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对待有多动倾向的孩子?

如何对待有多动倾向的孩子?

小学与初中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倍感觉头疼的一类学生就是多动的孩子。这些学生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过于活跃。上课时,时常做鬼脸,逗同学发笑,不停地做小动作,或者把文具当作玩具,铅笔、橡皮、尺子,只要是能拿过来的东西他们都会去动,而且是动个不停。有的甚至敲打桌子、晃动椅子、摇桌子。

 下课时,喜欢满操场乱跑,经常会不小心摔跤,有的甚至抢同学的东西,和同学打架。更让人担心的是,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

这样的孩子怎样教?怎样教好?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目前的严峻课题。需要我们学习和了解大量的少儿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知识,以端正我们的教育观念,摸索并创造出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正确区别多动与多动症。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小孩子活泼好动、调皮好奇,这些活动与儿童的年龄相适应,不能混淆于多动症症状行列。尽管有些孩子的确很好动,很像多动症的症状,但是并非就是多动症。

  1、年龄特征 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是孩子和大人的一个最明显的外在区别。反之,小小孩童像个大人似的沉稳不动,倒真是个令人担忧的事了。

  2、气质特征  人的气质有不同的类型,有一种类型叫做多血质。多血质的孩子的明显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做事常常不够专心。年龄越小,气质类型的特征就越明显。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3、智力特征  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智力确实比一般孩子明显高出一截。这样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在一起上学,教学内容就会让他们“吃不饱”,他们就学有余力。这些多余的精力怎么办?孩子是不会安排自己的精力的。于是,就常常表现为不注意听讲,活泼好动,时间一长还会形成习惯。结果,让人没看出他们有多少聪明却看到了他们的多动。相反,另一些孩子可能是知识上有了较多的缺漏,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面对课本和作业难于集中注意,总想做点别的活动。

  4、教养习惯有些孩子还会因为从小教养失当,养成了不能安静的习惯。习惯一经形成是很难改变的,也常常表现为多动。

5、标签效应 人的心理行为的发展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常常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说得通俗些就是,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自己就常常成为怎样的人。孩子呢?更是如此。只是孩子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就是说,大人认为孩子是个怎样的人,孩子常常就成为怎样一个人。正因如此,孩子常常会来“证实”大人的评价似乎总是有根据的。

在我的咨询生涯中就曾经遇到过几个这样的孩子。与他们交谈时我询问其:为什么上课时就是坐不住?为什么大冬天玩得头上“冒烟”也不歇?他们都振振有词的回答:我高兴呀!大人们都说我是多动症!

因为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大人的评价常常形成孩子的自我认知,于是就朝着大人评价的方向发展了。这里,大人的评价如同一个标签,所以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就是说,有些孩子的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是大人不经意间经常的评价“培养”出来的。

而真正的多动症孩子的特点就不同了。他们表现为:

(1)活动常没有目的,有始无终,杂乱无章,动作花样不停变化,多动过度,让人无法忍受;

(2)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常不分场合,不计后果,无法自制,上课不遵守纪律;

(3)多动症儿童对家长老师的劝说教导听不进去,屡教不改,隔不了多长时间,又会重犯。

    医学心理学上对这些孩子的症状称之为注意缺陷障碍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障碍  简称ADD  医学(心理学)上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就是注意缺陷障碍。最主要的症状是频繁地、不自觉地走神。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简称ADHD  俗称是儿童多动症

 1989年,我国中华神经精神学会通过的《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中,对注意缺乏多动障碍确定了以下诊断标准。

起病于学龄前期,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具备下列行为中的4项的诊断为注意缺乏多动障碍儿童。

  1.需要其静坐的场合下难以静坐,常常动个不停。

  2.容易兴奋和冲动。

  3.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4.做事常有始无终。

  5.注意难以保持集中,常易转移。

  6.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产生情绪反应。

  7.经常多话,好插话或喧闹。

  8.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

  9.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碍引起。

  10.动作笨拙,精巧动作较差。

 二、端正科学教育思想 走出教育认识误区

义务教育不仅是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是在以培养一个遵守法律,自立,并且能融入社会的公民。

义务教育中如何培养人,树人是一个百年大计,功在千秋的大事,从长远的眼观看,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人的发展与教育将重于一切,这就是教育兴国的宗旨。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我们基础教育的结果,第一位的不应该是好分数,而应该是孩子的好习惯,好品格!有了好习惯,好品格,水到渠成好分数自然生成。

教师是学校教育基本任务实现的执行者。为了合格公民的培养,为了千万家庭的幸福,为了社会的文明和谐,教师一定要走出教育认识的误区。他们是:

  1、注意力障碍与品行问题相提并论。教师不自觉地认为多动症学生是有意与自己过不去,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问题。将多动症与品行问题或纪律问题混为一谈。

