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反思:作用、类型和实施方法

教学反思:作用、类型和实施方法

——新课程深化阶段教学反思的新特点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长春 130024) 孔凡哲 任亚南

当前,中小学正处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方法,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其中,作为改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教学反思备受重视。然而,如何开展教学反思?特别是,如何结合中小学课程实施实际,开展确实可行、富有实效的教学反思活动,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焦点话题。本文立足笔者长期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经历和亲身的实证研究,密切结合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就此做些探讨。

一、教学反思的新作用

如众所知,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旨在满足教师个体的工作需求,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因而,当前的教学反思活动尤其关注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搭建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桥梁,进而“铺设”教师学习、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教学反思实践研究的深入,教学反思的一些新作用日趋凸现出来。这些新作用的直接效果,通过课前备课、课堂实施、课后再研究等活动,体现在课程实施效率和实际效益的有效改进之中,而间接效果蕴含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之旅。

(一)课前教学反思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检验预设方案

作为备课(教学设计)后期工作的一个环节,课前的教学反思,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反思教案的编写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吻合程度,是课前教学反思的首要内容。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查缺补漏、吸收、内化,重新审视这个教案的利弊得失;另一方面的目的则在于,关注学生的需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案更加符合学生现实。

其次,反思教案的重要工作还在于,检验预设方案的可行性,有意识地增添必要的备用方案。其实,精彩的课堂生成,来自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最后,课前教学反思还可以促进同伴互助的开展,这就需要教师主动与同行沟通、有针对性开展专题讨论,听取他人的“高见”,即,在课前,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围绕自己备课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聚焦式研讨,取长补短。

其实,无论是反思预设方案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吻合程度,还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思性的专题研究,其核心都在于,检验预设方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起点。

(二)课中的教学反思,可以调控课堂进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课堂上的教学反思,可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确保预期教学目标和理想教学效果的实现。

正如拉博斯凯(V.K.Laboskey)设计的教学反思的一个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所分析的: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动力(动力形成阶段),二是行动(进行反思阶段),三是结果(解决问题阶段)。

图1  拉博斯凯(V.K.Laboskey)的教学反思模式

正是在反思动机的作用下,教师才将潜意识的反思付诸行动。

其实,反思行动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并指向特定的内容。教学反思的直接结果是教师“新理解力”的形成,而解决实践问题则成为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预设生成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准确把握预设生成的内容,是课中的教学反思的首要问题,而针对预设生成的这种反思,应该围绕预设的充分性、机遇把握的贴切性、生成的实效性等内容而展开。

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而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因而,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正如笔者在中第四章第五节中指出的:在课堂中的教学反思,集中解决两个问题至关重要,一是哪些内容需要预设、哪些需要生成;二是从课堂的随机生成的实际效果,反思教案预设的效果。

作为第一个问题,无论课堂教学的生成成分多么大,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课堂教学目标、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等等,相当分量的内容需要精心预设,而体验性的过程、探究发现的过程、偶发性的过程等内容,往往需要随机生成。

作为第二个问题,着重围绕预设的充分性、机遇把握的贴切性、生成的实效性,以及预设、生成的内容与相应学科内容的吻合程度等几个方面展开。当然,这些方面,多数都可以在教案的设计阶段同步展开。

(三)反思课堂教学实践,集体观摩,共同提高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大量实践证实,传统的“说课——授课——议课”的教研模式,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促进作用并不是很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而,他提出“经验 + 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模式。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授课——反思课——议课、再研究”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之一。其中,在“授课”环节,首先提出需要研讨的问题及需要作为情境的课例,然后指定专人备课。在听课时,教师明确所要观察的教学现象和反思的主要问题,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反思本节课上教师教学行动及其背后形成的原因,初步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样就丰富了教师对教学的感性认识,为反思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在第二步骤“反思课”,先由授课教师,围绕本节课的知识序列、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三维目标达成及需研讨问题的进展情况立即进行教学反思,尤其是反思教学细节和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把握的适切性。在“议课、再研究”环节,主要是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从学生课堂实际状态入手,总结课堂教学得利弊得失,重新审视原来的教案,给出修正和完善。也正是在这种活动过程之中,教师的专业经验得以积淀、专业能力得以提升。

不难看出,“授课——反思课——议课、再研究”模式,正是把教师个体的课前反思、课中的反思,与教研活动、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活动组织者在反思课和评课的关键时刻,进行恰当的设疑,往往能促使教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在反思中得以提高。

(四)课后反思,提炼亮点,激发智慧

课堂是教师实践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在讲课技能技巧、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教师进行课后的及时反思,寻找自己教学中的漏点、遗憾、及亮点,及时地积累教学的经验和体验,进而提炼亮点、激发智慧。

