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秘的金沙玉器

中国是玉的国度。
如果从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玉玦算起,中国制玉的历史已经延续了七八千年。从某种意义上说,玉是中国古代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区古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世界上有三个地方以玉器的制作闻名,即中国、中美洲和新西兰,但中国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区最广。夏鼐先生主要根据妇好墓的出土玉器,把商代的玉器分为“礼玉”、武器和工具、装饰品三个类别。

此次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夏商时期玉器,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基本都是历年来科学发掘出土的玉器;
第二,除了狭义的中原(陶寺、二里头、花地嘴和妇好墓)地区,还将西北地区(新华和石峁)、黄河下游地区(苏埠屯和前掌大)和长江流域(大洋洲和三星堆)许多遗址的玉器放在了一起。
第三,除了玉器,跟玉器密切相关的少数其他物品比如礼用石器、绿松石器、铜器等,也一并展示;第四,不同地区的玉器,也无非是上述三种玉器:“礼玉”、武器和工具、装饰品。

把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玉器放在一起展示,可以更清楚地观察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各地区之间日益密切的文化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在夏商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各地区玉器在类型、工艺和纹饰上的可比性,就是自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各地区持续不断交流互动的结果。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商代玉戚的功用根据装柄方向的不同而异《说文解字》称:“戚,戉也。”《诗·大雅》传云:“戚,斧也。”古文字学家从甲骨文的字形演变和辞例验证两方面认定: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钺,即两侧有齿牙形扉棱的钺。于是,玉戚作为玉钺的一种特殊类型,在上古兵器史中一直被视为仪仗性的短兵器,这一认识几乎成为定论。但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不少玉戚的新资料,使我们有可能对玉戚的功用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商代的玉戚,集中出自河南安阳殷墟一带,在河南郑州商城、罗山莽张和四川成都金沙及湖北武汉盘龙城等地也有一些零星的发现。玉戚的形制,大体上可以归为长方形(包括方形)和璧形两种形态。从形制特征与出土位置来看,玉戚的装柄应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横向装柄,即将柄的上端一侧同戚身连接在一起,使锋刃朝向一侧;纵向装柄,即把柄的顶端同戚身连接在一起,使锋刃朝向上方。

  在系统梳理玉戚资料的基础上可以推定:横向装柄的玉戚应属于仪仗性的短兵器,纵向装柄的玉戚应属于仪仗性的长兵器,至于不装柄的玉戚或许应为一种祭祀用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三星堆与金沙玉文化是夏商玉文化在古蜀的延续与发展,通过对三星堆玉器与金沙玉器的分析,可以看出其玉文化的总特征是夏商玉器及玉文化在西南古蜀方国的延续与发展。其主要表现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承袭了夏商玉器及玉文化的传统;第二,产生了适合于古蜀国文明社会发展的一大批玉器新品;第三,玉器在祭祀活动中的使用空前兴盛。
  三星堆、金沙玉器中作为祭祀用品及仪仗用具的牙璋、牙璋形戈,形制多样、数量空前,显示玉器在当时的祭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牙璋原本是夏王朝特征性的玉器,这种夏王朝特征性的玉器并没有被商王朝继承,却在川西地区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国文明社会中得到了蓬勃发展。牙璋流传到成都平原的过程,不仅是牙璋器物本身的传播,更反映了二里头文化一支系人群的迁徙。

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夏朝晋陕高原的玉文化体现了华东和华西玉文化的交融。夏朝出现以前的四千年前,便已经形成了华东、华西玉器文化的地域差异。华东先民崇拜动物精灵,他们以美玉雕琢想象中神灵动物的造型和纹饰,来作为沟通人、神的礼器;华西先民从观察天象变化、寒暑更迭、昼夜轮替、植物荣枯等现象后,发展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同类感通”的哲理,他们将美玉雕琢成光素圆璧、方琮,用作感应神祇祖先的礼器。
  而晋陕高原则位于广袤华西的最东一片,是华西、华东文化交流区,其出土的玉器多属于夏朝时期,因此其玉器显示出四个面相:第一,与齐家文化相似的“坑埋玉器”传统;第二,制作出融合东西双方元素的玉琮,并效仿华东、华西玉器文化用圆璧改制出仿华东牙璧、仿华西联璧;第三,擅长用墨玉制作杀伐力强的玉兵器——牙璋、长刀等;第四,是具象与抽象“华东式神祖”的西进,暗示着上古东夷族系迁徙。

