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承仁:个性化阅读路朝哪方 | 雷锋网

林承仁:个性化阅读路朝哪方

本文为无觅CEO林承仁接受雷锋网采访过程中对移动阅读的部分观点交流,相对此前的阅读专题采访稍有不同,欢迎读者提供不同的观点。

有人说现在是声光画电霸据的时代,不同的媒介都在争夺公众的注意力。科技对传统行业的颠覆周期也在不断地缩短,人们日常生活时间碎片化严重,难以有静下心长时间阅读的空隙;

但无论阅读时间如何被挤压,阅读作为人类基本DNA(这要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分工)并不会消失,可以作为刚需的一部分长期存在。因此如何把阅读体验做好,用户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高的阅读效率,才是一款个性化阅读器要思考的正道。

熟悉移动阅读领域的开发者都了解,个性化阅读领域,国外分别有以Currents、Fliboard为首的RSS订阅模式,另一头是以Zite为代表的,个性化推荐的阅读场景。 然目前个性化推荐阅读普遍不被外界看好,资本市场上,Zite的市值只有Fliboard的十几分之一,个性化阅读的可靠性一直被外界质疑,真正坚持下来的人更是寥寥。

为何个性化推荐如此难做?笔者总结主要分两方面:开发者对投入产出的时间、机会成本的考虑及核心开发技术壁垒。算法固然很重要,需要从业者自身专业水准达标及多年的大数据处理经验;但数据的算法是要基于大量的数据积累,这并非每个人都能做的,这也是为何国内真正做个性化推荐的阅读器如此少、质量参差的缘故。

面对用户行为数据库及算法技术的两个壁垒,开发成本及时间的压力下,自然更偏向选择容易走的一条路:通过RSS抓取内容,持续改善用户的体验(快速迭代)来维持产品的竞争力。掌握用户基数后,再寻求把流量导入其他能形成社区化形态的产品实现盈利。

然而问题便在这里,林承仁不选择更主流的RSS订阅模式,一来是看到自Google Reader模式走起,林从求学到创业十几年下来至今还是没有丝毫变化,如果自己创业还选择这条没有创新的道路,显然无法释放出自己内心的激情。另一方面是自身的专业优势,林承仁在UC San Diego念的是计算机科学,辅修心理学。读研期间便主动研习推荐系统的算法,期间自行开发出“iBrowse”这么一款在用户浏览页面时猜测用户下一步去向的插件。顺带说一句,林在中学时代便是全港的象棋冠军——大抵是触类旁通吧。

学生时期自行研发积累的经验,加之后来进入亚马逊推荐系统的开发,那已经是一个可以出售的推荐系统(亚马逊可谓是商品类别最为复杂的平台,相当于谷歌的搜索引擎服务),林承仁属于早期的开发者,工作勤奋好学,自然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及发展机会——在08年金融风暴之前,林承仁已经申请到公司的基金独立带领团队开发推荐产品,并很快做出了雏形。

个性化推荐的路不易走,为何林承仁能坚持下来并走到今天?我想可以从林归国后向政府提交项目名称中多少感受到些意向:“个性化的互联网网络”。这无疑是林承仁的理想所在,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的做到全方位个性化推荐,林承仁坦言目前无觅阅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无觅阅读这款阅读个性化推荐的产品只是林承仁理想道路产品规划中的一步,“最终希望所有的产品都能做到智能的推荐,真正的做到用户每打开一个应用都是自己想要的信息,不再需要筛选。”林承仁真正想做的,是完成一个个性化的互联网网络,把个性化推荐技术的产品运用到每一个角落。

乍一听,相信还是不少人觉得过于理想化了,让机器读懂人心,是大部分人不能理解的事情。人心多难猜呢?想必也是林面对最多的质疑之一。在个性化阅读推荐部分,国内同行通常的做法只是行内称为“冷启动”的一个部分,包括获取社交媒体关系链,通过朋友的推荐,网站的权重、让用户初步挑选喜好等等定位。

