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临校园欺凌,孩子你要还手 | 周末精选

回到儿童,回到原点


本文谈校园霸凌,从概念界定到霸凌行为分析,再到具体解决建议,有理论,有方法,值得每个家长阅读。


文 | 木云(原名张伟,原《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核心作者,曾历任《教师博览》、《新城快报》编辑,在中学任教六年。)


本文来源:木云的微信公众号“死读书” ,欢迎关注。



校园霸凌是每个家长的隐忧



我的孩子今年十岁,读五年级。她一路顺风顺水,很少(但也有)听她谈起自己所亲历的校园霸凌,基本上没有遭遇什么身心上的明显伤害。但媒体持续曝光各种恐怖的校园霸凌事件,使我们每一个家长都不得不关心校园霸凌事件对孩子身心健康与安全的潜在影响。


霸凌是英语“Bullying”的音译。挪威是世界上公认对待校园霸凌事件处理有方的国家,按照挪威学者Dan Olweus的定义,霸凌是指“一个学生长时间、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欺负或骚扰行为之中”。


这个定义比较严格,人们在使用霸凌这个词的时候,所指通常要宽泛一些,主要是在说校园中存在的学生之间的各种欺压现象。我也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回顾我们自己的学生经历就可以意识到,很明显,校园霸凌是一个广泛的长期存在的现象,它是学生之间的一种恶性和单向的人际冲突。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孩子遭遇过同龄人的歧视和欺压,就如同我们成人的世界,总是会存在各种不公和欺侮一样。


去年,中国传媒大学公布了一项题为《校园欺凌受害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的研究成果。该报告以详细的数据和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校园霸凌受害者遭受了怎样的身心伤害,一些受害者在经历校园霸凌后多次试图自杀,部分受害者被确诊患有心理疾病,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


报告显示,在校园欺凌中,精神暴力和身体暴力是最为普遍的形式。超过九成的受害者都曾在校园里遭受过同学的辱骂、讽刺、挖苦、孤立、冷漠、威胁、恐吓等精神暴力,近七成受害者遭受过身体伤害(主要表现为打、踢、踏、踩、掐、拧、推、煽耳光、扯头发、烫、烧等),更有受害者被泼尿,脸上被涂抹精液。


精神暴力在调查中的比例高达94.32%,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校园欺凌的受害者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精神伤害,这种欺凌形式隐蔽性强但危害性大,因此往往无法得到外界(老师、家长、媒体等)重视,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对受害者的伤害会日益加深。


64.77%的受访者表明自己遭受过两种以上的欺凌,其中54.55%的受访者同时遭受精神暴力与身体暴力。由此可见,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遭受的欺凌事件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且身体暴力行为多伴随精神暴力行为发生。更严峻的是,半数以上的受害者曾遭受反复的、长时间的欺凌。


报告形容,遭遇过长期欺凌的孩子,一辈子都“走不出青春的梦魇”。




欧美常见做法未必完全可靠


经过查阅资料,正如前文所说,挪威是在这方面公认做得不错的国家。挪威的校园霸凌“零容忍”体系,主要强调通过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加强对学生校园生活的监控和干预的力度与频度,从而减少校园霸凌,乃至一切校园冲突的发生。挪威是著名的北欧民主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它采取这些办法不让人意外。但是,这样做恐怕也会带来很多弊端——比如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不过,这不是我目前关心的重点。我更关心的是,家长和学生该怎么做?除了告诉老师之外,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我在中文资料里,没有看到挪威的方案里有这方面的内容。


但是,美国人的做法我查到了。美国小学的校园反霸凌规则是这样教孩子自我保护的:


1)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 them to stop.)


2)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 away.)


3)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4) 告知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5)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随欺负你的人去一些隐私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6)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gether.)


7) 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很明显,这些策略都是经验性的,并不能必然让孩子躲开霸凌。当然,我们可能想到的所有办法,在霸凌的危险迫在眉睫的时候,都是一些经验性的办法。它或许可以提高孩子躲避霸凌的概率,但不是必然奏效。我对这些做法的意见是,可以参考,必要时可以尝试,但是也要意识到,这是一种纯粹的弱者策略。孩子本来就很大可能是因为她在群体中的弱者地位才遭致欺凌,那么当霸凌行为发生的时候,依然建议孩子采取纯粹的弱者策略,会不会强化她个人内在的弱者自我认知,从而导致她在群体中面临欺凌的时候,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面对语言霸凌该怎么办?


