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章详情

<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第一部分</span>

我看过一个关于胡适的留学时候的日记规划段子。大致内容如下:

……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适之呀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7月17日:打牌

7月18日:打牌

……

相信我们当中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让自己哭笑不得的场景。我们花了大半天,做了一个感觉堪比完美的计划,顿时信心满满,感觉成功就在眼前。然而,第二天却一脸卖萌地躺在床上默念:再睡一分钟就起床。然后……

古语也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在我们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有其重要意义。即使我们经常做计划,而且会有很大部分以失败告终,但是计划的作用不可否定。

心理学家卡尼曼(Kahneman)和特韦尔斯基(Tversky)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做决策估计所需要的时间时,往往倾向于过于乐观,低估完成计划的时间并高估计划的完成情况。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计划谬误。而且,大多数人即使有过因此而失败的计划经历,他们仍然无法很好地根据经验来改进计划。

研究证明,无论是集体计划还是个体计划,都存在明显的计划谬误。就拿我们学生时代的经历来说,我们经常制订的计划是寒假把这些带回家的书看完。然而,现实很残酷,我们当中能够完成十分之一的人就算很厉害了。

那么,有哪些因素造成我们经常计划失败呢?

脑科学家做过一个脑成像研究,发现我们在思考当前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时用到的大脑区域并不是同一个,而思考未来的自己的区域与面对他人时所用的区域相同。

当我们在做计划时,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单线信息(关注未来),而没有考虑分布信息(当前实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即使有很多计划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依然保持原来的计划模式。因为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大脑习惯于不考虑实际。所以,我们当中大部分计划失败很正常。毕竟,那是天生的。

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计划安排得满满的、滴水不漏。这会让我们感觉很好,但是它实际上带来的弊端也非常多。从正面上讲,严格的计划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但是大多数人的计划是属于严苛级别。这样的话,失败很难免。

而如果我们长期处于计划失败中,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那又如何”的心理现象——反正也完成不了了,先玩下手机压压惊吧。这样更不利于自己计划的完成。

那么,我们该如何战胜这种原始本能呢?我们与另一个人下棋,如果准确知道对方的下一步棋甚至更多步,那么我们就更有可能战胜对方。同样,我们如果想要有效改变自己总是做出理想型计划的习惯,我们就需要知道自己做计划时会怎么进行,以进行预防性修正。

现在,我们知道大脑会倾向于低估我们做一个任务的时间,那么我们就适当给自己做一件事情多一些机动时间。如果完成一件任务需要两个小时,那么我们最好给到两个半小时,甚至更长一些。这样就给了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一些缓冲时间,当我们遇到特殊情况而推迟时,也不至于带来失落感。

心理学家塔尔玛德说过:“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不会去考虑刮风下雨,更不会去考虑手痒玩下手机的情况。当我们做计划时,我们更多在考虑内在因素,而很少考虑外在因素。

并且,我们考虑的状态是自己最好的状态而不是平均状态。大多数人是在这种本能的指导下做出计划的,而这样做出来的计划一般都缺乏科学性,不符合实际,所以更容易失败。

而通过对任务进行时间“预留”,实际上这也是在对我们的计划谬误进行矫正。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计划谬误都是偏完美的类型,会经常牺牲机动性和灵活性。

即使我们的计划不那么完美,甚至看上去有些浪费时间,但是这样的计划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完美主义型的计划。

别让思考止步——最好的办法不会一开始就出现

管理学上有一个定律: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第一个产生的想法,一般不会是最好的那个。尤其是在头脑风暴过程中,大家一开始都能够脱口而出的都是最普通的解决办法。

同样,我们在做计划时,也是如此。短期计划需要完善的必要性可能不高,但是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就必须进行适当改进。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改进我们的计划呢?

我的一个同事经常会跟我说,他自己的自控能力越来越差,做的计划总是完成不了。每天晚上想要静下心来学点东西,却总是无法专心。实际上,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现状。

我建议他先思索并写出下面四个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自己静不下心来,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在自己以往的经历里,什么时候能够静下心来?静下心学习的时候都是因为什么?

之前的成功经验能否迁移到新的计划当中?

