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瑾瑜匯】通天神獸 智慧凝結——玉豬龍





通 智

天 慧

神 凝

獸 結

在衆多的紅山文化玉器中,有一類造型奇特的玉器,被稱作“玉豬龍”,它與勾雲形玉佩、馬蹄形玉箍和玉壁並稱爲紅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四大類玉器。

牛梁河遺址出土 玉豬龍

“玉豬龍”考古發掘出土的共有8件,史前遺址4件:分別爲牛河梁遺址3件,姜家梁遺址 1件;晚期遺址4件:分別爲陝西韓城梁帶村1件,三門峽虢國墓地1件,秦代鳳翔南指揮鎮3號秦墓出土1件,天津清代墓地出土1件;收集、征集館藏玉豬龍或者玉豬龍首有25件,玦形鳥首龍 1 件。其形制以玦體成形,一端做出首部而成,因其端部短立耳,圓睛,吻部有多道皺紋,個別有鼻孔,暗合豬首形,故名玉豬龍。也有學者稱之爲獸面玦形玉飾,又稱爲獸形玉或玉雕龍。

玉豬龍製作意向圖

豬龍的象征意義

紅山文化的經濟形態以農業爲主,農作物的種植、成長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因此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人類無法建造大規模水利工程來保證水的供給,更多的是通過祈求上蒼以獲得風調雨順,逢旱祈雨便成爲一項經常性的極爲嚴肅的活動。紅山文化遺址中的玉豬龍或許就與這神聖而頻繁的祈雨活動有關。

內蒙古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出土 玉豬龍

考古遺迹和文物挖掘中,龍的形象頻繁出現,很可能是原始先民作龍祈雨的民俗遺迹。文獻中有作土龍求雨的記載,《山海經·大荒東經》: “旱而爲應龍之狀,乃得大雨。”郭璞注: “今之土龍本此;氣應自然冥感,非人所能爲者。”豬和雨又有什麽關系呢?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毛傳: “將久雨,則豕進涉水波。”朱熹《詩集傳》說此四句“豕涉波,月離畢,將雨之驗也”。朱子之說甚明,豕涉波、月離畢都是將要下雨的侯兆。“月離畢”說的是月亮靠近畢宿,古人視爲雨兆。”“豕涉波”, 孔疏: “有豕豬之白蹄,進而涉入水之波漣之處矣,是在地爲將雨之征也。又直月更離曆于畢之陰星,在天爲將雨之候。”孔穎達認爲,“豕涉水”是“將雨”在地上的征兆,“月離于畢”是“將雨”在天上的征兆。

內蒙古敖漢旗下窪鎮出土 玉豬龍

龍致雨”是上古人們的普遍觀念,更有作土龍以求雨的儀式活動。“豕涉波”,雨象也,俗謂之“黑豬渡河,雨候也”。由此,同樣與雨水有關聯的豬和龍組合在一起更是人們對雨水期盼的隱喻,豬龍的這種象征意義是玉豬龍成爲宗教禮器的重要原因。

故宮博物院藏 玉豬龍
豬龍的原型

龍和豬爲什麽能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形象?關于玉豬龍的原型,學術界衆說紛纭,確有百家爭鳴之勢。蟲形玉龍說,認爲其功用是昭示並誘導雷雨團;昆蟲幼蟲說,認爲其寄托著紅山先民的“生存繁衍”和“再生”的信仰團;熊說,認爲“玉熊龍”與神話傳說中的華夏始祖黃帝直接有關聯;豬靈雲紋說,認爲它是事神時佩戴的玉神器,是豬靈與雲紋二種崇拜、 豬首與雲團二種形象的複合型;玉神器閻鹿說,認爲其反映的是一種鹿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胎形龍說,認爲它是主人在宗教祭祀時的通靈之物。