 2、情绪化。一些教师觉得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守教师指令,遵守纪律,你凭什么做不到?其他人都尊敬我,都听我的话,你为什么例外?他们面对的这些障碍儿童充满了挫折感,在感情上很容易被伤害。其实,这些教师往往在这些学生身上花费了巨大精力,如多次找他们谈话,做思想工作,但越是投入越多,就越是无奈和伤心。最后,教师不得不对这些障碍学生满怀怨恨,即恨铁不成钢。
      3、认为这些学生的问题主要是家庭环境不良和早期教育空缺造成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当教师这样想的时候,心中一定是充满了无奈或绝望。 
     只有走出了误区,才能冷静的面对多动症孩子,观察其特点而摸索、创造出一套套有针对性的有效教育方法。

 三、学习医学、教育心理学知识  增强对多动症儿童的辨别能力

教师的强项是传授知识,但在管理多动症儿童方面可能缺乏足够的技能。要想管理好多动症儿童,教师首先要将学会将这些儿童用科学的方法挑选出来。对于教师来说,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将多动症与品行问题或纪律问题混为一谈。两者在表面上很相似,但机制和形成原因是不同的。
  首先,多动症一般来说是先天的生物学因素导致的行为问题,而品行不良则是不良教育环境导致的行为问题。后者总是因人际关系方面有问题而导致破坏课堂纪律,他们不会与别人相处和沟通,不知如何吸收和听取别人意见,这种人际沟通的缺陷造成其课堂纪律问题,如对老师的反抗使他们不遵守纪律,或者因与某位同学够朋友而不得不在课堂上与之讲话。

而多动症儿童则刚好相反,是因为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引发人际关系问题。相比之下,多动症儿童的违反纪律是没有目的的,是由于不能自控所导致的。
  其次,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问题具有跨场合一致性的特点。由于多动症源于内在,所以,无论是户外活动中还是在课堂学习,他们总是有注意力困难,他们的冲动和多动是一种不可抑制的、盲目的,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而因性格或家庭教育不良导致的破坏纪律的行为,则一般不具有跨场合的一致性。
  再次,品行不良的儿童一般不伴有学习能力障碍和注意力本身的问题,而是明显表现出情绪方面和品行方面的问题。而多动症儿童则可能同时具有知觉、语言或阅读方面的落后,尤其是在学习和听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他们在成绩上往往落后于其他人。
  最后,品行不良儿童的不听话一般在程度上不很严重,而且经过教师的批评和管教后,有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多动症儿童一般都具有严重的注意力问题,教师的一般说教和管束不起作用。

由此看出,21世纪的教师学习教育、医学心理学知识非常重要。掌握了理论就不愁没有方法。

对待多动症孩子的教育切不可简单,粗暴。

对待多动症孩子必须关爱、宽容、教育必须耐心、持之以恒。

四、多动症孩子管理小贴士

1。加强学校同多动症孩子家庭的联系

班主任一定要与多动症孩子的家庭有经常的定期和不定期的联系。要给知识程度不高的家长提供建议,鼓励他们去儿童心理诊所看医生,做检测,以便有的放矢。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同时教师、家长、医生要统一淡化孩子心里“我是多动症”的消极心理暗示,建立积极地心理暗示。

2。教室座位的安排

把多动症学生的座位安排在较少干扰、靠近老师方便监管鼓励的地方,或跟一个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坐同桌。

让多动症学生座在离你的讲台最近的地方。让他们坐的最近但不要惩罚他们。不要把他们安排到教室的后面坐。为减少干扰,要让注意缺陷的学生远离走廊和窗户。

在讲课或给出指令时站在有注意缺陷的学生旁边。

我们说多动症学生的座位应该靠近老师(以便于监管和激励),远离其他有挑战的学生,最好不要跟其它桌子靠在一起。但是,如果你发现多动症学生总是东张西望找噪音来源,那他可能是听觉更易受干扰,这种学生坐在教室的后边反而比较好。如果你的学生更容易受视觉干扰,你可以实验将他安排在讲台附近和你想实验的位置,并且比较效果,再做定夺。

对老师来说能在教室范围内四处走动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接触到每一个学生。试试通过在教室中四处走动的管理方式。互动交流越多越好。当你给出指令或讲话时让你所有的多动学生都坐在最前面。

3。为多动症学生提供专门辅导。

让多动症学生与旗鼓相当的伙伴分享最近学会的概念。保证你那些多动症学生在接受指令或指导时与你有目光接触。这会加强他的理解及能保证他跟上任务的节奏。

如果一次给予一个指令的话你的多动症学生会更容易成功执行。当一次给予一系列指令时,对第一个指令的保持对他们是很困难的。对口头的指令最好结合生动贴切的他们喜爱的活动来解释。

在给予多动症的学生指令后,让他复述老师刚才说的内容。这样做可以提高他的记忆和理解,并能够检查他是否记住并理解刚才所听到的内容。

     4。强调作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多动症的孩子会很容易被压跨和泄气。所以应该减少一页上的作业量,一页上不是30道题而是应该只给10-15道。这样的话多动症学生就不感到被压跨,而且成功的感觉可以建立良好的自尊体系,这样才能让他真正完成全部作业。这应该是做老师真正要做的。

