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耗时21年,这位北京重点中学一线老师,研究透了语文的“减法教育”

提及语文学习的三大难点,家长有着一致共识:文言文、阅读理解、作文。对此,与我们惯性刷题做加法的策略恰恰相反,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老师于晓冰,却在21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追求做“减法教育”,从其教学和家庭教育中可以看出,想要实现“少即是多”,往往意味着要比旁人思考和实践得更多。

当“抢跑”成为教育常态,尤其在“中考分流”已成定局后,诸多初中生的家长和老师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依旧不停地为孩子的学习“加码”,就拿语文来说:

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常采取机械性抄写来巩固记忆。

失分多的阅读,先掌握答题技巧,再多刷同类型阅读题。

老大难的作文,满满的应试套路往往重于真情实感的表达。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老师于晓冰,同时他还是开明版语文教材编委、人教版国学教材编委,连续十几年担任北京市西城区兼职教研员、中考阅卷题组负责人。除此之外,他也是一名10岁男孩的父亲。
他认为:加法治标,而减法才能治本。要突破惯性思维,去做一些反直觉的减法。

于晓冰老师

在其21年的一线执教生涯,经过艰苦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奉行以孩子为原点做“减法教育”,坚持不可思议的“三不”原则:不拖堂、不加课时、不留硬性作业。

在他看来,现如今教学中不假思索的“加法”,是教育更短视和功利化的表现,但长期看来,并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普遍说来,语文教育中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学生语文学习投入的时间越多,在增加到一定量后,所获得的分数的增长会有所下降。

而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说,低投入高产出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因此,“减法教育”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而背后深层反映的是注重培养孩子语文学习能力的“长期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于老师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初一初二阶段经常是在同类班级中排名非常靠后,但在中考时,却总能奇迹般地实现逆袭,会排在同类班级中的前列。

在本期推送中,于晓冰老师将从文言文、阅读、作文语文三大难点出发,分享契合当下“双减”大势的语文减法教育。

减少机械性抄写

增加启发式思考

学习文言文时,语文老师的惯常操作有哪些呢?
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把原文使劲背下来;
为了巩固加深记忆,还要进行“三行对译”——既要写原文,又要解释重点字词,还要写下长篇累牍的现代文翻译。

而在于老师看来,“三行对译”诸如此类的机械性抄写,对中学生而言并不可取。

小学中低年级,一定量的抄写确实非常必要,锻炼手部小肌肉去熟练写字的过程。但如果到中学后,学生继续进行过度抄写,不仅消耗大量时间,实际成效也不尽如人意。

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就观察到,相当一部分孩子,初中课内文言每篇都会,但一到上高中后再去学文言,又相当费劲。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于老师分析道,造成此类现象的核心原因是孩子的见识太过狭窄,非常狭窄机械的文言学习,没有办法形成能力上的迁移。

之所以大部分老师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是沿用了自己学生时代所经历的语文授课模式。当他们成为老师后,教授学生也采用了相似的教学路径。

中学生正常的写字速度是每分钟20-30字,一篇文言文三行对译下来,可能要1小时左右才完成,而省下这些时间去读文言材料,可以读很多篇。

第一,通过读出声来,体会文言文音韵之美;

第二,通过反复诵读,形成文言文的语感;

第三,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让更多语料进入永久记忆;

第四,把课文作为基础,同时要有大量泛读作为辅助支撑;

第五,不要仅仅依靠课下注释,更要随时熟练使用工具书;

第六,文言文不是外语,现代汉语和古诗词都是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材料;

第七,学习文言文不是单纯为了考试,文言文中有太多的精华值得我们吸收。

如此一来,长期“浸染”其中的学生,到初三时对文言文的理解力,就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于老师的教学实践,并不止于此。
他还把“增量”加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在其课堂中,随处可见“启发式思考”的身影。
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知识,于老师的课堂是用“问题思维”串联起来的,不时发问各种延伸问题产生,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
这些问题,有些是从教材中所生发出来,也有些是从日常生活中某件事情生发而来。

比如,于老师曾经的学生,现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刘齐,曾写《记水寒老师》一文,得以窥见于老师授课一角:“水寒老师不布置笔头作业,他让我们拓展,他讲《醉翁亭记》,让我们查欧阳修,六一居士是哪'六一’……”

再比如,于老师个人很喜欢《论语》,因此时下事件会用《论语》做解读,并和学生分享。

谈及这样做的初衷,于老师一方面想让学生意识到文言经典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另一方面希望学生能找到类似《论语》这样,自己喜欢的作者或书,主动内化其思想成为自己的见解,由此成为自己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

于晓冰老师授课

减少“做阅读”,增加“阅读”

在于老师《减法教育》一书中,分享了一位学生的吐槽:

“我这个语文渣渣这两天考了三场语文。历史考试考了一大堆根本看不懂的文言文,阅读量简直比语文还大;政治考试我写了好几篇小作文,还考了几句古诗词……”

依照这个角度来看,某种程度上,大多数学科都在变相考语文的阅读理解力。
面对如此重要的阅读能力,当孩子欠缺时,会如何做呢?
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绝大多数的第一反应是,先掌握阅读技巧,然后针对性地做阅读。这样做,确实能在较短时间练习后,学生成绩见涨,但其实治标而不治本。
“阅读技巧如同数学公式,同类型题目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当题目出现变化时,阅读技巧就不适用了。”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问:请欣赏下面这句话,说说它好在哪里?
阅读答题技巧的模板是: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因此,很多学生这样回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喻成眼睛和星星,非常生动形象。
但是,如今语文考试的趋势是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大概率会这样问: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非常生动形象,请具体说说生动形象在哪里?
面对不仅要求“知其然”,更要求“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这时候,阅读技巧的作用就不明显了,必须要真正理解了才行。
那这句话妙在哪里呢?
野花在草丛中,在微风吹拂下,就像天空中的星星一样,时隐时现,就像人的眼睛一样,一开一闭。微风吹拂下的野花,和眼睛、星星就有了绝妙的相似点,都是“眨啊眨”的。
因此,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强化阅读技巧的公式套路化作用。
那对学生而言,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是什么?
于老师表示:“语感,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没有语感,很难真正意义上提高读懂文章的能力。而对语感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来实现。”
正如苏东坡所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在讲解阅读材料时,于老师经常使用“比较阅读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局限在完成阅读材料的常规讲解,还要花费时间在阅读材料和整篇原文的对比上,把“做阅读”扩充为“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文阅读提分技巧,学霸们看完后直呼有收获,你还在犹豫什么
学生疯狂吐槽文言翻译,引发老师思考,文言学习的出路在哪里?
语文文言文看不懂怎么办?
《〈世说新语〉 二则》课文讲解
高中文言文3大阅读技巧,转给孩子势在必行!
语文差的学生,都有这“两怕”?老教师:这3个解决办法很有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