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实,课堂的生命

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三年级组开展的“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六位语文教师,他们推出3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教学观给我留下了不尽的思考。应该说几位教师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多媒体课件都做得比较好。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当堂能有精彩的发言,预演时还给几个学生做了个别辅导。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是什么印象——假。另一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好好自学”了一下,结果,一开始,学生的朗读就比较流利,感情也丰富,发言又积极,兴致也很好。课堂结构组织得更是严密,一环扣一环,似乎无可挑剔,偶尔有学生“出轨”,教师也能巧妙地将其“拉回来”,整堂课可以说顺顺畅畅、波澜不惊、按时按量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我们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是学生的发展呢,还是学习的过程呢?反正大家觉得学生都学得这么好了,还有上这课的必要吗?一句话——浪费时间。第三位教师,在上《掌声》前,既末布置学生预习,更未进行预演。因此,开课10来分钟了,学生学得磕磕碰碰的,后来慢慢地进入了课文的情景,与英子一同孤独、痛苦,一同快乐,不知不觉中,课堂变得流畅起来了,课尾还唱起了《爱的奉献》,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课后,大家都说,这一课上得好——真实。真实在让学生经历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了生命的成长。看着眼前的三堂课,想到近两年曾听过的数次区、市、省级公开课(比赛课),我不禁感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在实践领域,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积极有效的关注,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异常活跃,师生显得轻松愉快,尤其是公开课,“活而不实”的课堂现象更是愈演愈烈,难怪崔峦老师在给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奖赛的开幕式书面讲话中说:“掌声雷动的课并不一定是好课,有特色的、符合课改方向的课才是好课;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才是好课。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我们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最高教学境界,我们更要追寻教师那种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崔老师的话毫无疑意地告诉我们——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一、真实的课堂,追求动态生成

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按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师生,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特别是公开课,因为时间紧,加之承载的内容又太多,老师关注的更是自己的教案有没有完成。所以,真实的课堂追求动态生感,我们的劳动对象不是无生命的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情感、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表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要带着自己的知识、情感、经验、灵感前课堂活动。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平着展开的,而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交叉式、主体地向前推进的。

长期以来,教师主宰课堂,掌握着课堂教学的“方向盘”,从课程目标到课程材料到教学程序均依照事前的预设进行,无需调整和修正,从而排斥了课程动态中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因素,严重抑制了课程主体(师生双手)的创造性。于是,在课改进程中,有些老师发出了疑问,既然“预设”带给课堂教学如此严重的后果,那我们还有必要“预设”吗?干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得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精心预设,让预设孕育生成。可以说,没有课前的充分预设,就不会有课上的游刃有余,只有预设得越充分,教者对课堂的调控才会越灵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才会越深刻。

那么,怎样的预设才能走向精彩的生成呢?①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②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不能备足40分钟,要给生成留出时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猜测,如哪些教学预设能有精彩的生存;哪些预设我们须根据课堂生成而及时调整;哪些生存将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哪些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充分利用等。尤其要让学生把自己的需求提出来,哪怕再困难也得尊重学生的需求。

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共创的生命历程,它不是应该守着一成不变的僵化的预设程序。它也不能完美得近科滴水不漏,我们应当允许存在偏差,允许预设不一致,甚至出现相矛盾的意外情况,而这一切,又都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

二、真实的课堂,追求“以学定教”

我们曾经对“教学目标明确”、“提问精要恰当”、“适时运用媒体”、“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教态亲切自然”等孜孜以求。曾经对一节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给予热烈的掌声;曾经对一节课教师讲完结束语正好响起下课的铃声赞不绝口;曾经对一节课的板书工整得像一首小诗格外看好。

的确,这样的课很中看、很精彩、很“完美”,但深究下去,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精彩不实在”、“中看不中用”的所谓“完美”的课,是以牺牲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代价的,是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遗失,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弱化。它使课堂失去了生命,成了工厂的操作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不知所措,“沉默是金”,常常“不懂装懂”、“懂装不懂”,常常答非所问,辞不达意,常常不说自己想说的话,尽说老师想要的话,提出的不是“真的问题”,而是“假的问题”,是摸着教师的心理、脾气、照着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假问”。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是怎样学到的?而是自己,是自己的教学“预设”。

是的,我们要追求“完美”,但我们更要追求教学的本真——学生的健康发展和需求,我们的视线焦点必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忘我”地为学生服务,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变成我们的教学践行。力求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学”,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独特个性的人对待,还课堂以真实,唯此,才是教育的本真。那么,如何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想关键在于教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心中装着的是谁?是学生?是自己?还是听课的老师?在于教者关注的是学生感受了多少?收获了多少?还是有自己的教案、自己的“预设”完成了多少?

