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的二十四史当中,为何前四史地位最高?前四史有何特殊之处?

所谓的前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按照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习惯,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朝代,或者说每一个存在时间比较长的重要政权,都会被单独记载为一部史书。

所以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每一个朝代结束之后,后面的朝代,都会为上一个朝代修撰史书,记载这个朝代的历史。于是最后,就出现了二十四本被大家公认的'正史’,这就是二十四史。

而在二十四史当中,前四史是最先写出来的。

至于说为何前四史的地位最高?为什么后世公认,前四史的水平远高于后面二十部正史?原因其实大致有两个。

一是因为前面这四部史书,都是由私人编撰的。从历史的真实性来看,更加可靠。而后世的那些史书,因为基本上都是下一个朝代,去记载前朝的历史。所以在写史书的时候,史官们难免会戴有色眼镜。这样一来,历史的真实性就大大降低了。

至于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这四本史书,出现的时间最靠前。在前四史出现之前,大家对于如何写'正史’,还存在很大争议。但是随着前四史写完,后面的朝代,就有了一个基本样板。以后再写史书,只要照着前四史的样板来写就好了。

想要更好的理解前四史的特殊,我们可以来简单看一下,前四史以及后面的那些正史,到底都是怎么写出来的?在这些正史的背后,到底都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首先是《史记》。

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本正史,《史记》在后世的地位极高,甚至已经超越了'一本史书’的范畴。但是不知道大家读《史记》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后来其他二十三部史书,讲的都是单独某一个朝代的事情?唯有《史记》,讲的是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时代的所有历史?

如果按照正常的断代史记载方法,在《史记》之前,应该还存在《夏史》、《商史》、《周史》、《春秋战国史》和《秦史》。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些史书。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说在司马迁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去写一个朝代的历史吗?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在司马迁之前,先秦时期的孔子和左丘明,都曾经想过写一部完整的史书。而史官这个职业,出现的也很早,在传说当中,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史官,就是仓颉。而且在先秦时期,史官是一个特别高贵而且特殊的职业,所以才有了'崔抒三杀史官’的故事。

既然有这么多史官,那为什么在先秦之前,从来没有人,像司马迁这样写出过一本《史记》,也没有人去写《夏史》和《商史》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技术不够。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写东西这种事情极为简单,找支笔找张纸,或者敲敲键盘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先秦时期的人来说,想要写一本文字很多的书,难度那可就太大了!

在先秦时期,大家最广泛使用的文字载体,就是竹简。但实际上,竹简的技术真正成熟和普及,也是在西周之后的事情了。而在夏商时期,就连竹简这种东西,大家都很难搞出来。

所以,在商朝的时候,大家只能在龟壳和青铜器上刻字。而在夏朝的时候,我们的文字体系,甚至都还没有被彻底完善。

在这种状态下,想要写一部几万字的史书,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技术原因,大家最多只能留下只言片语。比如说留下通过一些石刻,留下少量的文字,去记载一些最重要的大事。

而这些文字,因为数量太少,很难形成一部正史。比如说对于商朝,后世能搞清楚商朝历代君主叫什么,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至于说他们到底都做过什么,除了最重要的几位君主之外,其他的君主,基本上就是一片空白。

而到了西周之后,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之后,随着竹简彻底普及,生产和制造竹简的成本,大幅降低。因为竹简的成本降低,所以在这之后,我们才有了记载长篇历史的技术。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很多诸侯国以及周王室,都会设置各自的史官,去记载各自国家的历史。当然,因为技术有限的原因,这时候大家记载历史,依然会记载的比较简单,字数会尽量少。

所以,后世出土的'竹书纪年’,别看名气很大,但整个竹书纪年,通篇也就不到一万八千字。这还是竹简大规模普及之后的结果。

总之,因为技术原因,在春秋战国之前,我们其实不具备写详细史书的能力。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技术虽然成熟了,但是当时大家都在忙着打仗,而写史书又偏偏是一个耗资超大的工程。在国家不愿意报销的情况下,个人很难承担。

所以最后,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虽然有记载历史的习惯,但是始终没能搞出一部真正的'大部头正史’。

