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断舍离——读书笔记

张德芬:

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打消“多就是好”的念头。

首先,我觉得幸福取决于我们和自己思想相处的能力。

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还是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地断去让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前言 什么是断舍离

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的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采用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

这是斩断欲望、脱离执念的修行哲学。

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是一种动禅。

  1. 只要了解个中奥秘,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 购物时三思而后行

  • 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

  • 只添置必须要的物品

  • 收拾没用的破烂儿

  • 卖掉、馈送物品

  • 缩小喜好的范围

  • 脱离执念

  • 了解自己,爱上自己

  • 心情愉快

首先,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一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

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和廉价塑料勺子相称的自己——自己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自我贬低。

衣柜里满是不会再穿的衣服,其实并不是留恋,而是一种执念。

筛选商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先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物品通过物品投射出来的自我形象。接下来,还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是什么样子。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拿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他都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东西当礼物供他就行了。”

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自然而然地就会觉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东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到,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可见,这种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

就是会让你有“自己能够掌控”这种感觉的量,包括你能掌控所有在你身边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确保它们能够尽其用。在断舍离里,到了这一阶段,你的家才终于从“仓库”变为“住所”。

断舍离还有更高的目标——和物品交朋友

还要和它成为好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话,就是达到了“断”。在买东西的时候会反复思量,让物品物尽其用,并且确认它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用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

这个世界,都可以抛掉“住所”的称谓,改叫“自在空间”了。这里对每个人来说都最为舒适自在的空间。希望大家都能达到这个境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目的。

断——用食物来举例

正是将家里“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东西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要是这么想,你所做的一切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我们就这样生活在这个“不断涌进来,却只进不出的水池”里。这样下去的话,水池里恐怕已经浑浊不堪、满是淤泥了吧。我们就像鲶鱼一样,活在这个全是淤泥的环境里动弹不得。要是环境适宜的话,我们原本是能像居住于清水当中的香鱼一般来去自如的,可现在如今却因为四处堆满了淤泥而无力游动。也就是说,家里堆满了物品,把本来悠闲的空间全都堵死了,我们也因此而不能自在活动。

可为什么我们觉察不到这些呢?这也情有可原的,因为只要静止不动,淤泥就会一点一点地向下沉淀。这样一来,不管到底有多少淤泥,最上层的水一定是清澈的。如果单纯只关注最上面一层水的话,那我们自然觉察不到自己已经陷进淤泥里了。不过,虽说觉察不到,可我们却总会觉得莫名地疲惫,没有精神,原因非常简单——那些藏在清澈的水面下的淤泥越积越多,死死困住了我们,让我们无力动弹。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逃避现实型

执着过去型

担忧未来型

觉得多长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的状态

代表停滞运河腐朽运的灰尘与杂物

破烂儿还可以分三类:

  • 不用的东西: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于时已经忘了它的存在的东西。是因为一想到扔掉就心怀不安,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扔掉的东西

  • 还在用的东西:好歹还算在用,可其实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我们会乱七八糟地放着,毫不珍惜地随意乱用这些东西

  • 充满回忆的东西:因为充满了回忆,所以也丢不掉,是拥有强大能量的东西

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除掉停滞运与腐朽运。

堆积着的破烂儿就代表着“良心不安的聚集”“担忧的聚集”

我说过,“不用的东西”是那种带着“我好恨啊”的诅咒的东西。

与其在这上面费功夫,倒不如从看得见的环境入手,更好地运用容易发生改变的“场的力量”

第三章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总而言之,在行为上,先学会“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都扔掉就行了。

至于“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

在思考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来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处于已经成为垃圾暂放处的房间,就好比过着被各种人围绕着的生活。也许你会说,反正是人,就让他们带在我家好了。可是,他们是你根本就不认识的陌生人,而且满屋子都是,这是不是让你觉得很不舒服呢?

