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艾灸疗法及注意事项

浅谈艾灸疗法及注意事项

    现在防病保健,养生延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自觉的要求,在好多的养生保健的方法中,店主还是比较喜欢艾灸疗法的,艾灸疗法是针灸疗法的一部分,该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又很容易掌握,最主要的是疗效比较显著,很方便家庭使用。

    艾灸疗法适用范围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在中国古代是最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尤其肩周炎、颈椎病、乳腺炎、前列腺炎、盆腔炎、糖尿病有特效。中医上认为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生养举陷、拔毒泄热、防病保健的作用。对于各位中老年朋友和虚寒证患者可以做为首选的自我养生保健方法。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分为间隔灸、直接灸、艾条灸、温灸器灸,其中使最常用的是间隔灸、艾条灸和温灸器灸;

    间隔灸,又称隔物灸,是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因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易于被患者接受。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其中最常用的是隔姜灸和隔蒜灸。
  隔姜灸,是用姜片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取新鲜生姜一块,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30.5cm厚的薄片(大小取决于施灸部位及所选用艾炷的大小),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平放在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稍停放下,亦可随即更换艾炷,再行灸治,根据病情反复进行,直到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散寒,温中健脾,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蒜灸,是用蒜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在古代流传很广,许多中医外科书中都有论述。最早的记载见于《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又《千金方》记载可治瘰疬,《医学入门》谓治痈疽肿毒,《医宗金鉴》载述可治疮毒。
  临床上常用的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30.5cm厚的薄片,或捣成蒜泥,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患处(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上置艾炷点燃施艾,每灸23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本法多用于治疗未溃疮疖等。
  铺灸或长蛇灸:其法取大蒜500克,去皮捣成泥膏状,使患者俯卧,于其脊柱正中,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蒜泥一层,约2.5cm厚,6cm宽,周围用棉皮纸封固,用手将艾绒搓捏紧实后放于蒜泥中间,在头、中、尾三处点火施灸,直到患者自觉口中有蒜味时停灸。灸后,以温开水渗湿棉皮纸周围,移去蒜泥。因蒜泥和火热的刺激,脊部正中多起水泡,局部应注意防护。此灸法有消肿、拔毒、止痛、发散的作用,目前临床上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蛇蝎毒虫所伤,腹中积块及肺痨等。

  隔盐灸,是用食盐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因本法只适于脐部,故又称神阙灸。
  其方法是:患者仰卧,以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热,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隔姜灸样施灸。加放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临床上一般施灸39壮,对于急性病症可根据病情多灸,不拘壮数。此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它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古代称为“着肉灸”,如《千金要方》载,“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又《外科精要》的灸高竹真背疽病案,先施隔蒜灸无效,“乃着肉灸良久。”施灸时可在皮肤上涂点香油或红花油等,以防其倾倒。着肤灸因其对皮肤刺激程度及灸后有无烧伤化脓的不同,又分为化脓灸(无瘢痕灸)和非化脓灸(瘢痕灸)两种。