而接下来,到了秦朝之后,因为天下统一了,所以秦朝就成了第一个有实力写书的朝代。

但问题在于,秦朝的历史太短,还没来得及去考虑这件事,就已经亡国了。而且,秦朝存在的时候,秦始皇对于写历史这件事,其实非常抵触。因为如果明确记载其他诸侯国的历史,就很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所以秦始皇在世的时候,甚至还搞了一场大规模的'焚书’行动,把各国之前写的史书都给烧了,只留下了秦国的史书。

从统一六国的角度来说,这么做没毛病。但对于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来说,这其实是一场浩劫。

因为这些原因,秦朝也没能搞出来一部'正史’。而等到西汉开国之后,接下来的一百年里,西汉一直延续了之前记载历史的习惯。西汉官方设置史官,继续记载历史。但这期间史官记载历史的时候,依然用的是以前的办法。

这期间大家记载历史,还是习惯于记载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结果。但是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很少有人会去记录。

直到司马迁出现。

实际上,首先提出想要写一部涵盖过去所有历史的人,并不是司马迁,而是司马迁他爹。司马迁他爹,之前也是西汉的史官,然后觉得当时记载历史的手段太过简单,所以就想写一部详细一点的史书。

但结果,司马老爹还没真正开写,只是把资料准备了一下,就直接去世了。

所以在这之后,司马迁等于是子承父业,这才打算写一部'涵盖以往所有时代’的史书。而司马迁想要完成这个工作,条件也相对成熟。第一,他家做的是史官工作,可以直接接触到国家的第一手史料。第二,司马迁他爹去世之后,司马迁是直接接班,可以直接开始写。

  1. 最重要的是,因为竹简生产技术成熟,再加上汉朝统一时间越来越长,竹简的生产工艺逐渐流水化,成本越来越低。这种比较低的价格,其实才是司马迁能写出《史记》的根本原因。

就这样,司马迁在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之后,终于写完了《史记》。而在这期间,司马迁也经历不少困难,甚至还因为'李陵事件’,遭受了腐刑。但最终,司马迁还是坚持了下来,彻底完成了这部五十多万字的'巨著’。

而随着司马迁写完史记,接下来,另一个问题出现了。

请问,《史记》写完之后,到底该怎么传播呢?

要知道,以当时的生产技术来说,想要复刻一本五十多万字的竹简书籍,那成本也是相当高的。再加上司马迁本人犯过事,私人写历史又比较敏感。所以在《史记》刚刚成书几十年之内,其实一直被束之高阁,根本没有人知道有这么一本书!

直到后来,司马迁的女婿做了丞相,地位有了足够的保障。而且司马迁的外孙子,也比较喜欢历史。某天在家里读书的时候,忽然就发现了当年司马迁写的这套书。再之后,司马迁这个外孙子,觉得这套书实在价值太大,再加上家里权势的推动,这才敢拿出这部《史记》。

直到这时之后,《史记》才真正流传开来。

而随着《史记》出现,很多以文化传承为主的家族,忽然发现:原来像司马迁这样写历史,价值和意义这么大!所以从这时候开始,无数私人家族,都开始有了写史书的习惯。

但问题是,这些私人家族写的历史,很多时候是得不到私人认可的。而这些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历史,后来被统称为'野史’。

就这样,接下来又过了大概一百年的时间,就到了西汉末期。因为天下大乱,很多以诗书传家的家族,就开始闭门自守。在这其中,有个外戚家族出身的年轻人,觉得仕途无望,就开始转而回家研究历史。

这个人,名叫班彪。

后来,在东汉开国之后,这个班彪也没有去做官,而是一直在家里研究历史,并且搜集了不少资料。而且,因为他家之前地位比较高,所以接触到的史料比较高端准确。再加上他家又是诗书世家,家里藏书比较多,历史书也不少。

所以最后,这个班彪,就想给《史记》写一个续传,续写汉武帝时代之后的历史。

当年司马迁作为西汉的正牌史官,可以借助国家力量的情况下,尚且用了两代人的时间。所以到了班家这里,情况也是一样的。班彪只是完成了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写了几篇正文之后,就直接去世了。然后,他的大儿子班固,又继承了他的意志,继续写书。