特别地,教师的专业自信和自我认同,是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而,在课后反思中,作为学校组织者、专业引领者,帮助教师在进步中获得职业自信和自我认同,鼓励教师在看到自己进步的同时,收集成功案例和反例,并进行提炼和升华;同时,对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再思考,诸如如何改变角色、教学方式的新变化、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发掘和有效利用,引导和促进学生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等等。正是作为个体的教师,通过分析和评价自己讲课中的心路历程,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内隐的教育观念,进而能更为清楚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正是通过课后反思,才能在教师已有的案例知识中凝炼出教学智慧,不断提升教学专业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教师个体的不断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实用策略及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教学反思的实用策略,结合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的典型案例,我们逐一加以剖析。

(一)课前反思

不同的教学观,必然造就不同的预设教案。其中,比较鲜明地体现设计者的教育理念。例如,小学数学新、旧教科书分别是这样呈现“周长”一节的有关内容的:

旧教科书首先呈现八张图形,这里面既有规则图形也有不规则图形,既有生活中的图形,又有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通过八张图这样一个简单的情景直接引出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新教科书借助情境图,向大家展示了三个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图形周长的画面,其背后暗含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学会不同的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并经过亲自动手,感知数学的美。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是这样理解新旧教科书对这节课的编排的:原来的教科书没有呈现叶子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直接导入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而现在的新教科书一开始并没有引入这个公式,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通过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出不同图形的周长,然后在慢慢的练习中逐步体会这个公式的简明性。我认为,新版教科书的改动稍微大了一点,如果保留老教科书上的一些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生活中不同图形的周长,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可以保留教科书中的很多内容,八张图片、定义、小组讨论的编排挺好的。如果再把周长公式拿出来,放到周长定义之前加以呈现,(学生的接受)效果可能会更好。(我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不把公式拿出来的话,很多学生虽然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了圆形的周长,但是,并未掌握最简便的图形周长计算方法。

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并没有理解新教科书(及其课程标准)编排的真正意图,教科书编写者其实是期望学生“从一般的不规则图形引入周长,并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自身的自我建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一方面,需要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诸如课堂教学素材解读的实际能力、教科书的使用水平等等。另一方面,需要给教师提供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式的交流,解决观念理解、实践操作等方面上的偏差。

实践表明,课前教学反思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单独活动,集体的反思性活动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当前开展课前教学反思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策略。

(二)课中的反思

当前,开展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反思,其基本策略宜围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而展开,基本渠道主要有:围绕提问有效性、高效性的反思,围绕有效活动时间的反思,围绕有效课堂参与的反思,围绕课堂教学结构的反思,围绕生成性资源有效利用的反思等等。

其中,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而围绕有效提问的反思,其核心在于,提问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对此,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是改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不仅如此,反思提问的有效性,也可以从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反思教师对学情把握的准确程度来开展。例如,上海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在《记一辆纺车》的课堂上曾经遇到这样的意外:

老师:今天学习第十一课《记一辆纺车》。昨天我请大家预习了。现在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我们不喜欢!(随堂听课的二十几位老师惊讶,于老师也感到意外)老师:不喜欢?那就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

……

对此,于漪老师进行了认真总结。她在教学后记中,是这样分析当时的心情和真实想法的:备课时考虑欠周密,原以为学生喜欢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课堂上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强调该篇叙事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实际应做充分的了解和估计,不可再犯闭着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继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力争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

围绕教学环节的反思,既需要反思原来设计的成功之处,也需要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甚至是片断),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而针对教学细节的反思,集中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常常是有效的:这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这节课怎样起始,这节课怎样结束,教学之中如何过渡,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

其实,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及时敏锐地发现这些“细节”,让它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那么,就可以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准确把握,让它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进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这除了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外,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认真备课、多积累有关教学细节把握的一些案例,多一分感悟,就会多一分收获。例如,在小学数学《周长》概念的一次课堂观察中,笔者耳闻目睹了这种一个情景:

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周长?

生:老师,买衣服要量腰围,这是腰的周长。

师:(出示教科书中的图形)你能想办法测量出他们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

生:我测量的是正方形,先量正方形的四条边,把它们加在一起。

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们可以只量出一条边,再乘以4就可以了。

生:还可以量出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再将它们加起来。

生:我可以量出圆的周长,我将圆对折再对折,直到折到很小,再近似地量出小边(注:实际上是小弧)的长度,把这些小边的长度累加起来,就是圆的周长了。

生(一位学生插话说):我还可以用红领巾来测量树叶的周长,将红领巾绕在树叶上一圈,最后量一量红领巾的长度。

师:用红领巾测量?嗷,对于这个方法,大家怎么看?说一说。

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方法是可行的,但如果改成(几乎可以忽略弹性的)绳子就更精确了。(学生们沉浸在“胜利”后的欢乐之中)

师:谁能将测量物体周长的这些方法归类?