  化脓灸,是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以灸至皮肤起泡,并致局部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结痂,脱落后留永久瘢痕,又称瘢痕灸,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该法在唐宋时期非常盛行,如《针灸资生经》中说:“凡着艾得灸疱,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说明古代灸法,无论是治病,还是保健,一般要求达到化脓,即所谓“灸疮”,认为能否形成灸疮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操作方法:
  (1)选择体位和点穴:古人对此十分重视,如《千金方》曰:“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无使倾倒,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而卧灸之……。”
  (2)艾炷的安放和点火:先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蒜汁、香油或红花油,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直至艾炷全部烧尽,艾火自熄,除去艾灰,另按所需壮数,重新点燃艾炷。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由于此种灸法较痛,故在烧近皮肤,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在施灸穴位周围用手指轻轻拍打,以减轻痛感。
  (3)敷贴药膏: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日换贴一次。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愈合,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同时,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由于化脓灸耗伤精血较多,故古人对灸后的调养颇为注意,《针灸大成·灸后调摄法》记载:“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如偶尔发现有灸疮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处理。
  对身体很弱、糖尿病、皮肤病及面部穴位不宜用此法。
  非化脓灸:临床上以达轻微烫伤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不致透发成灸疮,灸后不遗留疤痕,即称为非化脓灸,又称无瘢痕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
  具体操作: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香油或红花油,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也可待病人感到发烫后再继续灸35秒钟后,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艾灸法的一种,是用特制的艾条在穴位上薰灸或灼烫的方法。如用在艾绒中加入辛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药艾条施灸,称为药条灸。
  艾条灸有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
  (1)悬起灸
  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cm,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悬起灸按其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温和灸,是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当患者有温热舒适感觉时,固定不动,以局部温热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30min左右,至皮肤红晕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左手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另外,为避免术者疲劳,或难以掌握距离而烫伤患者,医者可用拇、食、中指持艾卷,同时小指放于患者穴位附近施灸。
  雀啄灸,是将艾卷燃着的一端对准穴位,类如小雀啄米一样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地施灸,—般可灸5min左右。此法热感较强,须注意防止烧伤皮肤。
  回旋灸,是将点燃的艾卷接近灸的部位平行往复回旋熏灸(距皮肤约3cm)。一般可灸2030分钟。
  (2)实按灸
  实按灸,即是将药物艾卷点燃后,裹以数层粗布,乘热按到穴位或施术部位上,使热气透达深部的一种施灸方法。由于用途不同,艾绒里掺入的药物处方各异,常用的有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等。
  太乙针:
  又称太乙神针。操作时,先审定施灸部位,作好标记,将该药条在酒精灯上烧透,迅以预先备置的粗布67层将烧红的一头,裹在布内,趁热按熨于腧穴或患部,使药味透过布层,深入肌肤,直达病所,如病人感觉太烫,可将“针”(艾卷)略提起,等热减再灸,待冷后再烧,再熨,如此反复。每次治疗时每穴灸67次。施灸时应备两支太乙针药条,以便一支燃烧时,用另一支施灸,可使火力不辍,效果更佳。这种灸法,能温行气血,祛除寒湿,故对一般风寒湿痹,沉痼之疾,皆可治之。
  雷火针:
  又称雷火神针。首见于《本草纲目·卷六》,是太乙针的前身。本法除艾绒中掺入的药物处方不同外,其操作方法、适应证与太乙针相同。

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是利用专门工具灸器施灸的一种方法。用灸器施灸,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最古老的灸器是以某种物品来充当的,如《肘后备急方》卷三记载的用瓦甑充当灸器,《千金要方》卷二十六中用苇管充当灸器,以及明代龚信的《古今医鉴》记述的以铜钱充当灸器等。而清代李守先《针灸易学》卷上记载的以泥钱作为灸器,清代高文晋《外科图说》中绘制的灸板和灸罩,清代叶圭提出的面碗灸器和清代的银制灸盏,已是古代专用的灸器。
  用温灸器施灸,可以较长时间地连续给病人以舒适的温热刺激,且使用方便。目前较为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温筒灸:
  操作方法:施灸前,先将艾绒及药末放入温灸器的小筒内燃烧,然后,用手持柄将温灸器悬置于拟灸的穴位上方,或患病部位上方来回温熨,直到局部皮肤发热出现红晕、病人感到舒适为度。一般灸2030min。本法多适用于妇人、小儿及惧怕灸治者,患者较易接受,因此目前应用较广。
    
盒灸:
   灸,是用一种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条并将温灸盒固定在患者身体上而施灸的方法。按其规格分大、中、小三种。
  操作方法:施灸时,把温灸盒置于所选部位,点燃艾条后,对准穴位放在铁纱上,盖好即可(温灸盒盖用于调节温度)。每次约灸2030min,并可1次灸多穴。

  温杯灸,是将艾绒放在杯子或小茶碗内点燃而熏灸的方法。

艾灸禁忌:

1.空腹,过饱,酒后,极度疲劳和一切热性红肿疾病者禁止艾灸,防止晕灸。

2.婴幼儿、昏迷患者、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妇禁止艾灸。

艾灸注意事项:

1.施灸之前要保持心情平静,大怒、大喜、大悲之后,不宜马上艾灸。

2.艾灸后,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以助疗效。

3.使用灸法调理要有耐心,勿急于求成,灸从久,要有长久坚持下去的信心,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养生保健,更要持之以恒。

4.艾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在晚上灸比较好。

5.艾灸的不良反应,一般无不良反应,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6.一般施灸后,要避免着凉,秋冬季待穿戴整齐后,头上和身上的汗出去后,再出门。春夏艾灸后,也要注意保暖。施灸的当天不要洗澡,以免染上风寒。

7.在艾灸之前后,都要喝一杯温白开水,有利于艾灸后排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外治之古法艾灸
转:艾灸和方法
圣人法今用——艾灸法(中里巴人)
灸疗是这样治病的
艾灸的分类和施灸方法
学习灸法的相关材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