牛梁河遺址出土 玉豬龍

豬龍與熊龍之辯

有關玉豬龍的原型,目前最具有爭議的是豬與熊。其究竟是豬龍述是熊龍,只要看其吻部與鼻予就一目了然了。原始農業出現以後,人們開始了定居生活,家畜飼養業逐漸成爲原始經濟的支柱産業,其中豬的圈養成爲普遍,當時人們崇拜豬是可以理解的。其實不論是家豬還是野豬,豬的吻部和鼻子具有顯著的特點,豬是拱土覓食的,這種覓食行爲決定豬的鼻子吻部較長,鼻子靈活有褶皺。

玉豬龍鼻子細節

而熊則不同,熊臉形似狗,頭大嘴長,借助于前足輔助進食。由于采食方式不同,豬和熊吻部與鼻子有明顯不同,因此以此來鑒別豬、 熊的形象差別是較爲客觀科學的方法。聯系到西遼河流域自興隆窪文化以來一脈傳承、 經久不息的崇豬習 俗,特別是趙寶溝文化陶器上早已出現的豬龍紋,故稱這種玉雕爲豬龍似乎更爲妥當,也更加客觀。

趙寶溝文化飾紋淘器
玉豬龍與龍

甲骨文中的龍字:龍作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圖騰動物,被人爲地神化了。那麽能否能稱“玉豬龍”爲龍呢?在甲骨文中龍字有兩種寫法 :一種是身體蜷曲成C型的

字,大頭、大耳、無角;另一種身體蜷曲成S型的
字,大頭、有角。甲骨文中龍字是象形字,與紅山玉豬龍極爲相象。孫機在 《蜷體玉龍》一文中認爲,“關于中國龍的原型,最直截了當的鑒別方法就是以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象形的龍字爲據 ”。

大耳无角“龙”字

關于

字是否爲“龍”字的一種寫法,一直存有爭論。羅振玉、郭沫若認爲
字是“龍”字的一種寫法,而且是比
字更原始,更接近龍之原型的字。後來《甲骨文編》及金祥恒編的《續甲骨文編》,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常正光主編的《甲骨金文字典》,高明所編的《古文字類編》等資料中,
也都被視爲“龍 ”字的一種寫法。孫機認爲:從甲骨文“龐 ”字的字形看,“其所從之龍字的尾部既可以外卷亦可以內卷,此二形可以通用 ”。但是,也有不少學者不贊成把
字看作是“龍”字。唐蘭早在1939 年《天壤閣甲骨文存》的釋文中便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爲,“龍”字的字形是“虬曲而尾向外”,而
字形是“蟠結而尾向內”,“其形迥異”,所以不是同一個字。夏渌認爲
字與
字是同一個字,只是
字爲單筆,
字爲雙鈎,並考證都是虬字。“《說文》、《廣雅》並 以'虬,龍子有角者’。王逸、高誘注《天問》及《淮南覽冥訓》並雲:'有角爲龍,龍無角曰虬 。’今就甲骨文證之,'龍子無角曰虬’爲是。”島邦男認爲
字是有角冠,
字是無角冠,但同屬龍類。由此可以看出,一種觀點認爲
字與
字同是“龍”字,二形可以通用。另一種觀點認爲
字與
字同爲“虬”字,爲無角龍,同屬龍類。

有角“龙”字

紅山文化玉豬龍與商文化龍形象對比:商代器物上的龍也有兩種形象。—是頭頂有“瓶形角”的,可以稱其爲“有角龍”,二是頭部似豬首,吻部突出,有十分明顯的大耳,可以稱其爲“豬首龍”。這兩種形象的龍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有蛇形的身軀,向內或向外卷曲。這一現象與甲骨文中龍字的現象是吻合的。並且,在商代青銅器、玉器的紋飾和造型中,這兩種形態的龍也是並存的。如以婦好墓出土的衆多蜷體玉龍之中作對比,M5:422(1)與M5:986(2),這兩件形制基本相同,只是前者頭上有兩角,後者頭上則是兩耳。而M5:469(3)與M5:473(4),這兩件被稱爲龍形玦的器物,形制完全相同,羞異僅現于角與耳。

婦好墓出土 蜷體玉龍

紅山文化的玉豬龍與商文化中的豬首龍在形狀上極爲相似,二者所表現的理應是同一主題。由此推斷紅山文化玉豬龍造型與商代器物上的龍的造型有關,是龍字的原型。簡言之,紅山文化玉豬龍的造型就是商文化中的“豬首龍”。它們有同樣的豬首,同樣蜷曲的龍身。

天津博物館藏 黃玉豬龍
玉豬龍的同屬器型

在紅山文化玉器中,除了玉豬龍的原型是豬龍,還有沒有其他器物的原型也是豬龍呢?是否存在與玉豬龍“符號”標識相同的其他造型器物?