5。提高多动症学生自制力。

用视觉或听觉暗示的方法作为行为提示。例如,在教室前面放两只坛子,一个里面装满大理石或其他的东西。当班里多动症学生的行为正确时就拿出一些大理石放进另一坛子里。并让学生知道空坛子被装满时他们就可以得到奖励。

用时钟给机会让情绪不稳定及拒绝服从纪律的多动症学生爆发行为逐步降级

当遇到学生情绪不稳从根本上拒绝接受不好的结果(比如拒绝暂停)时,拿一个记时钟在拒绝发生后记个1-2分钟。告诉孩子他可以用这两分钟决定是愿意接受暂停呢?还是非要闹出严重后果来?有经验的老师能坚持这种方法,就能成功加强孩子们对自己身体的约束,使爆发行为逐步降级。

6。给有多动症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要让孩子知道你是他的朋友并且你总会帮助他。要真正的尊重他。千万不要在他的伙伴面前藐视他。他和他的伙伴都知道他有些不一样,如果老师藐视孩子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象得到老师允许一样也藐视他。孩子们就都会变的很残酷。

知道大事情和小事情之间的差别,也不要在小事上侮辱他。对这些孩子让他们事事控制自己是很困难的。要对他们需要的活动警觉。要允许他们多玩了一会儿,允许他们偶尔在你规定的区域外玩。

帮助孩子发现他们有优势的一面,这样他才能建立自己的自尊体系。把口头激励与奖励结合起来很重要。这有助于从物化的奖励中断奶而转向内化的自我体系。一个简单的点头、眨眼、微笑或拍拍他们的肩膀是很有力的激励。

7。不要因为多动症学生不恰当的行为而侮辱他。

多动症学生有不恰当行为出现时,找出一个替代性的办法才是正确的办法。这样可以给他一个明确的期望、方法并且还能避免对缺点的重复所带来的伤害。

在一些小学,老师与学生事先约定好提示暗号。当不适当的行为发生时,老师可以给出视觉信号(摸耳朵)或口头信号(注意,我在寻找注意听讲的学生)。这样的提示可以避免直接的冲突不会刺伤自尊。这不仅适用于老师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能支持学生的人,父母、朋友等等。

8。特别管理注意缺陷(多动症)的学生。

很少有多动症孩子有管理组织能力。大多数都是“梦游者”。多动症学生可能要用两个小时做20分钟就能做完的作业,却还忘记交,而作业就在书包里。

请多花几秒钟以确定你的多动症学生是否交了作业。保持与你的多动症学生的家长尽可能多的联系以使他们了解作业内容。

9在教育时要对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多给予点理解和包容。

鼓励班级学生多与其交朋友,让学生在在学校感到愉快和温暖。

在课堂中给予他们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当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当有进步时及时进行表扬,表现不好时应该让其认识到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或者进行一定的批评教育,但是要注意批评不能过多、过度。

充分利用多动学生的特长,交给他们一定的任务,让他们有施展自己特长的机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五、两个真实的案例

小D男,79年出生,剖腹产。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家庭和睦。小D从小就好动,进小学时就有多动症的一系列表现,大约三年级时出现做怪相,(面部抽搐)学习困难。经湘雅二医院诊断为ADHD病患。家长对孩子的病症非常重视。他们说:“孩子不一定要成才,但一定要成人”。他们10年坚持,标本兼治。首先,与医生紧密配合坚持服药,其二,与老师定期沟通,学习成绩上低要求,思想品格上严要求,其三,坚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并定期带孩子到心理老师处做心理咨询。就这样小D在真正的关爱下,14岁时病症不再复发。18岁职高毕业。毕业后他当过售货员,搞过销售,当过部门经理,现在自己开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还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父亲了。

小C,男,95年出生,剖腹产。父亲因病于小C4岁时去世,母亲是公务员,因考虑儿子的成长至今没有再婚。小学生时就一直是有名的“皮大王”,冲动任性、顶嘴冲撞、缺乏自我克制能力、行为怪僻,但学习成绩好。五年级时到湘雅医院诊断为ADHD病患。且病情严重。但小C的母亲因害怕药物的副作用,没有坚持给孩子服药。(不连续的服药可引起病情的反弹)在小C的家庭教育上,小C的母亲简单、粗暴(对孩子有时暴打)、溺爱。

小C升入初中后,家长与班主任在小C的教育上发生数次不愉快的冲突,班主任多次长时间让小C停课反省,在班上孤立小C……,家长溺爱孩子,怒不可遏到学校理论,学校因此令其转学。对小C来说:应该持续的治疗停止了,一切教育手段不但无效,还有反作用。其后小C多次转学但表现依然不好,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这时的小C既是“烫手的山芋”又是“害群之马”。。。。。现在小C在少年管教所。

 这两个ADHD病患者的结果,截然相反。从中我们可以悟出: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第二、对儿童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药物可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应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第三、要取得良好的疗效,必须四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医师)的互相配合矫治多动症这类顽固疾病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生缺乏自信怎么办?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其原因就在于充满自信的人,大脑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灵感和创造力,因而事业容易成功。