  夏朝时期,晋陕高原的玉文化,既有交融,又有创新,是中国上古玉文化重要的发展时段与发展区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
夏商玉器及玉文化与古蜀王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中国的玉器及玉文化伴随历史的脚步,已走过了漫长的8000年。在新石器时代,玉是沟通天地的使者;夏、商、周三代,玉融入了国家礼乐体系;秦汉以后,玉更成为修身喻德的象征。在各个历史时期,玉器虽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意涵,却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发展主线紧密相扣,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演进历程的重要途径。

  夏商时期,中原王朝的国家制度逐渐形成体系,社会形态发生剧变,王权与军事政权取代巫觋神权,成为国家政治的核心构成。夏商时期的玉器显然广泛吸收了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以兵器仪仗类为主的玉礼器群,这些精美的玉器既是当时社会宗教思想、礼仪规范的代表与象征,又是手工业技术、审美意识、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夏商玉器及玉文化与古蜀王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祭祀遗迹中大量出土的玉璋、玉戈、玉琮、玉钺、玉璧等明显受到中原夏商文化的影响。从玉器的造型、数量、年代等方面去分析,可以感受到隐于其后的深刻文化联系。牙璋是夏时期最重要的玉礼器之一,在商、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已经衰落,却在成都平原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社会中得到了弘扬与发挥。玉璋在古蜀文化礼制系统中大量使用,并保留传承很长时间,玉璋甚至成为古蜀文化的代表性因素向周边施加影响,以至于可能传播到了我国两广、越南北部等地。由此可知,玉器在中原文明与周边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以及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特殊的视角。

金沙遗址博物馆 兽面纹玉铖

玉钺是先秦社会中象征君王政治军事权力,体现威武的仪礼性用器。

       该件器物的纹饰刻划手法多样,中间的兽面纹饰以阴线刻划,四周还采用了减地(把纹饰周围的地子部分磨下去)的方法,从而形成浅浮雕的效果。充分反映出当时的玉工已能利用娴熟的技巧,创造出舒展、繁复的纹饰。

金沙遗址博物馆 玉斧

金沙遗址博物馆 阳刻昆虫纹玉牌

它以流畅的线条刻出了昆虫振翅之状,非常之精美,其造型独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全国出土的玉器中,也仅此一件。

玉戈:戈是与木柄作垂直交角,用以勾杀或啄杀敌人的兵器。玉戈则是从实际功用中脱立出来,演变为礼制活动中的仪仗用器,是使用者权力与身份的象征物。

金沙遗址博物馆 玉铖

金沙遗址博物馆 玉镯(环)

该环玉质温润细密,环体扁平轻薄,制作精细规整,可能为佩玉的组成部分。

金沙遗址博物馆 玉镯(环)

        玉环,本为古玉器的一种,为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形状与镯类似,其孔径大于边缘,也有与边缘相等的。与此器近似的还有玉璧、玉瑗。

   《尔雅·释器》中指出:“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孔大而边小者名瑗,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这里把几种器物的形制讲得十分清楚,“肉”是指周围的边,“好”是指当中的孔,即三者的名称由中心的圆孔大小来决定,大孔者为瑗,小孔者为璧,孔径与玉质部分边沿相等者为环。后玉环成为玉制的环的统称。


   玉环古时一般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因“环”与“还”同音,古人可能还把它作为一种信物。据说古代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即得到天子送来的环,就知道自己收被重新召回,官复原职。

   玉环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新石器时代玉环的基本造型为扁平的圆环状,多用白玉、黄玉制作。整体圆整光洁,内外壁平直,有的环上对钻有小圆孔,孔壁斜直。玉环中心稍厚,边缘较薄,通体磨光,制作精致。战国玉环种类很多,有丝束环、云纹环、谷纹环、三龙外蟠环、重环及玛瑙环。汉代时玉环多用于成组佩玉的中部,直径较小,环表面饰典型的汉代纹饰,如勾云纹、四灵纹、螭纹等。汉晋时的玉环略有变异,环面素朴无纹,只在圆形外侧对称雕出两长方形凸起。唐代玉环圆形,体较厚,琢成内外六瓣莲花形,束腰。宋代有扁圆形玉环,如早期形制。明、清两代多雕团龙纹、蟠螭纹及竹节形玉环,龙身多饰鱼鳞纹,旁衬卷云纹。