而这一次,就在班固刚刚完成一部分工作之后,马上就有人举报,说他'私修国史’。

尽管当时很多世家大族,内部都有写历史的习惯。但是因为之前司马迁的事情太有名,国家对于私自修国家历史这种事情,还是很警惕的,生怕有人乱写。所以很快,班固就把抓了起来。

此后,还是班固的弟弟班超,豁出性命去上京告御状,把事情捅到了汉明帝那里,这事才有了结果。汉明帝本人也是一个明君,听说这事之后,直接亲自看了一下班固的手稿。然后汉明帝认为,班固写的并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在这之后,还专门提拔他做了史官,继续写历史。

就这样,此后有了国家力量的支持后,班固又花了半辈子的时间,这才基本完成了这部史书。然后,班固的妹妹班昭,又补了一些天文地理方面的东西,这才算是彻底完稿。最后,这部史书,直接讲述了整个西汉的历史。

这就是前四史当中第二部的《汉书》。

在所有正史当中,因为《史记》之前是记载了汉武帝时代之前所有的历史,所以《汉书》也是第一部单独讲一个朝代的历史。而有了《汉书》做模版之后,接下来所有的正史,基本上都开始参考《汉书》的写法。

写完了西汉的历史之后,接下来按照朝代顺序,正常来说,下一个就该写《后汉书》,也就是东汉这段历史。

但实际上,下一个写完的,是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虽然在时间顺序上,排在了第四位,排在《后汉书》之后。但是在成书时间上,其实是在第三位,早于《后汉书》。

这个特殊情况,其实也是东汉末年的这段历史造就的。

在班固写完《汉书》之后,接下来大概又过了百年之后,其实又有人主动站出来,想要继续写过去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个人,名叫蔡邕,也就是蔡文姬她爹。

一个人想要写正史,首先个人才学得极为出色,尤其是在历史方面造诣极高。而且,这个人身后还得有非常充足的财力支持,要不然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这个工作。

而在东汉后期的时候,蔡邕其实是做这个工作的最佳人选。

但结果,就在蔡邕刚打算做这件事的时候,黄巾起义就爆发了,后来又发生了董卓之乱。这两件事,直接打断了蔡邕写历史的计划。

而在董卓之乱被解决之后,东汉各地已经逐渐独立,东汉中央彻底衰微,已经不再具备大规模写史书的条件。再加上蔡邕本人,后来又得罪了王允,直接被王允给整死了。

所以最后,蔡邕还没来得及写东汉中后期的历史,就直接没了。

再之后,在整个三国时代,大家都在忙着打架。那些世家大族,此时都在忙着争权夺利,谁都没空去写历史。三国各自的官方史官,这期间也基本都只是单纯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系统整理东汉的历史。

而等到三国时代后期,终于又出了一个史官陈寿,开始继续搞这个工作。而陈寿本人,因为距离三国时代比较近,所以就先写了《三国志》。

在写《三国志》的同时,陈寿其实是想过,继续多写一点。再写完《三国志》之后,继续写东汉的历史。但遗憾的是,《三国志》刚刚成书之后不久,陈寿就挂了。而且之后仅仅只过了几年的时间,西晋就崩溃了,八王之乱就开始了。

这场混乱,直接导致《后汉书》的成书时间,再次被大幅推后。此后整个东晋十六国时期,因为战争实在太多,东晋这边,也没空支持史官写史书。而那些地方上的世家大族,他们都在忙着争夺家族利益,同样没有谁愿意花大价钱去写历史。

就算有人愿意写东汉的历史,因为这期间经常打仗,很难获得足够长的和平时代。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出现的几位史学大家,基本上都只是把这个工作,完成了一部分。

直到后来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开国之后,南方长期和平。在这之后,刘宋政权这边,才终于再次出了一位重量级的史学家范晔。

范晔在前人整理出来的资料上,自己努力了十多年,一直到死,才写完了《后汉书》的大部分内容。后来又经过史学家刘的填补之后,这才彻底完成。

至此,前四史终于彻底写完了。

从史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前四史记载了从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三国时代的历史。这四本史书,都是私人修撰的。虽然他们最后的成果,都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但是在他们开工之前,他们都是自发的。