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缺乏自信的学生,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此在学习中没有激情,致使大脑活动受到抑制,创造性思维难以发挥,本来能够做好的事也变得不能完成,导致自己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越来越灰心丧气。如果不及时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树立自信,时间一长,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学生缺乏自信怎么办?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出没有自信的原因。

一、找出缺乏自信的原因

1、缺少成功体验

  平时做事成功率不高,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受到了过多的失败与挫折。

  在影响一个人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失败”了。在失败感伴随下成长,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会出现孤独不安、考试焦虑、过分自责、行为退缩等心理障碍。

2、学习遭受挫折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是超乎寻常的,有的家长甚至仅仅拿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只要成绩好,孩子一切都好;只要成绩不好,孩子一切都不好。家长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背负了太重的学习压力,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或偶然在考试中失手的学生,迫于大人的压力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3、能力不足

学生同大人一样都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一些先天或后天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在能力较强者面前往往感到自愧不如,他们会由于自身的条件不如别人而产生挫折感。

比如:记忆力不好,社交能力不强,五音不全,天生运动能力欠佳,身体的协调性不好,这些学生常常会在心里自责自己.....更为糟糕的是,如果他们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对待与引导,心理畏惧会产生恶性循环,自卑心理会愈来愈烈。

4、生理上有欠缺

    一些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常常体验着不能与常人相比的失望与痛苦,陷入自轻自贱的自卑境地。例:一些太胖、口吃、五官不正的学生会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有位女生因为有点胖,总觉得同学在背后耻笑她,一次老师找她谈话,其间无意中谈到了应注意锻炼和饮食的问题,她因此认为老师也因她胖而瞧不起她,于是她感到很自卑。

  令许多家长想不到的是,武汉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的中小学生有逾八成孩子自卑的原因是觉得自己“长相不美”!

5、对自己要求过高

有的学生由于盲目地对自己要求过高或过于完美而陷入了自卑的泥潭。

6、过低估计自己

东方文化崇尚“谦虚为本”,但有的学生可能错误地理解了长辈的要求,或者是有的长辈错误地要求了孩子,于是他们往往高估他人的能力,低估自己的能力,经常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越比越没有自信。

7、消极的自我暗示

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容易抑制人的自信心,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有较多负面的看法,他就会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本来能够做好的事情,他也会认为自己做不好。

8、过于看重他人的评价

学生的自我意识是较弱的,由于意志、思维等发展的局限,学生主要是从外界的反馈中认识自我,而有的孩子由于性格的原因,他们对于家长、老师和同伴的评价过于看重。

9、家庭条件不如人

生活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父母社会地位低微、家庭经济收入不高、文化水平较低、或父母有生理缺陷等,经常都能成为别的同学的笑柄,这些受人嘲笑的学生在心里会产生强烈的自卑。

10、家庭生活缺乏亲情

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学生成长的阶梯,一个充满战争硝烟的家庭和一个冷如冰窖的家庭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在这样的家庭里学生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并且每天处在焦虑不安中,他们会感到别的同学一个个都有父母的疼爱、关怀,因而很自卑,从而自觉避开同学,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

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于父母离异的家庭而言,孩子无疑成了受伤害最大的人;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当看着别人的三口之家出现在游乐场、剧院、海洋馆时,不可避免的会让单亲的孩子羡慕、而有失落感,产生自卑、不自信的心理。

11、老师评价偏低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当作学习优秀的班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的班级当作问题班来教,最终结果是,原来成绩相差很远的两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其中的原因就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学习积极性大长,而原来的优秀班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学习成绩随之下降。这个试验充分显示了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强大作用。

12、家长的挑剔与埋怨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缺点说起来是如数家珍,一些家长动辄就在外人面前数落孩子性格中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家长则专门用别的孩子来讽刺、挖苦自己的孩子。孩子在生活中听到的大多不是:不错、很好、有进步、你能行;而是:真笨、怎么就不如别人、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你就是不爱说话、不要以为这一次考了100分,就能次次考100分等。

试想,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要说孩子,就是一个成年人恐怕也会被搞得灰溜溜的,不自卑才怪呢!

13、环境发生改变

有的学生在改变周围环境时,也容易否定自己的能力,从而丧失自信。一个学生由普通中学转入重点中学学习,时间不长他就感到自己与别的同学有明显的差距,他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事事都比别人要差,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自信心,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别人,有什么难题也不敢问别人,学习上主动性降低,导致学习成绩日渐下滑,自己也非常的痛苦和失望。

 二、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1、寻找自卑根源,列出自信的理由,对症治疗增强自信。

了解了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家庭环境、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反应,及时发现其不自信的根源,对症治疗。

