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读经典,与大师对话

品读经典,与大师对话

             2010年参加“国培”时,北京教科所的张桂芳老师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的电子稿荐给了学员们。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人在交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装腔作势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没有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认真揣摩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特别是我们历史科学生中考前的作业因所教学生人数较多,经常忙得我晕头转向,仰望时钟,时间一天天过去,而学生回报我的成绩常常让我痛心失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迷住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是现场准备,只用了15分钟。”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是啊,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是学生难管,而是我们方法太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给学生的比例达到50:1时,任何教学难题的解决都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50:1,我想很少有人做到了,我也只能尽力而为。

 其次,书中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比较头痛,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收效甚微,甚至无济于事的。读了这本书后,我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操作起来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的末尾指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看来对我们身边像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练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而已经让我教学获益,促使学生成绩有所提高的是第12条“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课前复习也就是检查家庭课业时,我们每个老师都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的学生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白白浪费了学生很多时间,他建议“用草稿本代替黑板,教师并不喊任何人到黑板上做题。教师注意地观察每位学生的工作情况。”这时候没必要把学生叫起来回答,每一个学生都在完全独立地工作,教师有可能关注到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受此启发,我现在的每次上新课前用5分钟让学生把上节课所学内容按我的提示或要求写在本子上,这种检查方法的确能训练学生压缩地,简明扼要地表达思想,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也自觉进行学习,课后复习。事实上三甲中学上届九年级历史成绩在中心学校组织的每次考试和中考中都超过了财溪中学,我想也有苏老师的一份功劳吧。

      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品读建议的每一条,都能深深感受到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很多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品读经典,与大师对话,我相信我们会获益无穷。

2011116

于涟源市图书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万岁!”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
快开学了 班上后进生的转化 就这样做起……(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做)
与大师对话增教育智慧—读《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之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