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命题的关键环节和实施路径研究

本刊刊载之全部论文,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审稿费、编辑费,如有言称收费者,必为假冒。本刊唯一网站:www.jcse.com.cn

本刊唯一投稿方式:

2022年全年(1-12期)
中国教育学刊订阅
180
作者信息
马秀谊/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摘要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高考内容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教学、学习、评价一体化的教育理念要求打造具有评价功能的新型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分析,发现传统高考仍然存在导向作用发挥不充分、命题理念“重知识轻素养”、情境创设存在误区等问题。要精准把握命题改革的三个关键环节,即优化试卷外部结构和内部蓝图设计,以评价导向引领命题策略,探索具备知识内容和学科能力素养维度的考生成绩报告。组织实施路径上,在测评理念层面从价值取向、考查方式、评价模式上实现跨越式转变;在实践操作层面,从系统化设计试卷框架、基于评价理念的可解释性地命题、畅通命题与评卷的衔接等环节,重塑考试命题的全流程,增强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水平达成的程度。

我们处在社会变革的伟大时代,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学习和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指导新时代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战略蓝图和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层面,对考试内容改革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即“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等,对考试命题改革影响深远。自2014年以来,从上海、浙江高考改革试点到江苏等8省市第三批改革,本轮高考综合改革陆续推进。2021年9月,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7个省份宣布实施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改革工作进入关键发展期。根据第一、二、三、四批改革省市的高考方案,纸笔化考试的结构框架与传统高考有实质性的变化,总体归纳为“语数外 学业水平考试”,“语数外”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其中第三四批共15个省市采用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现阶段,教育评价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高考综合改革、高中课程改革、高考内容改革等五大改革交汇叠加,复杂形势下的命题工作正是多项改革平稳落地的“牛鼻子”。与传统高考命题相比,新高考选择性考试命题发生了基础性、关键性的变化。从外部来看,面临“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无考纲”的形势;从内部来看,需要实现核心素养考查、复杂情境设置、开放性试题、改变试题固化等考查要求。对于高利害性的选择性考试而言,试卷做到科学、公正、准确、公平,仅仅是基本要求。命题不但是一项试题命制的技术性工作,更涉及试卷架构、题型功能、命题策略、评分方法和成绩解释等多个环节的系统性工作,这更加需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作用,系统改进选择性考试的测试功能。 

一、传统评价理念影响下高考的固有劣势和不足

通过纸笔化测试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需要我们从整体上考量“如何发挥考试的最大效用”。目前在高中教育教学阶段,高考、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仍然强调运用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序,呈现的是枯燥的分数,教育评价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开发。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来看,一定程度上均存在着深层次问题。 

从宏观角度讲,教学、学习、评价一体化未得到充分融合,尤其是考试评价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主要原因是考试评价的价值取向还未发生深刻变化,从关注对学习结果的客观评定到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效能的根本转变仍有待发生。实质上,考试评价、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协调一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它们之间的一致程度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正是因为教学、学习、评价具有一致性,才需要从教育评价的视角来设计考试。教育考试的功能定位不能仅仅是鉴别和区分,科学的考试一方面在设计和实施中要有好的效度和信度,另一方面要能够采集足够的信息来反馈教育教学。基于教育评价的理念来设计试卷,就是要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置于整个教育发展这一链条中,这才是考试的真正意义所在。 

从中观角度来讲,试题设计理念有待更新迭代,“知识本位”的命题理念要加速向“素养本位”转变,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在不同省市的试卷中体现程度有较大不同,试题形式仍不同程度上存在固化倾向。从课堂教学到考试测评,对学科知识的强化性记忆普遍受到大家的反感,但这一惯性仍然存在,如何才能改变?考试评价必须发挥积极导向作用。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的学习观、评价观认为,知识只是载体,要从学会知识转变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素养本位”测评的重点,不是评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掌握程度,而是测评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学生“机械刷题”“题海战术”的收益,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从微观角度来看,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并未完全实现,很多教师和考试机构对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仍有认识误区,尚未进行系统性、体系化的考量。从2021年高考综合改革省市的试卷来看,我们发现从情境类型和情境创设两个层面,新情境作为重要考查载体,尚未充分发挥考查功能。主要表现在情境滥用或无效情境过多,素养考查指向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考查目标的实现。典型的运用误区在于,部分省市的试题设计情境多围绕课程学习中的问题,“重学习探索类情境、轻生活实践类情境”。基于素养的评价,更应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和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并不是孤立的知识。“在命制试题时,应根据考查的需要,注重选择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参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合理的简化或处理来设置问题情境。”我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学生在学校学到和遇到的问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生活和社会的观察和兴趣,从学校走向社会。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涉及不同领域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面对高考综合改革这一重要环节的推进落实,就要全面审视、反思、调整、完善传统考试评价机制,对于教育考试机构来讲,需要深刻理解领会《总体方案》精神,有效运用考试评价的功能,与教育评价改革协同联动,不断探索完善高考全环节全链条的办法,这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赋予新高考的历史使命。 