(1)列表寻找法

   ●列出你性格中积极方面,可更好地了解自己。

  ●对自己的成功给予积极评价。

  ●选择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努力改变。

  ●制定可以完成的目标。

  ●不要过快地改变生活中的太多方面。

  ●找出一个合适的典范,而不是一个不现实的偶像加以学习。

  ●不要对过去的失败和错误的判断耿耿于怀。

(2)降温减压法。

当学生受挫折时,教师用温暖入耳表示同情。善言加以劝慰,使对立情绪逐渐消失,进而让学生向教师吐露真言和事情的真相。教师再从信任和尊重受挫出发,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劝慰和诱导,温暖学生因受挫而冰冷的心灵,熄灭其自卑之火苗,点亮其自信之信念。
    (3)审查目标法。

就是帮助遭受挫折、缺乏自信的学生审查原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如果不符合实际或超越实际,就为其重新修定目标。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分析审查原目标,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变挫折的压力为动力,树立自信心。

(4)心理暗示法

积极自我暗示,相信自己能行。自卑的人常常是先入为主地感到“我不如别人”,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这样可能会因为缺乏信心而造成事实改变上的困难。因此,积极的自我暗示很有必要。教师要细心指导学生,“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行,我也能行”、“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之类的积极暗示,可以增强学生改变现状的信心。

2、科学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愉快、积极,从而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

(1)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老师评价这个学生能干。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就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

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以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敢于提问、答问。8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进步快、活泼、可爱。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

(2)多角度评价学生。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看各学科成绩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这样一来,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在这方面有过许多次的失败,直接导致学生出现情绪、兴趣上的波动,影响学生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就缺乏自信心,缺乏了上进的勇气。因此,不要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品格、兴趣、工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人际关系等等。

3、运用鼓励,培养学生自信。 

(1)信任激励。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象……”鼓励的话语有:“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对你的有信心”、“这个虽然还没完成,但是我相信你会完成它”、“我知道你会处理好的”……师相信你能成功。”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功、自信的条件。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会更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尊重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越是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就越体会到这样一条真理: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损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3)赏识激励。
  人需要赏识,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对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
  4、感受成功,使学生获得自信。

(1)建立“值日班长制”。
  儿童心理学给我们指出:儿童都有表现自我,期望成功的心理特征。在以往的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那些能力较强,有特长的“好学生”往往占据了舞台,而那些所谓“差学生”似乎只有当观众的份儿,这样一来,能力强的学生机会也就多,能力也就越强;能力弱的学生机会似乎没有,因此他们对各种活动往往报以冷眼旁观。而“值日班长制”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值日班长制”。每日可一到两名同学做值日班长,从早上自习前开始(上岗)直到最后一个离校(下岗)。每一位值日班长都要处理班级一天内的大小事务,并且要对一天的情况进行总结,记“班级日志”。“值日班长制”的建立,可以给每一个学生创设极具挑战的机会,学生在学习管理中品尝到了苦衷与乐趣,最重要的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成功的机会,也使每一个学生增进了自信心。
  (2)创办班级“闪光日志”和“成功卡”。
  在班级管理中,为了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使他们的成绩、长处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可创办“闪光日志”,记录学生每一天的每一点成绩,每一个成功。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看到自已同样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已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同时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成功卡”。教师将学生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事件、内容和日期,及时用简明的语言记载在卡上。定期在集体面前宣布,每月给家长看一次,鼓励学生争取再成功,提高自信心的水平。

“闪光日志”和“成功卡”的建立,颇受学生们的喜爱,每一位当日的班长都在捕捉当天每一位同学的“闪光点”,因为它包含着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即使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鼓励,也被学生看作是生命的闪光,永远珍藏在心头,成为他们成功的动力。学生在受到激励后,树立起了自信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大作用。
  5、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孕育自信
  运用成功教育的活动性原则,以活动为中心,创设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真正地展开与实现。

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例:主题班会、美术,书法竞赛、“巧手创造”、“幻想小报评比”、跳绳,兵乓球比赛等各种活动。让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脱颖而出,使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这对他们无疑是莫大的鼓励与肯定。这些鼓励与肯定,将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努力,从不自信走向自信,不断地向新的更大的成功迈进。
  自我实现的预言: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去证明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你认为你是很有力量的,你就很有力量;你认为你是一个容易失败,被别人抛弃的人,你就会找很多的理由证明你是一个失败者。

我们说: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只有自信才能将其激发出来,千万不要妄自菲薄。事成成于心,天助自助者!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

一、引导学生找出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学生考试焦虑一般有以下的原因:

1、不恰当的自我期待,即成就动机太强

    对自己要求过高,希望往自己十全十美,表现在考试中就是对每次都要求比别人考得好,小小的失败都可能导致很大的情绪反应;有些人则因家长或老师对其成绩过分关注。这两类人都会在不自觉中被“不允许失败”的思想占据了头脑。(测验都要得满分)

2 、对考试失败的过分担忧

“万一考砸了怎么办?” “如果这次考砸了,家里会……同学会……老师会……”

