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境·诗境·禅境——文人树盆景系列讲座(四)

二、文人树盆景的文化渊源

        从诞生伊始,盆景就是一种由中国文人主导的艺术形式,它与山水园林、山水画和山水诗等艺术门类有着共同的思想渊源,受中国画影响极深。

这其中,文人树盆景是最具文人审美特质的类别。虽然其名称受日本“文人木”一词的影响在现代才开始通用,但这种盆景类型在中国古已有之。它究竟发端于何时很难有定论,但毫无疑问的是,其最直接的艺术渊源是文人画,更深层次的思想渊源则是中国传统的三大哲学体系——儒家、道家、禅宗。

        1、艺术渊源——文人画

        中国盆景起源于汉晋,形成于初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后虽一度衰落,现正在复兴。文人树盆景最直接的艺术源头是文人画,要更好地理解它,最好从了解文人、文人画和同时期盆景艺术的发展历程入手。

发展简史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欣赏和利用自然美。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就开始有意识地栽培观赏植物,建造模仿自然山林的园林。秦代(221~206BC)的上林苑,规模达数百里之大。东汉(25~220)已有“构石为山”的自然山水园以及盆栽花卉。

        魏晋南北朝(220~589)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干戈四起,再加上佛教的流行和儒道文化的影响,现实中无法得到心灵慰藉的人们便转向自然山水,从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崇尚清雅、追求隐逸和高雅脱俗,一时在文人中盛行,这种社会思潮促进了山水园、山水画、山水诗等一系列文人艺术的兴起。

        在艺术理论方面,画家宗炳(375~443)在《画山水序》中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抒写情怀的过程,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种画论启发人们将自然景观浓缩入盆,享受自然之美,抒发人生情怀,盆景艺术自此开始形成。

        虽说隋朝(581~618)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在605年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基本确立,至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前的1300年中,这一制度对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文人与官僚合二为一的士大夫阶层由此形成。士大夫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又处于特殊的社会地位,重视生活的种种趣味,正是他们创造了独具一格的中国文人艺术。

        唐代(618~907)是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诗歌、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画史上以唐代王维(701~761)为创始者,他最早将禅宗思想吸收到绘画艺术中,开拓了高远淡泊、意境深邃的画风。王维也是盆景艺术家,有记载说他曾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以盂形瓷盆贮兰花,配以纹理、色彩美丽的山石)。

        在唐代,盆景已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许多文人都以此为乐。诗人杜甫(712~770)、李贺(790~816)等人的诗中都提到过盆景的造型技术,建于706年的陕西乾陵唐代章怀太子墓中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都说明这门艺术在当时已经流行。

        宋代(960~1279)以后,文人成了很重要的阶层,他们的人口比例虽小,却肩负着引领中国文化的重任。宋代也是文人画理论形成期,苏轼(1037~1101)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画工)分开,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当时文人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形成了许多精辟的画论。郭熙(1023~1085)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图1)、苏轼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都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通过作品直接抒发情感,追求神似和意境。除此之外,文人们还以诗题入画或在画中题跋,解释画意,意趣无穷。从当时的绘画中可以看出树木的画法都以瘦劲、飘逸的形态为主,这无疑对盆景的造型产生了影响。


图1 宋代郭熙《树色平远图》局部

        元代(1271~1368)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文人画逐渐成为画坛主流。它开始融入书法笔意,强调诗、书、画结合,并展露画家的个性特点。影响一代画风的赵孟頫(1254~1322)提出将“文人画”作为其正式名称以及“书画同源”等一系列论点,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时的盆景创作也受这股风潮影响,《偃松图》中的盆景已属于文人树盆景范畴(图2)。


图2元代李士行《偃松图》局部

        明代(1368~1644)董其昌(1555~1636)将中国画史上的风格体系分为南北两宗,认为南宗是文人画,北宗是职业画。他竭力反对以技能取胜的北宗,推崇追求神韵的南宗。董其昌的南北分宗论影响极大,确立了文人画在中国画坛的主流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明代盆景也开始进入兴盛阶段,已形成多种艺术风格,技艺亦更趋成熟。《春庭行乐图》、《武陵春图》中的盆景均可视为文人树盆景(图3~4)。


图3 明代佚名《春庭行乐图》局部


图4 明代吴伟《武陵春图》

        明代文学家屠隆(1543~1605)所著《考槃余事》介绍书版、碑帖,品评纸墨笔砚、画、琴等,还记载了起居、盆玩、文房等一切器用服饰之类,可谓集明朝文人审美之大成。这本书问世后被引入日本,“在当时非常受追捧,以至于手抄本根本应付不了需求,因此在江户后期的享和3年(1803年)发行了刊刻本,并被广大文人所收藏。书里关于盆栽赏玩的《盆玩篇》给当时的文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人考――文人与文人盆景的现在·过去·未来》,日本《近代盆栽》2004年2期)。

        《考槃余事》记述,当时的盆景对借鉴画意十分注重,“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本大如臂,针毛短簇,结为马远之‘欹斜诘曲’(图5)、郭熙之‘露顶攫拿’(图6)、刘松年之‘偃亚层叠’(图7)、盛子昭之‘拖拽轩翥’等状(图8),栽以佳器,槎牙可观。”这些画作的树木风格略有不同,但很多具备孤高、瘦劲、简洁的造型和潇洒、脱俗的风格。屠隆文中提及的天目松是指生长在浙江天目山中的黄山松,由于山野恶劣的生长环境,导致它针叶短簇,树形奇特,经年不长,是最理想的盆景素材之一,尤其适合创作文人树盆景。