如果把你与人的关系再往前发展一步,就到了需要确认能不能把对方叫做朋友的阶段。这个阶段,就要引入时间轴的概念了。

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须,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的阶段。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记在心。

在断舍离里,“扫除”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80/20法则

绝大多数时候光靠着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了。换句话说,如果只留下那两成物品,在五次里,只有一次会因为没东西用而困扰。

东西越多,人就越是容易陷入“必须要管理”的状态,就总会逼着自己去收拾。

对于由美子来说,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断”,在冰箱里的还能吃的食物吃完之前,尽可能地不要再买新食物。做到这一点之后,她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断舍离的过程,开始通过物品进行自我改革了。

有一个秘诀: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

一般来说,在人的意识中,只有4%到15%属于外显意识。

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会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清理多余的信息,就能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希望你不要认为“可惜”是不用扔掉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衍生出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是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第四章 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减少物品=只要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一次激发动机

重视健康安全:

从生存的基本场所做起。吃饭、睡觉、排泄的场所,比如厨房、卧室、厕所、浴室、洗脸台等。

希望能作用于心理深层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地“减少”。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

此时可以在“需要,不需要”这个标准之上,再加上“舒服,不舒服”这个标准。

在扔东西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跟哪些被你扔掉的东西说说话,做个告别,可以让人更快地整理心情。

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

厨房里的三分法:食材、烹调器具和餐具

不断地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七成满

餐具架之类看得见的收纳空间。这些空间从美观上来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

再接下来就就是一些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了,这种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

永远都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

通过限制物品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你的品位自然而然地也就提高了。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减少了物品,将物品按大、中、小分了类,总量限制的概念也牢牢记在脑子里了,接下来要进入的阶段,就是要怎么整理物品,即把物品放在那里,才能方便取出。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拿出物品所需要的动作,充其量只有打开柜门,取出物品这两个动作。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也就是让物品能“自立”

里所说的自由,是指选择的自由。也就是说,物品的摆放方式是不是便于选择。便利店里的饮料都是同一种类排一长列放着的,这样,种类和数量就能一目了然。

那么,那些立不起来、不能竖着放的东西该怎么办呢?这些就要卷起来,自在地放。所谓自在,是指听话。

每次主义就挺好

所以每次都只在必需的时候才购入本次所需的物品。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断舍离与自动化

断舍离把身体上的这种自动化系统归为“相”。彻底地进行断舍离,打造出舒适的生存环境之后,自己也就成为完全可以信赖的自己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问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筛选物品的过程,是完全自己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用“需要、合适、舒服”代替“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让自己周围只剩下当下最需要的物品的过程。这也就是断舍离为什么会将身体的自动化状态等同于“相”

到了这个阶段,人就自然而然地不会再允许房间出现乱糟糟的情况了。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

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说起来,它就像是不必去深山老林也能进行的修炼。通过反复扔掉破烂儿的行动,头脑和心情也能变得清爽起来,与此同时,还能改变客观环境的气场。等到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都恢复清爽后,才算是完成了“场的净化”。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此一来,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自我想象。

可见,物品是可以映射出未知的自己的。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每天都在实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

就拿断舍离来说,首先出现的是断与舍这种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里,人的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最容易理解的是,你会发现,一直以来都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其实是父母的观念,或者是身边其它人的观念。像这样,通过物品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之后就能“进化”到下一个阶段。接下来,你会慢慢开始肯定、相信自己。

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够真正实践的人。断舍离的优势也正在于,能够把这种活在当下立刻付诸行动的生活方式落实到日常的收拾房间上。

包含负面感情的物品就太过沉重了,毕竟我们没有必要给自己的人生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

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目标。

后记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要意识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斩断用不完的物品、多余物品的流通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的地方——是为舍

即便是以前用过的东西,如果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就不该怀着“说不定将来还有一天能用得上”的心情,随随便便地保存、保管、收纳它,而是让它们去此时此刻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舍弃”掉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也整理自己,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断舍离》一书的感悟
为什么你总做不到断舍离?
Lisa💰的想法
“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幸福,藏在家的角落
《断舍离》① | 别被物欲掏空你的生活
《断舍离》读书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