所以,我觉得,我们作为家长,还是要从霸凌的源头开始考虑。


霸凌可以分为两类行为,一种是语言上的侮辱——比如谩骂、嘲笑、讥讽、孤立……等等。一种是行动上的侵犯——比如脱衣服、殴打、抢劫、逼迫行为(逼喝尿,逼做猥亵动作)。虽然这两种行为经常混合在一起,但分清楚两类行为的性质非常有必要。


在第一类行为中,我们除了对实施语言侮辱的孩子进行道德上的批评之外,其实找不到他们惩罚他们的法理依据(不是指现行法律依据),语言上的侮辱并不会损害被欺凌的孩子的实质性的权利。心理上的痛苦是无法度量的,神经大条的人怎么说他都可以笑呵呵,敏感的孩子可能一句无心的重话就会让她感觉世界崩塌了。


但第二类行为就是可见的,边界清晰的。被欺凌者是否被暴力侵犯或强制,其个人权利是否受损可以清楚判别。财物的损失和人身被侵犯,才是实质性的权利受损。无论你神经大条还是心灵敏感,东西丢了就是丢了,挨揍了就是挨揍了,没有什么区别。


我的孩子念书早,年纪比同学小,个子也很矮。小学三年级刚刚转校至某私立学校的时候,班上一些男孩子就经常用一些难听的话笑话她矮小。她跟我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都委屈得要哭了。


我问她,他们有没有打你?


她说,没有。


我当时虽然很难过,很心疼她,但我“哦”了一声之后,沉默了很久。


又问,那怎么办呢?告诉老师?


没有用。老师骂他们,他们嬉皮笑脸,一趁老师不在就又来说我。


他们笑你,你难过么?


难过。


那老师骂他们,他们难过么?


不难过。


我又把这两个问题有意重复了两遍,得到相同的答案之后,微笑着问她,你再想想,这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又做不到他们那样死皮赖脸,他们那样坏。


真的吗?你难道没有一点点羡慕?


呃……爸爸,你好坏!


你看,他们笑你,老师帮你骂了他们,公平吗?


公平。


结果呢,你难过,他们不难过,公平吗?


呃……我好像明白了……


接下来,我们俩把话题愉快地转向了基因的秘密、身材矮小的优秀人物以及人跟动物的差别。最后,我们的聊天以我教了几句我们方言中嘲笑高而无用的蠢材的话供她备用而哈哈大笑结束。


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说,在面对语言霸凌的时候,帮助孩子调整自我认知,提供一些应对策略就可以很有效帮助孩子自行抵御语言的侵犯,成人不必要主动介入孩子之间的纠纷,在无安全风险的情况下,独立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体验。


我这个例子进行得轻松愉快,是因为我们家小姑娘在公立小学的时候,面对过来自数学老师更加厉害的语言冷暴力,那次认知调整的时间长达数周,已经有经验了。那一次跟老师对着干,最后结果也不错,孩子跟老师的关系恢复得还挺好。面对孩子有理有节的反应,绝大部分老师还是能做出正面的正确的回应的。当然,只要不打我的孩子,老师继续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也不太可能对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经验的孩子造成什么真正的伤害。



面对暴力侵犯(及风险)该怎么办?


孩子之间有一些语言欺凌是以暴力为后盾的,身材高大强壮会成为孩子欺凌弱小的心理依据,也是语言欺凌转向暴力欺凌的直接动因。对这一点,我是比较警惕的。


最早带头嘲笑我家姑娘的小子就是这样。我直接到学校找过那小子。找到他之后,我温柔地捏了捏他的脸蛋,问他:现在是叔叔高,还是你高呀?孩子低头说,叔叔高。然后我又问,叔叔比你高大强壮,那叔叔可不可以随便嘲笑你,打骂你?不能啊,你是大人。我笑着说,嗯,说得太对了。在叔叔眼里,每个孩子都是正在长大的大人,你也是,而且你比其他小朋友更像大人呢。说完告诉他,我是那谁的爸爸,希望你记得我们今天说的话。然后就让他走了。


我没有告诉小姑娘我干了这件事,从小姑娘之后的反应来看,这小子对她态度好了一些,再后来,我家姑娘在学习上帮过他,然后现在,按小姑娘自己的说法,他们可以算是朋友关系了。


孩子面对暴力威胁(但尚未发生侵犯)的时候,成人的主动干预是有必要的。但我认为,这种干预不能是道德说教,也不能是暴力恐吓,而只能是通过模拟推理再加上价值判断上的激励性评价来讲道理,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万一对方听不进去,也不太可能刺激恶化对方的施暴冲动。道德说教或者暴力恐吓虽然可能对某些孩子短时奏效,但始终存在刺激对方升级霸凌行为的风险。


