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后疫情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启示录
智慧城市将通过更多的数据汇聚,包括经验汇聚、方法汇聚,来实现更好的感知、协同、洞察和创新,实现城市治理模式突破、产业模式突破、服务模式突破和发展理念突破,发挥智慧的真正价值。
过去的20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应用、技术不断惊艳世界的20年。未来20年,抓住发展机遇,与时代同频共振,城市智慧化将持续惊艳世界。互联网将从信息互联网、消费互联网转向价值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从“互联网 ”转向“智慧 ”,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经过疫情这场洗礼,不仅成为数字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机遇,而且完成了全中国数字化的概念普及。后疫情时代下,智慧城市又会如何发展?

后疫情时代

智慧城市建设五方面发力


1.需求上,去虚向实、去伪存真

智慧城市要解决真问题、真痛点、真需求。过去无论是在电子政务和行业信息化方面,都有很多的弱需求、伪需求,说起来很好,最后却没有效果。所以过去有很多的项目,往往在验收之日、竣工之日就是这个系统死亡之时。所以智慧城市一定要变成城市生命体的一部分,然后持续地来发挥它对需求的适配作用。

2.使命上,以人为本、开放惠民

智慧城市建设要以老百姓需求作为第一出发点。没有市民和企业的参与,没有来自市民和企业的需求,就没有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未来的深度设计、深入开发、深度运营,要进一步挖掘人和企业的需求,惠及大家。

3.价值上,效果导向、效益导向

过去太多的智慧城市项目没有直接的项目效果,没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需要重点转变。

4.品质上,平战结合、聪慧敏捷

智慧城市的数据,应该是实时鲜活的数据。不只是平时可以做一些可视化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些实时的决策指挥、应急管理,真正实现牵一发动全身的敏态管理。

5.形态上,以终为始、长效运营

智慧城市如果仅靠每个部门向财政局要固定的甚至每年被削减的所谓运营经费,这种模式一定是不可持续的。一定要通过智慧城市运营,数据的运营,形成产业收费,效果收费,对经济持续拉动,自我造血,构成内循环。


智慧城市未来发展

的六个关键启示


1.智慧城市是要面向运营,而不是简单地建设

未来的规划建设一定要以运营为主,有内生的造血功能,才能够行稳致远,否则可能昙花一现。如何能真正走得远?要有运营的模式,要有内生动力机制。不管谁当领导,这个系统都在转。因为它是在为人民服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而且,通过这样的运转才能真正带来产业。

为什么过去大家对智慧城市经常会有些批评?因为它带不来产业,它只能花钱。所以我认为用数据的运营、服务的运营、产业的运营这样的支撑来形成未来的纵向的信息服务业,打造智慧城市运营商,是未来智慧城市必须要走的。不管是谁来做,肯定有人会把这个体系建立起来,否则,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就不可能再搞了。它一定就没有出路了。未来智慧城市再往前发展,必须要形成智慧城市运营商,形成智慧城市运营业和服务业。

2.智慧城市不是城市的简单信息化

它基于信息化又高于信息化,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发展范式进行重塑和再造。

如果只是把原有的模式用数字化改造一遍,还是原有系统的这种加固,这不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要用技术来倒逼城市一些不合理的秩序重新构建。它本质上是改革创新系统工程,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进行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和服务再造。

因此,要用更广义的思维去考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不能简单只是数字化,只是技术赋能。技术的背后要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提供直接服务。

3.未来的发展应该以人为本,模式翻转

过去是站在政府侧服务端考虑老百姓需求,现在要做供给侧改革,用老百姓的需求来决定智慧城市做什么、建什么、怎么做、怎么建、怎么管。如同今天智能制造的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客户需要什么样的衬衫,然后厂家才制造什么样的衬衫,并且做到零库存。未来的智慧城市也要读懂老百姓和企业的需求,从设计上说是要翻转过来,以用户为主导和切入点来决定城市的平台提供什么样的功能和服务。