二、全链条把握命题改革的三个关键环节 

目前迫在眉睫的是对新高考选择性考试进行升级改造,首要工作是找准命题改革的关键环节。从全链条来看,就是拓展命题改革的内涵,向考试项目的前后两端拓展、延伸。前端就是科学设计试卷测试架构,做好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顶层设计,重点包括试卷外部结构和内部蓝图;中心端就是试题设计阶段,重点以评价导向引领试题命制;后端则是加强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评价和诊断,重点是加强考试成绩的解释和应用,研发针对考生的学习成绩报告。只有这三个关键环节统筹考虑,形成闭环式流程,才能全程打造具有评价功能的教育考试。

(一)前端:科学设计试卷测试架构 

高效度的考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在明确了考试目的、考试内容之后,科学设计试卷测试架构就成了关键。第三四批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明确规定,选择性考试时长75分钟、满分100分。在总体试卷框架的基础上细化测试架构,首先成为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必须解决的关键环节。这包括试卷外部结构和试卷内部蓝图,共分为五个步骤,具体见表1。

表1试卷架构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是试卷外部结构,包括步骤1、步骤2和步骤3。试卷外部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考查内容、认知需求的层次、题型测试功能、考试时长等。在75分钟考试时长确定的情况下,第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确定主客观试题的分值比例。在第一、二、三批改革省市的探索实践中,试卷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分值比例基本保持在40%∶60%到60%∶40%之间。以第三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江苏省为例,2021年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的物理、化学、生物科目的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分值比例约为40%∶60%,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科目约为45%∶55%。第二个突出问题就是全面认识不同题型的测试功能和考试时长,合理确定不同题型的题量和分值。表2是一系列较为常见的题型,以及作答时间和相应的认知层次。

表2根据认知需求层次与反应时长排列的题型种类

注:① 根据配对项目数而定;②根据认知需求层次而定;③根据演算过程的复杂程度而定;④根据所考论题的综合性及写作形式的复杂程度而定。

二是试卷内部蓝图,包括步骤4和步骤5。“命题蓝图的基本构成包括认知过程的具体说明及测试内容的描述。两方面需要对应起来,每部分内容有相对应的认知过程,以便测试的制定。”步骤4中的“学习目标”这一概念尤为重要,是推动整个考试设计的关键点。考试设计需要首先清楚考查的内容,特别是要分解和细化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所对应的知识内容和认知层次。要确保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必须首先充分了解学习目标,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所谓“分解”,就是指为了明确考试对知识内容和认知层次所作的要求,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和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明确的过程。具体讲就是分解两个基本元素,即知识内容和认知行为。一线教师对知识内容都比较精通,但对认知需求的分解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里推荐使用洛林·安德森修订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其对认知层次进行了更细致的解释的同时,也对原分类法进行了重新命名和排序,使用起来更为直观,操作性强。步骤5主要强调的是作为试卷内部蓝图的考查目标细化表,要求在分解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图形或表格的形式,将知识内容和认知层次进一步明确,这对于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尤为重要,能够确保考试是针对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而设计的。

(二)中心端:命题策略符合评价理念

《总体方案》强调“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情境问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考查开放性问题。因此,为符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新课程新高考的考查要求,命题策略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试题素材情境的真实性。命题策略应更为注重情境化试题的考查,要求从学科知识化转变到真实情境化,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考生置身于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科内容只有与具体的问题情境相融合,才能体现出它的素养意义,反映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特别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设计试题,采用源于社会、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的能力。具体讲,在试题情境设置上,更为充分、复杂地描述选择题情境,题干语言表达更贴近真实情境而非拘泥于教材表述;加大非选择题情境材料的阅读量,选用结构化程度高的情境素材,聚焦社会热点和学科专业。

二是试题设问重在解决问题。命题策略应更加强调关键能力考查,强调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整体建构,尤其是考查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更加关注学生实际的解决问题能力,“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有机整合和运用作为考查目标,设计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主观性试题设计上,注重知识运用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让传统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解题模式难以奏效,引导教学关注知识学习与素养培育相结合,让教育教学更具开放性、时代性和思辨性。

(三)后端:大力探索新型成绩报告方式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明确提出,要完善成绩报告。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一直都是单一的分数,近年来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出现了以等级计算成绩的形式,但仍未改变单一的成绩呈现方式,这也说明我们的考试观念仍然沉浸在“重选拔、轻评价”的传统“测量运动”的思维中。实际上,充分利用考试结果评价教学的质量,诊断学习和教学的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点,这才是实现考试为教育服务的真谛,而蕴含丰富信息的考生成绩报告正是最为直接的呈现方式。考生拿到成绩并不意味着考试过程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将考试功能延伸到评价阶段,即通过更为丰富的成绩呈现方式表现出考生的心理特质。