那孩子读到高中了怎么办?作为家长,我自己的个头也不如很多发育好的高中男生啊。我目前的意见是,如果到了高中,孩子还不能够建立起一套在集体中自我保护的原则和策略,我的家庭教育肯定是出了不小的问题那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外力(学校、警察乃至自己其他的私人救济方式)的保护来解除迫在眉睫的威胁,同时继续跟孩子一起探讨更加具体的靠自己就可以做到的策略和方法。


但孩子不可能随时随地得到成人的主动干预,在孩子之间发生暴力冲突的时候,我们该给孩子提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我会让孩子自己学会评估风险,并建议孩子:如果是言语争端引发的双方冲突,则尽可能避免动武,自己在言语上吃点亏不重要。如果是被别人暴力欺侮,那么:1,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选择前文介绍的弱者策略,尽快逃跑或者寻求帮助,只要不被暴力对待并且可能逃脱,屈膝求饶也行。2,如果是实力相差不大,在被侵犯的情况下要敢于反击,如果有把握,不仅要防卫性抵抗,而且应该进行相应的反制。用两句古文来说就是:一,不立于危墙之下;二,以直报直,以怨抱怨。我相信,在真实的环境里,自由和权利都是粗粝的,需要靠自己去争取,去背负。


不管怎么样,大的原则是:



1,如果存在暴力欺凌或者这种欺凌的迫切风险(不是指孩子之间的一般性冲突),首先尽一切可能消除风险、制止暴力、惩罚暴力行为;


2,对于语言的欺凌,则更多地从自我认知调整,集体交往的原则与策略上来尝试不同的处理方法;


3,对非暴力的欺凌,尽最大可能让孩子亲自去处理与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关系,父母要做的则是在情感上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与处境,并试着提供一些可以由孩子自己调试的尝试性建议。



当然最终怎么做,都由孩子来决定,如果闯祸,责任也主要由她自己来承担,我最多负责赔钱,然后从她的零花钱里慢慢往回扣,哈哈。


当然,如果容易引发我和她都无法承担的后果(比如非可逆的伤残,甚至死亡),那尽一切可能不要去试。




寻找校园霸凌的清晰标准



就在早两三个月,孩子在新学校就读的第三个年头,跟我说到了她在班上干的一件事情,把我给惊到了。


她说,她早就不怕男孩子笑话她了,而且还能对付那些欺负人的淘气男生,因为她有了部队!


什么部队?


我团结了班上六七个女生和两三个男生,专门对付那些欺负女生的男生。


打人了没?


只有拿书本装模作样轻轻地打,没有真打。我们是反对打打闹闹,反对欺负女生的部队!


你们怎么对付男生?


谁要是欺负其他女生,我们就围上去按住他叽叽喳喳吵他骂他!


是你组织的?


嗯,以我们寝室为核心,有几个男生参加。


会告诉老师么?


如果他老实了,不欺负人就不告诉。不是课堂时间发生的事,只要我们觉得不很严重,又能搞定,我们就不跟老师说。


他们会告诉老师么?


不会,他们大概不好意思吧。


你们会不跟欺负女生的男生玩么?


不会呀。只要他承认错误,还是会一起玩。哎呀,其实我们的部队也只是好玩呐。


听到这里,本老爹一颗悬着的心放下来了,也没多深问,今天写到校园欺凌的话题才突然想起来。


回到最早的话题,通常情况下,霸凌其实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行为。


比如,我家姑娘今天这么做,算不算也是霸凌之一种呢?显然,从语言攻击同学的角度看,这也是霸凌。但是,从她叙述的过程来看,好像又不算,而更像是一种维持正义的反制行为。那难道还有好的霸凌和坏的霸凌之分?就好像“盗亦有道”那样?


一个概念出现这种模棱两可的和对立的情况,它肯定是有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否存在暴力侵犯与强制才应该是界定校园霸凌的清晰标准。




老师和学校不是校园暴力的第一责任人



当然,我并不是说,语言欺侮就是好的和对的,而是说标准清晰之后,不单是家长,老师和学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如果仅只是语言欺侮,那更多地要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的经验和知识来处理问题,应该以引导和讲理为主。但如果是暴力侵犯,则应该侧重于制止与惩罚,那么在社会的层面,相关的法律与各方权责需要重新检讨与厘定。


