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脾中伏火”是什么?钱乙的泻黄散应用讲解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高建忠,右上角点“关注”,带你走进中医的神圣殿堂。

泻黄散出自宋代医家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 :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治脾热弄舌。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尚有两处见到泻黄散,一处是“目内证”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另一处是“弄舌”下:“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 ”从原文中我们可以读到,泻黄散主治“脾热” 。脾热的具体表现是小儿“弄舌” ,尚有目内黄。

后世方书多谈脾虚、脾寒及脾湿者,极少谈脾热。只有在谈到泻黄散的主治时,才会提到一个似乎属于该方的一个专用名词: “伏火” ,或称“脾中伏火” ,或称“脾经伏火” ,或称“脾胃伏火” 。火或热,与伏火的区别在于:前者上达外散,后者郁伏不散。治疗上,前者清中需泻,后者清中需散。也许,泻黄散的主治由“脾热”演变成后世的“脾中伏火” ,是后世医家为了解读方中防风、藿香的使用,以方测证的结果。那么, “脾中伏火”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医方集解》指出,泻黄散“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 ”从理论上讲,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唇为脾之外候,脾恶湿,主运化水湿等。脾中伏火的具体表现应该多见于唇、口、肌肉、四肢之处的火热类病变,也可合有湿邪。从历代医家的记载来看,多见唇口干燥,唇红唇肿、唇疮脱屑、口疮龈肿、弄舌舌裂,以及好发于口、舌、唇、面、四肢之疮疹。

金元医家李东垣创立“阴火学说” 。泻黄散所治之热自然不属于“阴火”范畴,但二者似乎有一共性,就是都属郁滞之火,用李东垣的话说是“热伏地中” ,治疗都需要升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脾经伏火妙方—泻黄散
导赤散·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泻白散又名泻肺散
泻黄散
读方与用方(25)
黄芽汤漫谈
导赤散临床运用及名家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