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教学丨“走班”走出高中育人新格局


2017年,上海市顺利、平稳地完成了新高考方案的试点工作。回顾三年的高中教育改革历程,感触很多。在此期间,我校尝试开展了“自主选科分层走班”,以下简称“走班”,走出了高中育人的新格局。


实施“走班”模式的前提


作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我校自2006年起便承担内陆新疆班教育教学,并于2014年成为上海市15所现代化、高标准寄宿制高中之一。我校硬件条件不错,但生源结构复杂、差异非常大。


面对高考新政,针对高二年级的课程开设,我校制订了三种课程方案。方案一,高二年级仅地理学科走班,其他学科不变。方案二,6科套餐制走班。方案三,6科自选制走班。三种方案各有特点,基于管理方便、基于高考提分、基于学生选择,我校管理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讨论回归到教育的原点——育人。于是,选择第三方案便成为我们的共识。


高考新政以来,我校首届共有14个班级,其中4个新疆内高班。529位学生中有149位新疆籍学生。经过学生的自主选择,我校选科情况如下: 46.3%的学生选物理,49.9%的学生选化学,55.8%的学生选生物,33.8%的学生选政治,38.2%的学生选历史,由于地理等级考安排在高二年级等原因,所以76.0%的学生选地理。我校考虑到新疆班学生与本部学生在学科学习基础上的显著差异,同步要求对他们的学习不利;而等级考的学科要求,对于一部分学科资优生来说又过于浅显,不提高教学要求,对学生们的未来发展不利,所以我们在学生自主选科的基础上,又有了学科分层教学的计划。


“走班”模式的特点


我校“走班”开始了,然而“走班”的烦恼也如影随形。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支撑下,我们不惧困难,走出了高中育人的新格局。


1.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形成管理育人新思维


实施“走班”后,我校碰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和原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评价方式等相冲突。原有的许多规章制度的出发点是有利于“管”。以“管人”为出发点的制度“易立”,而以“育人”为出发点的制度“难行”。例如,实施“走班”后,排课系统如何跟上“自主选科分层走班”的需求?怎样合理排课使得高二年级、高三年级“走班”不冲突?等级考与合格考“走班”如何协调?怎样安排期中、期末的考场?高一年级开设几门学科,课时不够如何解决?实施“走班”后,最适合做班主任的教师集中在语、数、外学科,如何破题?怎样合理评价“走班”教师的教学质量?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富余师资怎么消化?实施“走班”后,无固定的学生自修课多了,谁该是管理的主体?谁来监管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和乘机逃课的学生?“走班”学科的“拉差补缺”怎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也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形成管理育人的新思维。


2.任课教师管理班级,一个教师的班级也正规


在传统教学中,班级管理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学科教师只要去上课就可以了。然而,在“走班”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班。所以,“走班”教师进班级上课前先要做好该班级的内务管理,否则这个教学班就是一团散沙。当来自14个班级的学生走到一起,收齐作业也成为一件不容易的事。“走班”课上学生间发生矛盾,任课教师必须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可见,任课教师挑起了史无前例的重担,他们从不适应到适应,角色转变的背后是教学与育人意识的增强。


3.年级管理精细化,学生自主服务人性化


实施“走班”后,年级组的管理工作更显重要,也更需精细化。首先,要在学生中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自觉。同一行政班的学生组成了互帮、互助的小组,在课后作业、咨询答疑等方面建立联盟。学生们在自习课上互相管理、互相监督,真正养成自学自研的习惯。其次,各年级组创设了针对“走班”的一系列管理策略:专门设立了作业“中转处”,解决“走班”后学生交作业的混乱现象;建立了自修学生集中管理制度,由年级组指定教师轮流值班;加强了“走班”课的年级巡视,尤其是对学生出勤加以管理;恢复预备铃声制度,杜绝教师拖堂现象,确保学生在课间完成“走班”。第三,协调师生间“教”与“学”的问题。我们完善了针对中途换科学生的管理与协调、针对年级“问题生”的管理等工作。


4.学生导师亦师亦友,生涯规划课程系列化


自2012年起,我校就在高一年级中开设了“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通过知己、知彼、抉择、行动、目标五环节,在生涯测试、校友介绍、职业体验、高校一天、生涯规划等活动中,在我校专业合作伙伴的三年跟踪支持下,绝大多数学生学会了思考、选择。生涯规划正在成为描绘高中生“学会选择”的校园五线谱。


自2014年起,我校实行了“一生一导”,即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导师。这种选择是双向的,学生可以选导师,导师也可以选学生。导师每两周至少要与学生进行一次谈心,以此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变化等,并对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心理困惑、学习困难等问题,给出温馨的建议和指导。


5.综合素养评价有引领,社会实践呈气象


我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始终踏踏实实地落实,形成了一批高质量、学生喜欢的特色课程。我校志愿服务孤寡老人的“模拟家庭”活动开展了近二十年,全员义工制度实施了8年,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的必修课。另外,机器人工作室、科技创新项目、创新实验室、科学探索馆、跟着高校教授做实验等活动,让爱好科技的学生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走班”实践的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选科走班”能更进一步吗?在一次“走班”专题座谈会上,一位学生问我:“校长,我们可以选学科,还能选教师吗?”让学生选择学校,最后淘汰的是学校,学校可以在教育变革中求得新生;让学生选择学科,最后淘汰的是学科教研组,教研组可以在组织学习中实现重构;让学生选择教师,最后淘汰的是教师,教师可以在专业学习中获得逆转。另外,我校“走班”教学迟早会涉及语、数、英三门学科。尤其是数学和英语学科,学生们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只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困惑二:学生不会选择时,是“教会”,还是“替代”?有人说:让高一年级的学生去选择未来高考的学科是否太早?虽然有生涯规划课程,虽然有导师制,但还是会有学生不会选择,或者有选择困难综合征。学生们不会选,选了又后悔了,这些情况都会长期存在。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年龄还小,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教”他们,到了高三学生不会选志愿,其结果就会是家长替代、教师替代。与其到时替代,不如提前教会。当然,学生毕竟不够成熟,他们还不能真正担负起“落子无悔”的责任。我们在设计“走班”方案时,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和高三年级第一学期都留有两个转科的窗口。


困惑三:教师的课堂魅力在何方?我校学生很快便适应了“走班”的节奏和“走班”的文化,而教师们却难以适应,或者说教师们不太愿意改变。原来“三加一”高考体制时,每科高考分数都是150分,学生都不敢放弃。不少教师借着“高考”的“虎威”,在讲台上“呼风唤雨”。新高考采用“三加三”模式,等级考单科的分差只有30分,等级考0.75的难度系数,令长期徜徉在难题、偏题海洋中的教师难以适应,普遍感觉找不到方向了。教师的课堂魅力在何方?我们认为,应该回归学科的本原,回归学科的核心素养,回归育人的核心价值。


(作者系上海市金山中学  徐晓燕)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17年11A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三年级管理及备考措施
美国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制度
毕业班研讨会发言稿
高一年级组新学期工作计划
农村初中的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九年级上期年级组工作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