难于集中注意力,难于入眠,记忆力衰退

答题错多了很难堪

3 、过去的考试失败的经历困扰

相当部分的学生有过在大考中失败的经历。这些失败的阴影,特别是面对失败时的一些负性情绪(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严厉的自责,痛苦的体验等)便在大脑中保存下来了。当面对新的考试时,当前的考试情景便会引发记忆中相关的失败体验,从而引起情 绪的波动。它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注意力的分散和记忆力的减退,从而使人无法从容应考

4 、用脑不科学

长期打“疲劳战”,结果整天头昏脑胀,学习效果很差

大脑需要营养:补充蛋白质

   大脑需要氧气:进行户外活动和有氧运 动(做操)、跑步。

5 、学习力低下、学习方法单调

一部分考试焦虑者是因为平时学习效率低下,心理没底而焦虑。

长时间内用同一种方法复习一门功课,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就会形成保护性抑制,影响记忆效果。

学习力归根结底是记忆力和注意力的问题

6 过度的期望和压力

帮助学生进行正确评估

问自己(1)我怕什么?(或是我焦虑什么)(2)我为什么怕?(或是为什么会焦虑)

要对这些做直截了当地探索,越具体越好,最好拿出纸笔来,清楚地写下来,问题才会明朗,仅用头脑想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焦虑往往是无对象的,是想象出来的,当搞清楚了惧怕的对象时候,当这对象具体的时候,往往就不再表现出惧怕。

二、同学生一起认识焦虑与考试焦虑,形成合理的认知

 焦虑是一种模糊的恐惧感。 它主要包含:

         主观恐惧感      

         生理反应         

         行为表现

焦虑可以害人的认知功能,使人感到失望和无助。

考试焦虑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心理学家调查也发现,75%的学生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正常和轻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占51.6%,明显考试焦虑的有34.2%,考试焦虑严重的有14.2%。

错误认知:就我考试紧张,别人都那么轻松应对。“考场人都紧张”

焦虑可以有一种激发作用,适度的焦虑会激发人的动机和表现。心理学的耶基斯多德森法则认为: 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所以焦虑对考试具有一种“弹簧效应”:焦虑太轻则难于使弹簧产生弹力;焦虑太重则将会使弹簧失去弹力。而当焦虑适中才会导致最佳的考场表现。

弹簧效应

它揭示:如果人毫无压力,缺乏紧张会导致学习动力缺乏,不利于学习;而过度的焦虑紧张又会导致学习的失败。对考试而言,也是如此。带着适度的紧张应考,会激发人身体的应激水平,激起人的挑战精神,这将有利于我们超水平地发挥。

三、帮助学生积极应对考试焦虑

  应对:

    ★目标转移法

    把注意力从不良心境中引开,对消除焦虑是有帮助的。目标转移法可以这样运作:其一是体力上分配,当你紧张焦虑的时候,不妨适当做些体育活动;其二是转移注意方向,从事一种自己最有兴趣的活动,如听听音乐、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等。不要怕“浪费”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有合理的劳逸结合。

    ★坦然面对法

    其实,考前有些焦虑,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和适应功能的防卫反应。适度紧张有利于个体潜力的充分发挥。只要不过度,大可不必忧心忡忡。

    ★系统学习法。

    把所学知识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系统,每晚像看电影一样在脑海里过一遍。这样,你就会对所学知识感到心中有数,即使上考场也不会心慌。

    ★心理暗示法

    如考前可在家中大声诵读“我这次一定能考好”、“我对自己充满信心”,以鼓舞斗志,发挥水平。

    ★自然放松法

自然放松法即调整姿势、呼吸、意念,先用力深吸气,尽力屏气至能忍耐限度为止,再用力呼气,并放松全身肌肉,从而达到精神和躯体的放松状态。

把你的两只手分别放在胸部和胃部,平静呼吸半分钟,如果放在胸部的手在随着呼吸起伏而放在胃部的手没有动,这是一种胸式呼吸;而腹式呼吸以一种更放松的方式取代了这种浅快的呼吸方式,因而减轻了压力产生的紧张情绪。所谓腹式呼吸即:是指吸气时让腹部凸起,吐气时压缩腹部使之凹入的呼吸法。

第一种方法是放松。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对自己说“放松”,重复六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全身高度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

第二种方法:深呼吸,有意调节呼吸,在吸气时绵长、缓慢、深沉,呼吸时也应达到同样要求。

第三种方法:思路中断,你可以果断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这样你能中断使你产生慌乱的思路,当然自觉情况好转后,应该迅速转入正常考试。

★考试中记忆空白的应对策略

保持镇静---联想  回忆当时记忆的环境与情景

利用其它考题---转移视线     随便写点什么

用感觉器官来恢复记忆    按时间顺序回忆

从后往前推想             反复审题

试从老师的课堂讲演中回忆!试从你的笔记中回忆!

试从与同学的讨论中回忆!  从试卷中寻找能使你回忆的题!