金沙遗址博物馆 海贝形玉佩饰

       该件玉海贝佩饰玉质温润,质地致密,器上虽沾有青铜锈斑,但却并不沁入器内,内无杂质,光洁细腻。器物造型小巧玲珑,器物上端有一小孔,应系绳作为佩饰使用。

       附:海贝是生长于海洋中的生物。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夏商周三代,就作为珍宝出现在各地遗址、墓葬里。海贝由于其形体较小,便于携带,所以在当时也常被当着等价的媒介物,穿系成“朋”用于商品的交换之中,因而具有货币的功能,以后又逐渐成为财富的象征。作为珍贵之物,中原地区常用海贝来殉葬、祭祀。在三星堆一、二号坑里也曾发现有五千多枚海贝,说明成都平原可能在较早时候就与沿海地区、中原地区有了较为密切的往来。

金沙遗址博物馆 玉琮

玉琮:玉琮外方内圆象征“天圆地方”,中有一孔相通,意表“贯通天地”,是古代社会象征精神信仰与政治权力的神圣之物。

金沙遗址博物馆 有领玉璧

有领玉璧:玉璧是祭祀苍天的法器,也是财富的象征物。圆形的玉璧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相吻合。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璧中有一类的圆孔周缘凸起,因之称为有领玉璧。金沙有领玉璧大多色泽丰富艳丽,制作也是非常精细。有的环面光洁莹润,有的环面上还等距刻划出多道同心圆圈纹,纹饰的深浅疏密显得很有规律。

金沙遗址博物馆 玉戈

        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种兵器,以玉为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两代。由于玉石本身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且大量出土的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 

       玉戈形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岗期。此期玉戈的特点为尺寸普遍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最长者出土于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长达97厘米。戈援部(刃部)略呈弧度,直内(后端),多数无中脊仅有钝脊。除部分在内上饰有简单的弦纹外,一般无纹饰。第二个阶段为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变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长度在1 5厘米以内,小的仅4至5厘米。戈有直身、弯身两种,皆有中脊或三脊。内上饰平行的粗阳纹,或者在内及援上阴刻兽面纹和变形云纹。部分戈内直接雕成鸟头状。传世品中亦常见以玉为援,用铜铸成鸟头状内嵌接而成的铜内玉戈。  

      西周玉戈形制与商晚期相似,普遍不饰纹饰,制作不及商代精细。西周以后玉戈趋于消亡,春秋战国时零星可见的玉戈,仍保留了周代的特点。春秋玉戈锋作三角 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稍直,刃颇锋利,中部起脊,内之尾端作斜角状,援、内间中部穿一孔。汉代玉戈有所变制,一种援呈尖首长方形,上饰多组纹饰,援前端为对称盘绕的双龙纹,中间是谷纹,后端作几何纹和龙凤纹,背面平素,内窄,长方形,上穿两孔。另一种玉戈援呈弧形,锋端如橄榄尖,两侧有刃,中脊为窄条,并有横凸的胡部(即戈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上皆饰勾连云纹,内呈长方形,亦饰勾连云纹,胡部与内部分别镂3个和1个长方形的小孔洞。汉后玉戈不常出现了。 

金沙遗址博物馆 玉戈

戈是与木柄作垂直交角,用以勾杀或啄杀敌人的兵器。玉戈则是从实际功用中脱立出来,演变为礼制活动中的仪仗用器,其实也是使用者权力与身份的象征物。

玉凿:祭祀活动中的礼仪性用品。

金沙玉料:大部分来自成都平原西北部山区,就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那一带。难道它们就是古代的玉石毛料。

金沙遗址博物馆 绿松石

金沙遗址博物馆 绿松石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历代的“仪仗、工具”玉器:(4)玉戈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藏古玉琮
二里头玉器:钩沉夏史的新视角
金沙遗址博物馆
河南省出土商代玉器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