作为入门的第一步,包括无觅在内的阅读器也是一样的,但无觅能被众多VC看好,自然有他自己的实力存在。算法是个多维度的过程,如果单纯的导入用户的社交数据及网页点击率,必定是不准确的,无觅目前80%的时间和成本都用在算法的开发上,大数据的积累及处理能力是一个不能轻易逾越的门槛。

相对于最近推出的无觅阅读这个产品,无觅这个品牌被外界熟知的,是林承仁归国后的首份答卷——网站相关文章推荐的插件。这个覆盖了国内2亿的用户插件,做网站的站长都再熟悉不过,这种内链的方式带来的好处自不用多说。包括雷锋网每篇文章的下方都能看见这个免费的插件。无觅凭借这个插件积累的,不仅仅是用户量,更重要的是背后抓取的用户行为数据。对于一款个性化推荐的软件来说,这是最难获取的一个门槛:一来产品的技术需要过硬,包括算法包含的内容是多维的,此前同样在算法上下足功夫的JingFM文章里也有过类似的介绍。

这些工作强度极高的工作,自然也离不开团队的协作,除了招聘人才时的高门槛,林承仁给笔者介绍了他在亚马逊时期延续的工作方式——敏捷开发,也是近年的热门书《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里大篇幅的介绍的产品开发流程。这是一套专门为开发者制定周期流程控制的工作方式,大体内容是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及成员在做什么,称之为Code Review。在任务确认了之后,不断细分,在白板上写明各自分工,每一个round后的review-meeting都是必须经过的流程。

一套程序的前台可以很简洁,但后台是个极其复杂精确架构,一般用户当然不需了解,但对于开发者而言,如果没能把后台架构写好,每个程序员写的代码没有自动测试的功能,Review过程中的责任明晰,后续的开发成本将会非常昂贵。

打个比方,笔者的同事今天写了一篇《多看胡晓东:为什么做移动阅读?》开篇便说是系列的最后一篇了,实际这个系列并没写完,道理都是相通的,这就是没有遵循流程化工作的弊端:团队成员之间不了解对方的进度。顺带说一句,一个公司里能有适量的妹子保持生态平衡,对工作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见下图)

对于个性化推荐的产品,除了上文提到的人们对技术的质疑,更多的是对货币化的担忧。林承仁表示,如果无觅需要盈利,实际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公司目前掌握的每一份数据都是有价值并可以出售的。单凭借上面提到的无觅相关文章插件服务便可以做精准投放广告的业务,这也相当于是各个广告平台的产品——CPC付费与网站分成,有了用户数据的基础及算法上的优势,转化率是跟传统的广告不一样的,同时用户量的基数也摆在那,业内人士一听便知道可行性在哪里了。

实际即便对于Google这样的大公司,RSS订阅的明星产品Currents也是没打算在上面盈利的。“如果所有的产品都是为了考虑盈利去做,那也许就不会有这个产品了。”国内的大部分个性化阅读器,本质都是一个RSS订阅器,只是把步骤简化了,做真正算法推荐的很少,大多只是停留在上文提到的“冷启动”阶段,不停的重复着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上面添加再多的“微创新”,也稍显点不够劲罢。

谈到国内移动阅读领域的现状,林承仁认为整个市场已经饱和,新进的开发者会发现有关阅读的每一个领域都已经有产品去做了,这时候再去做一款同质化严重的产品,已经没多大意义。其实这么多年来,林承仁创业的路上也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顺利,“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身边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你的难处……”

谈话最后,林承仁还提到国内一个不健康的现象:产品的渠道比产品的本身更重要,开发者的后台关系,获取的机会是完全不对等的,渠道优势甚至本末倒置的成为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产品开发者的积极性打击非常大,工作的注意力也会被分散。虽然这是一个社会深层结构的问题,在此不作展开,但对于开发者本身而言,选择哪一条路,决定权还是在你手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教实习(三)
美评十大RSS产品 Google Reader上榜
沉寂 4 年后终于回归,它依旧是最棒的 iPhone 阅读神器
RSS
个性化阅读《无觅》浅析
Google Reader关闭 鲜果阅读器接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