。初期新感外邪,当以疾利之药去之,中期病非新非久,当养正祛邪,兼而治之,末期法当宽缓,药性平善,养血气安中,养正多而邪气自去。


19,补血之中兼以活血,乃善用补者也。(张元素)
20,每加行血药于补剂中,其效倍捷。(周学海)
均为补中有开之意。周学海认为病后脉络之中,必有瘀血,若不驱除,新生之血不能流通,元气终不能复。

21,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叶天士)
王道指调养正气。此语是说补虚之法需要从容调理,假以时日,企求速效是不可能的。张景岳“补不可以求速效”也是此意。

22,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蒲辅周)
气机要调顺,血行贵和利。补气需伍以理气之品,补血须配和血之药。……也是补中有开啊??可见历代医家对补中有开的重视。类似的话有很多,以后不再提了。
23,善调理者,不过用药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气。(李冠仙)
强调补虚应轻重得宜,注意顺应人体生机,绝非多多益善。
24,治病以理气为先,而用药以通络为主。(韦协梦)
强调了治病必先照顾气血的重要意义。人以气血为本,气以通为顺,血以和为贵。治病要以理气为先,就像武侠小说以内功疗伤,必要打通经脉,使经气循行无碍,则内伤悉愈,而用药当以通络为主,络通而使药能尽其功。就如四君子必用茯苓,四物汤必用川芎,地黄丸必用丹皮,泽泻。皆为通络之用。噢??不知道解释明白没?!也没有学生验证,唉??

25,治肥人之热,虑虚其阳,治廋人之热,虑虚其阴。(喻嘉言)
体现因人制宜的原则,因为体质不同,治法有所不同。肥人多痰,多为阳虚体质,廋人多火,多为阴虚体质。

26,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血滞者,调其气而血自通。(吴鞠通)
指出血虚,血滞之证可从气论治,反映了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


27,治先天当求精血之属,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王旭高)
指出脾肾两脏的不同用药特点。肾为先天之本,精血之源,肾虚则精血不足,当治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龟板鳖甲阿胶等,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后天资生,纳谷为宝,故培补脾胃要参以谷食之方。即既可补脾又可食用的药物。如薏米,大枣,粳米麦芽等。

28,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李东垣)
湿为水气所化,其性下趋,此语强调湿邪为患,当因势利导,给湿以出路,因此利小便是首选治法。
29,凡草木诸药,以气胜者,迅而善行,以味胜者,滞而善守。(张山雷)
这里气指气味,并非指药物四气,味是味道。这句是说中药以气味浓重见长者,作用迅速善行而不守,以滋味厚重见长者,作用徐缓善守不行。

30,患大病,以大药制之,则病气无余,患小病,以小方攻之,则正气无伤。(徐灵胎)
指出要依据病情轻重决定药量大小,务使药病相当。

31,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气。(吴鞠通)
强调治疗水湿病应从调气入手。

32,救阴无速功。(叶天士)
强调补阴疗法渐缓收功的特点。
33,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程芝田)
指出胖瘦之人的体质特征,用药时也应有所侧重
 

34,痰入心则癫,火乱心则狂。(唐容川)
强调了痰与火在癫与狂中的致病作用。二者也可以互相转化。



35,带下俱是湿症。(傅青主)
此语指出带下病证的主要病机。带下量多或变化多因湿浊下注所致。化湿止带是其基本治法。

36,血不利则为水。(张仲景)
揭示了水肿病的瘀血病机。唐容川亦指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37,有痰之嗽主脾湿,无痰之咳主肺伤。(秦景明)
概括了咳与嗽在症状和病机方面的不同.
38,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叶天士)
指出了齿龈和肾胃的络属关系。
 
39,土虚木必揺。(尤在泾)
脾为生血之源,肝为藏血之脏。若脾运健旺,生血有源,则肝有所藏,若脾虚生化乏源,则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眩晕,震颤等。治应安土息风。

40,新病朝急者为阳邪胜,暮急者为阴邪胜也,久病昼静者阳虚,夜静者阴虚。(杨旭东)
揭示了阴阳之虚实证候在时间上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41,阴之病也,其来缓,其去亦缓,阳之病也,其来速,其去亦速。(徐灵胎)
概括了阴阳两类邪气致病的不同特点。

42,阳虚甚者,阴亦必虚,釜无薪火,安望蒸发乎精微;气虚甚者,血亦必虚,车无辘轳,安望汲饮以灌溉; 阴虚甚者,阳亦必虚,灯残油涸,焉能大放其辉光; 血虚甚者,气亦必虚,水停浅舟,焉能一往而奔放。(石芾南)
说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的道理。

43,气有余便是火。(朱丹溪)
44,气不足便是寒。(张景岳)
很好理解。

45,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46,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张仲景)
腹满虚实两证的鉴别。
47,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叶天士)
48,先喘后胀治肺,先胀后喘治脾。(叶天士)
49,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叶天士)
指出暑病的治疗步骤和方法。