最近最轰动的,引发中国网友激烈讨论的并不是在国内频频发生的各种校园暴力新闻,而是发生在美国的一起判决。



2015年春天,三名中国留学生翟云瑶、杨雨涵和章鑫磊(年龄从14岁到20岁不等)以癫狂的凌虐同学来填补狂欢节的时间。


翟云瑶、张鑫磊等人先是把同学麦嘉怡叫到僻静处殴打一个多小时,用烟头烫胳膊,把脸打肿。


又在隔一天之后用这种残酷手段折磨同学刘怡然,扒光她的衣服,用高跟鞋猛踢头部,用烟头烫乳头和屁股,还用打火机烧头发,酷刑折磨五个多小时。


今年一月份,这三位学生通过认罪减刑协议,分别获刑13年、10年和6年。服刑期满驱逐出美国,永远不能回来。请注意,这些孩子的凌辱行为,并没有导致受害者严重的,不可逆的身体伤残啊,参照同期国内曝光的各种校园暴力事件处理结果,这个判罚显然十分严厉。


消息传回国内,网上一片叫好声。除去对富二代的恶感,这种严厉判罚也让很多网友有正义得到恰当伸张的感觉。这种感觉我认为是对的。


反观国内的校园欺凌事件,此前舆论和当事各方常见的做法就是怪学校、怪老师,向学校向老师问责,而学校则是各种包庇和推脱 ,而对施害者,开除已经是顶格的处罚,就算如此,施害者还可以公然叨叨他有隐私权,要求不准公布自己的基本信息,更可以援引很多“圣母”型的观点来装可怜,说自己是未成年人,有改过自新的“权利”,不能因为一个事件毁了一个人的终生幸福,等等。如果这个施害者碰巧学习成绩不错的话,更会有无数声音要求对他的恶行给予宽容。


来自美国的判例给了我们清晰和明确的价值判断——恶行就是恶行,不管什么身份,什么家庭,什么年龄,暴力侵犯就是一种清晰的和实在的恶。它需要的不仅是被制止,还包括相当程度的反制。恶的实施者是最主要的责任人,监护人其次,最后才是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责任。美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实施刑事惩罚时,有的州规定最低年龄是8岁!


我们现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很多条款非常模糊,部分条款有争议,但它的立法原意很清楚,其中之一就是要保护未成年的受害者的权益,而不是纵容未成年人的施害行为。在具体的司法实践方面,我们现有的法制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如果没有对未成年人施害者及其监护人的直接和清晰的主要责任认定和相当程度的处罚,出了事情,上级主管部门仅仅问责学校和老师,那就会出现目前不断发生的各种案例中学校和老师捂盖子、不作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各种推脱责任……的情况。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场所,不是改造和制裁罪犯的地方。什么责任都丢给学校和老师,就是在迫使学校和老师做超出他们职业范畴的事情。只有把暴力侵犯的界限、惩罚和责任认定按照自然正义的法理原则划定清楚,学校和老师才可能把更多的工作放在真正的教育——即引导和说理——上来的。


这段话也许会让很多老师叫好,但我必须指出一点,此文只谈学生之间的霸凌现象,校园中还有更多更严重的霸凌现象,就发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在目前环境下,这类霸凌现象中学校和老师得到的纵容一样不少。


在某种意义上,现有公办体系的学校和老师早就有意无意、主动被动地让学校染上了监狱的痕迹,所以,校园霸凌事件中舆论对学校和老师的过分苛责虽然不对,但也不能完全说是错怪无辜。


送给老师一所掌上师范学校>

50本杂志+1本书+6套《学会生存》教育格言绝版书签=350元


从2004年的《教师之友》到2015年的《读写月报 新教育》,两份杂志的文章,历经十余年,读来依然不过时,依然有切肤之痛,有富于教育含金量的故事,有名师和草根的争鸣,有教师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奇妙旅程,有沉甸甸的回忆和闪亮的智慧……如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先生所言——

《读写月报 新教育》,你的真名是掌上师范学校。

杂志的文章总被提起,顽强地被提起!那些文章若干年后依然精彩而耐读!

 因杂志均为绝版,数量不齐,在淘宝“问对书店”或“问对书店”微店拍国庆节大礼包(50本杂志+1本书+6套《学会生存》教育格言绝版书签=350元包邮), 赠品有限,送完为止。

购买方式1: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对书店


购买方式2: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对淘宝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园110”是治理校园暴力有力抓手
校园欺凌频发,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学校不被欺负
面对校园欺凌,老师、家长、学生怎么办?
震惊!一中学生受同学欺凌被逼吃粪便!校园欺凌,怎么避免让孩子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 特别关注
被起绰号、排挤、嘲笑......这些校园“冷暴力”更需要被重视
深度 | 从纪录片到数据,这些研究告诉你:面对霸凌该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