大英博物館藏 玉豬龍

丫型器:“丫型器”獸面的符號標識與豬龍最爲接近。丫型器也被稱爲“獸面紋牌飾”、“獸面紋璋形玉器”等。目前發現的共有4件,其中,出土1件,采集1件,征集品2件。這四件丫型器主要特征具有一致性,薄片狀,雙面平雕,下部有榫並鑽有孔,應是起到固定作用的。面部五官采用的是標准的圖案,即:大圓眼,周圍有褶皺,前部有三角紋,鼻子比例大,突出吻部,圓弧形,或簡略成三角形;雙耳在眼上方與臉融合形成丫型;扁形大嘴。

遼寧省博物館藏 玉獸面丫形器

紅山玉器的平面雕刻技法有兩種,平面線刻及淺浮雕。將玉豬龍的頭部拓片展開與丫形器作比對,就會發現它們基本一致,面部的器官符號一一對應。因此,不難看出丫形器是豬龍的正視平面相,玉豬龍的面部是丫形器的弧面形式。

玉龍首:一種被稱作“玉龍首”的器物與玉豬龍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也應是豬龍的同屬器型。“玉龍首”也稱“玉豬首”、“豬龍首”、“龍首玉雕”,其造型特點與玉豬龍的龍首特征十分接近,因此而得名。目前所知共有兩件,其中一件1965年入藏遼甯省博物館”,其特征爲圓形大耳,眼睛部位由對穿大孔代替,有陰線雕紋,吻部前伸,略向上翹,頸下端磨薄作成榫,並鑽一孔;另一件由天津外貿部門從東北收購,現藏天津市博物館,同樣是圓形大耳,眼睛部位由對穿大孔代替,面部有陰刻線多道,吻部前伸,略向上翹,鼻端有兩個窩狀鼻孔,頸下端有短榫。

玉龍首

兩件器物特征基本一致,區別僅在于:天津市博物館所藏的玉龍首的鼻子上面是用橫線表現的褶皺,兩鼻孔並排朝前,而遼甯省博物館藏的玉龍首,鼻子則用簡化的標准圖案表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兩件玉龍首的眼睛均是以鑽孔的形式來表現的。用線刻技術來表現眼睛也是行得通的,而且用鑽孔來表現的眼睛不應該再有用作穿系與固定的用途。那麽,爲什麽要選取相對而言難度更大的鑽孔形式來表現眼睛呢?合理的推測應是用于鑲嵌。

玉豬龍、丫形器、玉龍首這三類玉器雖然是三種完全不同的造型,但是它們的五官都是標准的符號,即:大圓眼,周圍有褶皺,前部有三角紋;鼻子比例大,突出吻部,圓弧形,或簡略成三角形;耳在眼後與臉融合形成寬大的圓弧;扁形嘴;更扁但從不省略的下颌。將這三類進行對比,可見它們是表現同一個題材的同屬器型。

紅山文化,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遺迹之一,而玉器更是紅山文化的重要代表。玉豬龍,更是紅山玉文化當之無愧的扛鼎之作。神秘的玉豬龍不單純是古人類與天地溝通的法器,它更是凝結我們祖先的情感和信仰、智慧和理念的神奇法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96个甲骨文原型与楷体字对照
從崇古到考古
講座回顧:從沁色鑑古玉——談紅山與良渚玉器研究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八话,文字的源流(上)
杜金鹏:殷商玉戈名实考
期刊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類(2016年6月所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