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戈:北京通信兵大院的记忆
userphoto

2024.03.31 北京

关注
我小时候生活的通信兵大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附近。通信兵的前身是军委三局,在当时的各兵种中,通信兵的技术含量很高。毛泽东主席曾经为通信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这句话大院的孩子耳熟能详。

通信兵不同于其他军兵种,有个特点是女兵多,她们特别漂亮神气,大院里好多女孩子最初的理想是长大了“我们就成了她们”。当时伙伴们共同的喜爱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穿上军装也戴着耳机收发电报:“洞幺洞幺,我是洞两,听到请回答”。可能是工作性质的优势,上世纪60年代,这里的宿舍楼、家属区都有电话,参谋、秘书家里也有。

部队大院里孩子容易重名,因为做父母的偏爱跟部队有关的字眼,诸如什么“军、强、兵、勇”的,我的名字里有个“军”字,叫军力,军人的力量之意。大院里就有重名的,要上学了,妈妈坚决主张改名,但改后的名字里仍然带有部队的印记。

“文革”开始后部队大院的形式主义恐怕甚于地方,家家都要对着墙上的毛主席像早请示晚汇报。我家也是早晚各一次,对着墙上挂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站好,红宝书捧在胸前,早请示时唱《东方红》,晚汇报时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家里只有爸爸嗓音好音调准,妈妈、我和弟弟或五音不全或童音未改,但个个表情严肃,跑调错词也忍住不敢笑。学校里除了正常课程外,老师还留作业背诵“老三篇”,即毛泽东的三篇文章,背不下来还要被罚重新背诵。

大院的孩子不缺少看电影看戏的机会,甚至可以说那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傍晚,大喇叭常常广播放映电影的片名和场所,看电影不全都在露天广场,象《日俄战争》那种内部电影、《武训传》一类供批判的电影多半在礼堂放映。对“文革”时的“毒草片”,小孩子其实不懂要批判什么,反而平添一种神秘和新鲜感,看“毒草电影”《清宫秘史》,我和几个小朋友就被慈禧的装束和威严感染了。看后第二天,几个人在我家里模仿起来,我演慈禧,大人没在家,我把爸爸一整盒的曲别针倒在桌上,然后一个套一个,做成两串耳坠夹在耳朵上,再用一个草板纸盒扣在小脑袋上,用妈妈的衣服当大袍子。让小伙伴把木椅子拽到屋子中间空地上,再放上个板凳,然后扶我坐上去,居高临下,我就开始拖长音喊:“小李子……”“嗻”有人弯腰回应。几天后,忽然几个大哥哥叫着我的名字大声喊:“你中毒了!”吓我一跳,马上问:“我吃什么了?”“你演慈禧!”这可更吓人,需要解毒,解毒药就是大人的一顿训。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通信兵部几次改编更名,2011年总参通信部改编更名为总参信息化部,实现由“通信”向“信息化”的历史性跨越,推进我军实现军事现代化的进程。我和当年的同学小友为之自豪,但仍习惯称之为“通信兵大院”。#回忆# #年味去哪儿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猫:从大院礼堂到电影院,追影路上遭遇的尴尬
福州军区后勤大院里的“军人俱乐部”
写写保定航校,我出生的大院
【辽宁】冷德本 |踏着父辈的足迹 追寻儿时的记忆
8.1建军节|忘不了的225医院
通信兵大院的秋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