★考试中:心慌的调节方法

建议:

第一种方法是放松。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对自己说“放松”,重复六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全身高度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

第二种方法:深呼吸,有意调节呼吸,在吸气时绵长、缓慢、深沉,呼吸时也应达到同样要求。

第三种方法:思路中断,你可以果断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这样你能中断使你产生慌乱的思路,当然自觉情况好转后,应该迅速转入正常考试。 

★考试中正向语言的应用

1、我已经准备很充分,一定可以好好表现一番。

2、我知道我能应付这个考试。

3、紧张是正常的,没关系,做个深呼吸,放松。

4、考试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5、这次考试,没有问题,我有信心。

四、积极应对失眠

心理自我催眠法

白云疗法:

想像自己躺在一块草坪上,自己的头顶是一片蓝蓝的天空,天空下有一片白云,厚厚的、慢慢的落在我的身上。我被白云层层的包裹着,开始慢慢的向上飘,自己的身体也跟着白云向上飘,感觉自己越来越轻,越来越轻,身体好像完全失去了重力,越来越轻,慢慢的,慢慢的,躺在这片白云上睡着了。

海浪疗法

想像自己躺在海边,蓝色的大海,金色的海滩。我躺在松软舒适的沙滩上,感觉身体下面是软软的、细细的、暖暖的细沙。沙子包裹着我,太阳照在我的身上,感觉非常的温暖、舒适、安详,海水慢慢浸湿了我,有些清凉,海浪慢慢的退去,又慢慢的按摩我的肌肤,舒服极了。我就躺在这片舒适的沙滩上慢慢的睡着了。

忽略对结果成败的关注,力求有稳定的瓦伦达心态

瓦伦达是美国走钢索的杂技演员。钢索一般悬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没有任何人身安全保护措施,还有来自风雨等不利因素的干扰,人在上面行走,其险象可见一斑,但他始终能获得成功。对此,瓦伦达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专心专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后来,心理学上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为赛事以外杂念所动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

根据学生的不同焦虑赠与不同的心理暗示。

首都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教授刘淑慧为奥运冠军做心理暗示:

教授为奥运冠军做心理咨询,告诫运动员以想赢不怕输的心理参赛。她给王义夫的提示语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给徐丹的提示语是成功是持之以恒和微小努力的总和

给蔡亚林的提示语是没有人能击败你,除了你自己!

最后送同学们几段话:

艰苦奋斗、奋发进取,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人生终将辉煌!

学习永远是必要的/吃苦永远是必须的/失败永远是必然的

——认真学习,充分吃苦,迎接失败,直至成功!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假如你还在为错过太阳而 后悔,那么你还将错过月亮和星星。

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怎样教育好有孤僻症状的孩子?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在不断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儿童性格孤僻就是一例,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愈来愈多后,儿童性格孤僻的现象就变得更加严重,据一些学者推算,我国目前约有30-50万儿童患有孤僻性情。性情孤僻是3~7岁的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一、儿童孤僻症的特征。

典型的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古怪的行为方式,称为“孤独症三联症”。

社会交往障碍:

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的眼睛对视,缺乏面部表情。当父母离开时,没有任何的依恋;父母回来时没有愉快的表情和迎接的姿势;当他痛苦或烦恼时,不会向父母流露和寻求帮助。

对人态度冷淡,对别人的呼唤不理不睬;别人碰他或拉他,则主动躲开或挣脱走开;要走到某一目标时不顾及路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当自己想要某一物品或食品时,则会拉着父母的手前往放物品的地方,一旦拿到后则不再理人;当他害怕时,也不会寻求保护。

语言发育障碍:

一部分孤独症患儿从来不说话,终生默默不语;一部分患儿开始讲话比别人晚,而且所讲内容少。说话如鹦鹉学舌,对别人的讲话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重复(模仿言语),有时会对以前别人所讲内容进行重复(延迟性模仿言语)。

不能主动与人交谈,不会以提出问题的形式维持与别人的交谈,即使讲话,所讲内容与当时人物、环境内容不相吻合;也不管别人是否听懂或是否在听。

不会使用代词或代词使用颠倒,如令其“把你的手放在她的手上”,患儿会拉着讲话者的手放在自己手上。 常用错的是“你”、“我”、“他”,有时会把名词用混淆,如“把糖果放入盒子”,“把盒子放到柜子里”,他会说成“糖果放进柜子,把柜子放到盒子里”。

言语缺乏音调,缺乏抑扬顿挫,从话中听不出喜恶爱恨。有时在高兴、满足、烦恼、不满时会尖叫或喊叫。不会使用手势、点头、摇头、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要求和喜怒哀乐。

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

要求环境固定不变、拒绝变化;坚持每次都以确切的同一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要一种类型的玩具;看固定时间的电视节目;看某一主持人主持的节目;吃饭时全家每次坐在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凳子上;乘、换车时要走同一路线;每天所吃菜内容、排便时间和地点都要固定不变。

若某一天改变或打破了他的"生活规律",则会尖叫或拒绝执行。

有独特的兴趣对象,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游戏、衣物不感兴趣,而对一般儿童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倒非常感兴趣;如喜欢圆的物品、可旋转的玩具、泥土、修理工具等。概括为以下五点:

(1) 极度孤僻,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

    (2) 言语发育迟滞,失去了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

    (3) 重复简单的游戏活动,并渴望保持原样不变;

    (4) 缺乏对物体的想象能力和灵巧的运用能力。

    (5) 发病多数在3岁以前。

 二、儿童性格孤僻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造成性格孤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

   (1)本人气质因素。先天适应能力差,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

   (2)幼年不幸经历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遭遇使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过早接受了人世间的烦恼、郁闷、焦虑的不良体验,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一道很深的伤痕。他们只好通过封闭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较为安宁的空间。此外,在某些特殊的环境里,例如在陌生的环境里,亲人突然离去,或父母吵架、不和睦,或经常的训斥,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压力,也会使孩子变得不愿与人接触,出现退缩、孤僻等现象。

   (3)缺乏交际技能力和方法,导致人际交往的挫折。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斯认为,许多儿童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

  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如耻笑、埋怨、训斥,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伤害,随着这种失败次数的增多,逐渐变得惧怕,对交往失去信心,与别人产生隔膜,在团体中找不到归属感,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最后他们经常处于压抑、孤独和冷漠之中,性格变得喜怒无常,难以自制,并且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

 (4)抚养教育不当。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与迁就。当孩子哭闹不愿去幼儿园时,父母就依顺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得不到集体生活的锻炼;有的家长怕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时吃亏(挨打、受气),就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独自玩耍。

此外,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嘲讽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变得畏畏缩缩、 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对于造成儿童孤僻症的原因,在医学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的定论。有专家认为与遗传基因有关;另一种说法是某些条件影响了大脑的发育。

 三、孤僻性格学生的教育方法:

1、多进行交流,加强师生情感。
      与他的父母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包括对学生的期望和教育方式。值得借鉴的,一起共勉;值得商榷的,一起改进。
     寻找机会和孤僻学生多交流,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以便不再敌视老师,而是慢慢接纳老师。
    2、多给孤僻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使其融人课堂氛围中。
      虽然课堂教学关注的是整个群体,但教师仍应该给孤僻学生设计一两个题目,这些题目都应是他能明白或能脱口而出的问题。并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

3、多给孤僻学生一些关爱和鼓励,唤起其内心深处的情感。
      不歧视、不讨厌孤僻学生,更不允许其他孩子歧视孤僻学生。降低要求给他们较多热烈的掌声,并且各科老师毫不吝啬地把小红花送给孤僻学生。换来他们的笑脸。

 4、和孤僻学生多聊天,走进他的心灵深处。学习上给他们开小灶,和他们聊天,纠正他学习中的错误,并诱导他开口说话。   

  5、多表扬孤僻学生,维护他们好的形象,为他们赢得多的朋友。
       对孤僻学生要当众表扬他们,并不住地点头,微笑着说“真好”、“你真聪明”、“我真为你感到高兴”,以维护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在私底下再对他们的小毛病进行恰如其分地批评。
      孤僻自闭的学生最怕别人说他笨,他们不同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时时关注,处处维护他们,帮助他们与其他同学交朋友。

    6、开展助学活动。
      让品学兼优,有热情,有耐心的学生自愿报名当“助学小老师”,并经过大家审议通过。孤僻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并乐于接纳自己的“小老师”结对。并且经常轮换,让孤僻学生与同学有较广泛联系。

这样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孤僻学生可解除一部分学习上的困难,还能从与正常学生的交往中,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而对“助学小老师”来说,助学活动也是建立爱心,学会关心他人,促进自我发展的好机会。

 7、以活动为载体,帮助孤僻学生克服自卑,融入集体。
      鼓励孤僻学生积极参与主题班队会、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比如:春游、秋游,各种竞赛,生日小宴会等等。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让孤僻学生逐步克服了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让其一次又一次品尝人生的喜悦。使他们不自主的丢掉压抑,敞开胸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教师对家长的要求

(1)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指导孩子与人交往。如:去别人家做客,教育孩子有礼貌;来了客人,要教育孩子有礼貌,要让孩子要主动打招呼,成人间谈话可以让他参与,并允许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学习与人交往的极好机会。
   (2)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广交朋友。如:让孩子去找伙伴玩,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同班同学来家做客。心理学家指出,同伴对指导或训练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具有特殊作用,因为这种技能儿童是无法在成人那里学到的。
   (3)家长平时应抽空带孩子看电影去公园,多与孩子谈心,了解他在学校的情况,孩子犯错时,要耐心教育孩子,要多给予鼓励,也不要纵容……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对他的爱,而愿意与父母沟通。

总之,在目前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下,学生很难避免产生各种心理压力。问题是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社会,怎样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的因素,并在问题产生时,怎样给予正确的辅导和治疗,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且最终带着这种健康之心理状态步入社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最大可能来帮助孤僻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消除心理障碍,解开心中郁结,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改变孩子性格孤僻?
孩子胆小孤僻,老师家长该怎么做?
孩子孤僻,这是抑郁的表现!
李镇西:美好的教育是怎样发生的?
我们是如此的教师?!!
要给孩子留面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