知识内容和学科能力素养是成绩具备可解释性的两个必不可少的观测维度。我们都知道,考试本身是通过一定的样本来反映考生的心理特质,因此,如果我们的成绩单仅仅告知考生在知识内容上的表现,这绝不是一份科学、完整的成绩报告,因为知识内容仅仅只是抽样,不同年份考试的知识内容领域肯定会发生变化;相比之下,通过知识内容所反映的学科能力素养维度会相对比较稳定,因此,要清晰认识学生成绩报告的内涵和要求,只有包含知识内容和学科能力素养维度的成绩单才是完整的成绩报告。

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具有高效度和高信度,考生样本充足,考试结果有足够的代表性。我们应逐渐改变“轻过程、重结果”的考试观念,注重从考试结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导向教学”的重要作用。以成绩报告为例,成绩是解释考生学习能力的承载工具,但是给考生和家长呈现出来的只是简单的成绩条,背后代表何种含义目前仍未解释清楚。所以,应高度重视考试成绩的可解释性,否则只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2016年起,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地区,首次探索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生研发成绩报告,创新之处就在成绩报告的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更为丰富,尤其是在能力维度指标的研发上有较大突破,通过对成绩结果的内涵进行解读,使考生通过成绩报告对自己在学科知识和能力上的表现有更为详细的了解。 

三、从理念和实践层面推进命题改革的实施路径

从教育评价改革的视角看新高考命题改革,既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普遍期盼。因此,既要从测评理念上实现根本转变,又要从技术上重构命题流程,才能构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更加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

(一)从测评理念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价值取向上从聚焦智育向全面育人转变。为扭转“唯分数”教育评价导向,今后的命题改革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考试内容体系。根据不同科目纸笔化考试的特点,调整完善试卷结构,科学设计测试方法,明确测量目标,创新试题呈现形式,引导基础教育教学破除“唯智”的不良倾向,推动教育变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考试内容改革要与课程改革同向同行,注重人才选拔和人才培育的对接,为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落实和扎根,发挥关键的导向作用。 

二是考查方式上从聚焦抽象知识向真实性评价转变。传统高考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唯知识、唯教材。真实性评价,就是要破除“本本”主义和“唯教材”主义,就是对追求唯一正确答案的标准化纸笔考试的反思,纠正标准化纸笔考试的弊端。真实性评价所倡导的理念,就是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真实问题情境,改变过度关注事实性知识再认和回忆的做法,通过复杂的、不良结构的现实任务,更加聚焦高层次思维、解决有现实意义的新问题的能力,实现对高层次思维能力等有现实价值的学习结果的评价。 

三是评价模式上从单一测量向多维评价转变。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多维度的高中学业质量水平的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则明确提出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评价理念,强调从基于“考查内容”的单一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立体的评价模式转变。多维评价理念不同于单一的测量,测量具有科学、客观与标准的特点,多维评价除了这些特点之外,还应具备过程性与发展性。 

(二)从实践操作上重塑命题工作流程 

解决的路径就是以加强考试对教学、学习的反馈功能为导向,以增强考试成绩的可解释性为突破口,重塑教育考试命题的全流程。一是命题设计阶段。系统设计核心素养水平的分布、试题类型、数量和考试时长等基本框架要素,形成基于75分钟考试时长、符合教育测量规律、适合省域教情学情的试卷结构。重心是要科学界定学科能力素养维度,整份试卷中既要有考查单一维度学科能力素养的试题,更要有对学科能力素养综合测评的试题,为考试成绩的可解释性奠定理论基础。二是试题命制阶段。在满足知识内容领域的基础上,要实现基于学科能力维度的试题命制过程。重心是要实现基于评价理念的可解释性的命题,尤其是命题细目表的制定、命题素材的选取,以及知识内容能力维度分布等多个命题关键进程。“评价与课程、教学法和成绩报告的衔接一致意味着我们需要从以下维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检测:对课程的核心概念及其深层理解;解决问题、合作、分析、综合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往人们只是关注试卷和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等,基于评价的命题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关注到试题命题环节本身要符合教育测量学的一般规律,更要在教育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实现试题与评价行为的链接,只有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对考试成绩进行解释。三是命题与评卷衔接阶段。评卷的理念和技术要服务于命题设计,能够助力命题策略的实现。例如,开放性试题的成败不仅在于命题环节,与之相适应的评分方法同样重要。一道成功的开放性试题要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在试题设计环节,考查目标从常规性的问题解决技能跃升到创造性的探究能力,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选取工业生产、产品制造、技术论证以及政策讨论等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材料,命制结论开放、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二步,在参考答案设计环节,探索不限定明确的标准答案,只提供作答的基本角度,为考生提供较大的个性化思维空间,突出鲜明的开放性导向。第三步,在评卷环节,在传统采点得分的基础上,根据等级描述型评分法和要素分析型评分法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采用符合开放性试题的评分办法,配套有效的误差控制机制,有效解决试题开放性与评卷可操作性的矛盾。


(本文编辑:蒲丽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旧高考并轨,试卷有何变化
为何考 考什么 怎么考
把握时代精神 考查语文素养
2019最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及解读
2021年第97篇:读文随笔∣高考评价体系与中考命题
《江苏教育》专题宣传丨育人:教育质量监测学科工具研制的价值坐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