生: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用直尺比较方便,而测量圆形物体改用绳子等工具更好。

师:也就是说,测量直线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而测量曲边的物体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了。

这位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丰富的阅历,能比较灵活地处理教学中的具体情况,特别是,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之中随机生成的课程资源,并将其与原定的教学任务恰当地相衔接。当学生突然提出“用红领巾测量树叶的周长”时,教师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机智,并没有作简单的判断,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全班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这反映了教师具备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善于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意识。而这种情形并不是教师事前预设的,这也可以从这位教师的课后反思中印证——“在课堂上,当学生提出用红领巾来测量的时候,我觉得这种想法非常好,我当机立断想办法将教学牵引到如何用简单方法的讨论上来,也就是针对用绳子来测量的可行性的讨论。当时,我直接问了学生‘还有没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学生就很自然的想到了绳子,这样的点拨可以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得以更好的提升”。

在上面的例子中,任课教师恰当的处理了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而这一结果的出现,是她课前预设之外的。可见,一堂好课,预设与生成兼而有之,不能弃其一而不顾,同时,也足见教师教学功底的多重性、复杂性。

(三)课后的反思

正如笔者在专门著述[4]中指出的:说课、课堂调控、评课、再备课是当前教学反思的基本形式,而课前反思、写教后记、写反思日记、形成教案档案、同课异构等等,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

基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课后的教学反思主要围绕教案与课堂教学实际而展开,集中聚焦教学中的得失以及值得回味的内容、环节。

1.反思教学中的”,特别是“亮点”。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方法、创设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恰当的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过程等,及时反思,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日久天长,经验积少成多,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特别地,这节课上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亮点和特色,整理出来,归纳出来,记录下来,这就是最为基本的教后反思的结果之一。

2.反思教学中的”,特别是“败笔”。把教学中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的教学策略、缺乏深入思考的情境创设、沉闷的教学气氛、不恰当的教学评价、处理突发事件的失误等,总结出来,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这些失败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是十分有效的课后反思的有效方法。

尤其是,对于教学中的败笔、教案设计中的失误,要及时总结出来、整理出来,不仅为了避免再犯,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认识,积累教学的实际经验和反例。

3反思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特别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的迸发、有创见的独到见解、好的方法和思路等,及时反思出来、记录下来,这样既能使这些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和运用,又使刚刚使用的教学方法得到有力补充和完善,还有利于教学思路的拓宽。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同龄学生在学习类似内容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

4反思学生存在的问题。即记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中、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地方,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寻找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对其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剖析,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法措施。这是进一步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

5反思教学中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的适切性。即把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对突发案例的应变处理情况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教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对于今后进一步备课、上课,都是一次提升,更是对于个人教学机智、教学艺术的一次净化和升华。

6在反思中落实教案的改进。教案的改进其实也是教后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记录教案中的得失,及时总结,找出教案中需要进一步修改和调整的内容,使教案更加完善、合理。

不仅如此,开展课后反思还可以系统有序地进行。对此,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上海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老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顾泠沅老师将其成功的成长经验总结为“一篇课文,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即以教案的设计、反思与再研究为主线的成长模式,即

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不难看出,于老师的这种模式其实就是我们前文所分析的教案的预设计、课前反思、课堂验证、课后反思、再备课,不断反思、不断调整。

其中,三次备课所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次备课,集中关注自我经验,强调真实的我、实在的我;第二次备课,其实就是我们前文所分析的课前反思,其关注点在于文献资料,特别是别人已有的经验和教训;第三次备课就是我们前文所述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其关注点在于课堂现实。在顾泠沅老师看来,于老师在三次备课的同时有两次反思,一次是围绕经验与理念的反思,另一次是围绕设计与现实的反思。

不难看出,于漪老师正是围绕着如何让一节课上得更好、更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而不断反思、揣摩修正教学设计,不断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矫正,最终成为一位名师。因而,将“一题三课二次反思”浓缩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缩影,并非没有道理。

在教师反思已成为热点话题的今天,作为中小学一线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实际,选准适宜的教学反思途径,把已有的教学经验及时凝练和升华,是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加速自己的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有效策略方法。

作者单位: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邮编13002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6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
课堂教学反思
教师感悟 | 让反思守望成长
“反思性说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金钥匙”
做好教学反思“三部曲” 优化数学教学过程
高效课堂的四个基本支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