50,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朱丹溪)
指出湿邪在外与在里的不同治法。
51,遗精涩剂不能取效,必用滑药引导,同气相求,古法有诸。(叶天士)
反佐用药。
52,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绮石)
53,治劳三禁,一禁燥烈,二禁伐气,三禁苦寒是也。(绮石)
54,诸痛不可补气。(朱丹溪)

55,药贵合宜,法当应变。泥其常者,人参可以杀人,通其变着,乌头可以活命。(俞弁)
56,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郑钦安)
57,用药要纯,最忌复杂,一方乱投一二味不相干之药,即难见功。(蒲辅周)
58,凡施治之要,必须精一不杂,斯为至善。(张景岳)
59,药贵中病,不论贵贱,在善用之而已。(余听鸿)
60,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李中梓)
 
61,本虚失聪治在肾,邪干窍闭治在胆。(叶天士)
失聪窍闭均指耳聋。区分虚实两种耳聋的病因病位及治法。

62,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巢元方)
指出淋证的病机特点。

63,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王肯堂)
区分消渴病上中下三消。
64,初起之遗,在相火不静,日久之遗,在气虚不固。(余听鸿)
鉴别遗精的虚实证候。
65,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痫证者寻痰火之重轻。(刘一仁)
揭示癫狂与痫证的主要病因病机。
66,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李用粹)
呕吐病位。
67,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刘一仁)
失眠与嗜睡的主要病因病机。
 

68,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叶天士)
69,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叶天士)
指出温热病救阴关键在于生津敛汗,湿温病通阳关键在于通利小便。

70,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朱丹溪)
指出治疗痰饮的一个重要方法即治痰须治气。

71,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张仲景)
提出了水肿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因势利导的治疗思想。
72,旧血不去,新血不生。(唐容川)
概括了血证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为出血证使用化瘀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73,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黄帝内经素问)
讲怎样调补阴阳。温之以气和补之以味是治疗阳虚和阴虚用药的主要区别。

74,先圣用药,泻必兼补。(唐容川)
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祛邪要注意避免专事攻伐,以防伤正。

75,五脏皆虚,独治后天脾胃。(王旭高)
强调了脾胃对虚损的重要意义。

76,补虚之最切要者,在扶胃气。(魏之琇)
强调了扶养胃气在虚损治疗中的重要意义。裴兆期:“盖人之元气以胃气为本,胃气又以谷气为本。大病之人,与谷气久疏,则所喜者食物,所恶者药物,理之常也。此际正当以食投其所好,以养胃气,胃气旺则元气亦旺,不补之中有至补者在。”

77,健脾宜升,通胃宜降。故治脾以燥药升之,所谓阳光照之也,治胃以润药降之,所谓雨露滋之也。(罗浩)
揭示了脾胃的不同生理特性和治疗原则。


78,热者清之,及半即止,继以益阴,寒者热之,大半即安,继以调和。(怀抱奇)
警示寒温两法不可过剂并示以善后调理方法。
 
79,盛夏之月,温剂宜轻,时值隆冬,温剂宜重。(程钟龄)
因时制宜。

80,老年慎泻,少年慎补。(吴又可)
因人制宜。
81,治湿病之里,以利小便为第一义,治湿病之表,以取微汗为第一义。(程杏轩)
分述湿邪在里在表的不同治法。

 

82,久病以寝食为要,不必汲汲论病。(叶天士)
久病要重视睡眠,饮食的改善。

83,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张景岳)
分述了虚寒虚热证的不同用药原则。

84,伤寒为法,法在救阳,温热为法,法在救阴。(吴鞠通)
指出伤寒温病治疗的不同。

85,通治血证之大纲:止血为第一要法,消瘀为第二法,宁血为第三法,补虚为收功之法。(唐容川)
概括了治疗血证的步骤和原则。

86,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程钟龄)
概括了治疗上中下三消的要点。

87,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关幼波)
黄疸治疗经验。

88,伤寒热邪劫灼,下之宜猛,温病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吴鞠通)
89,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张景岳)

90,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朱丹溪)
9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张仲景)
外感病初期分辨阴阳。

92,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绮石)
93,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
提出痰饮治疗大法。
94,欲其速行,则用汤药,取汤以荡之之义,欲其缓化,则用丸药,取丸以缓之之义。(石芾南)
汤丸特点及适应证。
95,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缪仲淳)
96,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养阳在滋阴之上。(李中梓)

97,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难经)
归纳了五脏虚损的治疗大法。

98,气虚者宜补其上,精虚者宜补其下,阳虚者宜补而兼暖,阴虚者宜补而兼清。(张景岳)
概括了精气阴阳虚损的治疗大法。
9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黄帝内经素问)
戒人用药中病即止。

100,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主治郁之方,曰越鞠丸。(王纶)
总结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周仲瑛)
医学三字经全文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经典诵读:医学三字经
眩晕(针灸治疗)
食道癌中医病因病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