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诚相生



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人于逆亿①。夫逆诈,即诈也。亿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亿,而常先觉②,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不逆不亿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亿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亿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亿,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虑而知”③“恒易以知险”④“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⑤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无自欺也;虽不亿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求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亿,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君子学以为己⑥,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尝虞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⑦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⑧,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⑨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⑩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但衡今云:“或谓阳明所云,不逆不亿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致良知先觉者之尤为贤也。是析诚明良知而为二矣。语意之间,固不免易滋误解。要知本节所云良知,盖取诚明相生之义而言。自诚明,诚之止也。自明诚,明之止也。用以破崇一不逆不亿而为人所欺者,亦由诚之不足,而未能至于止也。看似析为二,实则犹一也。”

施邦曜总评云:“此书说良知不滞见闻,亦不离见闻,所以要博学审问。二段说人心之思有是非邪正,所以要慎思明辨。三段言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便是笃行之。四段则明而诚矣,体贴之自得。”

 

①逆亿。《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三十三章,子曰:“不逆诈(料度人之欺己),不亿不信(不意想人之疑己),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②先觉。同上注。

③不虑而知。参看第八条,注二。

④恒易以知险。《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二章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⑤先天而不违……况于鬼神乎。《易经·乾卦·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⑥为己。《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篇,第二十五,子曰:“吉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⑦诚明。参看第一六四条,注四。

⑧明。南本、施本、俞本均作“诚”。

⑨子思。参看第四十二条,注一。

⑩至诚如神,可以前知。《中庸》第二十四章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译文】

来信又写道:“人情诡诈,层出不穷,如果用诚信来防御它,往往受到它的欺骗。要想觉察人情的诡诈,自己就会事先猜度别人会欺诈我,就会臆想别人不相信我。逆诈就是欺诈,臆不信就是不诚信。被别人欺骗了,又不能觉察到。能够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无故臆想别人不相信,而又常常能预先觉知一切的,唯有光明纯洁的良知才做得到。但是,其间的差别十分微妙,常常是背离知觉而暗合欺诈的事情发生。”

不逆诈、不臆不信,但是做到先知先觉,这是孔子就当时的社会情况而言的。其时,许多人一门心思想着去逆诈、去臆不信,反而使自己陷于欺诈和不诚信。同时也有人虽不逆诈、不臆不信,但不懂得致良知的功夫,往往又受人欺骗,因此孔子有感而发,说了这番话。孔子的话并不是教人以此存心而一味去发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存心去发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正是后世猜忌险薄的人所做的事。只要存有这个念头,就不能进入尧舜之道。不臆不信却被人欺骗的人,尚且还不失为善。但还比不上那些能致其良知,自然能预先觉知的人更加贤明。你认为只有良知光明纯洁的人才能这样,可知你已领悟了孔子的宗旨了。但是,这只是你所领悟的,并不能落实到实践之中去。良知在人的心中,恒通万古,充盈宇宙,无不雷同。此正是古人所谓的“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无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人乎?况于鬼神乎?”你所说的背离知觉而暗合欺诈的人,他虽能不逆诈,但他或许不能真的自信。他或许常常有先觉的念头,但他却不能常有自觉。常常希望能够先觉,这样就已陷入了逆诈和不臆信,已足能蒙蔽他的良知了。这正是他不免背离知觉而暗合欺诈的原因。君子修学是为了自己,不曾忧虑被别人欺骗,只是永远不欺骗自己的良知罢了。所以,君子不欺骗,良知就没有虚假而能真诚,良知真诚就能光明。君子自信,良知没有疑虑而能光明,良知光明就能真诚。明和诚彼此促进,因此良知能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就仿佛明镜高悬,任何事物在明镜前不能隐藏其美丑。什么原因呢?因为良知没有欺骗而诚信,也就不能宽待别人的欺骗,若有欺骗就能觉察。良知自信而光明,也就不能容忍不诚信,如果有不诚信存在就能觉察。此亦称为“易以知险”,“简以知阻”,也就是子思讲的“至诚如神,可以前知”。但是,子思说“如神”、“可以前知”,还是当两件事看待了,因为这是从思、诚的功效上论断的,仍然是给不能事先觉知的人讲的。若从至诚上来说,那么,至诚的妙用即为“神”,而不必说“如神”了。至诚就能无知但又无所不知,也就不用说“可以前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14.31
至诚之妙用谓之“神”——王阳明
卷中 8、万物皆备于我心
怎样才能防止被骗?
什么是“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
天地之中话中用——至诚如神的秘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