1.质量环理论

将它们写下来,然后整理成计划建议,这样就可以通过经验来提高计划的有效性。而这种看似简单的办法背后的科学性来源于大量的生产管理实践。这也正是“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休哈顿(Walter A. Shewhart)提出的质量环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让我们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

质量环又叫PDCA循环。PDCA是英文单词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处置)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计划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P(plan)策划:根据我们的目的进行规划,为实现目标建立必要的计划。

D(Do)实施:实行计划。

C(check)检查:根据方针、目标进行方案的检查,判断计划是否行之有效。

A(act)处置:将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制度化。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交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

我们首先需要分析我们的现状,通过对我们自己和环境足够的了解,进行信息整合。分析其中会阻碍我们计划执行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供解决措施和方案。

然后通过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检验我们的计划是否行之有效。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成相应的标准,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轮的PDCA循环中去解决。

PDCA循环最大的好处以及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循序渐进,不断优化。我们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标准,让自己稳步向前,还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更为条理化和系统化。

我们在计划过程中,可以大致套用这个理论分析。先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然后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反馈,改进计划,再执行。

2.二八法则

另外,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更为重要的那部分。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社会学效应——二八法则,它对整个社会的运转具有重大影响。

它的内容大致是: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约20%,其他的80%尽管是大多数,但是它们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

这个法则类似哲学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当我们解决了主要矛盾,那么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但是如果抓不住主要矛盾,那么我们会消耗非常多的精力,而效果却不明显。如果我们抓住了主要矛盾,那就像放大镜对太阳光的聚焦一样,能将能量积聚到一个点上,实现快速起火的目的。

同样,我们在进行任务规划时,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效果更好,就需要将自己80%的精力放在决定性的20%的任务上。

同时,这20%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带动其他80%的发展,我们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人的精力都十分有限,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把握住重要的部分,那么我们就可以避免做很多无用功。

一些高效人士也根据二八法则,将日常事务分为四个象限:重要且紧急的事务,重要不紧急的事务,不重要但是紧急的事务,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务。

每天的时间很有限,我们也很难每天都完成所有的事情。想要让自己的工作从容些,效率更高些,我们就需要将自己更多的时间花在重要且不紧急的事务上。

比如着火,我们去救火就是重要且紧急的事务,但是我们平时做好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务——防火,那么也就可以减少很多焦头烂额的时刻。

因此,在计划时将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放在首位,减少重要而紧急的事情的发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操心,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仪式感——如何更好地落实计划

上面两点大多是关于计划的制订问题,计划制订好了,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解决了。那么,我们在计划的执行中,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自己更高效呢?

首先,我们可以尽量培养起一定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我们身边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高中时能够保持优秀,但是到了大学就开始吃不消。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的作息不再像高中时那样一成不变,而是变得时忙时闲,我们也无法有一个固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这就导致了我们一定程度的环境适应不良。这样,我们在执行学习和工作计划时,更容易受到更多的影响。

时间感和空间感的培养,本质上是在创造一个“生物钟”,让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发调动自己的机能。“生物钟”对我们的节律控制有很大意义。就像自然时间有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一样,我们机体内也并非只有一个状态,它会伴随着“生物钟”而改变。

当我们突然不按照我们的“生物钟”节律进行作息安排时,我们会感受到更多的生理疲劳和精神不适。而当我们遵从我们的生物节律进行作息安排时,我们的效率也会得到大幅提高。

我们应该尽力培养起这样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的效率。当我们在学习和工作时,我们可以选择固定的学习地点和时间。

这样,我们就不用消耗太多的精力去适应新的环境了。当时间感和空间感培养起来后,我们也会产生新的心理唤醒,提高效率。

另外,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计划可量化。我在前面关于自控力的章节中也说过,可量化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确定性,这样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带我们的压力和不安。我们也更容易在这种状态下获得更多进步的反馈,从而构建起坚持不懈的信心。

心理学家将恐惧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失败的恐惧,另一种是对不确定的恐惧。脑科学家曾记录了我们在不确定恐惧中的大脑变化,发现大脑的眼窝前额皮质和杏仁体都异常活跃。

不确定性是由于信息缺乏造成的,当我们深夜单独走在路上时,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因为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尝试去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无法预测,我们就会自发将其归类为危险信号。

我们将我们的计划进程可视化,能够减少我们在计划进行中的不安,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未完成,而不是让自己处于模糊状态中,因猜测而消耗更多的认知能量。

这样,我们才能够安抚“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让计划更为可持续。而我们看到自己的进度成就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愉悦感,大脑也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愉悦因子,这也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另外,心理学家德博拉·斯莫尔(Deborah Small)等人用实验证明,场景想象活动有助于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选择。当我们坚持一个计划感到有点吃力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个计划在自己的脑海中“演习”一次,想象自己正在进行整个计划。

接着,随着我们计划的进行,去考虑策略中的不足,以及环节中不妥当的地方等。这样做了之后,能够增加我们对情景的熟悉度,也能够保证计划的可实施性,从而减少潜在的问题。

利用场景想象进行计划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更为全面地看待事物。如果我们能够熟练地掌握这种方法,我们的思维水平和活动水平都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必须了解的生存法则——二八法则
「」《※项目管理PDCA闭环,如何计划和落实》__骗过本能,做适合你的计划
今年的诺贝尔奖告诉你:熬夜易患癌是真的!
仓储管理1
5分钟掌握时间管理的三大法则,成为职场高效能人士
学会使用这八种工具,即使不会管理也能带好团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