4.纵向垂直到横向融通的转变,

进一步提升横向管理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不是做纵向系统建设,要横向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来为城市的发展服务。把过去中央各部门的纵向垂直系统,跟今天城市横向融通的建设,做好衔接和配合。既要符合中央部门的一些纵向管理要求,同时要最大限度地为地方的经济社会提供服务。

这么做会给城市带来的核心的制约是什么?就是要进一步地提升城市横向管理协调机制。智慧城市不是在给每个委办局按纵向去加固,而是在城市级横面上实现统筹,实现业务协同。智慧城市建设的进度和水准要与城市级的管理协调水平相匹配。赋予多大的统筹协调的能力,才能做多大的智慧城市。如果不适配,最后肯定会出现前面谈到的五个不协调的问题。要强化横向的管理协调机制的建设,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局和各部门各个区县联动的机制。

这种联动的机制包括资金、项目、人才和运营方式的联动。统筹协调能力提升了,技术平台才能真正的实现应用层面上的效果提升。这就是大城市宜做“小智慧”,小城市宜做“大智慧”的意思。如果城市级的管理协调机制建设不到位,就不要大面积去做所谓的智慧城市建设,做的越多可能未来就错的越多,或者未来整合的时候难度越大。

5.智慧城市是构建敏态系统,

用数据驱动来实现

全程、全时、全模式、全响应的灵活敏捷

智慧城市是构建敏态系统,用数据驱动来实现全程、全时、全模式、全响应的灵活敏捷

这与过去那种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分兵把守的模式有根本不同。过去城市一个道路塌陷,副市长或者秘书长要把10多个委办局的领导叫在一起开协商会。因为什么呢?路面塌陷涉及的管线问题,其数据存储在不同部门,领导班子要进行集体协商。

现在智慧城市通过整合实现所有部门数据构建联动机制,快速地妥善处理。所以智慧城市下一步要实现敏态系统。打通数据血液,更好地联动应用需求,打造核心动力。城市要牵一发动全身,动态地为市长和市民提供需要的数据,把复杂留给系统,把简单留给用户,灵活敏捷,精准管理。

6.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生命体

和智能体,它不断生长持续演化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要实时优化的。没有最智慧只有更智慧。要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生命体征,坚持系统性谋划,革命性再造,持久性攻坚,加强顶层设计,聚焦重点难点,创新推进机制,长效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首先要读懂城市,用生命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的持续演化。现在上百个城市在搞城市大脑。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清晰的城市生命认知,不能以为搞一个数据中心,搞点所谓的模型,搞点场景就是大脑,就是智慧城市。那就是贬低了大脑,贬低了智慧。大脑代表数据集中、算法集中和模型集中,但除了大脑的中枢系统以外,末梢神经这些单元是否能够更加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其他的一些运动神经系统的能力是否足够?

智慧城市不只是建一个大集中的智能中枢,而是到了区县,到了终端,到了场景,而是到了工业现场的本地化以后,它是不是智能的,是不是高效的,是不是协同的。把所有的数据,所有的功能全部集中在一个城市大脑上,但是没有肢体,没有神经,没有终端末端,这就不是有机体,更不是智能体。所以要通过各层面,包括应用来实现一种整体性的建设,实现更好的协调。


数字决定命运,智慧引领未来。智慧城市将通过更多的数据汇聚,包括经验汇聚、方法汇聚,来实现更好的感知、协同、洞察和创新,实现城市治理模式突破、产业模式突破、服务模式突破和发展理念突破,发挥智慧的真正价值。智慧城市是个养孩子的过程,科学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城市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文来源: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

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的

署名文章《后疫情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启示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智慧灯杆的建设未来取决于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覆盖文本及影像大数据、改变传统项目服务模式,旗云健康如何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优势地位?
【【专家观点】“十四五”期间 智慧城市如何发展?】
智慧城市: 上下游产业链及运营模式解析(ppt)
15张图带您看懂海绵城市的盈利和运营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建设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