图5 宋代马远《山水图》


图6 宋代郭熙《早春图》﹝局部﹞


图7 宋代刘松年《秋窗读书图》


图8 元代盛子昭《松石图》

        到了清代(1616~1911),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石涛(1641~1718)、朱耷(1626~1705)、髡残(1612~1692)、弘仁(1610~1664)这“四僧”,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图9)。这时期,盆景的形式和艺术风格更为多样,文人树盆景也有长足的发展,材料更为丰富,流行地区更广泛,理论著作越来越多。其中,陈淏子著《花镜·种盆取景法》、苏灵著《盆景偶录》等名著影响很深。从王图炳(1668~1743)《梅花盆景图》中可见当时的造型风格(图10)。


图9 清代弘仁《绝涧寒窠图》


图10 清代王图炳《梅花盆景图》

        1679年,中国画的系统教材《芥子园画谱》刊行,其中的树木画法可以说是文人树盆景的范本(图11~12)。事实上,《芥子园画谱》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盆景,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的文人盆栽。日本文人的盆栽“效仿了中国文人文化的清雅脱俗的格调”,“参考了被奉为文人画的南宗国画的教科书典范《芥子园画传》里面松树的形态”(《文人考――文人与文人盆景的现在·过去·未来》,日本《近代盆栽》2004年2期)。


图11 《芥子园画传》中的柏树


图12 《芥子园画传》中的松树

        清末以后,中国文人画的理论被进一步深化。重要代表人物陈师曾(1876~1923)在其最有影响的文章《文人画之价值》中写道:“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对文人画的特点,他分析:“文人画首贵精神,不贵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文人画中固亦有丑怪荒率者,所谓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妖好,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力矫软美取姿,涂脂抹粉之态,以保其可远观不可近玩之品格。”

        中国盆景在清末以后曾一度衰落,但一些局部地区仍有发展,广州海幢寺素仁和尚(1894~1962)几十年生活于青灯古刹、晨钟暮鼓的环境中,其佛学造诣精深,同时酷爱盆景艺术。素仁的盆景作品孤高、细瘦、简洁,追求空静,充满禅意,被称作“素仁格”,成为一时风尚。“素仁格”与一般的文人树盆景风格特征和造型类似,但通常主干更为细瘦,枝叶更为稀少,“务求做到多一枝嫌其多,少一枝嫌其少”(素仁语),可将之视作文人树盆景的特例(图13~14)。


图13 素仁的作品《青苍》(九里香)


图14 素仁的作品《姻缘》(九里香)

        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代教育的普及,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现代的知识分子已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在过去,文人虽是一个社会阶层,但更多地代表着一种气质。今天,文人的精神依然存在,文人画的传统也得以继承,直至今天它仍然是中国艺术风格的重要基础。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盆景开始全面复兴,技艺不断创新,形式趋向多样,并开始追求个性化。文人树这种长于表现作者个性和情趣的盆景类型越来越受到青睐(图15~16)。


图15 现代文人树作品

     景名:粤岭颂  树种:马尾松  树龄:40年  树高:135厘米  用盆:长方形釉陶盆  作者:韩学年

鉴赏:作品双干紧紧相依,主次分清,枝叶疏落。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耐人寻味


图16  现代文人树作品

      景名:傲骨临风  树种:刺柏  树龄:80年  树高:120厘米  用盆:长方形大理石盆  作者:吴成发

鉴赏:作品树形孤高,枝叶简洁,风格淡雅,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傲骨临风的神态

        共同特质

          文人树盆景的思想精髓和艺术表现方式与文人画一脉相承,更多地代表了一种气质和内涵,具备了文人画几乎所有最重要的特点。

        文人画尚孤高。文人大多文化素养深厚,艺术品位独到,志向远大,卓而不群,这些人格特点也明显地体现在作品中。孤高也是文人树盆景的显著特征,一般主干细瘦,呈高耸状,出枝均集中于主干顶端。主干虽然细瘦,但瘦而古老,瘦而苍劲,瘦中见精神,所表现的就是文人孤高的风骨。至于双干、多干或合栽的文人树,其每株(干)的造型仍然具有上述特点,合则协调统一,分则独立成型。

        文人画尚简洁。可有可无皆可简,甚至简到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不完整的形式常常更能充分表达内在的精神,如南宋马远和夏圭的山水画构图多为不全之景,仅截取景物的一角或片断,而在画面中留下大片的空白,被称作“马一角”(图17)和“夏半边”(图18)。又如倪云林(1301~1374)的画大都疏林坡石,远山遥岑,着笔不多,但相当耐看(图19)。简洁在文人树盆景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哪种树形,枝叶总是少之又少,以少胜多,以达到“一枝一叶见精神”的境界(图20)。


图17 “马一角”——宋代马远《梅石溪鸟图》


图18 “夏半边”——宋代夏圭《烟岫林居图》


图19 元代倪云林《渔庄秋霁图》


图20  崇尚简洁的文人树

 

     景名:独秀  树种:五针松  树高:68厘米  树龄:35年  作者:赵庆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画境 四
画境•诗境•禅境
日本附石盆栽考
从种子到文人型盆景,喜欢小盆景的台友切不可错过
探寻“文人”之道
王选民:关于文人树的问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