我们有的教师在教程设计上特花功夫,对何时提问,何时板书,时间控制等待在乎其结构就像写事作文一样,有发生,必结果。当然,我不是说不要控制时间,不要板书设计,而是想,我们在追求形式的同时,似乎失去了一些东西。失去了什么呢?失去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生命。

所以,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作为教者让他们敢说话、说真话,尊重学生,要为他们营造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宽松的氛围,这不仅是课堂环境问题,而且是师生关系问题,尤其在价值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的今天,教师更应该理解、尊重、宽容学生,要从根本上为“学”服务。俗话说:“鸣在林间自会啼”,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褪去铅华、追求本真,“感我”地为学生服务,想方设计地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教材,充分地读写、听、说,开展语言实践活动,那么,“鸟儿”自会引颈高啼。课堂自会呈现如鱼得水竞遨游的活力。

三、真实的课堂,追求自然、朴实

说到自然、朴实的课堂,不得不说到薛法根老师,大凡欣赏过薛老师课的人,听后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就应该这样上”、“公开课也可以这样上”、“这样的课我也能上”。说“这样的课我也能上”者,似乎有一种失落感,来听薛老师上课前,把薛老师的课想象得多么精彩,听了之后有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正是从“公开课也可以这样上”、“这样的课我也能上”中,我们看到了薛老师的气魄,看到了薛老师的非凡,看到了薛老师的“课观”——既关注学生,又关注老师。“关注学生”是说在薛老师的课上,无论是识字、解词,还是阅读、理解或者其它什么,薛老师上得都是那么自然、实在,毫无牵强、斧凿的痕迹。看他上课,就像看厨师做菜,不是“全席”,不是“珍馐”,但对学生的胃口,学生吃得轻松、吃得满意。“关注教师”是说薛老师在准备课的时候就考虑课堂教学不能大动干戈,个性成份不能太多,要上家常课,要上老师们能够借鉴、能够模仿、能够迁移的课,上老师们拿回去就能上的课。说“课就应该这样上”、“课也可以这样上”者,收获则更大,这些人平时对“做”出来的公开课就心存疑惑,看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新生代教师的代表人物,在这么多人面前,在这么大一种场合上的正是“谁都能上”、“谁都能借鉴”的课,终于释然了。要知道敢于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上成回归常态的课,需要一种勇气,更需要一种品质,一种求真的品质。

由此,我又想到情感派大师王崧舟,听王老师上课是一种艺术享受,王老师的文化积淀、语言功底、真情流露无不透着大师的风范,可以说准确、生动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情感已经深入王老师的血液,深入王老师的骨髓,课堂上从王老师嘴里流淌出来的不仅仅是语言,不仅仅是情感,而是他的心,他的生命。他的课始终牵着学生的心(不是牵着学生,而是牵着学生的心,这种牵是有本质区别的),他的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我非常仰慕王老师,仰慕王老师课做得那么好,好得有点完美无缺。但我感到王老师的课虽真实,却很难推广,老师们模仿起来极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具备王老师那样的素质,没有王老师那种文化积淀。可能,我们有的老师听过王老师的弟子王自文的《古诗二首》,看到过《古诗二首》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只要你静下心来把王自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与他的教学设计一对照,就会感到自文老师有点像主持人,上课几乎是在背台词,课堂教学中不管生成什么,他都很少越预设一步。你想,王自文的素质+王崧舟的嫡传,尚且得形似神不似课,何况我们一般老师呢?所以,我常想,假如我们不用王老师那样的语言而是一种自己的语言,就像我们平时谈话的语言,去上《一夜的工作》,去上《只有一个地球》,又会是一种什么效果?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这里绝没有抑王扬薛的意思,只是把两位大师的风格作个比较,希冀于我们的老师根据自身的特质、素质、文化底蕴,上属于自己的真实的自然的、朴实的课。

大家知道课堂教学不同于舞台,教师不同于演员。舞台表演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艺术,二者是相通的,但又截然不同,舞台表演重在看效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这十年功是怎么练的,观众们不需要看的。而课堂教学则不同,课堂教学重在看过程,看教师怎样启发、怎样引入、怎样过渡、怎样激趣、怎样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掌握到掌握、从不会读到会读到读好那种省略复杂的训练过程,只呈现精彩的学习结果的语文课,那种以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的真相的语文课,那种以洲离文本的煽情代替潜心感悟语言内涵的语文课……失去了真实与深刻,捧出的是一束束“塑料花”,艳是艳得很,都没有生命。所以,真实的课追求一种自然,自然得就像在自己的房间里,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穿多少就穿多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站着、躺着、蹲着、趴着都行。

(来源:特级教师家园 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预设与生成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总结
思品课的评课稿(共11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校长听课与评课
研究范例:《小学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