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沃夏克 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第四乐章
德沃夏克·捷克民族的骄傲
曲目: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第四乐章终曲,火热的快板
Symphony No.9 "From the New World",Op.95
IV. Finale,Allegro con fuoco
作曲家:安东尼·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 Conductor:Claudio Abbado
乐团:柏林爱乐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录音时间:2002年5月意大利巴勒摩马西摩剧院现场录制
Recorded live at the Teatro Massimo,Palermo,May 2002
安东宁·德沃夏克 (1841-1904)
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诞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
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简介: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个乐章原有《传奇》的标题,一连串庄严的和弦引出《回家》的旋律。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阿巴多的指挥富有生气、明快流利,具有意大利素质。他对交响乐队了如指掌,得心应手,善于抓住音乐中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从而得心应手地控制整个乐队的演奏。他指挥的意大利歌剧堪称一绝,在当代指挥家中是无与伦比的。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时写的,这部交响乐“不但是作者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而且还属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世界交响音乐珍品之列”,“它的思想的连续性、轮廓的清晰和细部的生动活泼受到音乐家的尊崇,而它那有感染力的旋律和易接受的思想使它成为通俗的经典作品”,可谓雅俗共赏,应该能在有史以来世界十大最伟大交响曲中占有一席之地。
正如它的副题Rrom the New World所暗示,它的主题同时指向美国这个“新大陆”和自己的祖国或者说家乡(加上to my motherland它才是一个完整的词组),即它抒发了他“对美国的感受(Impressions and Greetings)和祖国的怀念之情”,相比而言,我认为乡愁的氛围更浓一点。相应的,这部作品的音乐素材既有捷克的也有美国的黑人灵歌和印第安民谣(Negro spirituals and plantation songs),不过有些人极力否定它的美国因素(it remains essentially a Czech work),其实美国的也好,捷克的也好,都不如“德沃夏克的”更确切,当然鉴于人们把他划为民族乐派,所以把它说成a Czech work也未尝不可。
第一乐章的引子缓慢、宁静而又有点压抑,我们仿佛看到深夜或黎明时分,作者乘坐的轮船将要到达目的地,他刚从睡梦中醒来,正在揉惺忪的双眼。接下来“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给人一种凶险的感觉,它象征着作者忐忑不安的心情,毕竟初来乍到,不知前景如何,自己究竟能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不过第一主题“是个精神饱满的乐思,以向上跃进的琶音音型开始”,先是圆号,接着是木管,它告诉我们作者的担心是多余的,他意气风发地走马上任,在美国受到极大的款待(美国人(还有捷克侨民)在他来之前及到来后,待他都不薄)。相比捷克,美国的生活节奏更快,这里就有“作者在纽约这一新兴城市中感受到的许多纷至沓来的印象”。作者忙碌并快乐着,唯一感觉遗憾的是有点想家。“第二主题具有波希米亚民歌特点,是一个悲伤的曲调,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这个主题是整部交响曲中我最喜欢的旋律;“第三主题是个如歌的主题”,这两个主题无论是旋律还是节奏都兼有捷克和美国民间音乐的特点。相比第二乐章,此处的乡愁并不强烈,或者说是转瞬即逝的,两个主题都很快“以较高的音重复(上行模进),但由于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从小调转入大调,所以它听起来就不同了”。
第二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被不少评论家“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它的第一主题(基本主题)由英国管独奏,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表达了作者浓烈的乡愁。这段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going home,也有把它译为《念故乡》的),流传甚广,有人甚至把它误认为是美国民歌(有点类似《鸽子》,西班牙和美洲的几个国家争着说它是自己国家的民歌)。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仿佛一个人在轻声吟唱(有人说,作者可能回想起故乡大草原的美),虽温柔,却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第三主题(插部)“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长笛演奏了一个断奏旋律”),它告诉我们作者暂时从思乡之痛中解脱出来。
第三乐章是“辉煌的谐谑曲”。这个乐章所有的主题都有舞蹈性,有人说“作者在这里似乎把那‘新世界’暂时撇在一旁,而沉溺于故国民间舞蹈的海洋之中”,我认为把它视为作者积极投身于美国的工作和生活也未尝不可,总之此时作者的思乡之情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我们的作曲家可不是一个轻易会被乡愁击垮的人哦。
据说上面两个乐章的灵感均来自美国诗人朗费罗的长诗《海华沙之歌》(他的美国雇主Mrs Thurber希望他根据《海华沙之歌》创作一部美国歌剧,这两个乐章可以看作他对雇主的交差)。第二乐章跟海华沙的妻子敏妮海哈(Minnehaha)的葬礼有关,第三乐章跟Pau-Puk-Keewis在婚宴上的舞蹈有联系,不知原诗是不是也是葬礼在前,婚宴在后。
第四乐章“气势宏大而雄伟”,“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暴风雨般的引子引出具有进行曲性质的、朝气蓬勃的旋律,由小号和圆号奏出”,我们仿佛看到作者不顾美国友人的一再挽留,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国的征程,以及踏上故土时和亲人重逢时喜极而泣的场面。副部主题“是个流动的抒情乐思”,由单簧管奏出,作者又“陷入深深的乡愁”,毕竟这只是他的假想,他还没有回到故乡——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作者见到亲人时柔情的一面?但这愁绪很快被狂喜的洪流淹没了,他好像要大声告诉所有人:“我回来了!”。每次听这一乐章时,我都不禁想:不就是跟亲人重逢吗?至于高兴成这样吗?(杨民望说这里“体现了被压迫民族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未免有点牵强附会。)用某些学者的话来说,德沃夏克“有一种什么都要说两遍,叫人听得心烦的习惯”。当然这只是白璧微瑕,丝毫不影响整部交响曲的伟大。
德沃夏克是1892年去的美国,次年(1893年)就写成了这部充满乡愁的伤感之作,所以他在美国只呆了三年(1895年回国)丝毫不让人感到意外——“尽管人们做了各种努力”,尽管美国人开的薪水丰厚(他在布拉格当教授时每年的薪水只有600美元,而纽约国家音乐学院给的年薪是15000美元),思乡病还是促使他回到了他所热爱的波希米亚。虽然他在美国备受乡愁煎熬,但成果颇丰,就作曲而言,他先后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美国四重奏》《大提琴与管弦乐队协奏曲》等,可谓不虚此行。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我想任何一个离开故乡的人都会像德沃夏克一样,梦想能跨过那“浅浅的海峡”回到故乡的怀抱。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
   
 
   http://blog.sina.com.cn/wanju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沃夏克浓浓乡愁:柔情与激情交织的一曲《自新大陆》
德沃夏克和《念故乡》
乡愁来自新大陆
普拉斯克弦乐四重奏 德沃夏克《F大调弦乐四重奏“美国”》
从屠夫学徒到音乐家,说一说德沃夏克和老师的故事
解读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的音乐形式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