因为是自发的,所以他们在写书的时候,可以尽量少的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虽然这种私人性质的史书,难免会带上一些个人好恶,会存在一些主观判断。但从政治角度来说,却往往不会受到国家力量的干涉。

因为在写书的时候,国家往往是不知道的。直到书写完了之后,国家才有定义的资格。但到了这个时候,史书已经写完了。就算国家想要修改,也只能修改只言片语,不可能大幅修改。

这样一来,前四史的可信程度,自然就更高了。虽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但基本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但是再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从时间角度来说,三国结束之后,就是西晋。所以正常来说,下一部成书的正史,就应该是《晋书》,或者说是《西晋史》。

但实际上,晋书真正成书,是在唐朝贞观年间。

这主要是因为,西晋灭亡之后,一直到隋朝之前,中原地区常年分裂,常年打仗。这种常年进行的战争,很不利于史官写历史。

所以,在整个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只出了三本正史。这三本正史,分别是南梁写的《宋书》,南梁写的《南齐书》,以及北齐写的《魏书》。

除了这三部正史之外,在这段时间里,其实也有很多其他的私人学者,写了不少历史书。但问题是,受限于战争原因,再加上个人主观原因,这些史书往往都存在很大问题,很难作为正史被阅读!

比如说,南朝写北朝的历史,就一定会戴有色眼镜,说自己才是正统。

而且,在前四史之后成书的这三部正史,他们的作者,都不是单纯的史官!前面四本正史,写书的人都是史官,司马迁是史官,班固也是史官。

但是写《宋书》的沈约,是南梁开国功臣。写《南齐书》的萧子显,他是萧道成的孙子,妥妥的皇族后裔。写《魏书》的魏收,也是北齐的中枢重臣。

他们在写正史之前,国家是知道的。

如此一来,他们的身份,以及国家的干预,就势必导致他们在写史书的时候,会有所偏颇。有些不利于本朝的历史,往往就会被删改,或者只用只言片语来写,很难在做到像前四史那么真实。

再之后,到了隋朝,隋朝也想过官方组织修史。但是因为隋朝时间太短,这个工作还没完成,就已经结束了。所以下一次大规模修史,要等到唐朝。

而唐朝开国之后,李世民对于修史书这件事特别重视。但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重视,这期间写的正史,基本上都是由官方牵头的。

在整个二十四史当中,有八部正史,都是成书于唐朝前期。这八部正史,分别是《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

其实原本按照李世民的本意,他是想把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全部重修一遍。不过之前已经写好的那几本,此时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且很多文人,因为很多原因,也比较支持已有版本。

比如说,写《魏书》的那个魏收,他和魏征是同一个家族的人,而且两人的亲戚关系还不远,甚至有可能还在五服以内。这样一来,魏征自然不可能支持重写《魏书》,因为这是在打自己家的脸。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事情,在李世民时代,唐朝能一口气写出十多本正史。

因为李世民的重视,之前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算是彻底写出来了。但是同时,因为这个工作做得太出色,李世民也给后世开了一个不太好的'开头’。自此之后,写正史必须只能由国家牵头。私人写的历史,一律都算'野史’。

而官方组织修史,任命写史书的,基本上都是当时的高级官员。这些官员,为了本朝的合法性,再加上国家力量的干预,往往就会删掉一部分前朝不利于本朝的历史。

比如说,后来清朝史官,在写《明史》的时候,就一定会删去努尔哈赤崛起的一些内容。因为清朝人不愿意相信,努尔哈赤是靠李成梁起家的。

所以这样一来,后世的那些史书,可信程度就大大降低,不如前四史那么被大家信服了。

同时,因为前四史的成书,太过困难,而且因为成书时间较早,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榜样。所以最后,前四史的价值,自然就被逐渐提高,后来就被大家公认为是'高于后面的史书’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卦之“二十四史”
读史攻略:谁定义了“二十四史”?
○史传第二§叙事
通读过二十四史的人绝迹,那排名前四的“四史”你没理由不读
论述百练:古希腊与中国先秦历史散文特征考察
从班彪对司马迁的评价,来看东西汉政治环境之异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